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06:56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后感《四书·大学》作文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四书·大学》读后感写作要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四书·大学》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文献之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身方法。阅读《大学》,不仅是学习古代经典,更是对自身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反思与提升。然而,如何将这种阅读感悟转化为一篇言之有物、情理并茂的读后感作文,则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深入理解,把握核心,而非浮光掠影"
写读后感的前提是读懂、读透。《大学》篇幅不长,但义理精深,涉及“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概念。写作前,必须对这些核心概念的含义、内在逻辑以及《大学》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有清晰的认识。切忌满足于字面意思,要结合历史背景、哲学语境,尝试理解其精神实质。只有真正把握了《大学》的精髓,写出的读后感才能有深度,避免流于表面或曲解原意。可以尝试梳理文章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加深理解。
研读《大学》有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好书推荐
★★★★★
《大学》为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参所整理成文,但后世学者多认为《经一章》为孔门弟子对孔子原话的记录。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云:“《大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祥者也’”,他还进一步将《大学》概括为“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大学》在古代的经学教育中可谓为经典之中的经典,它有纲有目,纲张目举,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及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哲人大家们所孜孜以求的道德修养境界之所在。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大学》中的《传十章》通常被人们认定为是对“经的解读”。个人研读之余认为,这一章节主要为曾参为他老师孔夫子的“经”这一章节寻找扎实理论依据。毕竟,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有人提出一种新的学说或重大理论观点,为了能够让人信服和认可,一般都需要大量引证客观事实,甚至需要以世人认可的权威著作或理论观点作为有力论据支撑,以示为专业道统之发扬传承。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的开篇目,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同时,它也是大学的纲领之所在,向世人宣告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为世人从自身做起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标明了航向。
此外,《大学》的目有八个,其深意在于使人进一步领会《大学》的精髓之所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须以修养自身品德心性为最大之根本。如:“致知在格物”教诲世人若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虔诚的去认识和钻研客观规律,切实地运用客观规律去读书向学,唯有如此,每一个人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条理性和规划性,方可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则更是向世人强调治国、齐家、修身、正心都必须秉持慎德原则,时刻去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之伟大愿景。
我始终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我们作为中国人,有幸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一定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雄心,诚心正意地去发扬光大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其滋润我们的身心,启迪生发我们的智慧,进而将其运用在新时代宏大背景下我们每一个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实践之中,方不负我们生逢新时代盛世中华的荣光,乃至为世界提供解决多元困境的中国智慧选择。
(丁立江: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部成员)
本期责编:黄伟志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李大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人喜欢听音乐,有人喜欢运动健身,有人喜欢看电影,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与书为伴,富润屋、德润身、书润心,读书给我启迪,伴我成长,成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大学》这本书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首,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朱熹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用书,从此,《大学》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深刻。《大学》系统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方法与政治理想及两者关系,对中国古代“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就表明,大学的宗旨,在于使学习的人明白并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于亲近爱护人民,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人生在世,要以德为首、明德自律。《大学》的作者曾参是孔子的弟子,终其一生都非常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严守礼节。曾子七十一岁身患重病,一天晚上,他在身边人的提醒下意识到,身下铺着的华美的席子是鲁国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让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就去世了。一日三省吾身,至死不渝,曾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明明德”的含义。
而每次看到“亲民”两个字,都让我不禁想起党的好干部——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同志生前亲民爱民的感人事迹。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领导干部,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培民还爱在农民家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饭食也嚼得津津有味。他下乡,在乡镇和农民家吃饭,一定会把饭钱交上,他说,"老百姓生活得不容易!"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郑培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民”二字的含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对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其中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至善境界,而修身是根本,是第一位的,至今仍振聋发聩。在党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首先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的就是“严以修身”。
公生明,廉生威。修己以安百姓。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就是一位严以修身、廉洁奉公的好干部。他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便到血库要求献血。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无不潸然泪下。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是难以想象,却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洁白无瑕的高原丰碑!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许许多多优秀领导干部,为了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而腐败分子违法乱纪,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天怒人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中央重拳反腐,顺应时代要求,大快民心。
道德兴则国兴、家兴、业兴;道德不振,于国于家,于人于己都是灾难。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的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的维系,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的养成,同样都离不开良好的国民道德体系。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提倡“以德治国”,重建国民的道德体系,构筑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同时要认识到德治的局限性,提倡“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有效制约权力的负面效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道德中国,你我共建。既然古人都能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今天,作为检察队伍的青年人,更是不能放松思想道德培育。如果说儒家的政治理想、至善境界是治国平天下的话,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党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明确了这个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亲民爱民,爱岗敬业,为检察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无悔青春!
康德有句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头顶灿烂的星空,表达的是对和谐的自然秩序的赞美。心中的道德法则令人敬畏,表达的是对人类道德的关怀。愿我们心中那盏道德明灯,永远照耀我们奋力前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