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幸福路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2 17:41

怎么写《幸福路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幸福路》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理解影片主旨:" 首先要准确理解《幸福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关于家庭、奋斗、人生选择、时代变迁,还是其他?它如何定义“幸福”?影片通过哪些人物和故事来展现? "提炼个人感受:" 观影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是被某个角色的命运所触动?被某个情节所感动或震撼?对影片的主题有了哪些新的思考?将这些最深刻、最真实的感受作为文章的核心。
2. "内容选择与详略得当:" "选取关键情节:" 不需要复述整个故事,选取最能体现主题、最让你印象深刻或引发你思考的1-3个关键情节、场景或人物进行详细描述。例如,某个重要的转折点、一场感人的对话、一个人物的坚持与挣扎等。 "细节描绘:" 在描述情节时,注重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环境氛围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感染力。 "详略结合:" 对于与主题关联紧密、能支撑你观点的部分要详细写,对于次要情节则可以

幸福,在路上

文 | 范雪

摄影丨魏勉

幸福是一本耐读的书,是一幅深邃的画,是一眼小小的泉,幸福更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动,一种深悟,一种升华。闲暇时光和孩子一起,通过“幸福路·家长学习第一课”这个教育平台,和幸福牵手,一起在学习与思考中,在亲子陪伴与共学中,沉浸在香甜的幸福中,共同成长。

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所以,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学堂中,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现阶段和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会直接影响着孩子和他人的相处互动和沟通。因为父母是和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和他人的沟通、相处有着重大的影响。

亲子关系同时也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被爱包围的家庭中长大,会让孩子有乐观自信的人格。若不良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的心理变得不健康,长大后会有叛逆,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所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接受,会让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自然,孩子也会回馈给社会和他人自己的爱,让孩子善于沟通和人际交往。

那么,我不由得深思,到底怎样才能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呢?

通过视频中老师的讲解,我懂得了,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轻视”孩子。

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在《小孩不小歌》中写道:“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所谓教育,要尽可能地给他足够多的尊重。在正面管教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给他足够高的要求。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思想也一天天的成熟,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家长要做的就是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的去否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我曾认真拜读过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她在书的封面中写道:“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必须得确保你自己朝这样的方向去发展,自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家庭教育”里父母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便是“以身作则”与“潜移默化”。多和孩子沟通,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则”、“耳濡目染”,给孩子树立一个正能量的榜样,更不要在孩子犯错之后一味的打骂。

说起尹建莉,作为一个优秀的家庭教育学家,我还非常欣赏赞同她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张“家庭教育”要“有心而无痕”——对孩子既要用心教导,又要讲求教育方法的自然无痕,这才是教育最妙的境界。我们羡慕别人的孩子优秀,却原来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有出处——每一个用心的父母都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学家,所以,对待孩子,我们要“用心”。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总是嘴上一直在说我有多爱多爱我的孩子,却不能在生活许可的情形下给予她足够的陪伴。我也经常给自己找借口,什么工作太忙、太累,回家宁愿躺沙发上看手机、看电视。还有好多“拼事业”的父母,一直“理直气壮”地认为“我现在忙着工作还不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其实现在想来,工作再忙再累,也要分出一点时间给孩子,因为大人白天上班、孩子上幼儿园,和孩子一天可能只在晚上才能见面吧。我们也从没有问过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是想要爸妈陪伴多一点还是有更多的玩具零食?玩具零食可以以后再补,但是孩子的童年时光、成长瞬间,却是错过一次也不能重来。孩子教育好了,以后的条件可以自己争取,而错过了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机,你创造的再多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够挥霍。

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互动吧,在每天下班回家,在周末闲暇之余,让我们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哪怕是做做游戏、读读书,甚至是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拥抱都可以。让我们为人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被爱和学会爱中长大。

孩子如璞玉,就看你如何去雕琢。愿读完“幸福路·家长开学第一课”的新手爸妈们,努力工作之余,也会是一个懂得和孩子处理亲子关系的好妈妈、好爸爸。

作者简介:范雪,201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供职于山东高密农村商业银行。爱好读书与写作,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天路”蜿蜒 超越极限——青藏铁路精神述评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天路”蜿蜒 超越极限

——青藏铁路精神述评

光明日报记者万玛加尕玛多吉光明日报见习记者王雯静光明日报通讯员马文

11月底,青藏高原已寒风凛冽。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青藏铁路线路养护职工正带着氧气瓶巡查线路。“125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重任,就在我们肩头。”一名工人这样看待自己守护的铁路线,“它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也是希望之路。”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速度最快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一条神奇的“天路”满载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跨昆仑、越草原、穿戈壁,在雪山流云间蜿蜒穿梭。

面对“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和戈壁荒漠、茫茫雪域、人迹罕至的极端恶劣自然环境,青藏铁路工程建设者和运营维护者以不惧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世界屋脊挑战着生理与心理极限,勇创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运营管理水平,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人类高原铁路建设和运营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继续在青藏铁路人中发扬,他们扎根高原、拼搏奉献,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创造佳绩。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青藏铁路》(油画·局部)王君瑞、封帆、梁佳卿

1.一条通往幸福的梦想之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在拉萨车站,伴随着每一趟列车发车时汽笛声的,是广播里响起的歌曲《天路》。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在青藏铁路建设现场采风时,在与铁路工人、藏族同胞交谈中,发现只要一谈起青藏铁路,人们就心情激动。

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说:“青藏铁路是党和政府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雪山连绵,河湖密布,极尽雄浑壮美。但这里高寒缺氧,群山阻隔,冰雪覆盖,是地球上最难以到达的地区之一。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用了三年时间,才从长安走到拉萨;70年前,新中国进藏物资驮队每行进1公里,就要消耗掉12峰骆驼。“那里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这是当年青藏高原常人难去、物资难进的真实写照。

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就规划了高原铁路的宏伟设想,那时战乱动荡、国力凋敝,“修建高原铁路”这一蓝图注定无法实现。

但中国人百折不挠的精神之火从未熄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个伟大的梦想变得清晰起来。

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建设。

把铁路修进西藏,是新中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夙愿,也是西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但限于国家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水平,青藏铁路历经“两上两下”,只建成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于1984年投入运营。

进入新世纪,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高原人民期盼已久的青藏铁路终于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截至2020年年底,青藏铁路已累计运送旅客2.58亿人次,运送货物6.6亿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GDP由248.8亿元增长到1902.7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青藏铁路已成为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2.一场挑战极限的建设奇迹

今年8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青海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提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标志着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提质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铁建铁一院西(宁)格(尔木)铁路提质工程总设计师介绍,项目建成投运后,西宁至格尔木列车运行时间可控制在5小时以内,缩短旅行时间近1.4小时。

在青藏高原,铁路建设的任何一个成果都来之不易。从构想到建设,从建成到运营,无论哪个时期,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者都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体现出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不到低海拔地区的一半,踏上青藏高原的建设者们,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

当年在铁道兵的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一个25公斤的面袋,施工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英雄的建设者们近乎用生命的代价一点一点将路向西藏延伸。

“关角”藏语意为“通天的梯”。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关角隧道平均海拔3700米,由于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在修建过程中,塌方灾害频发,施工难度极大。

1975年4月5日,铁道兵铁十师127人正在离关角隧道入口1000米的掌子面作业,隧道发生塌方,铁道兵命悬一线。被困的时间越来越长,隧道中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忽然传来一个声音:“我们可能要死在这里面了,把工具收拾到一块,让我们的后人继续把青藏线修好!”

雪山处处埋忠骨,壮志未酬誓不休。青藏铁路建设初期,数十万铁道兵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用白糖抵挡高原反应,靠黄豆和干菜来补充营养,但高原环境的艰苦恶劣没有让建设者们屈服,他们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要将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

为了能选择一条最安全最科学的线路,这条铁路的先行者们,在23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用脚一步一步地“量”出了近十条不同方案的线路,最终确定了青藏铁路的线路。

冻土科学家张鲁新曾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自20世纪70年代投身青藏高原冻土科研起,他几乎把生命中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贡献了出来。在青藏铁路沿线的无人区,他经历过被野兽包围的困境;在-30℃的寒夜,他连续站立8小时坚持冻土锚杆拉拔试验……还有许多国内知名冻土专家把毕生心血献给了青藏高原。他们凭借“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状态,破解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

从2001年开工建设,到2006年全线通车,铁路历时5年终于铺通到拉萨,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建设者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在工程质量、科技创新、冻土施工、环境保护和健康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青藏铁路精神孕育而出。

一定要修一条通往西藏的路,世界现代筑路史上,再没有如此令人瞩目的记载。青藏铁路的建成更是打破了“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

在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火车穿过跨青藏铁路特大桥。新华社发

3.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海拔4700多米的风火山上,有一块墓碑,墓碑的主人是曾任中铁西北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的王占吉。

这位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1964年就到了风火山开展青藏铁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都没让他退缩一步。1978年下山时他身患癌症,不到两年就逝世了。

弥留之际,他叮嘱家人和战友:“把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生前没有看到青藏铁路,死了要看着火车越过风火山!”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后,王占吉的儿子来到青藏铁路接起父亲的接力棒,当了一名监理工程师。

青藏铁路首任设计总工程师庄心丹带领600多人的团队奔走在青藏高原搞勘探测量,他们穿戈壁、过沼泽、翻雪山,住的是单帐篷,坐的是大卡车,喝的是苦咸水,吃的是干馒头就咸菜。

令人惋惜的是,庄心丹一直到去世也没能看到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他的子女在他的笔记本里看到这样一行字:“火车西上拉萨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多年后,当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第一列列车穿过青藏高原的时候,那一声声长鸣,终于可以告慰英灵了。

不管在建设时期,还是在运营时期,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运营者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在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以全国劳动模范“最美铁路人”于本蕃为代表的青藏铁路线路养护职工,在这里担负起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频繁的125公里冻土线路养护任务,工区职工经常冒雪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带着氧气瓶巡查线路、处理故障、夯实路基。

当问起于本蕃和工友们为什么15年如一日地扎根“天路之巅”,守护着千万人的回家路。他们的只有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些青藏铁路的守护者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这是照亮广大共产党员前行之路的精神灯塔。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区段达960多公里,穿越长年冻土区段550多公里,在离天最近的铁路上驾驶火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拥有23年驾龄的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指导司机许宝平笑着说:“一路上需要戴着氧气面罩开车,嘴唇发紫,鼻子发干,跑几百公里也见不到人烟。虽然有点寂寞,但我可以在司机室第一视角看到洒向高原大地的第一缕阳光。”

在青藏线上开火车,考验的不仅是精湛的专业技术,还有非凡的精神毅力和身体素质。“手里的闸把‘千斤重’,事关整趟列车的旅客安危。”正是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许宝平在青藏铁路的安全行车里程达到了76万公里。

如今,他正带领一批“95后”“00后”年轻司机继续驰骋在雪域青藏线,“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4.一首勇创一流的时代赞歌

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开进西藏,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复兴号动车组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随着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西藏铁路网形成以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三条铁路构成的“Y”形主骨架铁路网。青海境内,兰新高铁途经西宁,格库铁路、敦煌铁路开通运营,西成铁路开工建设,围绕西宁、格尔木、拉萨等轴心城市,青藏高原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连通四方的铁路网。

2015年,青藏铁路与青海机场推出空铁联运服务;2017年,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系统在高原动车组上全面投入使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青藏铁路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在一代代铁路建设者的努力下,青藏铁路逐渐成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和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圆梦幸福路。

今天的青藏铁路是“智慧天路”。全线装有近3000个“千里眼”摄像头,实时监控列车运行状态;在长年多雪的玉珠峰至当雄间43个车站安装道岔自动融雪装置,通过远程控制加热系统,实现自动融雪,保证降雪时段道岔转动顺畅,该系统是首次在国内铁路使用;在大风区段装设俗称“顺风耳”的大风监测预警系统,设置52处监测点,自动传送大风监测信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在距离青藏铁路千里之外的行车调度指挥中心,行车设备状态一目了然。

今天的青藏铁路是“绿色天路”。青藏高原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的理念贯穿铁路建设与运营每个阶段。为保护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26处桥梁和隧道上方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在铁路两侧种草植树,人工绿化达到700多公里;对进出藏列车采用压缩式垃圾收集和废水收集系统,在沿线车站设置集中吸污设备,确保青藏线“零污染、零排放”……

今天的青藏铁路是“致富天路”。很多群众瞄准青藏铁路“拉来”的商机,纷纷吃上“铁路饭”。过去祖祖辈辈依赖种青稞、养牛羊等传统农牧业吃饭的农牧民,转变观念放下牧鞭,跨出农门,兴办了藏式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商店,开办了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养殖,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色玛村,借助毗邻拉萨西货运站的地理优势,组织成立物流公司,村民人均收入从两千元涨到了上万元。色玛村这个从前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人人称羡的小康村。

在青藏铁路题材油画作品《心飞彩虹》中,三位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藏族妇女漫步向前,她们的身后,一条鲜亮的彩虹横亘半个天空。这条彩虹就是青藏铁路,它给雪域高原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为高原各族人民架起了与全国各地交流交通的希望之桥。

这条铁路,穿越历史和未来;这道彩虹,寄托了梦想与期待。在青藏铁路精神的激励和浇灌下,高原上盛开的花朵会愈加鲜艳,高原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雪域高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1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