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12:00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生英语课上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适合小学生阅读或作为老师教学的参考:
"英语课上写好作文的小秘诀"
英语课上的作文环节,就像一次有趣的冒险,让我们用笔尖去探索英语世界。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写英语作文有点难,但其实只要掌握了几个小秘诀,你也能写得又快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英语课上写好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吧。
"第一,认真听讲,抓住重点。" 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尤其是关于写作的讲解,非常重要。老师会告诉我们这次作文要写什么主题(比如我的家人、我的爱好、我的学校),需要用到哪些词语(比如描述颜色、形状、动作的词),以及文章应该怎么写(比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竖起耳朵,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把老师强调的重点都记下来。这样,写起作文来就不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写了。
"第二,积累好词好句,像储备宝藏一样。" 写作文就像搭积木,需要很多漂亮的“积木”——也就是好词好句。平时上课,看到老师教的新单词、好句子,一定要多读几遍,记住它们。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小本子,把平时学到的好词好句、有用的短语或者句子写下来,经常翻一翻,
看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会疑惑,孩子上英语课,老师能提供一个全英语的环境,对孩子学习外语不是有益无害吗?大多数小学生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全英教学是高质量教学的代名词,老师能够进行全英教学,更是代表他是个能力高的老师。沉浸式英语学习法把孩子放到一个外语的环境,一上英语课,从“class begin”开始,所有人都马上切换成英语,并且要求大家只能讲英语,这样的模式真的对学习好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01 印尼课堂
印度尼西亚的语言环境非常复杂,他们现存707种语言,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是他们的官方语言,爪哇语、巽他语、马都拉语使用者占人口总数一半多,英语的使用率并不高,大概只有10%的人能流利使用英语。
印度尼西亚日惹的一所普通公立初中,他们的一节初三英语课中,老师没有整段讲解,只说一句“小组讨论,语言不限”,之后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下这样的20分钟:
• 学生A读题:“The text tells about…emmm…”
• 学生B用印尼语接:“maksudnya dialami ya, bukan diawali.”
• 学生C用爪哇语笑:“Nglawak!”(傻了吧)
• 四个人笑完,再用英语把正确答案说一遍。
研究者Rasman把他们的对话逐词标注回来,之后统计出:
– 三种语言来回切换,平均每人开口次数比纯英语课高2.7倍;
– 词汇当场记住的比例提高30%;
– 爪哇语出现次数只有印尼语的五分之一,但是每次出现都伴随哄笑。
根据对这段课堂录像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写成了一篇关于教学实践的论文,再一次验证了这个结论:允许母语和方言参与,学生的外语学得更快。
02 全英文课堂的优点
1.大量输入:学生耳朵里全是英语,听辨速度自然加快。
2.管理简单:一句“English only”就定下规则,老师不用多解释,让大家练习英语对话,学生也不会讨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
3.应试友好:语言环境向母语者靠近,课堂使用全英文模式更容易刷出高分。
03 全英文课堂的弊端
1.开口率下降
学生怕犯错,干脆沉默,“我的发音是不是很好笑?”“我说得对不对呢?”孩子心里可能有这些担忧,根据对比显示,纯英语课堂沉默时间比混用语言课堂高出一倍。
2.理解断层
老师说“Open your books to page five.” 全班都翻开书本,有的学生并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看别人翻开书,他也照做,同桌或前后桌翻到第几页,他就翻到第几页;复杂的语言规则更是用英语解释三遍,学生仍摇头;但是换成母语,十秒就能懂。
3.教师角色错位
老师忙于“抓谁说中文”,老师提醒没说英语的学生:“English only~”“No Chinese!”好像变成语言警察,教学精力都被纪律管理吃掉。
04 课堂上多语混用(translanguage)的好处
这个语言学概念最先出现在语言教学的领域,探讨在像我国这样的多语环境中(学生需要在掌握普通话和方言的基础上,学习一门外语)怎样能更好地教学生学习一门外语。
1.理解更快
先用母语把概念弄清,然后再用英语输出。理解后再输出,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纠错高效
同伴一句中文提醒,比老师重复一遍难以理解的英文更有效,同桌的提醒语气轻松,也让孩子对错误记忆深刻。
3.心理减压
允许母语的使用,学生更敢开口,课堂气氛放松,焦虑值下降,孩子乐于说话了,口语自然流畅。
05 我们英语课的现实对照
1.一个老师盯一个班50个学生,全英文管理看似高效,实际造成大面积沉默。
2.中考、高考口语评分仍以发音准确度为主,老师不敢轻易放开母语,担心学生说出“中式英语”。
3.家长焦虑,听到孩子用中文讨论英语题,家长第一反应是不纯正,而不是学习内容懂没懂。
06 学习方法推荐
老师:
– 每节课留3到5分钟交流时间,学生可以用中文或英文问课堂中不理解的地方或词语,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输出。
– 四人小组完成任务,先进行讨论沟通,使用的语言不限,发现同伴错误可以用中文提醒,最后用英语进行输出。
家长:
– 听到中式英语先别纠正,先听孩子把意思说完整,口音是其次的,能表达出来更重要。
– 不要听到孩子使用英语磕磕绊绊就觉得有问题,在使用英语时,孩子要组织语言,语言有点磕绊很正常。
政策:
– 口语评分标准应从“像不像英国人/美国人”逐渐转向“能不能被理解”。
– 教材例句中也可以偶尔出现“long time no see”等国际通用中式英语,让学生知道“世界听得懂”。
全英文课堂在输入量、课堂管理、应试表现上有优势,但代价是沉默率高、理解断层、教师角色错位。多语混用能提升理解速度、纠错效率和心理安全感,却受社会语言排序和考试标准限制。
允许母语进入英语课堂,不是降低课堂标准,而是先搭梯子再拆梯子。梯子稳了,学生才敢往更高处走。
如果当年我们也被允许用中文问一句“为什么”,今天的哑巴英语,会不会少一些?来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吧!
参考论文:
Rasman. (2018). To translanguage or not to translanguage? The multilingual practice in an indonesian EFL classroom. Indone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7(3), 687-694.
小学英语课堂管理需结合英语学科的 “语言性”“互动性” 特点,兼顾趣味性与规则感,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养成用英语交流、遵守课堂秩序的习惯。以下是针对性建议:
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关键是 “让学生觉得英语有趣,守规则能让课堂更有趣”。通过将规则、激励、互动都融入英语语境,既能提升课堂效率,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英语、遵守秩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