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航天基地的观后感作文,要抓住几个关键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充实的文章。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 "“观后感”不是流水账:" 不要仅仅罗列你在基地看到了什么(比如火箭、卫星、展厅),而是要写出这些事物"带给你的感受、思考、启发和影响"。 "确定中心思想:" 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是对航天精神的敬佩?是对科学探索的向往?是对国家成就的自豪?还是对未来的憧憬?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围绕它展开。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详略得当:" 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面面俱到。选择一两个最让你印象深刻、感触最深的场景、展品或经历,进行详细描写和阐述。例如,可以重点写某个火箭模型、一次模拟体验、一位讲解员的讲述,或者基地的设计理念等。 "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从具体的细节入手,比如一个按钮、一张图片、一段文字,引出你对航天事业、科学精神、国家发展等宏观主题的思考。
3. "描写要生动具体:" "运用感官:" 不仅写看到的(视觉),还可以写听到的(讲解、引擎模拟声)、感受到的(展品的
来源:吉网
2021年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于24日对公众开放,诸多前沿科技成果揭开神秘面纱,中国吉林网和红领巾小记者也来到了长光卫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参观。
“6年前,我们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大幕。至今,‘吉林一号’卫星数量已有25颗,建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长光卫星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张磊热情讲解。
“叔叔,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中国航天日是4月24日呀?”车晨曦好奇地问道。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你知道吗,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这便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国将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日子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张磊介绍道。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参观开始,跟随着张磊的代领大家来到了“一箭四星”科普大厅内。在这里,中国吉林网看到了“吉林一号”一箭四星等比模型、吉翔G45无人机等模型......小记者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航天的魅力,通过张磊的介绍学习卫星分辨率、卫星幅宽、星载一体化、工业型与商业型无人机的区别等海量航空、航天知识。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来到航天科普教育长廊,可以看到该长廊的设计理念以“吉林一号”卫星生产过程为导线,贯穿整体,参观者沿途可阅读展板并参观“吉林一号”卫星生产车间。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航天科普教育西侧长廊,通过陈列空间站、地球仪、月地运行仪,张贴银河系、太阳系以及卫星轨道主题壁画,设置卫星元器件以及光学原理等多媒体展柜,与全息投影仪投放的教学视频相互呼应,向参观者展示了卫星各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卫星在太空的严酷生活条件以及著名航天器的简介等大量航天知识。同时,还设有航天科普知识问答墙,以互动答题的形式,系统了解宇宙、航天等相关信息,增加趣味体验,为普及航天知识、传承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在长达一小时的参观结束后,红领巾小记者们对中国吉林网说出了他们的观后感。丛钰航小记者表示,今天来到这里参观十分开心,很高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神奇的卫星。“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航天的航字,爸爸告诉我,那是希望我可以冲上云霄的寓意,我以后也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宇航员,这里就是我梦想的起点。”
陈奕朵小记者兴奋地对中国吉林网说:“通过这次参观采访活动,让我走进了中国航天事业,了解到了更多的航天知识和中国航天人的自强不息,以后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扬帆起航,逐梦九天!”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为了激发孩子们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吉林省青少年发展中心带领我们的红领巾小记者来到长光卫星集团,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了吉林一号卫星,同时为他们科普更多的航天知识。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所以借助此次活动,我们希望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吉林省青少年发展中心李茜老师说道。
中国吉林网本次的“揭秘大直播”受到了各大短视频平台网友们的关注,在抖音平台观看的人数达到了193242人,在快手平台观看的人数达到59802人,在吉刻APP观看的人数达到11733人,收到的点赞评论更是数不胜数。
张磊表示,本次开放日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青少年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为了传递中国航天精神。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中国吉林网获悉,“吉林一号”卫星性能指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重量及成本已有了“数量级”程度的降低,这加速了星座建设的步伐。目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仍有多类卫星同步在研。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长光卫星最新规划是在今年实现60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这预示着仍有数十颗卫星待发射,而成熟的卫星研发技术则为“吉林一号”卫星快速组网提供了基础。
(图片由长光卫星提供)
目前,长光卫星构建起了以卫星遥感信息服务为主的“天空地”一体化产品体系,先后为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行业近200家单位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高畅 殷维/文
王禹/摄像/制作
编辑: 李璐宜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吉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放飞吧,我的航天梦!
——“火星1号基地”首批青少年营员科普体验记
本报记者 厚银娟
“我们是火星探索队,火星!火星!我们来啦,耶!”——4月17日 “中国航天日”甘肃金昌分会场开幕式暨“火星1号基地”开营仪式举行,市金川总校第二中学的100余名学生,作为首批青少年科普体验营的营员,迫不及待地想目睹“火星1号基地”的“真容”。
他们早早来到“火星1号基地”,按照活动安排,要在开营仪式前完成“火星”徒步越野。
上午9时,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安排下,100余名学生分成3队徒步越野。
“你们可以先打开手中‘太空C计划火星科普营’画册看看,里面就有登陆舱的图片。”转过一个山头,远远看到一个类似火箭一样的东西放置在空地,工作人员说,“你们看,远处那个银灰色的物体就是航天英雄们登陆外星球的着陆工具——登陆舱。”
等走近观察后,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瞬间被激发,“老师,登陆舱是怎么降落到火星的?”“登陆舱是怎么上天的?”……
“太空领航员”向大家详细讲解了登陆舱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开始知识抢答,谁又快又准确就奖励一枚徽章,活动结束后有神秘礼包!”返回营地途中,“太空领航员”一边提问一边科普航天知识。
稍作休整,在以“我是小小火箭设计师”为主题的航天科普创造环节,学生们利用工作人员准备的材料,开展“超酷气火箭DIY”活动,并根据游戏规则分组进行模拟发射比赛。
“开始!”工作人员发出指令。“加油!加油!唉呀,发射不准,又没得分……”围观的学生为参赛的同学加油助威,活动现场不时刮起大风卷起沙尘,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比赛热情。
初一年级学生王翊萱在体验模拟火箭发射后说:“今天来到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做气火箭,将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比单纯在课堂上学习更有趣。”
市金川总校第二中学教师郭倩说,像这样按照严谨的科学体系进行全流程科普体验,会更好地唤起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面对广大青少年的航天科普教育是航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太空C计划”教育板块负责人赵天舒说,“只有当孩子们自己动手、体验,发掘出最有意思的一环,才会产生极大热情,才会有追逐科学梦想的动力。”
“‘火星1号基地’打造了总控舱、气闸舱、乘员舱、生物舱、存储舱等九大舱体,具有很强的科学严谨性。”“航天员在火星生存,主要靠大麦虫来补充蛋白质。”“生保舱是整个基地的循环中枢。”……学生们在“太空领航员”带领下,参观、体验“火星1号基地”的科普项目。
整个科普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在画册最后一页白纸上写下了感受。初一年级学生何雨轩写到:“我在基地里做了气火箭,学习了太空蔬菜种植技术,还调配了营养液,但最感兴趣的是生存物品百宝箱,让我大开眼界,我体验到了航天探索的乐趣。”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