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初中作文 我的同学》,(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3 03:26

手把手教你写《初中作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生如何写好“我的同学”作文的指南,希望能帮助你:
"作文指导:如何写好“我的同学”"
“我的同学”是一个常见的作文题目,它要求我们用文字描绘出身边一位或几位同学的生动形象。写好这篇作文,不仅能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我们的同伴。那么,在写作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精心选择描写的对象"
“我的同学”作文,首先要选好你要写的人。这个人应该是你比较熟悉、有印象、或者让你有所感触的。可以是你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甚至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性格特别鲜明的同学。选择一个你真正想写、并且有话可写的人,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避免为了写而写,选择一个让你觉得“有内容可写”的同学。
"二、 深入观察,抓住特点"
写人离不开观察。要写好你的同学,就要仔细观察他/她。
1. "外貌特征:" 不需要面面俱到,选择最能体现他/她特点的外貌细节。比如,是挺拔的身姿、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带着笑容的嘴角,还是那副几乎离不开的圆框眼镜?这些细节能让人物形象更具体。 2. "性格特点:" 同学们的性格

优秀作文分享——我的同桌





1991年,我的初中同桌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过得咋样了?

那些年头,考个重点高中比今天考名牌大学还紧张。你要说压力大吧,身边这些同学谁没点家底?可偏偏,六十来号人,最后能挤进“重点”的,就寥寥六个。人多,却像一盘散沙,谁能往前一步,全拼的是命也是劲儿。

你别说我们那初中差。当地数一数二,进了校门就跟进了“人生快车道”。可等到分流的日子,各自家里虽然有点关系、有点门路,但真到考学这一关,谁都帮不上。那年中考,像大浪淘沙,一半同学转身就进了部队、厂子,或者干脆家里“ 度日子”,说不红火也不凄惨,就各自踏上日子罢了。

说实在的,我们这帮同学,一水的干部子弟,谁家长不是局里局长、单位一把手?军分区、医院、公安,什么档案局、铁厂、煤气公司,脑补一下那个气氛:每年一到寒假,大家骑着那种嘎吱嘎吱响的自行车,轮流串门,约在一起胡闹。谁家有罐子汽水、最好吃的锅巴,都是小道消息。有时甚至连公公阿姨都记得我们的名字,让人心里挺踏实。

那时候的人,简单得很。你家再有“里子”,同学之间不过是皮袄套着棉裤,各家过各家的年。不讲什么“圈层”,不看谁管得了啥。喜欢谁,就跟谁玩。没人爱炫耀,这倒不是清高,是那时候挣不出啥“高人一等”——大家生活真的差不太多。男孩们都一身军绿色、蓝裤子,仿佛是哪个部队拉出来的。姑娘们的衣服也不少是缝出来的,不像现在满街时髦货。其实社会没多少选择,你想张扬都找不着地方。

我最记得我那同桌,他爸是武警某支队政委。那孩子块头大,高个儿,白净,一个小平头像刚捡的。他是初二转来的,口音带着点“外地味”,起初谁都以为“半年转学娃”难混,结果显然我们小瞧了他。开始他还挺腼腆,跟个高山似的杵在教室角落,讲话带着点家乡土味,大家都取笑他“外省的”,其实他爸工作调动搬来的,很快混熟了。

最逗得是,他带了一班“小弟弟”。那帮个头小的跟着他,形影不离,什么都听他这个“儿童团长”的。别看人家岁数小、身板小,脑瓜子都灵光得很。像许同学,后来一路考到科技大学,跨洋去了美国,现在在美帝高等学府教书拉学生,回国谁都不叫他“许小子”了。还有那姓薄的,初中还是“半截棍”,高中一窜就蹿到一米八,还进了公安部,如今已经是个省队的厅级干部。你说命运吧,真是扑朔迷离。

说回来,我那同桌,天生数理化都在行,就栽在英语上。一到考试人家满堂红,就那个“ABCD”让他说得咬牙。单词背了又忘,作文本抄了半天,及格线老是要跳。我们偶尔打趣他,“你将来要出国了咋办?”他就摸摸头憨笑。即便如此,他拼总分,偏科没拦着他,重点高中还是照进了他的录取通知。

初中毕业后,分道扬镳。我们这帮人,不是西南财大就是铁路技校,继续念书的少——多半都各奔前程。我提前读中专,混进了铁路单位;他书念得更苦,补了一年,最终进了西南财大,一所当年听名字都要咂舌的好学校。

那种年纪,谁没幻想过同学“前程似锦”?等他大学毕业,分进了我们县下的局,我心里偷着想:“人家高材生、领导儿子,肯定一路高升。”自己倒觉着与他也许再无瓜葛。可是,说来也怪,是真舍不得从前。想起初中同桌时光,我也是说不出口的温柔。

工作那几年,其实我们见面次数屈指可数——我不会主动去叨扰人家,有点自卑吧;真觉得他将来肯定是“飞黄腾达”一路。哪成想,日子没那么顺。他很快算是扎根基层了,“所长”、“局长”,可都在县里那点地方转悠,听人说他为人爽直、不爱钻营,就这么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些年大家都成了家,有点成色的都办了隆重婚礼。他结婚那天,我帮着吆喝了十来个同学给他站台,亲眼看着他西服革履,带着点青春的腼腆,和新娘女方那边也是门当户对。那时他家搬进宽敞的大楼,单元楼下还有地下室,屋里铺着木地板,家具油亮得照人。堂堂正正地“过上好日子”。

但真到后来,不知怎地,感情却出了一点岔子。听说他三十七八岁那阵离了婚,细节没人说清楚。也许是两人处不来,也许是生活的磕绊,大概是日子拧巴成了死结。只记得那一两年,我偶尔给他发条短信,他常常不回,渐渐的,这条线就断了。

以后的日子,他依旧在基层局工作,换了新伴侣,有了个漂亮的女儿,生活算不上风光,但稳当。小城市里,只要别太折腾,啥都有。他那个人,其实特别要脸,心气也高,讲一句松口气的话:也许他心里对仕途还有点失落吧?总归没“封疆大吏”,可是也攒了一份安稳。

前些年,咱们这帮老同学就某个孩子结婚,大家聚了次。说实话,见到他那一面,心里五味杂陈。他瘦了,小半辈子仿佛让人熬成一个影子,但那双大眼睛还跟当初一样。上次说话,都不知道说啥,该关心近况、还是调侃当年?真到点上,各自点个头,心照不宣。

有个说法挺对,“微信在,江湖在”,可若真有啥隔阂,屏幕那头只剩沉默。大前年他父亲去世,我也就照规矩给了份子钱,说了句“节哀”,再没别的。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长相厮守变成各自安好。那个年少难舍的“同桌”,如今成了朋友圈最安静的头像。有时回头想啊,起点高、聪明、努力,也许再加点运气,结局会完全不同。可人这一辈子,哪能都如意?我只希望,以后的路,他能过得舒服点。不必成功到人前风光,最起码,过成自己心里踏实的人。

也许,在那些曾经的少年里,我们有过意气风发,有过交心时刻;可最终,还都是普通人归于烟火。谁又不是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