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00:1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希望能帮助你:
"于字里行间,耕耘智慧的园地——谈读书笔记的写作要点"
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读书笔记,则是巩固所学、深化理解、激发思考的沃土。它不仅是阅读过程中的记录,更是个人心智成长轨迹的见证。然而,如何让读书笔记真正发挥其价值,而非流于形式?在撰写读书笔记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精心筛选,而非全盘照抄"
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内容复述或段落摘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学会"筛选"。面对书中丰富的信息,我们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找出那些真正有价值、能够引发思考、或是自己特别认同、需要日后回顾的重点。这可能是一个精辟的论点、一个独特的观点、一段触动人心的描写、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案例,甚至是作者反复强调的核心概念。切忌不加辨别地“抄书”,那样做不仅效率低下,也无法体现笔记的个性化价值。筛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阅读和思考。
"二、 注重思考,而非止于记录"
读书笔记的灵魂在于"思考"。记录的内容要力求体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仅仅抄写原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个观点是如何成立的?它与我的已有认知有何联系或冲突?书中的人物或情节带给我
一、《游园惊梦》
作者白先勇,生于广西桂林回族,父亲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1948年迁居香港,1952年移居台湾,就读台湾大学外文系时与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玉卿嫂等小说。1962年,入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
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晚年在创作之余积极推广昆曲,编创青春版牡丹亭等,影响广泛,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玉清嫂》、《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等。
《游园惊梦》写的是1949年从大陆撤离到台湾的,国民党上流社会人士的生活境遇,心理反应及其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状况。主人公蓝田玉,原是昆曲艺人,因一曲《游园惊梦》,被钱鹏志将军看中,成为填房夫人。她风光时,永远是主角。“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倒是她占先的”。私人感情也曾在年老的将军和年轻的郑参谋之间纠缠不清,后来发现情人别有所恋,伤透心,自己的嗓子也因此坏掉了,再后来钱将军死了,她成了一个落魄夫人。爱情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爱情不代表地久天长,爱情也并不是唯一。爱情可以输掉,但我们不能输掉自已。女人的人格独立高于女人所珍惜的爱情。假如蓝田玉想明白了,就不会是个悲剧了。
小说从蓝田玉去窦公馆赴宴开始写起,赴宴的过程中,历史与现实,显赫与没落交错的呈现出来,构成刺激性的对照。对于没落的现实处境,钱夫人无力去改变,剩下的就只有追忆和怀念。窦公馆门前的两旁的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黑色小汽车,“钱夫人坐的计程车开到门口,她便命令司机停了下来”,作家用一系列的细节动作表现钱夫人还很在意自己的面子,注意遮掩自己没落的现实,在宴会中钱夫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忆了自己风华正茂时候的场景,与现实的宴会做对比,折射出钱夫人对过去的怀念。蓝田玉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大陆后的沧桑之感。
小说,融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手段于一炉,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由手法刻画蓝田玉的心理活动,戏剧与人生梦与现实,穿插交织在一起,在互相对照中呈现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性格化的对白、象征与暗示的手法,强化了艺术效果,突出了人物性格和悲剧主题。
二、《哦,香雪》
作者铁凝,生于北京,原籍河北赵县,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笨花》等。
《哦,香雪》,讲述的是一条铁路线经过北方小山村台儿沟,每天在那里只停留一分钟,却给香雪、凤娇等一群乡村少女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波澜。香雪对铅笔盒的向往,凤娇对“北京话”的特别好感,暗示了他们对山外的世界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小说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描述了香雪用鸡蛋换取女学生的铅笔盒的过程。香雪十七岁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她淳朴善良,坚毅执着,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炙热的向往和追求,为了得到她心爱的铅笔盒,勇敢而果断的登上了火车,并被带到了三十里外,在香雪看似微不足道的委屈、希冀、追求,欢欣里,暗示着封闭的山村里,沿袭多年的古老陈旧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正在解体,而仅仅在小山村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则是象征着现代文明的载体带来一股新鲜,陌生的清风,成了小山村年轻人观察和探寻另一个世界的机遇。
小说语言清新婉丽,艺术构思精巧,娓娓道来,至情至性。作者善于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空灵韵极的艺术境界,和宁静淡泊的心境。对笔下的一切充满了宽容与厚爱,写山、写树,写小溪,写火车都充满了生命的灵性与诗情画意。
两篇文章读完,我觉得更应该珍视现在的生活。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我缓缓地走到高大的书架面前,从中抽出一本厚重的古书。拉开窗帘,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泡上一杯茶茗,让茶香弥漫在室内。
于桌子上插上一枝梅花,端坐于书桌前,于静谧中尽享阅读的美好。掀开《纳兰词》的泛黄书页,在一词一句中寻找灵魂的安放之处。
袅袅上升的茶香热气在空气中氤氲开来,渐渐地在我的面前幻化成了一个清晰的人影……
胸纳幽兰,神容自若,纳兰容若,一个文武双全,才情如诗的伟大词人。他生于富贵,却满篇哀愁感伤;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魄文人;他,其父乃权势滔天的纳兰明珠,却甘于淡泊,不向往繁华。这就是真正的容若,一个不爱仕途,但爱诗词的翩翩佳公子,一个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少年郎。
通过读《纳兰词》,我仿佛看到了容若那"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的孤独寂寞,那"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的满腔柔情,那"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的心头哀伤。一本书,一首词,一个人,一段人生。
"少年游,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是谁家少年,策马临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又是哪位"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少年在轻声浅唱。
轻轻地吹开几百年历史的尘埃,我仿佛来到了那段被他惊艳的时光。生于皇室贵胄之家,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一代权臣纳兰明珠。他十岁便能赋得窈窕之章,十八岁中举,仕途顺畅,名动京华。他言笑晏晏,一出口便是诗辞华章。闲暇时,他时常约上三五好友在家中闲坐。把酒言欢,畅谈人生,丝毫没有一点富贵子弟的做派。
在春光明媚之际,一行人春去踏青,行至几里,趣味无穷。又或是席坐于凉亭之中,曲水流觞,百转千回。一把古琴,一首诗,一杯酒,谱写出动人的华丽诗篇。无论是德高望重的殿阁学士、清高孤傲的潦倒诗人,还是久居闺中的大家闺秀,不精词赋的庶民,亦或是是风月场地的烟花女子,落魄至极的汉族书生,无一不对容若推崇备至。
街头巷尾,亭台楼阁,无人不晓纳兰容若之名。即使是在多年后的今天,容若也被王国维这样的文学大家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北宋以来,惟此一人尔"。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个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的词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生为词人的纳兰容若,他无疑是多情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少年时代的他,与自己的表妹一起长大。
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愫已然萌生。正当容若鼓起勇气准备向表妹吐露心声时,表妹却已经被选入宫中。"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个消息对容若来说无疑不是一个晴天霹雳。可是,他却无可奈何。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他写下"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在无数个相思绵绵的日子里,他写下"回廓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悲伤之心,不溢言表。
终于,他找到了机会能够去深宫里看望表妹。可是,当他终于能够见到表妹的时候,他却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明白,两个人已经分开,再相见,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徒增伤感罢了。相见如此,聚少散多,不如不见。
而有些人一旦错过,便再也见不到了。
南方有嘉木,谁与望天堂,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正如嘉木可以被风摧毁而思念却不灭一样,容若对表妹的思念永不可断。
初恋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难以忘却的一段回忆,表妹对容若就是如此,让容若一直念念不忘。直到,他的未婚妻卢氏的出现。
卢氏,一个温婉而又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温柔渐渐地将容若从相思的漩涡中拉了出来,让他紧闭的心扉慢慢打开。婚后,两人的生活十分幸福。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首诗是容若婚后生活的幸福写照。
本以为,容若就会这样和卢氏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淡看闲云流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卢氏难产而死,这对即将初为人父的容若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才刚刚沉浸在喜悦之中,转眼又要面临一个这样的困境。
命运啊,怎么能给容若开了一个这样的玩笑?失去了卢氏,对容若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卢氏,是容若可以信赖的人,是容若的知己,也是容若一生的伴侣,他早以将卢氏当成了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失去卢氏之后,他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词调悲伤哀婉,大多为悼念亡妻之作。容若和卢氏,情于最浓处,哀在离去时。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去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说,若两个人历经沧海桑田,无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会改变,该有多好?若两个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一如初见,那,又该有多好?可是,世间沧海桑田,弹指一瞬,岂是不变。
容若,多么希望自己能回到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时代,回到那段与卢氏举案齐眉的岁月。当时只道是寻常,可谁知如今回想起来,却是那么的痛苦。倘若时间倒转,他一定会无比珍惜那段时光。"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他累了,不想在官场中尔虞我斗了,也不想再浸入这个世俗了。终于,在一个暮春之时,这个伟大的词人,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史书记载:"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我不禁为他而感到叹息,哀婉。
倘若容若没有英年早逝,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千古词人。可惜那就不是容若了,他并不在乎这些。对我们而言,他的逝去是一种惋惜,也是一种遗憾。但是对他自己而言,却是一种解脱。
他不愿再在这个失望的世间待下去了,官场,爱情都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往事已成空,远如一梦中。若有来生,容若只愿做一只随风飘荡的芦苇,随风飘荡,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读《纳兰词》,我从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他的优美华章,而且还有他的一生。容若,虽生于繁华,却向往巷陌。他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足见其淡泊的心性。在他的生命中,也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却仍能够胸纳幽兰,淡然处之,而这恰是当今我们少年所缺乏的。
也许,他曾官场失意,为官场的黑暗忿忿不平,但他仍能够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在这个喧嚣的世间,无论世事怎样无常,我们都应该像容若一样淡然处之,有一颗生于喧嚣,却向往平静的心。
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谁去怨恨故人心易变?如果人间处处红烛暖,还会有谁念着西风独自凉?合上书,品一口茶茗。我的梦中将永远有着一个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少年,白衣如雪,气宇轩昂,衣袂飘飘,风华无双。
细细品味《纳兰词》,纳兰心事跃上纸。若非群玉山头见,会想月下梦里逢。我愿多读《纳兰词》,知容若,懂容若,做一个胸纳幽兰,淡然处之的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