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1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余光中散文》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感受真切、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感受与主题:" "问自己:" 你读《余光中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被他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被他对语言的精妙运用折服?还是被他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洞察所启发?是综合性的感受还是对某几篇文章或某个方面的特别感触? "确定主题:" 基于你的核心感受,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余光中散文》中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品味余光中散文的语言艺术与情感张力”、“从余光中散文看他对历史的沉思与前瞻”等。这个主题将贯穿全文。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避免面面俱到:" 《余光中散文》内容丰富,不可能所有方面都写。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方面作为切入点,比如: "某篇(或某几篇)代表作:" 如《乡愁》、《听听那冷雨》、《文化乡愁》等,分析其具体内容和情感。 "某个主题:" 如他的爱国情、乡愁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语言的热爱、对历史的反思等。 "
扬子晚报网1月16日讯(记者 张楠)莎士比亚在今天能不能聘上教授,中国留学生为何在美国被退学,如果孔子办班你会不会报名,你认不认同“读书忌富人”的说法……今晚8点,腾讯视频上线的人人贷《见字如面2》“成长”篇将带你打开成长秘笈,共同追溯我们成长的力量。
本期节目,演员何冰、归亚蕾、姚晨、喻恩泰和资深媒体人孙冕一道,一步步追根溯源,从大学教授到留学生,再从小学生到初生儿,合力探寻那些助力我们“成长”的力量。
本期推出的第一封书信来自余光中,上个月刚刚辞世的他留给文坛的记忆并非只有《乡愁》。作为学者,余光中对台湾教育体制的观察同样细致入微。1967年,他有感于台湾教育界的弊端,于是以莎士比亚为收信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虚构了莎士比亚打算到中国来讲学,但却因唯学历、唯研究成果和作品的风格格调,最终导致讲学计划告吹。这封信引发了第二现场的热烈讨论,学界的标尺该如何衡量大师和庸才之间的差别?
何冰读余光中写给莎士比亚
成不了大师也要做个合格的人才,做学问可不是跑江湖。去年,一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克瑞顿大学开除的消息引发网络关注,导师袁劲梅给自己的学生写了一封长信,和他讨论做学问该有的态度。这封信让开除事件持续升温,甚至被社交媒体评为2017年留美十大事件之一。那么,袁劲梅的信中到底说了些什么?
节目继续刨根问底,追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散文见著于文坛的台湾女作家简媜同样关注现实问题,她注意到周围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很大,看到报纸上说总有小孩子轻生。于是她给孔子写了这封穿越时空的信。以一个家庭主妇的口吻向孔圣人碎念了许多自己的苦恼。
读书是件老生常谈的事,把书当成生日礼物也没什么创意。于是,作家贾平凹送书给即将年满18岁的妹妹时又额外写了封信。在信中,贾平凹没有讲诸如“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而是回忆了儿时读书的几个瞬间,借此告诉妹妹,读书要时刻保持“穷”的状态,才能在读书中找到快乐。 著名媒体人孙冕在本期节目中现身说法,读了一封自己写的信,这在《见字如面》尚属首次。孙冕的这封信是写给自己小儿子的,61岁得子的他在儿子百日的当天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触,在信中他告诉儿子,爱,是一座很高的山,他多么希望和儿子一起从头爬起。
《见字如面》第十一期“成长”篇今晚8点腾讯视频准时上线,1月20日黑龙江卫视精彩呈现。与《见字如面》一起见证成长的力量。编辑:张楠
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今天,是第20个国际母语日。
母语,穿过历史的长河,穿过我们的记忆,嵌入每个人的灵魂,成为塑造我们表达、思维和情感的方式。
我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作者:余光中
1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
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四川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2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
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但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地学习。
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
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
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
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3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high-brow)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但“低眉”(low-brow)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情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4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是性之相近,习以为常,可谓无师自通。
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前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后,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吟声一断,掌声立起,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
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今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
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节选自余光中随笔《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今日话题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对母语的感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