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21:1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的作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题目:跪着教书,立着作文——从《跪着教书》读书笔记谈起"
近日,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跪着教书》一书(或某篇以此观点为核心的散文/文章),书中“跪着教书”的核心理念深深触动了我。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卑微,而是象征着一种甘为人梯、甘于俯身、甘于奉献的教育姿态。掩卷沉思,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三尺讲台,同样也投射到我们拿起笔杆,进行书面表达——尤其是写作文——的过程中。从“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中,我不仅感悟了教育的真谛,更提炼出了一些关于写作,特别是作文,应当注意的关键事项。
"一、“跪着教书”的内涵及其对写作的启示"
“跪着教书”,首先是"谦逊"。教师面对的是求知若渴的学生,需要放下身段,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以平等的姿态去引导和启发。这种谦逊,意味着不因自己的知识或地位而自傲,不固步自封,而是始终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吸收新知,与时俱进。对于写作,尤其是作文而言,谦逊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我们需要谦逊地面对生活,面对素材,面对读者。不耻下问,善于从平凡的生活
最近,我在阅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看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从2003年走上工作岗位,我就一直兼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过去了,职业的倦怠感与日俱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班级管理,就会像课堂教学一样,陷入重复性的循环——为人师,顶多是个“教书匠”;当班主任,至多是个“孩子王”。从经师到人师,从管辖者到管理者,这中间隔着等待跨越的长河。
本文作者: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赵宝
不跪着教书,在我的概念里,就是不能够只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凡事多思多想。做一个肯思考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要在繁杂的教学之余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记录自己教学、管理班级中的点滴感悟。我至今依然还记得我的研究生导师在我毕业之际对我说的话:以后去一线教学,要学会勤动笔,记录你思想的火花,不可倦怠,要坚持写教学感悟,日积月累。当时忙着毕业,忙着找工作,再到后来忙着做班主任,忙着教学,就淡忘了导师给我的殷殷嘱托。因为忘记,自己就一直碌碌无为;因为忘记,自己从毕业一直就无所事事。时光就这样在我的日出而作、日落也不可息的班主任生涯里来到了不惑之年。三年又三年的循环带班,让自己无暇顾及也无暇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是真的无暇顾及、无暇反思吗?我不断地试问自己,原来那都是借口,为自己懒惰的说辞。人都是慢慢长大,慢慢学会思考的,一次偶然的经历,一次偶然的相遇,都可以改变你以前的种种不良习惯。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让我学会思考的人,准确地说,我的改变是从审辩式教学开始。依然还记得那年夏天,我正好接手高三文科班,工作室逼着我们要改变自己“三无”的课堂,要让课堂成为有知识灵气、有学生气息的地方。另外,还要每日写自己的教学课堂反思,形成文字上交。后来,我坚持了下来,最终成为工作室的二期成员。再到后来,工作室要求加入课题研究小组,每周交一篇研究本课题的论文,课题什么时候结题,就要把论文写到什么时候,每周群内公布、通报,当时正值疫情期间,除了给自己的两个班的正常的网课教学,余下的时间我基本都放在了课题的论文上,每周一篇的论文从开始的煎熬,到后来就越着越顺手,再到后来就停不下来了,主持人最后把一万多字的结题报告交给了我,有了前面材料的积累,有了潜心研究,结题报告三天就顺利完成。习惯也许就是这样养成的,惯性使然的自己已经开始自己动手,开始自己思考,并记录形成文字。以前的暑假,高考过后就感觉自己应该休息了,也不去关注自己学科的高考动态,今年特别不一样,高考之后,我首先研究了我们江苏省的试卷,认真分析总结形成文字,然后又开始分析山东卷和全国Ⅰ卷和全国Ⅱ卷,并全部成文。当把今年的所有历史试卷都分析结束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无论是自主命题还是全国卷,他们都有惊人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的多了,就会思考的更多。学习使人进步,那思考就会让人明智。我们该思考什么呢?我认为,可以思考自己的专业,思考自己手头的工作,思考自己育儿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思考自己是为人师还是做经师……
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吧,脱离低级趣味,做到处事不惊,做到智慧和勤奋并举。
延伸阅读:
铜川市教研室范莉读余映潮著作有感: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丨周末阅读
榆林市绥德县江德小学王苗:《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我的感受丨假期阅读
杨凌区实验幼儿园徐子岚:《未来学校》一书带给我的思想解放丨假期阅读
杨陵实验幼儿园李文杰读《偷影子的人》:给孩子的童年插上翅膀丨周末阅读
编辑:关中小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