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水的读后感450字》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2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水的读后感45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是针对哪本书或文章关于水的部分。确保你的感想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2. "精简内容":由于篇幅限制在450字,你需要选择最重要的观点和感受来写,避免冗长和无关紧要的内容。
3. "结构清晰":文章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或文章的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想和观点;结论部分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或建议。
4. "具体例子":在主体部分,使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是书中的情节、数据或引用,它们能够让你的读后感更具说服力。
5. "个人感受":虽然读后感需要客观分析,但也不应缺乏个人感受。分享你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感受,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语言流畅":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词汇,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7. "校对和修改":完成初稿后,仔细校对和修改,确保没有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可以请他人帮忙阅读,以获得反馈和改进建议。
以下是一篇关于水的读后感的示例:
---
《水》这本书让我
《水·问》有感:看到了许多,放下了许多
文/庞笑颜
其实在生活的层层面面都有对立,对抗,黑白,美丑,呼吸,生死,男女,拿起,放下,变化,不变,对立着,对抗着,最后就转化了,合一了,结束是开始,死亡是新生。
今天在舞蹈中也看到爱,被爱,身体是身体,也不是身体,男女性别不再重要,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只是存在着。
看到了许多,放下了许多。
多谢《水·问》的老师们真诚的,虔诚的,身心合一的精彩呈现!
北京现代舞团的舞者是敞开的,呈现的是自己的心,温暖的,细腻的,真诚的,谦卑的,专注的,投入的,所以从那么动人心弦,让人心动不已,泪流满面。
舞蹈就像羽毛轻浮湖面,温柔的,轻盈的,似有还无,但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当一切归于平静,似乎没有发生,但一切一不同。吹皱一池春水,心里已留下痕迹,唤醒了心底的爱。那是所有生命的渴望,那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状态,我们本自具足,我们就是光,我们就是爱。
舞蹈是心和心的碰撞,共鸣不需要语音,不需要思考,用思考是看不懂的,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这也是我为了相遇所交的答卷,希望和你去碰撞,共鸣,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痕迹,然后继续前行!
感谢你们让我用你的眼光,视角重新看生活,看你我。很不同。相遇就是这么奇妙!
然后带着相遇过的痕迹继续自己的生活,但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们时时都不同,这就是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真意吧。
从历史层面重构对“水”的认知——读《水运与国运》有感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水是生命的源泉,黄河母亲孕育了我们的华夏文明。在吴鹏先生的《水运与国运》这本书中,中国的历史也是由水孕育而生的,他将中国的大江大河与国家的前进历程联系起来,展现了治水和水利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书中的“水”,不仅仅是河水,还包括渠堰、大海。我们常常从地理的角度去探讨水的作用,而作者则从历史的维度拉开“水运”的帷幕。鲧禹治水的成功,使得华夏文明借助渭水和黄河,扩展到整个北方大河流域;周人通过渭水和洛水两大水系,将东西两大水系连成一片;“晋水之战”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秦国建造的都江堰成就了历史伟业;隋炀帝主持开凿了纵贯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形成沟通全国的水上交通完整体系,加速了南北的一体化;而后的京杭大运河,初步将中原和塞北融合为新的南北统一体……“水利”一词最早使用于秦。我们从都江堰中看到古人的智慧,天地万物都为他们所用。鱼嘴工程把江水一分为二,清水顺其自然地进入内江,而泥沙和浊水则进入了外江;引水工程宝瓶口设置在凹岸处,将清水引向成都平原,把泥沙和砾石抛向凸岸,并被水流冲走,不仅保证了水的清洁,还防止了泥沙的堵塞;飞沙堰在枯水期将江水抬高,引入宝瓶口,在洪水来时,多余的水将越过飞沙堰流走,既保证了水的供应,又防止了洪水的泛滥。也许秦昭襄王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初用来满足行舟运输军队、粮草的军事需要,在灌溉农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形中也促使秦国的进一步强大。在今天,都江堰依旧适用,令人叹为观止。而郑国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秦国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看到了秦国在郑国渠修建中所展现的宽广胸怀和长远眼光。对于秦国而言,水成为了“利器”,国家之运与水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书中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首先,对“水德”的运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五德终始说”,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应取而代之,因此秦朝被定为水德。但是秦国违背民意,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严刑峻法的治国方针,最终加速了它的灭亡。而汉朝重新定义水德,效仿水的顺从之性,顺应民心民意,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在关中平京兴修水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文景之治”。可见,不论对哪一德的运用,都要顺应民心,对同一水德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其次,“海洋成了清朝挥之不去的梦魇,却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起点。”这句话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去。谈到“闭关锁国”,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因它带来的落后和多年的忍辱负重。换个视角来看,它也是中国在成长中所必经的抽丝剥茧般的疼痛。作者的笔触生动细腻,严谨的同时不失幽默风趣。此外,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也是多方印证,引用了相关的古诗和典籍,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可谓是一本生动的结合历史、地理、语文三者的“教科书”。也许郑国渠只是历史中的一条河流,却牵动了未来上千年历史的进程。换言之,历史中所有的“水”,又何尝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呢。据《重庆日报》编辑:祝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