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19:4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读书笔记励志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点亮心灯,笔耕不辍——教师读书笔记励志作文写作要点"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心灵滋养的甘泉,而将阅读的感悟与思考凝练成读书笔记,尤其是励志类的作文,更是教师提升自我、激励他人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教师读书笔记励志作文,不仅能记录下阅读的印记,更能激发自身的潜能,传递积极的能量。那么,在撰写这类作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精准选材,紧扣“励志”内核"
励志作文的核心在于“励”与“志”,即激励人心、激发斗志。因此,选择读书笔记中的素材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
"聚焦关键情节或观点:" 回顾阅读内容,找出那些最能触动你、让你深受启发、充满力量的人物事迹、故事情节、核心观点或理论阐述。这些内容往往蕴含着克服困难、追求梦想、坚守信念、实现价值的精神力量。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将整本书的精华都塞进一篇笔记中,那样只会显得空泛无力。要抓住最触动你的那一点或几点,深入挖掘,使其具有足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结合自身实际:" 思考所选素材与自身工作、生活或专业发展的关联。当读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功与挫折如影随形。面对学业表现,学生往往会自发归因——有人将成功归功于天赋,有人将失败归咎于运气。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科学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培养迎难而上的意志力。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一、正向归因:强化努力价值,弱化天赋决定论
部分学生习惯将成绩优劣归因于“聪明”或“笨”,这种固化思维易导致消极心态。教师需在课堂反馈中强调“努力”的关键作用,例如:“这次进步是因为你反复练习解题步骤。”通过具体行为归因,让学生明白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避免因一时挫折自我否定。同时,避免过度表扬“天赋”,防止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二、挫折引导:转化失败认知,培养成长型思维
当学生遭遇学业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其将失败归因于“暂时性因素”,如方法不当或练习不足,而非“能力不足”。例如:“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审题不够仔细,下次我们可以多读两遍题目。”帮助学生看到改进空间,形成“挫折是学习契机”的认知,从而增强抗压能力。
三、目标激励:设定合理挑战,增强成功体验
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均不利于归因引导。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使其在挑战中体验“努力带来成功”的因果关系。例如,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难度下获得成就感,进而形成“我能通过努力进步”的信念。
四、集体氛围:倡导互助学习,弱化竞争焦虑
过度强调排名易使学生将失败归因于“我不如别人”,滋生焦虑。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评等方式,营造“共同进步”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而非横向比较。例如:“这次小组讨论中,大家互相补充观点,每个人的贡献都很重要。”
归因心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教师的引导,决定了这面镜子是放大挫折,还是照亮前路。通过科学的归因训练,我们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业表现,更能锻造其顽强意志与进取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挑战中始终坚信:“努力必有回响,坚持终见花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大集镇付海小学教师 徐冬冬
人们常说,一本好书能引领我们与智者对话,开阔视野,启发心灵。闫学老师的著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不是一味地重复教育家的思想,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表达对巨人崇敬的同时也表达着自己的教育理解,融情感于思考,寓思考于叙述。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将一位卓越教育家的理念与实践完美呈现。
在本书中,闫学老师是以一名普通的中国教师的立场来感受、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是立足于中国教育现实的解读。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希望“能从一个教师的立场,结合自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紧密联系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做一些思考。”而这,正是本书最大的特点。阅读时,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时而兴奋,时而满意,时而惭愧,时而内疚。我一直在告诉自己: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用心叩开学生心灵的殿堂
苏霍姆林斯基用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从事教育的真谛——“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闫学老师也在书中结合自己的亲身实例,生动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老师与学生相交的法宝,那就是心灵的交融。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学生时,把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作为教师重要素养的一部分。
作为真正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不仅是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而是应该用心去触及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让学习变成心灵与心灵的接触。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读懂人的心灵,让善良在童年扎根,只有这样用心叩开的心灵才是美好的、充满正能量的殿堂!
“要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教师首先要读懂学生的心灵。”我们很少去细心品味、耐心阅读学生的心灵,往往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除了一味地允诺、点头,我们常常听不见来自心灵深处的回响,这样的结果,我现在才明白,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接触对方的心海,自然也就没有碰撞,没有回响,也就更看不到来自心灵的文字,何谈读懂,何谈播撒善良的种呢!教育没有虚假,没有用心灵去叩击,何求让学生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幼小的、稚嫩的心灵呢?
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提起学生对你的学科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好。书中谈到苏步青先生的故事,受杨老师的影响,他才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直至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大师。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以往我们忽略了的问题。我们总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而对于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脑力劳动的欢乐却极少考虑 ,这是一种教育上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一定要让学生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他认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获得优秀的成绩而不安。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欢乐将伴随着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这种寻求知识的欲望。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
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是的,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句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共鸣,它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应当保持全身的热情和投入,以真诚和爱心去回应孩子们纯真而热烈的情感。只有那些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享受与他们交往过程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爱、指导和引导。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我们是否经常因为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而把情绪带给学生?我们是否能够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冷静,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因此这不仅是一句警示语,更是一句激励语,它敦促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态度。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我学到了闫学老师的思考,更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过程。我更加确信:无论多么忙,一定要坚持阅读,不为任务而阅读,只为自己而读。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跟我们呼吸一样的自然行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