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01:44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一次全会讲话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一次成功的全会讲话,需要精心准备和技巧运用。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引领、意志的凝聚和行动的号召。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出色的全会讲话稿:"
"一、 明确主题,把握核心"
"主题鲜明:" 全会讲话通常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因此,你的讲话稿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要能够概括讲话的主要内容,并体现会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握核心:" 围绕主题,提炼出几个核心观点,并围绕这些核心观点展开论述。避免东拉西扯,确保每一部分内容都与主题紧密相关,都能够为论证核心观点服务。
"二、 了解听众,有的放矢"
"分析听众:" 全会听众通常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他们具有不同的背景、经验和关注点。因此,在写讲话稿时,要充分考虑听众的特点,使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术语。 "有的放矢:" 根据听众的需求和期望,确定讲话的重点和内容。例如,如果是针对基层干部的讲话,可以更多地关注实际工作和具体措施;如果是针对高层领导的讲话,可以更多地关注战略规划和宏观思考。
"三、 内容翔实,论据有力"
"
图片中的这份档案,是1945年5月9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稿。陈云在这次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讲算账”,即关于党的历史问题;二是“做交代”,即关于其做组织部部长这几年的体会;三是“讲本行”,即要保护好劳动创造的成果。这些都与党的七大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
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空前伟大的会议。
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全面抗战,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而在胜利的前夜,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领导人民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并阐明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讲话。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隆重举行。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这次大会距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已有17年。
4月23日,七大举行开幕式。毛泽东致开幕词,这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的《两个中国之命运》。毛泽东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
4月24日,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书面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口头报告。
4月25日,朱德向大会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七大原定会期较短,大会开始后,代表们纷纷要求延长,发言人数也突破了原定人数。从4月30日开始至5月11日,在讨论政治报告和军事报告的同时,主要进行大会发言。在大会上发言的有周恩来、彭德怀、陈毅、张闻天、博古、彭真、聂荣臻、杨尚昆、陈云、李质忠、陆定一、刘伯承、朱瑞、古大存、李富春等。
5月14日、15日,刘少奇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报告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下了准确而科学的定义:“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5月21日至23日,继续大会发言,发言的有:日本共产党代表冈野进、朝鲜独立同盟代表朴一禹,以及乌兰夫、马风舞、刘澜波、张鼎丞、傅钟、叶剑英等。这些发言都贯穿了“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精神,受到大会的普遍欢迎。
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指出,为了建立新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此,大会拟定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制订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
大会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规律,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项基本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大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强调这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大会还系统地总结党领导武装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对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原则作了详细的阐述。
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新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委员会。在选举中,坚持了三个原则:(1)对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只要承认错误,决心改正错误,还可以入选;(2)既要承认和照顾“山头”,又要缩小和消灭“山头”;(3)不要求每个中央委员都通晓各方面知识,但要求中央委员会通晓各方面知识,因而要把具有不同方面知识和才能的同志集中选出来。根据这些原则,七大选举产生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这是一个由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各种经历的优秀人才汇集的、有威信的空前团结的领导机构。
6月11日,七大举行闭幕式。毛泽东致闭幕词,这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的《愚公移山》。毛泽东在闭幕词中对七大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代表们对三个报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许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评,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他号召大家要宣传大会的路线,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当讲到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时候,引起了全体代表的共鸣,全场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毛泽东还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作了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发展可以经过从小半个中国(目前有1亿人口、100万军队和许多块解放区的状况),到大半个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华北、东北等解放区连成一片,打下若干大城市),到整个中国(人民最后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一是长期的;二是可能和平转变,和平与浴血的两种可能都有,但和平转变的可能性大;三是由人民来决定何时转变。毛泽东的闭幕词把全体代表的情绪引向了高潮,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必胜的信心。
七大闭幕后,6月19日,七届一中全会在杨家岭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中央委员27人,中央候补委员17人。会议由任弼时主持,报告了主席团会议的酝酿情况。会议选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同时选举任弼时、李富春为中央正、副秘书长。
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正确地总结了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制定了党的路线,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团结一致,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后来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资料来源:《印记——档案中的百年党史》,曾珺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各位中层干部、亲爱的同仁们:
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第一次中层会议。开学前的这类会议,说实话并不稀奇,但这个“时间节点”上的会议,对我们“这个岗”来说就非常关键——不是走流程,不是套话铺排,而是用来“对标定位、统整共识、明确方向”的一次重要“定心会”。
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样,我也清楚中层岗位的使命——台前幕后都要有,内外沟通都得搭,既要做事也要管人,既要向下支撑又要“向上垫底”。
这几年,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深风劲起的系统性变革,提质减负、五育并举、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层出不穷的新要求叠加而来,最先“撞击”的也往往就是中层岗位。
人在这个岗位上,思想还在“等通知”,状态还在“看动向”,那这个学期开局就悬了。
所以,今天我想围绕一句话和大家作交流:
“新学期,咱们该怎么担起这个位置,干出应有的份量?”
我希望大家带着“校级发展操盘者”和“组织实施第一责任人”的角度,从以下几个关键词重新看清职责、照见问题、盘活团队:担位、转型、联动、实效、带人。
一个学校能不能顶得住系统性挑战,最后靠的绝不是校长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中层干部这个圈子的执行力、组织力和责任感密度。
从组织结构看,中层是上通下达的一级;
从团队结构看,中层是放大效能的支点;
从业务结构看,中层是具体方案与校级战略之间的“转码人”。
所以,这个“位”不能只挂个名,也不能坐着听,要真正“站进去、走上来、压得下、举得起”。
中层有三重角色,今天我想重新翻译一下这三重身份:
· 你是桥梁:不是传声筒,是解释器——你能不能把学校的思路讲清楚?能不能用“教师语言”翻译学校方向?· 你是引擎:不是调度员,是推动手——你能不能带队伍起跑?不仅是讲任务,还真能干到点上、冲到线前?· 你是引路人:不是“老好人”,更不是“独行侠”——你有没有能力带新人、育骨干、拢团队?有个市里调研组去年看完我们教研活动,问我:“你们学校氛围不错,靠什么?”我毫不犹豫两个字:“中层。”
靠什么不是喊出来的,是靠每一位主任、组长、年级负责人带着态度、拿出办法,在最忙乱处把节奏稳下来,在最难处把人拢起来。
在座很多老师业务能力非常强,但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工作误区”:
忙了一圈,流程过了、痕迹有了,但实际上并未创造“新增值”。
我们不是“执行员”,我们是制度落地的策划人、业务推进的驱动者、校本方案的创造者。
善用“解释力”,发挥“翻译者”作用,是咱们这个岗的专业标志。
一个复杂系统里,只有把每一条线之间的“接口”做平顺了,整个链条才转得动。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工作做了,但“打不通、走不齐、合不上”。
· 教务调出的课,总务迟几天才调教室;· 德育安排的活动,年级组转发都晚半拍;· 英语教研做好了课程融合计划,音体艺没参与,功亏一篑;· 班主任要统计的东西重复提交,后勤和安全都要一份……这些事,说小也小,出了问题就容易演变成抱怨场面。
我们不是不能多做事,而是再小的事,只要重复、推诿、衔接不上,就成了“内耗”。
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一体推进—四线协同”机制要动真格。
……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