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20: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狗山》的读书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条理清晰: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读懂原文:" 首先要深入理解《狗山》这部作品。它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命运如何?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什么?(例如,可能是关于人性、社会批判、战争反思、生存状态、文化冲突等)。 "抓住重点:" 不要试图记录所有细节,要识别出最让你印象深刻、引发你思考的部分,或者作者想要传达的关键信息。
2. "确定笔记的目的与角度:" "是为了复习?" 那就侧重情节梳理、人物关系图、关键场景描述等。 "是为了分析?" 那就侧重主题探讨、人物性格分析、写作手法(象征、对比、叙事方式等)的运用及其效果。 "是为了个人感悟?" 那就侧重写下自己的思考、联想、情感共鸣或与自身经历的对比。 "明确角度:" 你是侧重文学分析,还是侧重思想内涵,或是侧重个人体验?这将决定你的笔记结构和内容侧重。
3. "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基本信息:" 开头可以简要注明书名《狗山》、作者
诸城王氏 旧藏 李椿龄 王崇烈 题跋 秦琅琊台刻石
作者诸城王氏 旧藏 李椿龄 王崇烈 题跋
质地纸本
形式1轴
尺寸63x104cm
版本清嘉庆拓本
钤印:鄦阁眼福、周句鑃斋、爰居审定、故里琅邪姑幕 题签:秦琅邪台刻石。兰西藏旧拓本。丁卯津门重装。钤印:维朴谨藏先世遗泽印 题识:1、秦琅邪台刻石为斯篆硕果。其笔法胜太山碑,颇与簠老所藏秦锾背面始皇诏小字相埒,是相斯玉筯篆体真迹。数年前经燕估拓数十百分毕,以黄矾水洗字略尽,旋为雷击坠海湄。土人收取碎石复粘合碑上,其墨本不可读矣。此旧本为兰西所藏,是其先德世传之珎,尤难得也。甲寅新秋,北海李椿龄并书。钤印:臣椿 2、李斯小篆妙绝千古,石刻存于今日者,唯太山廿九字及琅琊台刻石,旧拓本均缺末行。陈寿老所拓始有“制曰可”三字。此两种,先文敏公藏有精旧之品。太山刻为阮文达之物,琅琊刻石则高南阜尚绘石形于上。庚子散失后为张少虞副宪获去。每忆往事,不胜怅惘。此外则峄山碑为李斯遗迹,转刻失真已乏古趣。即以此二石论于斯篆精神,亦仅有大概。然在今日亦祗可作斯篆观耳。世所存秦诏各字洵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余近得一玉印,其法乃的似斯篆,自非浸润于此者,不能相喻于无言也。今我鄦阁二叔以旧拓琅琊石命题,当此颠连被患之际,尚摩挲题记,其亦自之一念云尔。丁巳孟冬,福山崇烈识。钤印:汉辅一字翰府、白衣修史 提要:《琅琊台刻石》为秦二世元年(前209)刻石。其上秦二世诏书文字尚存十三行,行八字。乾隆间泰州官懋让因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第七行“之”字为铁所封。道光间铁束脱而石碎。后有人用铁再束,八行“德”字为铁所封,而“之”字可见。光绪初,陈介祺洗石精拓,“之”字“德”字都被剔出可见。清末,铁束脱而石碎,很多字俱损。残石今藏国家博物馆。此件为诸城王氏旧藏,钤有王绪祖、王维朴父子印鉴,后为郑爰居所得,有王崇烈题跋。
周季木 藏石并跋 秦石权铭
作者周季木 藏石并跋
质地纸本
形式1轴
尺寸54.5x66.5cm
版本民国乙亥年(1935)周季木拓本
钤印:汝南、季木拓赠、足庐珍藏书画金石印、潘 题签:秦石权 题识:秦石权,传世凡二,皆光绪中叶出于高密,形制皆同此石。发见在前,旋归黄县丁陶斋,诏文分刻两面,后出之石为吴愙斋得去,较此大一倍,文则刻于一面,漫灭过半,无此精完也。乙亥(1935)嘉平月,拓奉霜青先生鉴定。至德周进。钤印:周季木 提要:此件秦权为周季木旧藏,有周季木乙亥年(1935)题跋,叙述石权来源。此石权光绪中叶出于高密。出土有两件,另一件石权为吴大澄所得。两件石权形制相同,始皇二十六年诏分刻于石权两面。此件为周季木1935年拓赠友人之作。 周进(1893-1937),字季木,室名居贞草堂。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周学海四子,周叔弢之弟,历史学家周一良之叔。喜藏古陶,碑帖善本,家藏汉杨叔恭残碑、魏曹真碑、食斋祠园刻石等碑帖原石数十种。著有《季木藏印》《贞居草堂汉石影》《魏石经室古玺印景》等。
邹安 邵章 旧藏 邵章 题跋 汉急就章砖拓
作者邹安 邵章 旧藏 邵章 题跋
质地纸本
形式1轴
尺寸33x65cm
版本民国庚申年(1920)邹安初出土拓本
钤印:邹安适庐、适庐所藏、寿祺、桥西邵氏父子所藏记、破铜烂铁断专残瓦之斋、精品 题签:汉急就章草隶砖拓,褧藏。钤印:精品 题识:1、急就章砖专。同年邹景叔拓寄,庚申(1920)冬日邵章志。钤印:邵章小记 2、隶而兼草,与汉简文字相出入。伯冋。钤印:伯囧收藏 提要:《汉急就章砖》民国初年河南洛阳出土,后归邹安。铭文三行,首行七字半,二行九字,三行七字。共计二十四字。为《急就章》第一砖。铭文为:“急救奇觚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与《急就篇》原文相同。书体为章草标准字样。此砖拓本因流传稀少,世人一度以为原砖已经佚失,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记载,原石今在日本。 此拓为邹安拓赠邵章者,有邵章两段题跋,叙述此拓由来。 邹寿祺(1864-1940),又名邹安,字景叔,别称广仓,适庐,双玉主人。浙江海宁人。室名朋寿堂、双玉玺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王国维同乡,俞樾弟子,曾入诂经精舍学习,精金石文字之学。 邵章(1872-1953),字伯炯、伯褧,号倬盦、倬安。浙江仁和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士。通版本目录之学,藏书万卷,精研碑帖,工书法。 出版:孟宪钧:《小残卷斋藏碑帖选刊(六)》,《收藏家》2018年7月刊,第58-60页
张伯英 陶北溟 朱鼎荣 谢国桢 递藏 朱鼎荣 题跋 汉群臣上寿刻石
作者张伯英 陶北溟 朱鼎荣 谢国桢 递藏 朱鼎荣 题跋
质地纸本
形式1轴
尺寸35x143.5cm
版本清晚期拓本
钤印:英、云龙山民、铜山张氏小来禽馆、陶氏金石、翔鸾阁精鉴鉨、山阳朱氏、小潜采堂、谢刚主收藏金石文字、旧云盦、小观古阁、文字之福 题签:赵群臣上酬刻石。乙丑(1925)嘉平,云龙山民署检。 题识:1、此石在今河北永年县西六十里娄山(俗名狗山),沈西雝《交翠轩笔记》以为石虎建武六年所刻。考石虎在位既无廿二年之久,而年月又不合,张德容《金石聚》云是赵武灵王廿二年得中山四邑,刻此纪功。然周时不应有李斯小篆体,刘宽夫据《汉书·五王传》定为赵王遂之廿二年。丁绍基推阐时地仞为敬肃王之二十二年,当汉武帝元光四年,其时海内晏然,朝廷无事,故得与群臣上寿勒石此山,其言㝡审,可从。至“酬”字,张德容引董仲舒《春秋繁露》:“故寿之为言酬也。”义至明白,不必更征酎酒之义以释之矣。甲午(1954)八月初三日,坐玄白簃晴窗记之,鼎。钤印:臣鼎手记 2、搨本纸墨甚旧,初在铜山张氏小来禽馆,继归武进陶氏翔鸾阁,五年前北溟手赠,遂为小潜采堂中长物之一。越一日再记。钤印:小潜采堂 3、永年石上酬文,翠墨中吉祥之品。庚子(1960)四月,欣逢刚主长兄六袠双庆,拜手奉此籍作华封之祝。铸禹弟鼎。钤印:铸禹 提要:《群臣上寿刻石》又名《娄山刻石》,为西汉早期刻石,清道光年间杨兆璜在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西六十里娄山访得。其上刻一行篆书“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寿此石北”。由于早期篆书刻石相当稀少,所以引起金石学界广泛关注,探讨主要集中在刻石的年代,成为晚清金石学界的焦点内容之一。道咸间金石学者刘位坦(1802-1861)提出刻石年代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赵王刘遂二十二年(前158)一说,为学界所普遍认可。此石亦为现存西汉刻石中年代之最久远者。刻石为篆书,字体浑朴古拙,篆书中兼有隶法,堪称秦汉之际篆隶过渡时期的书法代表作品。 此本为张伯英小来禽馆旧藏,张伯英题签。后归陶北溟、朱鼎荣,庚子年(1960)适逢谢国桢六十寿辰,朱鼎荣以此拓为“翠墨中之吉祥之品”,举以奉赠,以作华封之祝。有朱鼎荣三次题跋,考订此石刻立年份、记述此拓本传承之绪颇为详尽。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少溥,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室名小来禽馆、远山楼。江苏铜山人。清光绪举人。历任北京政府陆军部秘书、将军府秘书、临时执政府秘书长等。擅书法,精金石碑帖之学。 陶北溟(1882-1956),名祖光,字北溟,斋号翔鸾阁。江苏武进人。民国时期北平故宫博物院书画顾问。金石家、书法家、收藏家,精于碑版之学,精鉴赏,富收藏。 谢国桢(1901-1982),字刚主。河南安阳人。1927年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师从梁启超。在明清史、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等领域成绩瞩目。著有《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等。 朱鼎荣(1904-1981),别名铸禹,室名小潜采堂。江苏淮安人。擅古书画、美术史论、古书画文物鉴定。192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建国后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讲师、图书馆干部。出版《唐宋画家人名辞典》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西游记》里,牛魔王的老婆,也就是红孩儿的母亲,是翠云山芭蕉洞的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的原型,至少有三人,分别是佛教的鬼子母(有五百孩儿,最小者叫爱儿或火孩儿,即红孩儿原型,喜欢吃小孩,后来被如来收服)、罗刹女和仙界的风部祖师(有一柄铁扇,反下天宫后叫做铁扇妖)。
而关于罗刹女,也有许多传说,其中一则就是她被观音收服后,不得不潜心修炼的故事。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民间故事。
相传,在开天辟地后不久,南方有一个国家,叫泽国,也就是苍洱(即今天的云南洱海一带),因为这里的国家,十分之七的地方,都是海域,陆地仅有十分之三。加上此地风景宜人,暗合天地之灵,能采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秀,所以有不少神魔盯着这块好地方。
很快,有一条邪恶的母龙打败了众多神魔,占据了这片土地。母龙在苍洱称王称霸,自号罗刹女。
要是把其他妖魔鬼怪打跑,自己在苍洱修炼,倒也没什么,甚至也算是替百姓们除害。但是,罗刹女算得上那个屠龙少年,他干掉了恶龙后,自己也变成了恶龙,而且比之前更加凶恶,因为她喜欢吃人。
本来,苍洱陆地上,生活着不少老百姓,经常被妖魔欺负。罗刹女霸占此地后,她不是欺负百姓,就是直接吃掉,有时候一天能吃几十个人,甚至连孕妇、孩子都不放过。不到一年,当地百姓,或被吃掉,或是搬走,只有一些老弱病残没走。
西方的佛祖知道后,派观音菩萨去收服罗刹女,观音领命后,变成了一个老和尚,披着一块破袈裟,带着一条黑色细犬,然后来到了苍洱。
老和尚带着一份厚礼,交给了罗刹女,然后说:大王,老僧看此地阴阳交集,钟灵毓秀,因此想要向大王借一点地方,用来静心修炼,不知大王肯不肯?罗刹女心想,不就是要一块地方盖房子修炼吗?于是答应了,还问老和尚要多大的地方,还问老和尚是否需要其他东西。
老和尚笑了笑,说:其他东西我不需要了,我就要袈裟这么长的地方,以及我的黑犬跳一步这么宽的地方。
罗刹女看了看老和尚的袈裟,很小很破,恐怕连一个人都裹不住;那个黑犬也不大,又很瘦,它就是跳一百步,又能有多大地方呢?于是没想太多,点头答应了老和尚。
老和尚说:老僧恐怕大王会反悔,咱们得立个字据,免得到时候出现争议。罗刹女心想,这老和尚做事还真是够认真,也罢,反正这么小的地方,就算被他永久占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就跟老和尚立下了字据,并刻在洱海岸边的石头上。
字据的内容,大致就是说罗刹女把“袈裟一展、黑犬一跃之地,许给老和尚做修炼之地,不得反悔,否则必遭天谴,神魔共戮之”。
立好字据后,老和尚把身上的破袈裟拿出来,往天上一抛,只见袈裟不断变长变大,最后足足盖住了整个苍洱之地,连那十分之七的海域都盖住了。罗刹女大骇,万万没想到,这老和尚的袈裟居然如此大。
老和尚又看了看黑犬,黑犬凌空而起,只跳跃了一下,便从苍洱的南头跳到了苍洱的北边,它足不落地,空中转弯,继续跳,很快就转了九下十八弯,把整个苍洱地区都盘下来了。
罗刹女目瞪口呆,按照字据,整个苍洱地区都属于老和尚了。她自然不愿意,愤怒之下,运起法术,要打老和尚,只见她背生八翅,手拿宝剑,化为恶鬼,要斩老和尚。老和尚显出法象,乃是观音大士,她微微伸手,罗刹女已经被制服。
罗刹女知道,自己斗不过观音菩萨,于是略带乞求的语气问:观音菩萨,您要怎么处置我?
观音菩萨说:有一处地方,别有洞天,适合你潜心修炼,驱除魔心,你就去那里吧。观音菩萨说完,用手指一指苍山附近的上阳溪,那里立刻出现一座金屋宝地。罗刹女本以为会被镇压,没想到还有自己的地方,看样子也不小,大喜过望,对着观音大士磕头,带着家人过去了。
当罗刹女到了金屋宝地后,那里立刻多了许多山,把金屋宝地四面围住。从此罗刹女潜心修炼,后来得道,位列仙班。
解决了罗刹女之后,观音菩萨又凿通河尾,开闸放水,灌溉农田,又造了桥,名叫天生桥。老百姓得知后,于是纷纷回来,很快苍洱之地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至今在洱海的岛上,还有刻下的石文,如同古篆。据说,这些石文,就是当年观音菩萨和罗刹女所立的字据,可惜已经没人能认出来了。
在永平(云南辖下的县),还有一座山,叫做“观音叫狗山”。当地还有谚语,说“娘娘叫狗山,九转十八弯”。
据说,当初永平还不能住人,因为观音开闸泄水时,永平还都是原始森林,人不敢进去。后来,观音大士派两只白鹤,从河岸上走,人们跟着白鹤,才找到了永平,并居住了下来,取名为永平,意为永远平安。
以上故事,根据明代文人笔记翻译,稍有改动。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