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公安防疫工作总结》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3 00:26

精心挑选《公安防疫工作总结》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公安防疫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翔实、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且具有说服力:
1. "明确主题与范围 (Clarify Theme and Scope):" "核心主题:" 首先要清晰界定总结的具体时间段(例如,某个季度、某个重大疫情期)、具体工作内容(例如,是侧重社区防控、交通卡口管理、重点人员排查,还是维护社会秩序、打击涉疫违法犯罪等)。 "写作目的:" 明确总结是为了汇报工作进展、分析经验教训、展示成效,还是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2. "突出公安职责 (Highlight Police Responsibilities):" "角色定位:" 清晰说明公安机关在防疫工作中的角色和法定职责,例如维护社会秩序、人员排查管控、交通疏导、信息核查、服务群众、打击涉疫违法犯罪等。 "聚焦重点:" 重点描述公安部门如何履行这些职责,而不是泛泛而谈所有防疫措施。
3. "内容详实具体 (Ensure Detailed and Specific Content):" "具体事例:" 用具体的事例、数据和案例来支撑观点。例如,“在某社区,我们连续XX天进行人员排查,累计排查XX户,发现XX名密接人员,有效阻断了传播链。” “我们设立了XX个临时检查点,日均处理车辆XX

面对新冠新攻势,这5种必备药,助你轻松应对不慌张

你还在扛着高烧硬撑?那可真是拿命赌。

新冠又卷土重来了,这次不吭不响,变种一个接一个,搞得人心惶惶。前脚刚退烧,后脚又咳上,身边不少人连着“二阳”“三阳”,病毒就像楼下那条老狗,赶走一回,转头又蹿回来。


“新冠不是感冒”这句话,你也许听腻了,但今天你得听我说完。

这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波感染潮,不仅高发,而且重症比例也在悄然上升。年轻人也顶不住了,老年人更是“一阳就住院”。

在这场无形的战役中,提前准备好几味关键的药物,不仅能保命,更能保心安。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地说清楚:新冠当前,家中这5种药,必须常备。一个不少,一个不多。中医西医双管齐下,才是真正的护身符。可别等到躺床上才后悔,咱们一步步来。

一、病毒来袭,别再迷信“硬抗”了

话说回头,自从2022年底放开后,很多人已经三次感染。“免疫力高就不怕”、“年轻人顶得住”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理,实则有坑。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的最新数据,在近期一波新冠变异毒株JN.1流行期间,住院患者中有超过36%是40岁以下人群,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无基础疾病。美国疾控中心(CDC)也指出,变异株的传播力更强,即便曾经感染或打过三针疫苗,也难保不“中招”。

问题来了。我们该拿什么防?光靠“扛”,是扛不住的。

这时候,有的药能救命,有的药能止痛,有的药能防病入膏肓。下面这五种药,都是我多年坐诊总结出来的“镇院之宝”。中医里讲“未病先防”,西医讲“对症治疗”,两者结合,才是正道。

二、第一味:连花清瘟——疏风解毒,正气护体

别看连花清瘟上市多年,在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中,它一直是“主角”。

中医理论上讲,连花清瘟属“寒凉之剂”,走的是清热解毒、宣肺泄邪的路子。它的核心就在于“清而不伤”,既能祛风散邪,又不伤正气。这就像打仗时用刀快准狠,不带累自己人。


现代研究也早已证实:2023年《中华中医药杂志》一项临床观察显示,服用连花清瘟的轻型新冠患者,平均退烧时间缩短了1.5天,咳嗽缓解时间缩短了2天。

适用人群:早期发热、咽痛、咳嗽时使用最佳,切忌拖到高烧三天才吃,那就晚了。

注意事项:体质偏寒、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三、第二味:小柴胡颗粒——调和表里,防止“假好转”

“退烧了,好了!”不少人到这一步就松劲了。结果三天后,咳嗽、喘不上气,反扑更猛。

这其实是“表邪未解,里热未清”,中医谓之“寒热往来”,典型的少阳证。

小柴胡汤,乃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里的经典方子,传至今日依旧灵验如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小柴胡颗粒可调节免疫反应,平衡细胞因子风暴,有效防止新冠后期症状反复。

适用人群:退烧后仍乏力、咳嗽不止、舌苔发黄者。

注意事项:不可与抗病毒药物同时服用,易干扰药效。肝功能有问题者,别自作主张。

四、第三味:布洛芬——对症止痛,防高热惊厥

虽然中医讲“发热是正气与邪气交战之象”,但高烧烧过头,也是“伤及元气”。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烧到39度还不处理,那就是“等着出事”。

布洛芬,是西医阵营中的“老将”,有明确的退热、镇痛作用。2023年《中华儿科杂志》指出,布洛芬在退热方面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持续时间更长。


但很多人一看到布洛芬就慌:“伤肾?”“副作用?”——其实是用错了时候,用错了量。

正确用法:38.5度以上持续高烧才用,用完后多喝水,切忌空腹服药。

注意事项:胃溃疡、肾病患者慎用。不是一烧就吃,别当成“预防药”。

五、第四味:生脉饮——固本培元,防“疫后虚脱”

新冠之后,很多人有“一睡十小时都累”、“一爬楼就喘”等后遗症。西医叫“长新冠”,中医讲这是“气阴两虚”,“肺脾俱损”。

生脉饮,乃清代医家叶天士的传世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补气养阴、益肺固脱。这三味药,一补、一润、一收,堪称“铁三角”。

现代研究发现,生脉饮能改善心肺功能,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对新冠后遗症中的乏力、心悸、汗出如洗,有良效。


适用人群:新冠康复后仍感体虚、气短、出汗者。

注意事项:感冒未愈期间慎用。别拿它当“万能补药”,用对才灵。

六、第五味:藿香正气水——化湿解暑,专治“阳过后的肠道乱象”

新冠期间不少人出现腹泻、恶心、胃胀等症状,尤其是感染奥密克戎变种后,这类“中焦不和”的表现尤为常见。

藿香正气水,走的是“芳香化湿,调理脾胃”的老路子。别小看这瓶药水,它可是中医里的“急救兵”,尤其适合“湿热中阻型”的新冠反应。

适用人群:新冠期间或康复后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便溏者。


注意事项:酒精过敏者慎用,肝病患者可选择藿香正气胶囊替代。

七、不只是吃药,更是养生的智慧

说到底,药只是辅助,养生才是根本。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白了,就是你底子硬,病毒也掀不起风浪。

这里有几条坐诊多年总结的防疫要诀:

· 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别熬夜,一熬就毁阳气。

· 饮食清淡,少寒凉。奶茶、冰啤酒,等于自毁长城。

· 情绪稳定,气血顺畅。别整天刷新闻吓自己,心静自然安。

· 适度运动,动中生阳。太极、八段锦,老少皆宜,别小看这些“慢活”。


八、真实案例:从病榻到茶桌的转变

记得去年冬天,来了个五十多岁的老茶客李大哥。

第一次“阳”得不轻,烧到四十度,咳得直冒烟。他老婆急了,给他灌了连花清瘟、布洛芬,三天退烧。但他不信中医,退烧后就不吃药了。

一个星期后,胸闷气短、走几步就喘,睡觉还盗汗。这才来找我。

我一看,典型的气阴两虚夹痰湿。给他开了小柴胡颗粒+生脉饮+藿香正气水,加上针灸调理脾肺,不到十天,他人就精神了,又在茶桌上吹起牛来了。


九、总结:药备其身,心安其位

面对新冠新攻势,别再一头热靠“抗”。

这五味药:连花清瘟、小柴胡颗粒、布洛芬、生脉饮、藿香正气水,正是中西医结合、扶正祛邪的代表。提前备好,不慌不忙,家里人也安心。

药要吃对,话要听明。别等病毒来了才慌张,防是第一步,养是长久之计。

你若信我一言,便从今天开始,把这五味药备在家中,像备年货一样放心。

文章写到这儿,你是不是心里有点底了?

如果你觉得有用,就点个关注吧,咱以后慢慢聊健康、讲养生,不讲虚的,只说实在的。


参考文献:

[1]王琳,李秀芳,张立新. 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观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38(8):3821-3825.

[2]周爱华,刘志刚. 小柴胡颗粒在新冠病毒感染后期调理中的作用分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30(2):112-116.

[3]胡晓敏,赵云飞. 生脉饮对新冠后遗症乏力心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4,31(5):74-7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快用维生素D拯救你的冬天(下)

这段时间,【正分子】正在写“维生素D和免疫系统”系列,更希望这篇文章能被更多被流感、感冒困扰的人看到,多拯救几个无辜无知的生命。如果您没有看过“维生素D和免疫系统”系列,建议您 先看看 (上)(中)两篇:

快!用维生素D拯救你的冬天(上)

快!用维生素D拯救你的冬天(中)

如果这篇小文有幸能被您看到,请您随手收藏和转发,或许您小小的行动,会在无意中挽救生命。

呼吸道感染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成败血症的?

当病毒进入呼吸道,在鼻咽喉处被免疫细胞拦截,此时表现为一般的炎症反应:鼻涕、咳嗽、发烧,我们称之为感冒。请注意,无论是感冒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或流感病毒,它们引发的症状、免疫反应和病情进展、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毒性轻重、引发炎症反应的能力不一样,因此,非要区分是流感(Flu)还是普通感冒(Cold),其实意义并不大。

如果病毒越过鼻咽部,在气管或支气管部位被免疫细胞拦截,此时引发炎症,我们称之为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在肺部被拦截引发炎症,那就是肺炎(Pneumonia)。

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认为,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干不过病毒, 病毒不断繁殖,而免疫系统败退,才会导致重症肺炎进一步发展成全身性败血症的。No No, 让我告诉你一个惊天大秘密:导致败血症的罪魁祸首,恰恰是失控的免疫系统!

当免疫细胞和病毒相遇时,他们不会单打独斗,而是会呼朋唤友,叫来更多的帮手上来打架。没有意识的细胞是怎么通讯的呢?通过分泌一种称为细胞因子的蛋白质。种类繁多的细胞因子有不同的功能,有的通知大丘脑的体温控制中心升高身体体温,以激活整个免疫系统的作战能力;有的通知其他的免疫细胞赶紧奔赴战场;有的通知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将战场封堵住,...等等。整个过程,就类似于捅了一个马蜂窝,一只马蜂释放出信息素,然后整个蜂群全都发疯了开始攻击。

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刚开始只是一个免疫细胞释放出细胞因子动员周围的免疫细胞,然后这些被动员的免疫细胞再次释放细胞因子动员更多的免疫细胞...如此往复,我们全身的免疫细胞都会被动员起来,如同被激怒的蜂群一样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可不就要了亲命了吗?

事实上这样的景象是真有可能存在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急性过敏,基本上15分钟之内就可以肿成一个猪头,一小时内没有救治的话人就会噶掉。这就是免疫系统失控后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我们的的免疫系统发起狂来就是这样可怕!

所幸这样的情景很少发生,因为我们身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淋巴细胞,称之为调节T细胞(Treg细胞),它们负责抑制非感染处的免疫系统激活,可以将免疫反应限制在感染部位,不会让整个身体成为焦土。所以调节T细胞对于抑制炎症反应非常重要,请大家记住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

我们接着讲败血症。如果调节T细胞没有很好地将免疫反应局部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时候全身的免疫系统都会调动起来,大量释放细胞因子,这在医学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其中有一种最重要的细胞因子,叫做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当它大量释放出来之后,就会有几种效应【1】:

  • 促进全身发热,此时体温升高。
  • 激活并延长免疫细胞的生命,让体内免疫细胞浓度增加以参与战斗(有很多免疫细胞的生命周期很短,比如中性粒细胞,只能存活6-24小时,但在TNF-α 的激发下,可以存活7天)
  •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凝血,以阻碍血流将病原体扩散到全身;
  • 刺激疤痕组织形成(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把局部组织封锁起来防止扩散。这实际上也就是肺结节形成的原理)
  • 过量TNF-a会触发正常组织细胞的凋亡(Apoptosis,一种受控制的细胞死亡过程),不然怎么叫“坏死因子”呢?【2】

TNF-a 诱导的细胞坏死性凋亡途径

当过多的TNF-α开始触发正常组织细胞凋亡时,细胞会皱起来,细胞间隙会打开,这时全身水分会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间隙,造成水肿和低血压,这是败血症的第一阶段。

继续发展下去,由于氧分子无法透过水层进入细胞,细胞被迫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这时组织中会大量堆积无氧呼吸的代谢产物——乳酸,从而造成代谢性酸中毒,这是败血症的第二阶段。

败血症的第三阶段,肠道免疫系统由于长时间缺氧而罢工,导致肠道中大量的共生菌开始透过肠道入侵。这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只剩下最后一招:凝血,来阻挡细菌进入血液,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只需一两天人体就会耗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最终病人会死于全身性器官不可抑制的弥漫性出血。

事实上,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大部分都是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败血症,并且病程发展极快、致死率极高。这次大S从出现感冒症状到抢救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五六天。

根据世界败血症症联盟统计,全世界每2.8秒就有一个人因脓毒症离世;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在50-60%。

那么,有没有办法抑制败血症的发生,让感染者避免进ICU、保住性命呢?

通过以上感染引发败血症的机理,就很容易知道,阻止感染进展到败血症只有两个关键点:

  1. 免疫组织能否在第一时间将感染局部化、并将病毒及时清除;
  2. Treg细胞能否有效地抑制非感染处的免疫激活,防止形成细胞因子风暴。


用救火来比方的话,前者就是在火势还没有蔓延开的时候,尽快把小火苗扑灭。后者就是当火势起来之后,砍开隔离带、往树木上喷水,防止火势蔓延。

那么,谁可以承担救火队长的重任呢?让我们把聚光灯投向英雄主角——

维生素D能阻止感染恶化吗?

让我们先复习一下本系列上篇和中篇里面的知识点(没有读过的朋友先去看看):

  1. 维生素D是一种核激素。它可以由人体皮肤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时产生,也可以经由食品补充。它和细胞核膜上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进而影响和调节细胞核中的基因组表达(生产)或者不表达(停止生产)特定的功能蛋白质;
  2. 人体大部分组织的细胞核上都有维生素D受体,免疫细胞则都有密集的维生素D受体。这意味着维生素D对于免疫系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篇,我们就接着讲维生素D是如何调节免疫的。总结下来,维生素D可以:

  • 促进抗菌肽(如防御素和LL-37肽)的生产。抗菌肽肽是由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分泌的天然抗生素,也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可以直接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从而杀死病原体;【3】
  • 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先天免疫细胞,负责吞噬和清除病原体和细胞碎片,也是宿主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维生素D 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其更有效地清除入侵者。【4】
  • 调节 CD8+T(细胞毒性T)细胞和 NKT(自然杀伤T) 细胞的增殖。这两种细胞都是适应性免疫系统面对病原体和癌细胞的一线战士,高浓度的维生素D可以增强他们的敏感性,更快速的反应【5】【6】
  • 平衡Th1/Th2/Treg/Th17 反应: 维生素D 可以平衡和影响T 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这个需要展开讲一下:


Th1/Th2/Treg/Th17,指的都是不同的T辅助细胞亚群。所有的幼稚T辅助细胞(Th0)发育成熟后,会根据接收到的不同细胞因子刺激,而分化成不同的T辅助细胞亚群,其中:

  • Th1 (T辅助细胞1型)主要是针对可入侵病原体进行宿主防疫,一般介导猛烈的炎症;
  • Th2 主要针对过敏源、寄生虫等;一般介导相对温和的过敏反应;
  • Th17 主要针对自身免疫和伤口修复;
  • Treg,之前介绍过了,主要是抑制免疫反应;
  • Tfh 主要促进B细胞发育成熟并产生抗体。、



Th0相当于新兵蛋子,通过不同的训练过程,成长为不同的技术兵种,比如有的是步兵,有的是坦克兵,有的是工兵,有的是医疗兵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D的浓度决定了T辅助细胞分化的方向和比例。简单来说,高浓度的维生素D会增加Th2和Treg,降低Th1和Th17。维生素D浓度低,则正好相反。 【7】 而我们又知道,Th1和Th17 都是促炎的,而Th2 和Treg都是抑制炎症的。因此,高浓度的维生素D水平,就能在提升免疫力的同时,还能够抑制免疫带来的炎症,从而阻断过度炎症向细胞因子风暴、向败血症的发展。

有时候,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一场流感下来,有的人啥事没有,咳都不会咳一嗓子;有的人要发烧咳嗽鼻涕好多天。还有的人,得住院打吊水,更严重的可能还要住进ICU。同样的病毒,不一样的结果,这里面区别在哪里呢?大家往往只会笼统的说,某某免疫力好,某某免疫力差。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可能只是大家身体里面维生素D浓度不一,导致遇到病毒时免疫系统的反应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经常也会看到一些标注可以“提升免疫力”的营养补充剂,有时候医生也会建议我们打一些免疫球蛋白、胸腺肽之类的提升免疫力。坦率的说,维生素D是提升免疫力,尤其是冬季免疫力的最好途径,没有之一。原因很简单:维生素D就是我们人体免疫系统自带的那把钥匙,并且是一把打开免疫系统所有细胞,包括巨噬细胞、粒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B细胞等等的钥匙。能有什么其他的钥匙会比人体自带的钥匙更好用吗?更何况,我们已经确切的知道,冬季流感高发的主要和确切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冬季的紫外线照射不足导致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

更多的医学证据

说了这么多原理,最终还是得拿出临床数据来证明。这方面的证据可就多了,不胜枚举:

  • 加拿大的家庭医生 格里·施瓦芬伯格给他的流感患者一次性注射50000IU维生素D,持续2-3天,患者的症状通常在48-72小时内消失。有意思的是,施瓦芬伯格指出:美国医学研究所建议的800IU每天的维生素D剂量是严重低估的,对于预防和治疗流感无效。【8】


  • 日本学者浦岛光義等对334名学龄儿童进行了补充维生素D的随机对照实验,VD组每日补充1200IU维生素D(这个剂量坦率的说,即使对儿童来说都是比较低的),结果在补充VD的167名儿童中有18名(10.8%)患上甲流,补充安慰剂的儿童中有31名(18.6%)患上甲流。仅仅每天1200IU的VD补充,就将儿童的甲流患病率降低了42%。【9】


  • 台湾学者对248名2-5岁儿童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VD补充随机对照实验,实验对象每日补充2000IU VD或安慰剂。结果发现在补充后6个月内,VD组比安慰剂组流感风险下降了84%。【10】


  • 美国新泽西州针对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做了一项VD补充实验,255名医护人员每日补充5000IU VD,对照组是2827名医院工作的工人。结果是服用5000IU的组,将所有流感样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了73%。更有意思的是,实验期间,这255名医护人员无一人传染上新冠(对照组有),以至于无法做统计分析。【11】

......

对于大家闻之色变的新冠,大剂量维生素D在早期预防、防重症、防死亡方面更是表现尤其出色,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更多:

  • 对26508名美国退伍军人的Covid-19医疗记录进行分析表明,感染Covid-19后,医疗程序中使用维生素D的组别,和未使用维生素D的组别相比,死亡率下降了49%。当维生素D和皮质醇联合使用时,死亡率下降更多(70%)【12】


  • 对321名一线医护人员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每天接受4000IU VD将Covid-19感染率降低了77%【13】


  • 通过对8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确定,低血清VD水平与Covid-19死亡率高度负相关,理论上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提高到50ng/ml可以实现0死亡率。【14】


  • 一项针对76名Covid-19的入院患者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高剂量维生素D消除了98%的ICU风险,施用维生素D的患者无人死亡【15】


  • 通过对欧洲 19 个国家人口平均维生素 D 水平与 COVID-19 死亡率的分析可以得知,与血清维生素 D 平均值大于 50 nmol/L的欧洲国家相比,维生素 D 平均值小于或等于 50 的欧洲国家的 COVID-19 死亡率是其2.15倍。【16】

......

证据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在Pubmed上用关键词“Vitamin D +Covid-19” 搜索,目前论文数量是2033篇,可见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多的。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肿瘤坏死因子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mor_necrosis_factor

【2】肠道炎症和癌症中的坏死性凋亡:新概念和治疗观点。《生物分子》 2020 年 10 月 10 日;10(10):1431. doi: 10.3390/biom10101431

【3】维生素 D-抗菌肽轴:感染期间保护性免疫与病理性炎症之间的十字路口。《免疫网络》2020 年 2 月 11 日;20(2):e12。doi: 10.4110/in.2020.20.e12

【4】维生素 D 通过 microRNA 和 mRNA 的调节网络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营养生物化学杂志》 第 109 卷,2022 年 11 月,
https://doi.org/10.1016/j.jnutbio.2022.109105

【5】维生素 D 调节 CD8 T 细胞扩增和对感染的免疫记忆。《免疫学杂志》,第 192 卷,第 1 期_补充,2014 年 5 月 1 日

【6】维生素 D 和 1,25(OH) (2) D 对 T 细胞的调节,《营养素》 2015,7 (4),3011-3021;https:
//doi.org/10.3390/nu7043011

【7】1,25(OH) (2D3)通过影响VDR/PLC-γ1/TGF-β1/通路诱导调节性T细胞(分化)。《分子免疫学》 第 91 卷,2017 年 11 月,第 156-164 页

【8】维生素 D 可治疗流感。《加拿大家庭医生》 2015 Jun;61(6):507.

【9】补充维生素 D 预防学龄儿童季节性流感 A 的随机试验。《美国临床营养杂志》2010年5月;91(5):1255-60。 doi: 10.3945/ajcn.2009.29094.

【10】一项关于补充维生素 D 预防儿童季节性流感和肠道病毒感染的随机试验。《微生物免疫感染杂志》2022年10月;55(5):803-811。

【11】每日补充 5000 IU 维生素 D3 可预防医护人员患流感样疾病:一项实用的随机临床试验。《营养素》2022 年 12 月 30 日;15(1):180。 doi: 10.3390/nu15010180。

【12】维生素 D 与皮质类固醇的相互作用:对 26,508 名 SARS-CoV-2 检测呈阳性的退伍军人的死亡情况分析。《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健康杂志》doi:10.3390/ijerph19010447

【13】维生素 D 补充剂对预防一线医护人员感染 COVID-19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医学研究文摘》 2022 Jun; 53(4): 423–430.

【14】COVID-19 死亡风险与维生素 D3 状态呈负相关,理论上 50 ng/mL 25(OH)D3 即可使死亡率接近于零: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结果.《营养素》 2021 Oct; 13(10): 3596.

【15】骨化二醇治疗和最佳可用疗法与最佳可用疗法对 COVID-19 住院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入院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一项初步随机临床研究。《类固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2020年10月:203:105751

【16】欧洲 19 个国家人口平均维生素 D 水平与 COVID-19 死亡率。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3.11.21253361v2

【17】Long Covid, Short Magnesium.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2022, Volume 9, e8736

【18】1,25-二羟基维生素 D3 受体的 DNA 结合域的锌结合特性,《生物化学》 1997年8月26日;36(34):10482-91。 doi: 10.1021/bi970561b

【19】硒、硒蛋白与病毒感染。《营养素》 2019 年 9 月 4 日;11(9):2101. doi: 10.3390/nu11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