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团委助残工作总结》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3 03:56

精心挑选《团委助残工作总结》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团委助残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全面、准确、有深度,并体现团委工作的价值和成效:
"一、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受众:"
"目的:" 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团委助残工作的成果、经验、不足,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方向。 "受众:" 总结的受众可能是上级领导、同级团委、参与助残活动的志愿者、受助群体等,需要根据受众调整语言风格和内容侧重。
"二、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开头:" 简要介绍总结的时间范围、工作背景、总体目标等,并概括本次助残工作的主要成果和意义。 "主体:" 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需要详细阐述各项工作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工作内容:" 按照时间顺序或项目类别,详细列举团委开展的助残活动,例如: 组织志愿者为残障人士提供生活帮助、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 举办残障人士艺术展、体育比赛、文化活动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助残宣传,提高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和了解。 与残障人士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助残项目。 "工作成果:" 用具体的数据、事例、群众

我国助残志愿服务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社科文献出版社、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近期在京发布《助残志愿服务蓝皮书(2022)》。这是我国首部助残志愿服务蓝皮书,该书梳理了中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主要成效、指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

“助残志愿服务就像一团团火一样,温暖了无数受助者的心灵;助残志愿服务又像满天星星一样,点亮了寂静的夜空。”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说,要以蓝皮书发布为契机,总结、梳理、探索、布局、创新中国志愿助残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境界,不断提质扩容,健全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志愿助残服务质量。

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蓝皮书指出,2009年至今,我国“核心类”助残政策呈体系化趋势,是助残志愿服务政策的真正形成期。所谓“助残志愿服务政策”是为规范和推动有组织的助残志愿服务事业而制订的方向目标、行为准则或行动方案。

2010年,中央文明办、中国残联等8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该政策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国家志愿服务总体规划,要求各地建立规范的志愿助残工作机制,并首次对助残志愿者的注册管理与培训、工作的对接以及评价激励等细节内容提出方向与要求。

2014年2月,共青团中央和中国残联印发《关于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的通知》,计划通过4年至5年的时间,使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基本覆盖城镇残疾青少年、惠及农村地区残疾青少年,成为品牌项目。

“助残志愿服务政策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助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蓝皮书指出,此阶段也产生了不少有利于助残志愿服务及其政策发展的助残政策,如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

随着政策连续取得突破,助残志愿服务发展速度加快。例如,民政部建设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并上线,出台了《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的助残志愿服务政策已经明显与助残政策和志愿服务政策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领域。”蓝皮书认为:“我国助残志愿服务政策体系正在形成的过程中。”

服务组织迈向规范化发展

2012年起,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助残志愿服务组织迈向规范化、体系化。

近年来,社会对助残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在持续上升,助残氛围越来越浓厚。助残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增加、规模壮大,其类型越来越多样,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

蓝皮书对历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梳理计算得出,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2997个助残社会组织。从志愿者数量上来看,2010年,全国助残志愿者数量为530万人;2021年,全国范围内在各级残联登记在册的助残志愿者数量达到3744.3万人。

当前,我国助残志愿服务类型越来越丰富,不仅涉及康复、就业帮助、教育辅导和托养照料等领域,还针对有特殊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心理辅导、文体活动、婚恋咨询以及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形式渐趋多样化。

助残社会组织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助残社会组织数量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资金来源上来看,当前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拨款、福利社会捐赠以及组织自筹。蓝皮书团队发现,大部分助残志愿服务组织资金来源以政府支持为主,社会其他力量综合支持为辅。

志愿者人均助残次数增长显著

近年来,我国助残志愿者队伍建设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蓝皮书指出,2011年至今,助残志愿者队伍处于常态化、规范化发展阶段。

助残志愿者是指在残联组织或在残联组织授权的单位注册登记、参加助残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小时以上的志愿者。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有32.5%的居民愿意参与扶助残障志愿服务活动,有14.98%的被调查居民参与了辅助残障志愿活动。

随着“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的开展”,公众纷纷加入助残志愿者队伍,年龄覆盖了从“50后”到“10后”各个年龄段,呈现多样化趋势。相关研究指出,各行业助残志愿活动参与率有所差别,非经济部门的活跃志愿者占比普遍高于经济部门,其中,来自自治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行业的活跃志愿者占比较高。

从2014年到2021年,全国各级残联登记在册助残志愿者所帮助的残疾人从183.24万人次增长到270.46万人次,增幅为47.6%。增长更快的是助残志愿者人均助残次数,全国各层级残联登记在册的助残志愿者人均助残次数从2014年的5.29次上升到2021年的10.52次。

项目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我国助残志愿服务的兴起与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并行向前。宏观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了助残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自2014年开展以来,全国累计有超过4000万名志愿者参与了63.9万个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活动,直接服务残疾人超过5000万人次。

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调研发现,56.88%的项目聚焦服务类志愿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基础健康监测、体艺生活等服务,如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的“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室内照明线路改造志愿服务项目”等。然而,有4成项目并未聚焦特定群体设计服务,存在个性化、差异化不高的问题。

调研还发现,近6成的助残志愿服务项目瞄准了残疾人融合类志愿服务,通过促进残疾人就业、加强残健交流互动等方式,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发展。例如,北京市房山区成人教育中心团委开展的“残疾人居家就业,网上开店技能培训公益项目”,面向首都残疾人开展网上开店技能专项公益培训,实现残疾人就业融合。

总体来说,我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正朝着项目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前行,但目前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发展阶段。蓝皮书建议,应健全助残志愿服务体系,加强项目宣传、拓宽参与渠道,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促进专题项目大赛和公益创投,推进助残志愿服务创新与发展。顾磊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共青团组织持续深入实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

今年7月6日是第十四个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残联于2014年联合发起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围绕日常照料、就业支持、支教助学、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志愿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助残志愿服务作为社区志愿服务主场景,探索“团队帮扶+结对接力”服务机制,聚焦残疾人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通过有序调度、集中活动、下沉社区、普遍参与等形式,推动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更加多元、精准发展。

截至2024年5月底,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志愿者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2.8万场次,参与青年志愿者46万人次,服务对象超248万人次,以生动具体助残志愿服务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爱心善念和责任担当。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机制

各级团组织坚持“结对+接力”的工作机制,规范招募注册、加强培训管理、建立记录制度、健全激励机制等制度化管理和运作,压紧压实全流程质效管理,提升助残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打造富有活力的示范体系。团河北省委持续实施“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深化“多对一”“一对一”“组织对组织”机制,组织35名骨干大学生志愿者到特教学校开展为期1-3年的支教服务,852名团干部担当联络人,378个专业组织与4256名残障儿童及家庭结对,确保帮扶关系稳定、服务内容延续、服务时间持续。团广东省委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重点写入《关于加快建设“志愿广东”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助残志愿服务资金支持、人才培育、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相衔接等政策保障体系。团广西区委依托“青年志愿者骨干+社会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汇聚机制,探索建立“线下实体阵地+线上‘桂志愿’系统平台”双阵地协同机制,持续打造品牌化项目供需匹配机制,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对接不顺畅等问题。

注重场景变化,强化供需匹配

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坚持普遍号召与重点发动、组织招募与社会招募并举,做好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助残志愿服务实现智能管理和优化升级加速赋能,助推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团辽宁省委制定“青春爱眼 光明行动”公益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手册,在省内9个城市506家社区、66所学校对接落地,实体阵地搭建“智慧健康小屋”、拓展互联网云医疗和线上公益讲座,为近两万名患者解决眼病问题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指导意见。团上海市委依托“云助残”数字化服务和供需对接平台,摸排锁定残障群体分类分时的服务需求,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提供“助盲出行”“手语翻译”“微心愿”等8项志愿服务,促进志愿者和残障群体之间“点对点”服务对接,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智慧助残。团江苏省委着力打造一体化志愿服务平台,对各类组织、项目等信息分类分级,集中发布社会融入、就业支持等助残志愿活动2800场次,招募青年志愿者21050人次,深化“团队帮扶+结对接力”模式,为6.7万名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确保资源高效配置和活动精准到位。

结合地区特点,培育品牌项目

青年志愿者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聚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际需求,把提升志愿服务的项目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在要求,提高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的策划实施水平和质效,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团天津市委聚焦残障人群就业关怀领域,采取“前期调研+常态化活动+专业培训+定期督导+总结优化”的项目化模式,培育推广“无声世界‘救’在身边”聋哑人关爱、“梦想陪伴计划”罕见病儿童线上支教等项目,以实际行动点亮残障群体“微心愿”。团湖北省委联合残联共同实施“残疾人爱心超市”阳光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将其作为全省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纳入湖北省“共同缔造 社区计划”竞赛专场,并发布项目指引,推动在全省30余个县市落地推广。团四川省委以爱在社区、靓在乡村、美在景区等青春志愿系列品牌项目为重点,持续打造“快乐生活”康复成长陪伴、“助力飞翔”就业创业扶持、“第二课堂”入户支教助学、“彩虹之光”文体娱乐关爱等一系列符合基层实际、富有青年特点的特色品牌项目。

广泛组织动员,常态开展服务

广大青年志愿者注重结合全国助残日、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助残志愿服务与青春社区行动、大学生社区实践等工作相结合,引导青年志愿者下沉社区,以经常性服务增强项目活力、提升项目实效。团山西省委瞄准残疾人群体稳定就业、权益保障、精神文化等现实需求,实施“敲门行动”“窗帘行动”“排忧行动”等一系列青年能为、可为,适合地域发展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针对性的“小切口”与残障人群的“大需求”进一步融合。团安徽省委广泛动员机关、学校、企业、“两新”组织和社区物业组建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与残疾人家庭“一助一”结对,推动高校不少于25%的团支部与乡村社区结对开展服务,日常依托“西部计划”“暖冬行动”等品牌项目,开展走访慰问、便捷出行、医疗救助等服务。团青海省委依托共青团“关爱之家”阵地,以专业助残社工+高校(社会组织)志愿者的方式,组织5100名青年志愿者先后在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等残疾人需求较为突出的社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25场次,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强化思想引领,彰显青年担当

各级团组织始终把为党育人作为核心任务,将志愿服务大思政课功能融入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和运行实施全过程,引导青年志愿者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残疾人的关心关爱,深刻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团山东省委充分发挥各级青年讲师团、团属新媒体平台作用,广泛吸纳大学生、高校老师、企业管理者等2300名专业志愿者,依托“轮椅上的画家梦”“E农计划”等服务项目,开展科技助残主题宣讲,为残障人士提供电商指导等就业帮扶1600余场次。团陕西省委坚持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思政课堂,举办省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项目展示交流会、优秀组织骨干培训班,充分发挥赛会班的导向功能,将更多优秀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思政课”。团宁夏区委组织3500余名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在一对一入户回访、集中义诊、文艺汇演、播放助残公益短片、开展惠残政策宣讲等助残志愿服务中实现情感认同。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团中央大力扶持和指导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搭建全国青年志愿者项目交流展示平台,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设立“阳光助残”专项类别,明确不少于12%比例参赛,以赛带训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和骨干人才,依托志交会组织助残志愿服务专题研讨交流,加强对助残类志愿服务项目的扶持导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以来,通过开展示范项目评选、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志愿服务训练营等方式,牵动各级团组织动员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参加项目大赛,已评选出817个全国优秀项目,对730余名助残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