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14:12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照片日记本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用心描绘,留住瞬间——照片日记本的撰写之道"
照片日记本,是将瞬间的光影凝固,再赋予文字的灵魂,是一种独特的记录生活、珍藏回忆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是情感、故事和思考的载体。要真正让这本日记本“活”起来,成为未来可以重温、可以感动的宝贵财富,我们在撰写文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真实记录,捕捉情感脉络"
照片日记本的核心在于“真实”。文字应忠实于照片所呈现的画面和场景,简洁明了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捕捉照片背后蕴含的情感。这张照片让你想起了什么?当时的你心情如何?照片中的人有什么故事?是喜悦、是温馨、是思念,还是一丝淡淡的忧伤?用真挚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感受,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照片的温度。避免空洞的赞美,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二、 丰富细节,拓展故事维度"
一张照片定格的是瞬间,但生活却是连续的、充满细节的。撰写文字时,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可以尝试回忆并补充照片发生前后的故事,那些不经意的对话、微小的动作、环境中的细节(比如窗外的天气、桌上的食物),都能让故事更加丰满,画面更加立体。
一本连队相册,一串奋斗足迹。记者深入高原驻训的陆军某旅四连采访,听官兵深情讲述——
“照片日记本”里的强军故事
■马頔 解放军报记者 方汉
官兵祭奠英烈。王振宇摄
秋日高原,寒风扑面。记者跟随陆军某旅官兵前往烈士陵园祭奠英烈,驱车归队时,已是繁星满天。
回到营区,该旅四连指导员李伟便与几名骨干打开摄影器材,翻看白天拍摄的照片,一张张精心筛选。
一张官兵在蔚蓝天空下,整齐列队、缅怀英烈的照片被选中。“明天保障连下山拉物资,我们准备请他们帮忙把这张照片打印出来,放进连队‘照片日记本’里。”李伟拿出一本相册,对记者说,“‘照片日记本’是四连的珍贵影集,我们将有重要意义的照片集纳成册,真实记录连队发展历程和官兵军营生活。”
翻开相册,一张官兵建设宿营地的照片吸引了记者注意。画面中,几排建筑钢架矗立荒原,官兵在夜色中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有的搬运器材,有的布设线缆,有的清理建筑垃圾……李伟说,这张照片记录的是连队驻训之初的场景。那时候,驻训地还是一片荒滩,官兵争分夺秒施工。
高原风沙大,为将钢架焊得更牢固,下士郭凯持续作业,精心焊接每一个接口。第二天,他的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夜间气温骤降,官兵穿着大衣施工,上等兵李佳升发现穿太厚的衣服不便操作,便脱了大衣,甩开膀子用镐破土、用锤打桩,比计划进度多打了一倍数量的地桩。
经过全连官兵的持续努力,连队宿营地很快建成,大家提前入住开训。
为了让宿营地尽快通电,中士杨钧琪揣好工具,爬上铁架屋梁,左手拿线槽,右手捏电线,嘴里咬着剪线钳,用胶布将电线缠绑均匀,固定在屋梁上,一干就是一通宵。
“临时营房的建成解决了‘住’的问题,‘吃’的问题又摆在面前。”李伟指着一张官兵背运给养物资的照片告诉记者。画面中,几名战士背着半人高的背囊,正在乱石滩上艰难前行。
李伟回忆,当时,连队正在某高寒山地开展实战化训练。由于训练场距离宿营地较远,且这段路车辆无法通行,来回一趟耗时费力,送饭菜成了一大难题。为节约更多时间投入训练,官兵决定早饭在宿营地吃饱,午饭就地在训练场吃自热食品。
“再苦再累也要把饭菜送上去,让战友们精力充沛投入训练!”得知这个情况,炊事班班长陈卓急了。他与战友们商量决定,组成一支“送饭小分队”,每天准时准点把热腾腾的饭菜和饮用水背到训练场。
那段时间,炊事班每人背着20多公斤的给养穿行于陡峭的山坡,踏着碎石遍地的山路送饭菜,一个来回要走5个小时。由于早上要准备早饭和午饭,炊事员们每天凌晨就要起床。一次送饭途中休息,几名年轻战士坐在地上竟然睡着了。短暂休整后,陈卓给大家加油鼓劲:“炊事员也是战斗员。同志们,一切为了驻训战友,饭菜送不上去,就是我们炊事班拖了后腿。”陈卓的动员让战士们热血沸腾,大家迈着坚定步伐继续前行。
“吃着炊事班送来的热饭热菜,连队官兵心里暖暖的,苦练打赢本领的决心更加坚定。”李伟翻动相册,指着另一张照片,给记者讲起了驾驶员姜智馨的故事。
照片中,姜智馨从战车里探出身子,满脸油渍,正对着镜头微笑。
那天下午,沙尘暴突袭野外驻训地。训练结束,姜智馨驾战车归队后,却没有急着下车。归队途中,姜智馨敏锐地捕捉到战车出现了一次异常抖动。凭借丰富的经验,他判断战车很可能出现了某种故障隐患。战友下车后,他迅速钻出舱门,打开排气风扇,爬进动力舱。
经过细致检查,姜智馨很快发现传动箱的一根油管有点漏油。由于油管沾满油污,姜智馨一时找不到渗漏点。置身闷热的动力舱,不一会儿他便一身大汗。为尽快找到渗漏点,情急之下,姜智馨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借助汗水将油管上的油污一点点搓掉,终于找到了渗漏点并完成修理。检修结束后,他刚从战车里探出身子,在战车外等待的战友见他笑得格外灿烂,便将这一瞬间定格在镜头里。
四连“照片日记本”里最新的一张照片,看一眼就令人揪心。照片拍摄的是一双沾满尘土、伤口密布的手掌,手掌的主人是连队装甲技师王立强。
前段时间,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陌生地域跨昼夜训练,王立强负责布设对空警戒哨。部队机动到指定地域时已是凌晨,但王立强顾不上休息,立即带领两名战士在阵地上构筑掩体。
阵地石块密布,土质坚硬,挖掘作业困难。“任务就是命令,一秒钟也不能耽误!”见状,王立强奋力抡起铁镐施工,溅起的火星伴着碎石四散飞溅。渐渐地,他感到手上变得黏糊糊的,以为是手心出汗,便往身上抹了一把,然后继续施工。冷月当空,寒气逼人,3名战士持续奋战两个多小时,终于顺利完成任务。
返回途中,王立强感到手心火辣辣地疼。战友们打开手电一照,发现他的双手磨出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经过消毒包扎,王立强又投入到装备通信情况检查工作中,一夜没有合眼……
一本连队相册,一串奋斗足迹。李伟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发挥这些照片的教育激励作用,这段时间,连队将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与“铁心向党铸忠诚、同心奋进担使命”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取举办故事会、事迹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官兵结合“照片日记本”讲述奋斗故事、分享难忘经历。一张张照片唤起了官兵的共同记忆,连队深化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入脑入心,不少官兵主动登台当故事主讲人、事迹分享者。
离队前往另一个采访点位没几天,记者接到该连宣传骨干张丙育打来的电话:“记者同志,我们连拍摄的那张祭奠英烈的照片打印出来啦,我准备结合这张照片与大家分享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听着张丙育的讲述,记者的思绪再次回到那座烈士陵园——雪域高原上,戍边官兵面向烈士纪念碑列队肃立,神情庄重。寒风中,官兵的铮铮誓言响彻高原——“听党指挥,艰苦奋斗。守卫边防,不辱使命!”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藏在日记本里的母亲青春》
林小满皱着眉头把母亲刚洗好的衬衫从衣架上扯下来,这件印着夸张花朵图案的化纤衬衫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她叹了口气,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跟母亲说不要买这种"地摊货"了。
"妈!这件衣服我不是让您扔了吗?"小满冲着厨房方向喊道。
母亲擦着手匆匆走出来,脸上还沾着面粉:"怎么了?这衣服好好的..."
"您穿这个去接妞妞,幼儿园其他家长会怎么看我?"小满把衬衫塞进垃圾桶,"明天我带您去买几件像样的衣服。"
母亲张了张嘴,最终只是默默把衬衫从垃圾桶里捡出来,拍了拍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这衣服...穿着挺舒服的..."
小满没再说话,转身进了书房。自从三个月前把母亲从农村接来帮忙照顾五岁的女儿,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母亲不会用洗衣机,总把她的真丝衬衫洗变形;做饭总是太咸;甚至连说话声音都太大...每当同事说起自己母亲如何时髦优雅时,小满只能尴尬地笑笑。
晚上哄睡女儿后,小满发现母亲房间还亮着灯。推门进去,母亲已经睡着了,老花镜歪在鼻梁上,手里还攥着妞妞白天画的一幅画。小满轻轻取下眼镜,目光扫过这个她很少进来的房间。
母亲的行李很简单,一个用了十几年的帆布包,几件洗得发白的衣服整齐地叠放在椅子上。床头柜上摆着父亲的照片,那是小满十岁时因病去世的父亲。她突然意识到,母亲已经独自生活了二十多年。
小满轻手轻脚地准备离开,却不小心碰倒了床头柜上的小盒子。一堆杂物散落在地,她赶紧蹲下去收拾。一个发黄的笔记本从杂物中滑出来,扉页上写着"1985年"。
好奇心驱使下,小满翻开了笔记本。里面是母亲年轻时的日记,字迹娟秀工整:
"1985年9月15日,今天收到了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走出这个小山村了。王老师说得对,知识能改变命运..."
小满的手指微微发抖。母亲从未提起过她上过大学的事。她急忙往后翻:
"1985年10月3日,家里拿不出学费,爸说女孩子读书没用。我偷偷哭了整晚..."
"1985年10月20日,在县纺织厂找到了工作,每天站12个小时,但至少能攒钱..."
日记中断了几个月,再出现时笔迹变得潦草:
"1986年5月12日,发现自己怀孕了。林建国说要娶我,可我的大学梦..."
最后一条日记停留在1986年6月1日:"把攒的327块钱缝在了棉袄里,留给将来的孩子读书用。希望她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一张照片从日记本里飘落。照片上的母亲约莫二十出头,站在天安门前,扎着两条麻花辫,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照片背面写着"北京,1985"。
小满的眼泪砸在照片上。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爱指着课本上的图片说"这是长城""这是故宫",却在她问"妈妈去过吗"时笑着摇头;想起高考那年,母亲变卖了唯一值钱的嫁妆金镯子给她买复习资料;想起自己结婚时,母亲把积攒多年的存折塞给她当嫁妆...
隔壁传来妞妞的哭声。小满慌忙擦干眼泪,却看见母亲已经站在门口,目光落在她手中的日记本上。
"妈..."小满声音哽咽,"您从来没说过..."
母亲走过来,轻轻合上日记本:"都是过去的事了。"她的手指抚过照片,"那年跟着纺织厂去北京参观,就拍了这一张..."
"您本来可以..."
"我有你啊。"母亲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你替我看了那么多地方,不是一样吗?"
小满再也忍不住,扑进母亲怀里痛哭。那些被她嫌弃的"土气",是母亲为她放弃的另一种人生;那些她看不上的节俭习惯,是母亲爱她的方式。
第二天清晨,小满特意请了假。她找出那件被扔掉的衬衫穿在身上,在母亲惊讶的目光中说:"妈,今天我们带妞妞去动物园吧。然后...我想听您说说年轻时候的事。"
母亲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像照片里那个站在天安门前的少女一样。
在去动物园的地铁上,小满紧紧握着母亲粗糙的手。她突然明白,母亲不是没看过世界,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让她看得更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