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16: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堂古钟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具感染力: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在动笔前,想清楚你最想通过这篇观后感表达什么?是对古钟历史的敬畏?是对其声音带来的震撼或宁静的感受?是对它所承载的信仰和记忆的思考?还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确定一个核心思想,并围绕它展开。
2. "精心选择观察角度 (Choose a Focused Perspective):" 教堂古钟是一个综合体,包含外观、声音、历史、文化意义等。你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重点来深入描写。例如: "侧重外观与细节:" 描写古钟的材质、颜色、雕刻图案、磨损痕迹、悬挂方式等,展现其年代感和艺术价值。 "侧重声音与感受:" 重点描写钟声响起时的声音特质(浑厚、悠远、清脆?)、传播方式、以及它带给你的听觉和心灵上的感受(震撼、宁静、庄严、感动?)。 "侧重历史与文化:" 结合你了解到的信息(或参观时了解到的),讲述古钟的来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报时、预警、宗教仪式)、与教堂和信徒的关系。 选择一个角度能让你更有重点地叙述,
有着近157年历史的新加坡圣安德烈座堂,一向被称为好望角以东最美的教堂。然而,最近却被发现教堂的钟“敲错了”整整129年!
钟怎么能敲错呢?简单说,原本应该被“转”响的钟,却一直被教堂的工作人员“敲”响。
古有唐朝诗人贾岛“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苦恼,今有圣安德烈教堂“僧敲楼上钟“及“僧拉楼上钟“之趣闻。让我们来推敲推敲,究竟钟是应该转响还是敲响呢?
圣安德烈座堂的古钟是由八口钟组成的钟群,总重达4871公斤,这就需要转动式操作方法,让其摆动后依靠机械能动来维持较长时间的摆动,而不是用铁铃锤敲击。
自1889年,一名英国船长将这八口钟送给教堂后,这些钟被错误地敲了整整一个多世纪!
神奇的是,钟在静止下被敲响,和在被转动时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来围观一下:
除了在教堂工作的八口古钟,新加坡国家博物院还收藏了圣安德烈教堂的这口里维尔铜钟:
里维尔铜钟出自美国著名的铜钟工匠保罗里维尔之手。他的爱女玛利亚嫁给约瑟·马里士他,马里士他被外派到新加坡,成为第一任美国驻新加坡领事。
玛利亚把这座铜钟送给了圣安德烈教堂,条件是该教堂必须在每天晚上的8点敲响这座钟,提醒那些任然在市区逗留的水手们赶紧返回各自的船上。同时也敦促市区的居民提高警惕,严防夜间的抢劫和暴力袭击。
中国也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说法,时至今日,寺庙里每日都会有和尚用古老的办法将钟敲响,而西方国家教堂里的钟也是经历了敲钟到转钟的过程,想必大家还记得,1831年雨果发表的《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就是一个敲钟人,机械式转钟法其实是近代西方机械工业发展的体现。
如今教堂里的钟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会响,但是在知道古钟的正确使用方法后,圣安德烈座堂也是有所作为的。
目前教堂正在募捐,计划将古钟送回英国的制造公司进行清洗修复,让钟恢复原来的声响。突然很期待听到古钟被被正确得使用后发出的声音,看来要策划圣安德烈座堂一日游了。
关于圣安德烈座堂
它是新加坡最大的主教座堂。它位于新加坡中区的中央商务区内,靠近新加坡政府大厦。它是圣公会新加坡教区的主教座堂,该教区的26个堂区和超过55个堂会的母堂。座堂的标志是圣安德烈十字。
地址: 11 St Andrew's Rd, Singapore 178959
落成: 1861年10月1日
新加坡眼,带你看新加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kanxinjiapo
在北京西北三环,有一座看似低调却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钟鼓文化的古刹——大钟寺。这里不仅保存着“世界钟王”永乐大钟,更见证了北京从元大都到现代国际都市的变迁。大钟寺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构成了一部“钟声里的北京史”**。
一、溯源:大钟寺的前世今生
1. 从“觉生寺”到“大钟寺”
大钟寺本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雍正帝为祈雨消灾而敕建的皇家寺院。但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更早:
元代基础:寺址位于元大都“钟楼”旧址附近,元代已形成钟鼓报时体系。
明代迁钟:寺内镇馆之宝——永乐大钟,铸于明永乐年间(1420年),原悬挂于汉经厂(今景山附近),后因体量过大,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移至此。
民国转型:20世纪初,寺院逐渐荒废,1949年后改为“古钟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以古钟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2. 永乐大钟: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
永乐大钟高6.75米,重46.5吨,钟身铸有23万字佛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堪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其技术成就至今难解:
“一钟双音”:轻击声如雷鸣,重击则余音绵长,符合声学共振原理。
无痕铸造:钟体无缝无砂眼,体现明代失蜡法工艺巅峰。
悬挂之谜:仅靠一根榫卯结构的铜钉悬挂,历经600年地震、战火仍稳固如初。
专家评价: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其为“15世纪世界冶金学的巅峰之作”。
二、地域文化特色:钟声里的老北京记忆
1. 钟鼓文化:古代北京的“标准时间”
大钟寺是元明清三代**“晨钟暮鼓”**体系的重要节点:
元代:钟楼、鼓楼位于中轴线,大钟寺区域为**“辅钟”**,辅助报时。
清代:每逢重大典礼,永乐大钟鸣响,声传40里,覆盖全城。
民俗意义:老北京有“钟声一响,黄金万两”之说,百姓认为听钟能祛病纳福。
2. 庙会与市井文化
大钟寺曾是与隆福寺、护国寺齐名的三大庙会之一:
“开钟仪式”:农历正月十五,皇帝派大臣撞钟祈福,民间商贩云集,形成庙会。
特色交易:因靠近京西玉泉山,这里曾是**“水市”**中心,卖泉水、茶具者众多。
消失与复兴:民国后庙会中断,2000年后恢复“大钟寺文化节”,融入非遗展示。
3. 建筑艺术:皇家寺院的规制
大钟寺虽规模不及雍和宫,但布局严谨:
中轴对称: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依次排列。
钟亭独特性:永乐大钟悬挂于**“钟楼”**(非传统钟鼓楼),楼为八角攒尖顶,象征“天圆地方”。
碑刻文献:寺内保存乾隆御笔《大钟歌》碑,详述迁钟始末。
三、周边带动:从文化地标到城市活力极
大钟寺所在的海淀区双榆树-中关村板块,因古寺文化赋能,逐渐形成“文化+科技+商业”的复合生态。
1. 文化辐射效应
学术研究:毗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成为高校历史与考古专业的实践基地。
艺术衍生:周边涌现“钟磬工坊”等传统乐器工作室,复兴古法铸钟技艺。
旅游联动:与颐和园、圆明园构成西北三环“皇家文化金三角”。
2. 商业升级:从“大钟寺市场”到现代商圈
80年代:华北最大农贸市场
1986年,大钟寺农贸市场开业,曾是北方农产品集散地,年交易额破百亿,但环境脏乱。
21世纪:中坤广场与大钟寺现代MALL
2003年农贸市场拆除,改建**“中坤广场”(现为“大钟寺广场”),引入居然之家、华熙LIVE**等业态,转型为“文化体验型商业”。
地铁赋能:地铁13号线大钟寺站开通后,日均客流超10万,激活片区活力。
3. 科技与文化融合
数字钟声:2020年,大钟寺与腾讯合作推出“AI钟声互动”,游客扫码可聆听不同朝代的虚拟钟声。
夜间经济:大钟寺广场开设“深夜书房”与文创市集,吸引年轻群体。
四、对比研究:中外古钟文化
对比项中国(大钟寺)欧洲(科隆大教堂钟)
功能礼乐、报时、祈福宗教仪式、社区警报
铸造技术失蜡法,一体成型分段铸造,焊接而成
文化象征“钟鸣鼎食”的儒家秩序基督教“末日审判”的隐喻
现代应用博物馆展示、文化IP开发仍用于教堂日常鸣响
结论:中国古钟更强调**“礼乐教化”,而欧洲侧重“宗教实用”**。
五、未来展望:让钟声唤醒城市记忆
大钟寺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建议方向:
深化IP开发:推出“永乐大钟”数字藏品、文创雪糕等。
科技赋能:利用全息投影还原明代撞钟场景。
社区活化:联合周边高校开展“钟文化研学游”。
结语:钟声不息,文脉永续
从一座皇家寺院到现代文化地标,大钟寺的钟声穿越600年,依然在诉说着北京的故事。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工艺的丰碑,更是**城市更新中“文化锚点”**的典范。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言:“北京的魂,一半在庙堂,一半在市井。”而大钟寺,恰是这两者交融的绝佳见证。
互动话题:你听过永乐大钟的钟声吗?你对北京古建筑保护有何建议?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