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特教的工作总结》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2 17:41

如何写《特教的工作总结》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特教(特殊教育)的工作总结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充实、准确、有深度,并能体现你的工作价值与反思:
1. "明确总结目的与对象:" "目的:" 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成果?为了个人反思提升?还是为了申请评优或职称?不同的目的会影响总结的侧重点和语气。 "对象:" 总结是写给谁看的?领导?同事?评审专家?这决定了语言风格(正式或非正式)、内容的详略程度和侧重点。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准结构:" 通常包括: "标题:" 清晰明了,如“XX(时间段)特教工作总结”或“关于XX(具体项目/方面)特教工作的总结”。 "引言/概述:" 简要说明总结的时间范围、主要工作背景、总体目标或感受。 "主要内容/工作回顾:" 这是核心部分。应分点、分模块(如教学活动、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执行、学生行为管理、家校沟通、专业发展等)详细阐述: "做了什么(What):" 具体实施了哪些教育措施、活动或服务。 "如何做的(How):" 采用了哪些方法、策略

砥砺前行60载 风雨兼程待花开——崆峒区特殊教育工作发展侧记

1959年,在平凉县福利院一间破旧的教室里,诞生了平凉第一个聋哑特教班,自此崆峒区特殊教育拉开了帷幕。

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春华秋实。如今,经过一代代特教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一所具有特色特教经验,多次荣获省、市殊荣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赫然矗立,一群“特殊”的老师带着一群特殊的学生,书写着一个个动情的故事,推动着崆峒区特殊教育走向完整和丰盈。

薪火传承 勇立时代潮头

从最早的盲聋哑学校,到如今的特殊教育学校,六十年来,学校3次迁址、2次更名,一辈辈特教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开启了为残疾儿童生存和发展奠基的艰辛历程。

2011年学校搬迁至新校址,现校园占地面积23亩,其中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集康复、教学、生活训练为一体,建有言语康复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盲生按摩室、音乐教室、刺绣室、美术教室、装裱室、情境教室等各类资源教室,是一所集听力、视力、智力障碍学生,包含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类学校。现有教职工48人,教学班13个,在读学生194人。

忆往昔,感慨万千。今年52岁的“元老级”教师张红燕深有感触,“刚开始建校的时候,残障学生没有分班,都是混班上课,校舍简陋四面透风,一下雨就漏水,学生宿舍也是大通铺,我们经常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整修校舍。”经过六十年艰难发展,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孤残儿童保障工作持续加强,崆峒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特殊教育,实现了特殊教育更快更好发展。2012年以来,在校学生全部享受到了“营养餐”;目前,学生“两免一补”、就学资助等政策已全部落实到位,减轻了残疾学生家庭负担,为残疾学生的就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该校秉承“敬重生命尊严,创造人生价值”的校训,遵循“让每个残疾孩子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理念,把文化知识传授、身心康复训练与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体育运动和舞蹈艺术等方面特色明显,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甘肃省“残疾人之家”、平凉市“残疾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教学科研 守望一分收获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的教育过程总是布满艰辛。对特校的教师,仅用“蜡烛”来比喻他们是难表敬意之情的,因为他们不仅要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前程路,还要“点亮”温暖每位学生受伤的心灵。

“我们的角色既是老师,又是父母。我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只有60多个学生和18名老师。四排砖木结构的平房既是教室,也是宿舍。每逢寒暑假,我们都去下乡招生,给群众普及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989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现为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的林玉虎告诉记者。

“一个简单使用筷子的训练,我们这些学生都需要长期训练,每时每刻考验着特教老师的耐心和毅力。”多少次,老师们见证了孩子们生命中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用僵硬的舌头弹出第一个音节,第一次叫老师好,第一次独立上厕所,第一次画出温暖的家……

“随着国家对特教师资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我们学校教师数量持续增加,教师学历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宏伟说,“20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通过公开招聘、签约引进等方式,补充了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学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

建校六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校园环境越来越美,教学设施日益完备,教育团队精干团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科研成果捷报频传,先后培养了一大批身残志坚,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个人特长的合格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2015年该校学生艺术团参加全省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学生运动队多次征战甘肃省残运会、锦标赛、特奥会获得19金、23银、8铜的好成绩;2019年优秀毕业生贾佛兰被“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录取”,王彤被“山东特殊教育学院”录取,石云云被甘肃省残联聘用。

优先发展,一个都不能少

每个残障儿童少年都是特殊的个体,但他们的“特殊”并不相通。在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处处在告诉学生:“我能行!”

2018年以来,该校本着家庭自愿、量身定制、定期入户、免费教学的原则,由校领导带领教师组成“送教小组”,对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残障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目前该校共给52名学生上门送教。

“送教上门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重度残疾孩子的一道桥梁。通过送教,我们能了解到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更能感受到这些弱势群体家庭对温暖的渴望。”校长李宏伟介绍。送教,不仅仅是送的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送爱心,让这些不在学校重度残疾的孩子享受到了学校的教育,使他和他的家庭感到没有处在“被遗忘的角落”。

为了让这些残障孩子能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本着特殊教育“走出去”的原则,还开设了美工、家政、舞蹈、刺绣等职业技术课程,学生们可根据自身特长及兴趣爱好分层参加学习。不少轻度残疾学生症状有所改善后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些学生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在服务性行业中找到了谋生机会。

同时,该校除了给学生讲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外,还会针对不同学生在言语、动作、精神方面的身体缺陷,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动作康复训练、自闭症康复训练等个性化教学,最大程度的补偿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在老师的关心爱护下,该校194名特殊孩子享受着别样的关怀,快乐地成长着。运动场上快乐奔跑的身影昭示着他们残而有为;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他们用眼探索、用心感悟、用手沟通……

60年,岁月悠悠,世事变迁。“我们可喜地看到,特殊教育事业越变越好,教育对象转变了,师资力量变强了,社会氛围变好了。”校长李宏伟说道,“这些变化,让我们特教人的心变得更踏实了”。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一位“折翼天使”都拥有多彩人生,是崆峒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最大心愿。如今,崆峒区的特殊教育事业扬帆起航正当时……(记者 魏丽)

来源:网络

让每一个生命都温暖绽放——记发展中的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加减乘除,算不尽一生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师恩浩荡……在第37个教师节之际,曲靖市委教育体育工委、曲靖市教育体育局向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全体教职工和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离退休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老师温暖的微笑、娴熟的手语,孩子们咿呀学语的声音、茫然的眼神……这是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语训班开学首日笔者看到的场景。语训班主要针对3岁至6岁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开展教学,借助助听器并配合手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班上共有8名孩子,其中3名是刚入学的新生。6岁的赵园虽是第一天入学,但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小家庭,这也让妈妈放下心来,“老师很热情、很负责,学校的陪伴和训练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很有信心!”

17岁的李能已经在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生活6年了,经过6年的智力障碍康复训练,他已经能够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学校老师很好,教我们写字,和我们一起玩。学校就像是我的家一样,感觉老师就像是我的妈妈。”李能说道。班主任吴明芬老师说:“每天陪伴这些孩子的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虽然很苦很累,也没有完整的节假日,但老师们都没有怨言,校领导更是率先垂范。”

“能帮助这些孩子在学校快乐、阳光地学习生活,教会他们一技之长,帮助他们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在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从事盲文教学20年的何琼老师说道。对这些视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她们是老师,更像是妈妈。

让遇见的每一个特殊的生命,都得到最适合的生长。这是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坚守的信念和使命。建校30多年来,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成为从学前段到高中段的综合性十五年一贯制全寄宿制学校,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1人,有在职在编教职工97人、专任教师87人。学校遵循“在爱中教育,在爱中成长”的办学理念,秉承“微笑、诚信、希望”的校训,全体师生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学校被誉为“西南边陲的特教之花和云南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

除了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外,学校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渗透和提升,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匠合作”等模式拓宽职业教育路子,开办了适合学生发展的工艺美术、脸谱制作、针灸推拿、足疗按摩、装裱、科学种植养殖、制陶等职业教育项目,为残障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并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其中京剧脸谱、麦秆画、烙画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学校特色品牌。同时,在小学、初中部组建服装加工、传统茶艺、创意手工、街舞、器乐、合唱、绘画、书法等20多个学生社团,着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特长。

多年来,老师们在送教路上风雨兼程、无惧坎坷;孩子们走出校园到其他学校和正常孩子一起游戏,彼此接纳、共享欢乐。青春和汗水,坚守与付出,换来聋生绚丽的舞蹈、盲童天籁般歌喉、培智孩子烂漫的欢声笑语……一路走来,无论是辛勤园丁,还是莘莘学子,都为学校赢得了许多荣誉:多名学生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员,代表中国出访过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师生多幅工艺美术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各级各类残疾人文艺会演及残运会,学校学生取得骄人的成绩;先后有70余名教师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云南教育功勋奖”“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曲靖市名教师”“曲靖市名班主任”“曲靖市道德模范”等称号;学校也先后荣获“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身边的好学校”“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云南省心理健康示范学校”等数十项称号。

尊重和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温暖绽放。在师生眼里,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是家长,学生是孩子。学校党支部书记王东在特校工作已经28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他说:“特校不仅是一所温暖的学校,更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每名老师身上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许多走出校门的学生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家长,而是我们的老师,让走出校门的学生自食其力是我们最欣慰的事。”

校长余雪波是教师们的主心骨,也是孩子们心中和蔼可亲的“余妈妈”。她说:“从事特殊教育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些孩子虽然身体不健全,但在我们眼里都是健康的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要让每一个残障孩子至少掌握一项生存技能回归主流社会并有尊严地活着,要让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

张照彬 文/图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