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1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走访民情日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一、 紧扣主题,突出“走访”与“民情”"
1. "明确核心:" 你的日记必须围绕“大走访”这一活动展开,体现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过程和收获。不能偏离主题,写成泛泛的日常流水账。 2. "体现“走访”:" 清晰地记录你走访的对象(谁)、时间(何时)、地点(何地)、方式(如何走访,如谈话、观察、问卷调查等)以及走访的具体过程。要写清楚你是如何“走出去”的。 3. "聚焦“民情”:" 重点记录走访中了解到的群众的真实情况、诉求、困难、建议以及他们的心声和期盼。要体现你对群众生活的关注和理解。
"二、 内容真实,注重细节观察"
1. "真实记录:" 日记的内容必须基于你实际走访的经历和观察,不能凭空想象或编造。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真实情况。 2. "细节描写:" 用生动的细节来支撑你的叙述。例如,走访对象的表情、语言、居住环境、生活状态等细节,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一位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他/她讲述事情时的语气、家中简朴的摆设等。 3.
“10月28日,双河社区泰山路破损处已经修复。”亲自到现场查看后,旬阳市双河镇第二十届人大代表马春峰忍不住为双河镇基础设施办的办事效率竖起大拇指,并在自己的“民情日记”中记下了代表建议的办理结果。
据悉,“民情日记”是该镇在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中,给全体镇人大代表发放的代表走基层办实事工作手札,要求人大代表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时记下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决群众诉求。
翻开马代表的“民情日记”,其中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何建发实在困难,要想想办法......”
马春峰除人大代表的职务外,还是一名该镇双河社区村委会文书,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谁家遇着事、村里有难题,他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了解了困难户邹某的情况后,当即向镇人大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帮扶双河镇双河社区三组困难村民何建发的建议”。
双河镇社会事务中心在收到马春峰的建议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到何建发家中进行情况核实,核实无误后,帮助何建发向上级部门申请了救助资金。目前,社会救助资金已发放到家中。该镇社会事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关注何建发家庭情况,在原有的帮扶基础上为他争取更多的帮助。
建议虽小,却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马春峰的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对于这项行动,他是打心底的支持和推崇,“民情日记”满满当当地记录了他在走访时的一些所思所想,他表示将在此基础上整理成意见建议,向镇人大主席团提交。
除了马春峰外,该镇其他人大代表结合关注民生也纷纷提出建议。镇人大代表吴珊将“民情日记”中记录的夏季防溺水问题提了出来,该镇村(社区)立即组织开展了防溺水入户宣传活动,并在镇内大小水域上树立防溺水警示牌......随着行动的开展,代表们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积极性越发高涨。
字简情深,纸短情长,一本小小的民情日志,汇聚的都是群众的声音。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用饱含热忱的初心践行为民情怀,用务实的工作态度履行代表职责,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充分展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代表风采。(通讯员 张明花)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20世纪90年代,在绍兴市下辖的嵊州市雅璜乡(今石璜镇),基层干部揣着一本日记在田间地头记录民声、惠及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民情日记”自此诞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这一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04年在嵊州调研期间,提出“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实效”。20多年来,我们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持续拓展“民情日记”传承发展的内涵外延、实践路径、制度机制,推动各级干部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
坚守“访民舍、记民情”的出发点,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群众实情。绍兴把“民情日记”作为夯实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推动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在走门访舍、嘘寒问暖中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情日记”在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一是从“集中式”到“常态化”转变。“民情日记”发端之初,是由党委政府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近年来,我们把“民情日记”和驻村指导员制度深度融合,选派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村,形成民情大走访、民情工作日、民情分析会等制度机制,引领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二是从“纸上记”到“线上集”迭代。“民情日记”最初由党员干部一笔一画记在本上。近年来,我们顺应新技术新平台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实践方法和手段,推出了“民情通”“民情微聊”“民情脚印”等应用场景,把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网络上,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三是从“小日记”到“大治理”跃升。“枫桥经验”和“民情日记”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经验。我们把“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要求融入“民情日记”,促进基层治理的理念、制度、机制深层次升级,推动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能力、效能全方位提升。
站稳“想民心、议民事”的落脚点,顺应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新时代“民情日记”无论内涵外延如何拓展、形式方法如何变化、手段技术如何创新,其基本立场、本质内核、精髓要义是不变的,都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是站稳人民立场。“民情日记”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立“网格连心走访、红色物业巡访、代表委员接访、共建单位结访、社会组织探访”机制,打造多元立体服务体系,在基层群众工作的“一枝一叶”上见初心、见温度、见担当。二是倾听人民呼声。我们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开发“民情大脑”“浙里兴村治社”,完善民情事项分级流转办结模式,打造了“民情触发、民情分析、民情处置、民情评价”的工作闭环,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同时,注重办好一件事、解决一类事,实现解难纾困从“一个人”向“一批人”扩展。三是汇聚人民智慧。组织发动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础。这些年来,我们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民情日记”“人民建议征集”等平台,鼓励群众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汇聚好建议、金点子,把基层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让广大群众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好帮手。
找准“解民难、帮民富”的突破点,共建美好社会、共创美好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前行动力,把“民情日记”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一是聚焦民生为群众办实事。根据民情大数据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度,深入实施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及时、准确、高效回应群众期盼,全心全意解决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拓展外延为企业优服务。拓展“民情日记”服务外延,累计选派1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1.2万余家企业,记好用好“企情日记”,深入开展惠企政策帮享、企业诉求帮解、安全生产帮促、营商环境帮建,构筑起“有呼必应、精准回应、未呼先应”的“企呼我为”服务新场景。三是助力共富为发展添动能。发挥“民情日记”的独特优势,赋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系统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推动各方资源要素向工坊集聚,因地制宜打造近900家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带动4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20多年来,“民情日记”不断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村情社情”记到了“企情舆情”,从“小康路上”写到了“共富大道”,从“笔尖纸上”拓展到“线上云上”,常写常新、历久弥新,迸发出强大的实践穿透力、时代感召力、蓬勃生命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绍兴考察,赋予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重大使命,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绍兴将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坚决担起传承发展“民情日记”的光荣使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时代内涵,切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筑就最坚实的群众基础、绘就最亮丽的群众底色。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委书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