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06:57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生物检测工作总结时应注意事项的作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生物检测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生物检测工作,作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石,其严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而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总结,不仅是记录工作轨迹、展示成果的载体,更是反思经验、发现问题、促进提升的重要途径。撰写生物检测工作总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的专业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一、 目的明确,结构清晰"
撰写总结前,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汇报阶段性成果?是为了申请项目或经费?还是为了内部技术交流与改进?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总结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同时,要构建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引言(背景与目的)、方法与材料、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等部分。逻辑清晰的结构能让读者快速把握核心内容,便于理解和评估。
"二、 内容翔实,数据支撑"
生物检测工作的核心在于数据和结果。总结中必须翔实、准确地呈现工作内容,尤其是检测过程的关键环节、采用的技术方法、使用的仪器设备以及具体的实验数据。数据的呈现应规范、清晰,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多种形式,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避免主观臆断,用客观数据说话,是总结可信度的根本。同时,对结果的分析应深入,结合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林业局获悉,8月6日至8日,云贵川渝藏青六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协作会议在渝成功召开。会议聚焦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总结经验、研判形势、部署任务,通过跨区域协作机制创新,为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注入新动能。
协作会议召开现场。
三年协同啃下防控“硬骨头”
此次会议是在六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共同签订《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满三周年之际召开的关键节点会议。三年来,六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协议为纽带,在预警通报、检疫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协同打好“信息互通、检疫执法、联合防控”组合拳,推动松材线虫病防控实现“疫区、疫点、发生面积、疫情小班、病死松树”五下降,区域防控合力显著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创新探索出多项特色机制:四川、重庆、贵州三地毗邻的2县5区首创“林长+公检法司”协作模式,构建“三长三员”护林联盟,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纳入法治化轨道;川渝两地已连续4年联合举办林业植物检疫协作培训班,互派54名专职检疫员通过资格考试,实现检疫能力共建共享;各地还借助“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节点,通过“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宣传,推动生物安全意识融入群众生活。
随着区域联防联治持续深化,重庆已构建起“6省市-59区县-446乡镇”三级联防体系,三年来开展联合检查9516次,整治问题3091个,已成功处置疫木超千吨。
五年攻坚交出“生态答卷”
作为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高发频发地区,重庆松林面积达2400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三分之一),松材线虫病曾长期威胁生态安全。近年来,重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病死松木清理为核心、疫木源头管控为根本”为策略,全力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十四五”期间,重庆累计“拔除”疫区10个、疫点214个,减少疫情面积91.99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防控成效连续4年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上下“严管严控、可防可控”的坚定决心与科学实践。
永川今年内有望正式“拔除”疫区
永川区的防控实践,是重庆攻坚行动的生动缩影。2019年,永川区被列为松材线虫病疫区,当年疫点达5个、疫情小班83个、疫情面积7085.42亩。面对严峻形势,永川区以“拔点清零”为目标,打出“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组合拳:
一是组建“三支铁军”强攻坚。抽调林业系统骨干、国有林场职工及镇街干部成立“防控攻坚队”,统筹一线作战;聘请82名专职护林员组成“救火队”,严把疫木处置防火防虫关;修订有奖举报办法,发动30名森林扑火队员及“十户联防”群众参与监管,织密群防群治网络。
二是创新“两项机制”提效能。推行“过程+结果”双维评估考核,既查措施落实、又评防控成效,倒逼责任落实;建立经费“奖优惩劣”机制,对除治不合格单位扣减补助,奖励先进镇街,激发基层动力。
三是首创“一项应用”闭环管理。结合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场景,研发疫木焚烧火源管控模块,实现从焚烧申请、现场监管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杜绝随意焚烧引发的安全隐患。
经过四年攻坚,永川区防控成效显著。2024年实现全区无疫情,2025年有望正式“拔除”疫区,为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控提供了“永川经验”。
疫木焚烧(防火)监控智能系统展示。
会议当天,与会人员对永川区松材线虫病防控成效及疫木焚烧(防火)监控智能系统进行了现场调研。与会代表表示,此次会议对六省(自治区、直辖市)持续深化联防联控机制,在预警联动、技术共享、执法协同等方面协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游新闻记者 牟峰 图片由重庆市林业局提供
根据IARC 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全球卵巢癌年新发32.4万例,死亡20.7万例,在女性罹患癌种中均排名第八。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我国卵巢癌年新发6.1万例,死亡3.3万例,在女性罹患癌种中均排名第九。卵巢癌的病死率位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就诊时70%的患者已处于晚期,迄今晚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仍在30%~40%。由于不同组织学亚型卵巢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预后各不相同,需进行的检测和治疗方法亦应有所区别。
卵巢癌的主要组织学亚型及其所占比例如下: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grade serous carcinoma,HGSC)占 70%~80%,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EC)占 10%,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CCC)占10%,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MC)占 3%,低级别浆液性癌(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5%,不同组织学亚型具有不同基因突变特征。
卵巢癌常见病理亚型和相应基因改变
卵巢癌分子病理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包括:评估患者及其家族成员遗传相关肿瘤的发病风险、筛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以及判断预后3个方面。
遗传风险评估
10%~15%的卵巢癌患者与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相关,其中最常见的是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HBOC)和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占遗传性卵巢癌的90%。HBOC主要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胚系突变有关;而LS主要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PSM2)以及EPCAM基因胚系突变有关。
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携带者发生相关癌症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BRCA1/2是抑癌基因,参与DNA的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是该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研究显示,卵巢癌患者中BRCA的突变率为22.3%(BRCA1 17.1%,BRCA2 5.3%),健康人群中BRCA的突变率为0.4%(BRCA1 0.3%,BRCA2 0.1%),BRCA1和BRCA2突变携带者,到80岁时的累计卵巢癌罹患风险分别为44%和17%。除了BRCA1/2基因外,HRR通路的其他基因如ATM、BRIP1、RAD51C、RAD51D、PALB2等发生突变后,也可导致卵巢癌发病风险升高。
林奇综合征(LS)则主要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导致,患者不仅患卵巢癌的风险增加,还易并发其他多种肿瘤,如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以卵巢癌为首发肿瘤的LS患者,并发另一种肿瘤的中位时间是5.5年,终生并发另一种肿瘤的风险为6% -12% 。此外,PJS综合征(以特定部位皮肤黏膜色素斑和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卵巢癌发病风险率也高达21%。
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可有效预测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可以有效采取风险管理措施,目前指南共识都有提及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疾病管理。
遗传性卵巢癌相关基因变异及风险管理流程
治疗方案决策
卵巢癌传统治疗方式是手术联合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初次一线化疗的缓解率可达80%以上,但70%的患者会在治疗后3年内复发,复发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约为2年。随着分子检测与靶向治疗的进展,卵巢癌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一线治疗形成了“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的慢病化全程管理模式。根据卵巢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常见基因突变特征,可以制定个性化靶向治疗方案,为卵巢癌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
卵巢癌分子病理检测有助于筛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及抗体药物耦联物(antibody‑drug conjucate,ADC)治疗的可能获益人群,有助于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选择。NCCN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诊疗指南推荐新发卵巢患者检测BRCA1/2或HRD。胚系和体系BRCA1/2(g&sBRCA)状态提示维持治疗疗效。复发患者可检测HER2、BRCA1/2、HRD、MSI/MMR、TMB、BRAF、FRα(FOLR1)、RET、NTRK等生物标志物。CSCO卵巢癌诊疗指南对于卵巢癌分期/减瘤术标本,I级推荐胚系/体细胞BRCA1/2等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基因突变检测。
目前PARPi治疗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是BRCA1/2突变和HRD。FDA/NMPA已批准多款PARPi用于治疗携带BRCA1/2胚系突变或BRCA1/2突变(胚系和体细胞突变)或HRD阳性的卵巢癌患者。2022年6月、8月和9月,卢卡帕利、奥拉帕利、尼拉帕利相继撤回了其用于多线复发卵巢治疗的适应症,因为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发现,在多线复发的卵巢癌患者中,PARP抑制剂的应用疗效并不优于化疗。NCCN指南仍有推荐,只是证据等级从2A降至3类。
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中的适应症
复发患者可检测HER2、BRCA1/2、HRD、MSI/MMR、TMB、BRAF、KRAS、FRα(FOLR1)、RET、NTRK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用药推荐。针对BRAF V600E突变、RET融合、NTRK融合、错配修复蛋白缺陷(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等少见/罕见变异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也可能为携带这些变异的晚期复发卵巢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NCCN指南针对复发患者的靶向免疫治疗推荐
检测时机的选择
基因检测不仅优化了现有治疗方案,更推动了卵巢癌治疗模式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三个维度:治疗时机的前移、治疗强度的个体化调整、联合治疗策略的创新。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能否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时机的合理选择。不同病程阶段的检测目的不同,产生的决策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卵巢癌分子病理检测策略与路径
针对遗传高风险人群,推荐进行卵巢癌遗传易感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同时推荐在胚系突变检测前后对患者进行遗传咨询,遗传易感基因检出结果阳性者建议对其家系进行定点逐级检测,遗传易感基因检出结果阴性者,必要时进一步行MLPA检测。
针对新诊断的卵巢癌患者,推荐进行上述遗传易感基因评估;推荐对所有新确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外周血或肿瘤组织BRCA1/2基因检测和/或HRD状态检测。
针对复发患者,推荐对既往未行相关基因检测的复发患者进行肿瘤组织基因检测,包括但不限于HER2、BRCA1/2、HRD、MSI/MMR、TMB、BRAF、KRAS、FRα(FOLR1)、RET、NTRK等生物标志物。
总结
近年来,卵巢癌精准诊疗领域进展迅速,分子检测逐步渗入到卵巢癌全流程管理,但同样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分子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平台以及检测实验室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分子检测的成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助于提高分子检测在卵巢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推动卵巢癌诊疗向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J Natl Cancer Cent. 2024,4(1):page
CSCO卵巢癌诊疗指南2024
WHO肿瘤分类第5版: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Am J Pathol. 2016 Apr;186(4):733-47.
DOI:10.3760/cma.j.cn112151-20240904-00594
Gynecol Oncol. 2018 Oct; 151(1): 145-152.
JAMA. 2017 Jun 20; 317(23): 2402-2416.
NCCN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诊疗指南2025.v2
CSCO卵巢癌诊疗指南2024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