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龙应台书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3 06:59

怎么写《龙应台书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龙应台生活笔记|玫瑰一寸一寸

大众聚焦辩论同性议题(龙应台供图)

台湾当局“大选”与“公投案”已告一段落,其中由“下一代幸福联盟”发起的3项“爱家公投”全数通过,“性别平权小组”提出的2项“婚姻平权公投”则均未能过关,被认为是对同志族群及“挺同”民众的重创,“保守势力”的胜利。龙应台对此有不同看法。

选举过后,很多标题说,“保守势力赢了”。

我不这么认为呢。

“公投”的结果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2019年5月24日开始,同志爱人仍然可以带着身分证到区公所办理结婚登记。

“公投”所争执的,并不是同志有没有权利进入婚姻,而是:用哪一套法律来落实同性婚姻——修改普遍性的既有民法,还是另立专法。

人权本来就不应该靠“公投”来决定的。没有担当的政府才躲在“公投”后面,用“公投”作挡箭牌。

但是这次“公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讨论平台,让普罗民众聚焦地辩论同性议题。可能从来不曾关心过这个议题的人,都被碰触到了。

“保守”不是罪,“保守”也不一定错,只是知识领域不同,生活经验不同,造成价值观不同。

自诩“进步”的民众,包括我,想要改变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大概不能认为自己站在“进步道德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保守”草根,而必须用最大的耐心去沟通、讲解、说明、恳求、沟通、讲解、说明、恳求……

这次“公投”,意味着,台湾人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辩论和沟通。很多造假的信息、错误的观念,以及正反双方的逻辑与态度,亮在阳光下了;这,是整体社会的进步。

1094万人中有338万人支持彻底的婚姻平权,1093万人中有350万人主张性平教育,如此幅度的支持,是巨大的。

很多人默默努力了几十年,没有白费。我在心里给他们大大鼓掌。

如果很多长辈和宗教信仰者投下了反对票,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体验、历史情感、价值认定,和新一代不太一样。但是长辈不是敌人,信仰总有同理,他们是值得沟通的同胞。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更多将心比心的互换位置,更有耐心耐力的持续沟通,更有信心的往前迈进。

看过玫瑰花开吗?它是一寸一寸舒张开来的。

龙应台:生活笔记(二)

约翰彼得和约翰驴子

6月30日

今晚必须到达马赛,晚上九点,葡萄牙对波兰。

经过Chablis,睡眼惺忪的小村可是全球白酒重镇。下车走走。

遇见他正在拿水给驴子喝。他看起来满身尘埃,驴子看起来很想四腿一伸,喂,来杯啤酒。

他叫约翰彼得,比利时人,从家门口带着驴子上路,目标是一千公里以外的西班牙圣城圣地亚哥。已经步行了二十二天,还要餐风露宿两个月。驴子叫约翰,星月冷冽,千里苦行,不知驴子约翰是否也有顿悟的时刻……还是再给我点水吧。

欧洲杯2016

6月28日

在Lille看德国对斯洛伐克,斯洛伐克表现得不错,但是德国队实在太强,斯队可以输得服气。第二天在巴黎看意大利对西班牙,精彩大大升级,因为两队势均力敌,无法预测结果。一旁的德国朋友说,今晚如果意大利赢,就会迎战德国。“1962年以来德国跟意大利比赛过八次,没有赢过一次!”他希望今晚意大利赢,那么德意对阵,“说不定这次可以打破‘德国碰到意大利就输’的魔咒。”

意大利真的赢了!

八万人的球场散场,人潮涌出,几乎每五步一个警察,全副武装,从球场出入口一路到地铁站里面。为了2016年的欧洲杯,法国动用了七万两千名警察,加上一万名士兵。天空中一直飞着巡逻直升机。

没想到,最精彩的竟然在离开球场之后。晚上九点,我们在一个酒吧坐下,整个酒吧的人都盯着放大的电视荧幕在看冰岛对英格兰的比赛。

人口只有三十三万的冰岛,第一次打进欧洲杯。它打败强敌荷兰时,所有的人跌破了眼镜,但觉得只是一时的意外;它接着打败奥地利,人们开始觉得这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蛮可爱的,让灰姑娘赢吧。

今晚灰姑娘对英格兰,更戏剧化了。三十三万人对五千四百万人,而且后者是个足球大国,这个局面,太悬疑,太耸动,太不可思议。

两杯啤酒、一杯Campari、一份牛肉Tartare之后,在豪雨似的掌声中,结果出现了:冰岛以2:1赢了英格兰。英格兰球队可以打包离开欧洲了!

一瞬间,网络上爆发了关于英国的笑话:

英格兰球员伤心欲绝的照片上写的是:“只有英国做得到:一周内脱欧两次!”

艺术疼痛

6月5日

法兰克福市中心的缅因河,流入莱茵河。河的一岸是各国银行汇聚之处,另一岸,有绵延数里的博物馆美术馆。每个周末,河畔有跳蚤市场。

河面的清风吹来,地摊上“王谢堂前燕”散出来的杯盘首饰绣花枕套,让人流连。如今,对岸的画,让你惭愧让你疼痛。

堂前独立

5月30日

拾级下山,到了陆佑堂一抬头就被美撞晕了。

五月凤凰木,全身的红艳流火发作,我就像中了蛊似地走向它……

繁华锦簇,堂前独立,它难道什么都看见了?

在陆佑堂走进走出的孙中山、萧伯纳、张爱玲、陈寅恪、许地山……

《倾听》:

1933年2月14日,“路透电”的消息说,萧伯纳在香港大学演说了,而且报导的标题是《对香港大学生演说——萧伯纳宣传共产》……

这时,我才将萧伯纳港大之行和鲁迅的文章连了起来。鲁迅因为萧氏的港大演说而赞颂萧伯纳“伟大”:

“……在香港大学对学生说的‘如汝在二十岁时不为赤色革命家,则在五十岁时将成不可能之僵石,汝欲在二十岁时成一赤色革命家,则汝可得在四十岁时不致落伍之机会’的话,就知道他的伟大。”

张爱玲:

“休战后我们在‘大学堂临时医院’(陆佑堂)做看护病人的日子是修长得不耐烦的。上头派下来叫他们拣米,除去里面的沙石与稗子,因为实在没事做,他们似乎很喜欢这单调的工作。时间一长,跟自己的伤口也发生了感情。在医院里,各个不同的创伤就代表了他们整个的个性。每天敷药换棉花的时候,我看见他们用温柔的眼光注视新生的鲜肉,对之仿佛有一种创造性的爱……”

拾荒

5月29日

距离太平洋的蓝色海水大概三十米,一栋这样的房子。1949年流离来台的老兵——那时是少年——在荒凉海边找到一块地,给自己建了栋房子,全是拾荒捡来的别人丢弃的破门废窗。今天路过,他的门上了锁,拾荒去了。

大事

5月18日

风涌入的那一刻

纱帘飞起

撞倒了花瓶

满天星落下

猫儿回头

(编辑:郑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北京文艺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北京文艺网的价值判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