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读背影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2 16: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读背影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的观后感(或者说读后感,因为散文通常称为“读后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深刻、真挚且结构清晰的文章:
"1. 理解核心内容与情感基调 (Understanding the Core Content and Emotional Tone):"
"吃透原文:"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需要反复阅读《背影》,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具体事件(父亲在火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一位爱子心切、朴实、甚至有些笨拙的父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父亲的感激、愧疚、思念,以及成长后的感悟)。 "把握主旨:" 明确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通常,《背影》的主旨是歌颂深沉内敛的父爱,以及儿子在特定情境下对这种爱的体悟和反思。强调“背影”作为父爱象征的重要性。 "体会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要体会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如离愁别绪、对父亲不易的同情、内心的感动与自责等。抓住这些情感关键词。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ing a Suitable Angle):"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文章的所有内容,那样会让文章显得空泛。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

时光不“回首”——再读朱自清的《背影》有感


很意外,居然是这样的一次际遇,让我可以重新邂逅朱自清的《背影》,倒不是书本有多么的嫌弃我,也不是我有多么的不喜欢读书,只因斑白的头发已爬满双鬓,当初的那个少年早已成为孩子们嘴里的“大叔”。


当父亲不易,并不是每个孩子的父亲都如朱自清的父亲般“健壮魁梧”。朱自清的父亲是有远见的,尽管后期家道中落,“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他依旧坚定支持儿子的求学之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有这个能力的。2004年8月的最后几天,即将上大二的我度日如年,原因是9月1号就开学了,而我的4500元学费还没着落,尽管几家亲戚的钱都借到了,可是还差2000元,父亲的嘴边也急出了几个血泡。终于,8月30日的中午, 父亲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手拉着我,一手拿着锤子和簪子,朝村里后山的废旧矿区走去,那时的矿区早已搬走半年有余,留下一大堆废弃的家具、锅碗、工具等,当然,带不走的还有嵌在水泥窗户里的铁制防盗网。那天中午,我们走遍了废弃矿区的每间空房,砸下6扇大小不等的防盗网铁窗,从废品收购站老板手上换来2860元现金。夕阳映照下,两个长短不一的影子紧贴在一起,一个笑了,一个哭了……其实所有的父亲都一样,都想给孩子提供最优的供给,但是当他们面临只有两个选择,是吃饱肚子,还是穿好衣裳时,他们只能选择前者。父亲不易,请多担待!

父亲的爱,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渺小”,他甚至连说一句“我爱你”的勇气都没有,但是却用行动证明着父爱无处不在。《背影》中有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先后两次对自己不能体察到父亲的爱而懊悔。朱自清先生的自责和懊悔,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写照”,年轻时我们不懂父亲,长大后我们便成了他。曾经,我们对自己的父亲也有诸多埋怨:如为什么他每天早出晚归,陪伴家人时间如此少?为什么他不像别的父亲那样,每天用车接送我?为什么我的家长会总是母亲冲在前面,很少有他的出现……。待自己成家立业之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方知:也许家中温饱已是他能给予我的幸福,不是每一位父亲都是人杰,但他可以做我们心中的英雄。

也许我们从小就知道父爱如山的道理,却很少真正体会其中的重量,就像没经历过风雨又怎能感受到太阳的热量。记忆中,当我们彷徨,不知所措时,想起父亲的身影在我们的心中是如此高大:如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自己遇到什么困难了,都会高声自豪地说,我爸爸会修,我爸爸会做,我爸爸什么都会!生活中,我们应尝试着换位思考、理解父亲们的不易,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遗憾,趁现在有能力、还年轻,去到他们的身边去尽一份孝心,哪怕是做一顿饭、聊一次天、走一段路,这些平凡的日常都是弥足珍贵的。我想,无论将来我们行走多远,每每想起,这份亲情始终会甘之如饴!

作者:段晓方

读《背影》有感

朋友你好,我是雯雯,一个喜欢看书,梦想当作家的人;一个爱好广泛却三分热度的人;一个爱拖延爱睡懒觉的姑娘。

读《背影》有感

《背影》朱自清

书籍介绍: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摘抄:

1.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读后感:

其实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读到这篇文章了,只记得当时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未能理解作者的文章里蕴含的感情。

直到我上了大学,要离开爸爸妈妈身边的时候,我才意识作者目送父亲的不舍和辛酸,此时我才真正地理解《背影》这篇文章里面的感情,作者感动于父亲的举动,并由此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但又对父亲到晚年还要为生计奔波而辛酸。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上大学的情景,由于有了哥哥独自去学校的先例,啊,不,妈妈有送哥哥去车站。

因此我以为我上大学也是这样的,被家人送到车站,然后独自前行。

但让我惊喜的是,妈妈那天竟然特意调休,陪我一起坐车去学校。连爸爸那天也是提前回家,与妈妈打听我学校的消息!当然那情景我看不到的啦,是妈妈回家打电话嘱咐在学校要注意什么事项,顺口说的。

那天我与妈妈早早起床去坐车,拿了很多行李,有被子枕头之类的,还挺重的。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有妈妈在,我很安心,所以我只管想着去学校如何快乐地玩耍~我想大概谁都没有想到,老师口中的“上了大学,很轻松的,你想怎样就怎样。”是假的。恩,那时我很快乐!

说到这里,我与朱自清先生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一样啊。我不仅不会劝妈妈,还挺享受有妈妈在身边的感觉,很舒服、很安心。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目送妈妈回家的那一刻,我想我和朱自清先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想哭。之前有多开心、有多安心,现在就有多伤心、有多害怕。

当时一个想回家的情绪就上来了,毕竟一直在温室呵护着的花儿,突然独自面对狂风暴雨,难免会不知所措,忐忑不安。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难受的感觉历历在目。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