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01: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花街柳巷”的观后感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得当、表达清晰、引人思考:
1. "明确“花街柳巷”的含义与背景:" "理解词义:" “花街柳巷”通常指古代或现代都市中妓院、妓女集中的地方,也泛指繁华的娱乐场所或风月场所。在写作前,务必先弄清楚你所描述的“花街柳巷”是指历史背景、文学描绘,还是现实中的某个具体地点(如果存在且适合讨论)。 "把握语境:" 确定你的“观后感”是基于历史资料、文学作品(如小说、戏曲)、纪录片、新闻报道,还是你个人的(如果可能且合适)观察。不同的语境,侧重点和评价标准会不同。
2. "注意内容的合规性与道德伦理:" "把握尺度:"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讨论“花街柳巷”时,要避免涉及低俗、色情、淫秽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其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现象的观察、人物命运的探讨等方面。 "保持客观与尊重:" 即使是批判性文章,也应尊重历史或现实中的个体。避免使用侮辱性、歧视性语言。如果涉及历史人物(如妓女、官员等),应尽量基于史实,
李白,苏轼,杜甫……这些名字从小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他们的作品历经百年,传扬至今,仍旧风采不减丝毫。在中学时代,学习他们的作品时总会提到他们的经历,而这些作者们,似乎大多都经历过或被贬,或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
于是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他们那些绝世佳作都要在落魄的时候才能写成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几个流传度更广的文人的经历和作品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岳阳楼记》之类的古文,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产,我们在学生时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那些作品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学习,即便是毕业之后,我们仍旧认为读过大量古文,一出口便能引经据典的人一定是博学多识的。那么对于古人来说,这些文学经典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些作品确实是承载了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但我们熟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打发时间,消遣娱乐或是抒发胸意的随手之作。
以宋词为例,我们现在读宋词,觉得词藻优美动人,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宋词就只是搭配着音乐吟唱于花街柳巷的一种娱乐而已,其作用,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不得不靠写词为生,然而尽管他的词在当时就已经流传甚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的身份仍旧是很低下的,即便他自己,对于写词这一营生也是不满意的,“奉旨填词柳三变”是他的自嘲,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瑰宝的宋词,其实在当时并不是多么的高贵。如果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其实更多的古人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这些“不入流”的作品中的。
除了街头巷尾的流传之外,古文也存在于古人的聚会当中,《兰亭集序》《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等都是聚会中的产物。文人聚会,为了显示其志趣的高洁,往往喜欢把作诗写作当成是一种游戏,除了权贵可以参加这种聚会之外,偶尔也会有一些落魄的古人会参加聚会或是自己举办一些简陋的聚会,在这种聚会中,文人们为了表现自己,往往能够写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古人的娱乐方式很少,写诗是他们少有的娱乐方式之一,当他们落魄之后,远离了严肃的政治,此时写下的东西会掺杂更多作者的个人情感,而这样的作品才能够吸引读者,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些“娱乐产物”反而更加受欢迎。
中国古代的文人自小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政治的熏陶,他们一直以来的人生追求就是进入朝堂为国效力,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他们一心一意的参加科举,走入政治的中心。然而一直以来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不愿与贪官污吏合流同污,他们自身的知识让他们有远大的政治远见,这两者结合起来注定了有一部分文人是不适合政治生活的,而这部分文人就成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当他们被迫远离政治中心之后,道家思想又开始发挥作用。文人们依靠道家思想安慰自己,使自己寄情山水,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他们顺其自然,乐观的面对生活。在这些人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苏轼。有人评价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他都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让自己乐观的面对,雨天他可以畅快的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是被发配蓬莱,他也能够在美食中获得快乐,写下《鳆鱼行》。道家思想的存在或许正是给这些不得志的古人提供了一条出路,让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至于一蹶不振。
儒家思想让文人们专心从政,此时他们写下的作品大多为政治类文章,从现在发现的古籍当中我们也能够找到这一类文章,然而虽然他们的文章在当时称得上是针砭时弊,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还是艰涩难懂的。古文对于我们来说就已经难以理解,更何况是更为复杂的政治类文章。
道家思想让文人们接受命运的考验,坦然面对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祸兮福所倚,他们的失落提供给他们充足的情感,让他们得以用文字抒发出自己的心情,得到后世的仰望。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该庆幸他这个想法最终得到了实现。
除了上文提到的因贬谪失意的文人之外,还有另一类落魄的文人,就是那些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民不聊生的文人们,他们不曾经历政治上的失意,但他们承受了更大的伤痛。
以辛弃疾为例,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辛弃疾此时的作品大多用来抒发国家被外敌欺侮的痛苦。和辛弃疾类似还有陆游,杜甫等等,他们的作品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了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他们当时内心的悲痛,这种共情使我们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更多的喜爱。
战争让他们的内心感受到无比的痛苦,而这种痛苦给他们的作品增加了情感色彩,即便抛去文字上的技术不谈,这其中蕴含的感情就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
那些广为流传的绝世佳作,不论是中国范围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能够激发出我们心底最真实,最迫切,最柔软的渴望,无论是对美好的向往,还是对黑暗的厌弃。
而反观中国文人落魄时写下的那些作品,不论是仍旧充满希望的还是抒发苦闷心情的,亦或是表达对国家破碎、百姓流离的悲痛的,都无一不戳中了我们心底的柔软。相比于政治文章的严肃认真,这种文人们在落魄时倾注了更多个人情感的文章更能够让我们共情,从而流传更广。
参考资料: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月舞青枫
《古人为什么写诗(词)?》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