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11: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桑葚熟了》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读书笔记”的核心目的:"
"记录与反思:"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内容的复述,更重要的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感悟、疑问和启发。 "提炼与概括:" 需要准确把握文章(或书)的核心观点、主要情节、人物形象等关键信息。 "个人化与关联:" 将书本内容与自身经验、生活实际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体现阅读的个性化理解。
"2. 仔细阅读原文,做好基础工作:"
"通读全文:" 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旨。 "圈点批注:" 在书上(或笔记本上)标记出关键语句、精彩段落、不理解的地方、让你有感触的词句等。 "梳理结构:" 弄清文章的脉络、段落大意和逻辑关系。 "抓住关键:" 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核心观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关键情节等。
"3. 确定笔记的重点和角度(即你的作文主题):"
"围绕“桑葚熟了”深入挖掘:" “桑葚”通常象征着什么?(如:生命、时光、季节、
文 | 杨爱武
桑葚已熟缀枝间,红色酸来紫色甜。垂涎欲滴忍不住,摘上几斤解解馋”。翻看朋友圈,一个文友的题图顺口溜,让我怦然心动。
桑葚熟了......
小时候,在故乡,在从我家去姥姥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一片大的桃林,在桃林外面,有七八棵桑树,不知这几棵桑树是村里种的还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这几棵桑树让我感到新鲜,因为附近的村子里都没有。
春天里,桑树上缀满絮状的花之后,我便眼巴巴盼着花絮变成桑葚。那桑葚开始是青青的颜色,酸酸的滋味,随着颜色由青而红而紫,吃到口中的桑葚酸中带了甜。
初夏时节,那片小小的桑树林里,满树手掌似的桑叶肥肥嫩嫩,油光翠绿,那些桑葚就藏在手掌似的桑叶后面,一阵又一阵春风吹过之后,花褪残红,桑葚熟了。熟了的桑葚乌黑油亮,那黑红的桑葚,吃在嘴里,酸甜可口。
常常在中午,在大人们打盹的时候,我们悄悄潜入那片林子里,看好那些熟透的桑葚,小心翼翼地采摘。尽管我们摘的小心翼翼,那桑葚汁照样好不留情地沾在我们的脸上、衣服上。
进入桑葚林,我们首先挑选熟透的桑葚,摘下,吃掉,然后,我们再摘一些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看看日头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像得到集合令一样,飞也似地往学校跑,村路上的土被日头晒的滚烫,我们飞跑的小脚把热土踢踏的四处张扬。多年之后,学到“绝尘而去”,我感觉用到那时再恰当不过。
我奶奶常说我“狗窝里存不住干粮”,这说法挺贴切。桑葚藏到口袋里,对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这诱惑来自桑葚的美味,也来自我想炫耀的心理。很多次我在课间偷偷地、津津有味地吃的时候,我不经意地看到,有好几个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我那时精力太充沛,午睡怎么也睡不着,我就一次次趁了午睡时间去摘桑葚。一直喜欢和小伙伴结伴摘桑葚的感觉,当汗衫湿透的时候,我感觉身心酣畅;当我大快朵颐地吃桑葚,尤其是当我把劳动果实带给别的小伙伴分享的时候,我油然而生了一种成就感。
我稍稍大点的时候,在我老家宗祠的南边,种了大片的桑树,那是生产队发展副业,种了用来养蚕的,那桑树很小,结没结桑葚我不知道,那时生产队派了秀清大娘去负责养蚕,出于好奇,我去看过那些蚕宝宝,我去的时候,它们正在贪婪地吃着桑叶,我进门就听到了一阵又一阵的“沙沙”声,那像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更像是一场生命进行曲。
离开故乡后,我一直有深深的桑葚情结,那年,我从一个拉着地排车卖桑葚的农户那里买了几斤桑葚,当我回家洗净后,拿起一个桑葚放到嘴里时,我的笑容凝固了:记忆中的桑葚口感很好,滋味是甜中略带点酸;我现在吃到嘴里的桑葚,却是那么绵软,只带点淡淡的甜。
事隔多年,我记忆犹新于儿时摘桑葚的那份轻松、欢快和满足,更难忘桑葚留于齿间的那份酸酸甜甜的回忆。
一个与桑椹有关的故事:
拾葚供亲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后人有诗云: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配图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杨爱武,笔名阿弥。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青年作协会员,市青年作协常务副主席,《淄博晚报》专栏作家。文章散见于《淄博财经新报》《文学现场十年》《淄博声屏报》《青岛早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画报》《农村大众》等省内外报刊,多次在各级征文中获奖,有散文集《石榴花开》出版。多年来喜欢在名著里徜徉流连,以文字记录生活,在写作里不断修行,希望逐步完美自己。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又见桑椹紫熟时
作者 / 陈黑牛
看着满树浅黄的,粉红的,紫黑的桑椹,不由得垂涎欲滴,立马摘下一把黑得发亮的桑椹,也顾不得用盐水洗一洗就往嘴里送,真是鲜甜润口,直甜到心里。不由感叹,多年前扦插的一小截桑树枝条,不经意间竟长成今天硕果累累的桑树。
那时,母亲在阳台大花盆里栽了一棵桑树。
第三年仲春,桑树结了七八粒桑椹,令我甚是惊喜。
刚开始,于枝条和叶柄间冒出绿色茸茸的球状小颗粒,球状小颗粒渐大渐成绿色长条形,一般每个球状小颗粒可分化成3-5颗初具桑椹雏形的绿色白毛长条状物;不经意间,桑椹已穿上淡红装,随即换为胭脂红。这时候的桑椹色泽红艳,又有绿得逼人眼的桑叶的倾情衬托,越发显出桑椹的别样娇红,美哉。
忍不住摘一颗往嘴里送,不由得皱眉:此时桑椹美则美矣,味道却甚酸。
隔三两天再看,桑椹半是紫色半是熟红色,摘一颗一尝,甜中带酸。再隔天,桑椹紫得发亮,这时候的桑椹最好吃,甜而不酸,还在嘴里吃,就已甜到心里。
后来,桑树移栽到院子里。几年后,桑树成了一颗大树。每年春天,都结满桑椹。满树的桑椹压得枝条不住低垂,不用梯子,也不用踮起脚跟,站在桑树边,成熟的紫色桑椹随手可摘,那味道,说不尽的鲜嫩甜爽。这不,就连鸟儿也不甘落后尝鲜来了。
每天清晨,我都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 是为这累累桑椹而歌?抑或是为翠绿欲滴的桑叶而舞?
母亲说,好吃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母亲时常摘些桑椹送给左邻右舍。邻居们都大夸鲜甜爽口,有的邻居小孩干脆上树边摘边吃。
其实,不单桑椹好吃,桑叶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喜欢养蚕宝宝,蚕宝宝的美味佳肴就是桑叶。
桑叶还是盛夏消暑的佳品呢。七八月间,母亲和邻居常摘桑叶,洗净熬汤,据说降火解渴,是防暑的绿色佳饮。桑树根呢,据说和着排骨熬汤,是治牙疼的良药呢。
双休日,在阳台或品茶或读书,倦了,总是移目赏桑树。
春天,桑树“无意苦争春”,而是慷慨无私奉献滋补养颜的时令佳果;夏天,如云的树冠恰如一把大遮阳伞,挡住炎炎烈日的暴晒,一方凉荫;秋天,桑叶纷纷知秋落叶,“零落成泥碾作尘”“化做春泥更护花”;冬天,桑树丝毫不居功自傲而与人类争抢冬日的暖阳。
四时桑树,总给我不同的感动。
作者
陈黑牛,男,1968年6月生,本科毕业,厦门市翔安一中教师,翔安区法院人民陪审员。
朗读者
许梦洁,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主持人。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诗歌之夜”、“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126.com,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夜读+朗读者姓名”或“夜读+作者姓名”,并附上自己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音频制作:张洵 许梦洁 图片:视觉中国及网络
编辑:王望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
厦门日报 | xiamenribao | 厦门招考 | xiamenzhaokao | |||
厦门晚报 | xmwb597 | 城市捷报 | chengshijiebao | |||
海西晨报 | haixichenbao | 台海杂志 | taihaizazhi | |||
厦门网 | xmnn-cn | 遇见婚恋网 | yujianw520 | |||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