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心学教师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3 10:45

推荐《心学教师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心学教师如何写读书笔记的作文,并重点阐述了应该注意的事项:
"点亮心灯,躬行不辍——心学教师读书笔记写作要点"
读书,于教师而言,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心灵的滋养与智慧的启迪。尤其对于以“心学”思想为指导或深受其启发的教师,读书笔记更应成为内化“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正心”等核心理念,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如何撰写一份有价值的心学教师读书笔记?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尤为关键:
"一、 聚焦核心,深挖“良知”与“致知”"
心学的核心在于“良知”与“致知”。读书笔记应避免泛泛而谈,而要"紧紧抓住与“良知”发现、彰显及“致知”功夫相关的关键概念和论述"。
"注意:" 不仅要记录作者如何阐述“良知”的本源、内容,更要思考“良知”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扬自身的“良知”?同时,关注“致知”的过程,即如何通过格物、致知,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力量和行动智慧。笔记中应体现对心学核心义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而非停留在文字表面。
"二、 立足实践,践行“知行合一”"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

商建刚:从律师到法官之阳明心学笔记

作者商建刚,原题:学过专利后的一篇《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阳明心学不仅是一门“知广大而尽精微”的心灵哲学,更是一种行动哲学。诚然,根据专利法,人类的思维方法是无法获得专利授权的,但不妨用专利的思维展示下阳明心学的逻辑结构。

阳明心学——一种认识宇宙、安顿人生的修行手段和为学方法,其“技术特征”是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界定:

阳明心学,一种认识宇宙、安顿人生的修行手段和为学方法,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功夫论、境界论四个部分。具体为:

1、本体论,其特征是关于人与宇宙的相对关系:派生于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称为之为“理”,事物的条理、规律和准则也称之为“理”,“理”存在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之中。上述“宇宙”的特征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宇宙,而非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宇宙。“心”即“理”,即“良知”,其内容是宇宙本源和事物规律,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来自于人的主动性、自信心和创造力,是人的潜能和动力,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功能是能用于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本体论认为,“人心”与“天理”无二无别,“心”是天人合一、不分古今、充塞宇宙。因此,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在人的心中。

2、认识论,其特征是既非唯物论,也非唯心论,是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整体论,表现为任何规律、法则和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人的意识不能脱离世界和物质而单独存在。

3、功夫论,其特征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圣人之道,“知”指对本心的体知,“行”是在心上为善去恶的功夫。功夫论,其特征是“致良知”,“致”指体认、扩充、践行。上述“圣人之道”,上位概念是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上述“知”和“行”的关系是: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机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人的认识和观念。“知”和“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世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两个角度,“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在的观念,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

4、境界论,其特征是“万物一体”、“圣贤之乐”。其中:“万物一体”,其特征是“圣人视天下如一家,视中国如同一人”,区别于普通人形体有别、区分你我。上述“圣人”,其特征是具有圣贤之志的人。“圣贤之乐”,其特征是自足的境界,“本心”和“良知”是最大的宝藏,什么都不欠缺,一旦体验到,自然其乐无穷,区别于普通人通过增加外在物质条件而获得快乐,也区别于儒家用脱离欲望的掌控而获得快乐。

如果要给阳明心学写个说明书,可以这样展示:

阳明心学是一种哲学,阳明心学用于人生修行和为学两个领域,目的是让人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是阳明心学的现有技术方案,北宋大儒周敦颐、张载、邵雍发现,程颢、程颐集成了宋明理学,南宋朱熹更新完善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为心学所吸纳,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相同点是:目的都是为了人格完善,均采取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手段,都以成圣成贤为终极目标。与阳明心学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方案是陆九渊发现的“心”学。二者不同点在于:关于人和宇宙的关系,宋明理学认为“格物致理”,心学则认为“心即是理”。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生活的场所,哲学的目的是更好的做人和处世。西方哲学则把世界看成研究的对象,哲学重在抽象理论思辨,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功夫论”和“境界论”为中国哲学所独具,西方哲学则无此方案。

朱熹主张“格物穷理”,阳明心学主张“本体论”,心即是理,心即良知,此为阳明心学的发明点。朱熹认为,“理”可以派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人格完善的过程是:天理主宰人心,人心转为道心。阳明心学与朱熹的根本不同之处是:阳明没有把心分为“人心”和“道心”,它们是无二无别,“心”即是“天理”。

孟子为做到内心强大,方法是“不动心”以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未能提出如何不动心的解决方案。阳明心学通过心即理的手段,实现不动心。例如,“世以不得第而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止”,比未能获得功名更加可耻的是认为落榜是可耻的,可见内心何其强大。

普通人用作加法的方式追求快乐,是因为生命有一种匮乏感,所以必须用外物来填充。儒家学人用作减法的方式得到快乐,是因为体验到内心的自足,无须依赖外在条件。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切圣贤学问,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都是在心上作“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扩充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进万事万物。“知良知”,人敢于直下承担,愿意真实践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通过“知良知”,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改造了衰弱萎靡的社会,成功了今日称霸的民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阳明心学认为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是天生俱来的责任,同时又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是天生的“富二代”,要担当,要有自信,要以成为圣贤为使命。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宁为狂者,不为乡愿”。一个真正开启良知的人,会把“生民之困苦荼毒”当成自己的切肤之痛,把救世安民作为自己的分内之责。同时也具有孟子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放气概,以及如屈原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信信念,所以他必然会成为世人眼中的“狂者”。

最后,王阳明和我们的法官说了些什么...

王阳明主张工作就是修行,在工作中修行。“你既然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修学,这样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当你在审理案件时,不能因为对方言语无礼,就起个恼怒之心;不能因为对方措辞婉转,就起个欢喜之心;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委托说情,就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旁人的诋毁陷害,就随着他人的意思去处置。以上讲的这些情况,都是私心杂念,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必须自信反省、省查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倚而判错了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理。处理工作与审理案件,无不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如果抛开具体事物去做学问,反而会凌空蹈虚,不着边际”。

以上内容值得反复推敲。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欲修身,先修心

从今天开始写读书笔记,边学边记。

现在读的书是著名作家圣铎编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感觉写的挺好。现边学边摘录一些话句,给大家分享一下。一起学习,一起感悟。在这里先向著名作家圣铎先生表示一下敬意和感谢。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人心就是天理,世界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按照王阳明所言,欲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入手,而不是人心之外的事物。只有当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的一句话:“心”左右一起。一颗平静而宽容的心能够令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一颗躁动而沉重的心则令人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方向。只有以修心为先,才能更通透地知晓世间的道理,才能更真切地把握为人处世之道。

对于身处纷繁世界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即便知道理应如此,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其实,修心不是很大的难题,只要我们做到日日更新、时时自省,不断清除内心的污垢,便能摆脱俗事的困扰。

关注山城儿,一起感悟王阳明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