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16:2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个人产学研工作的总结作文,需要清晰、系统地展示你在这一领域的参与、贡献、收获与反思。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工作总结:
"一、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汇报工作进展?申请项目或奖励?展示个人能力?还是自我评估与反思?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内容的侧重点和深度。 "读者:" 是导师、领导、评审专家、同行还是自己?不同的读者对象对你的写作风格、专业术语使用、详略程度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给导师看可能更侧重过程和遇到的问题,给评审专家看则需突出成果和创新点。
"二、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一篇好的总结通常遵循标准的三段式或类似结构:
1. "引言 (Introduction):" "背景交代:" 简要说明你参与产学研工作的背景,如项目名称、合作单位、个人角色、时间范围等。 "目的与意义:" 阐述你参与这项工作的初衷、目标以及你认为这项工作(或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结概述:" 简要概括整个总结的核心内容,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2. "主体 (Body):" 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需要详细阐述。 "个人参与情况 (
来源:新浪证券
文/新浪财经上海站 陈秀颖
6月27日,“具赋新能 智驱未来”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于上海智能工业中心正式拉开序幕。
现场全球百余位青年科学家和130余位上市公司企业家参加,会议现场人声鼎沸,参会嘉宾络绎不绝。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副秘书长薛健在现场向新浪财经透露:这场会议旨在通过“双向奔赴”机制,弥合科学家与企业之间的断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复制路径。
现场一位与会代表感慨:“以前找投资人要BP,现在聊场景要痛点。”这细微的变化,揭示了中国科创生态的进化方向。
科技创新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引擎,但长久以来,科研产业化却面临“最后一公里”困局。青年科学家们手握尖端技术,却苦于资本和场景缺失;企业家渴求新动能,却难觅匹配的科研成果。正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青科创联的举措恰好呼应了这一号召。
薛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创业主力已从工程师红利转向“90后、95后青年科学家和顶尖高校创业者”,联合体通过有组织的资源整合,整合系统性解决方案,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待发。
他举例道:“今日大会中,科学家获得资本和场景支持,企业家精准获取科研资产,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其次是创新协作机制,论坛特设“加速营”和“共创营”,科学家与企业家互为师生同学,在专业导师引导下精准匹配供需。“相较零散尝试,中国科协凭借顶级科学家资源,实现‘聚线成面’的规模效应,直击成果转化机制僵化等痛点。”第三是场景化互访,组织科学家走进企业实地考察,企业家探访高校实验室,以互动促进落地。这一系列举措水到渠成,为科技创业群提供了可落地的框架。
当日午后,会议仍在热烈进行,参与者争相交流。一位参会的企业董事长透露,现场氛围远超预期,因为具身智能作为重塑人机交互的引擎,正为千行百业注入动能。
薛健更从行业视角补充道,国际环境倒逼本土科创力量崛起,联合体的模式具有三重优势:激活内生动力、体系化赋能国家创新战略。他解释道:“青年科学家为产业注入颠覆性技术,企业提供验证场景和资本,基金会则打造要素融通的协同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衔接。”这种模式相得益彰,既呼应政策的深度融合方针,又提供了战略级实践样本。
在低调的风格下,青科创联的运作彰显了行业前瞻性。薛健作为副秘书长,将联合体定位为“要素融通”的枢纽。会议吸引了大批科技创业群体,如他所述,这非一时兴起,而是应对科技创新大环境的必要转型。
薛健低调总结,联合体将持续优化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交融。随着政策引领,青年科学家的成果可能快速产业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场研修会刚刚开启,但破解科创壁垒的密码已显——双向奔赴不止于口号,它正成为一场可落地、可复制的突围之路。中国创新生态的进化,或许已悄然开启新篇章。
来源:中国青年网
视频加载中...
在武汉市洪山科创大厦96.6米高的玻璃幕墙折射朝阳那一刻,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杨若熙胸前“技术经理人助理”的工牌泛起微光。“震撼!一栋楼就是一座‘创新雨林’!”作为武汉市洪山区首个“区校企”三方共建的科创中枢,这里正以“大学之城”的科教资源为基,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为翼,奋力打造“立足武汉、辐射中部、对标国际”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生动诠释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命题。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杨若熙体验“技术经理人助理”的一天。本人供图
在这里,由60亿元政府产业基金构筑的金融“活水”,已滋养160余个科创项目破土生长,其中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58家。
其中,武汉理工大学的“可注射溶栓纳米机器人”令杨若熙印象深刻。这项全球首创技术通过静脉注射,能在4小时内精准清除血栓,任务完成后自动拆解排出体外,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痛苦,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刘培文及其团队将废弃虾壳转化为高性能甲壳素纳米晶的技术,则展示了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该材料在高端医疗器械、环保过滤、特种工业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项目已获得科投投资支持,成功实现了水产废弃物的高值化资源利用。
这些科技成果转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在资深导师的带领下,杨若熙系统学习了技术经理人的核心工作:技术经理人既要慧眼识珠,善于从高校实验室的众多成果中,精准识别具有市场潜力的“种子”,同时也要懂得穿针引线,能够高效链接科研团队、产业资本与市场需求,搭建转化桥梁。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杨若熙同导师拜访高校教授。本人供图
杨若熙在实习日志中写道,“在这里看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是科技强国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论文到专利,从技术到产品,青年一代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追求。”
数据无声,却最有力。洪山科创大厦这片创新沃土,已结出累累硕果。58家“小巨人”,产学研合作1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对接50余场,挖掘产业技术需求200余个,1000余件知识产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青年,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奔跑,把一颗颗“创新种子”育成参天大树。
作为大学生城市职业体验官,杨若熙不仅参与了数据库整理、专家邀约、项目梳理等基础工作,还旁听了多场技术评估与市场对接会议。她说,自己深切感受到,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技术的“搬运”,更需要对市场、政策、资本、知识产权等多维度的综合判断与协调推动。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杨若熙跟进项目基本情况。本人供图
“技术经理人托举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未来。”杨若熙在实习日志中总结道。每一次严谨的评估、每一场高效的对接,都在为“创新种子”破土而出铺设道路。当无数这样的种子在洪山的沃土上萌发,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森林”便愈发枝繁叶茂。
策划:李谦 董世华 陈雪娟 潘佳秀子
拍摄:黄征(实习)
制作:张卓毅 杨若熙(实习)
文案:杨若熙(实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