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14: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冬季攻势》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体现你的阅读理解: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是什么?" 首先,你需要清晰地了解《冬季攻势》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它是什么类型的书(历史、军事、文学、虚构等)?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或故事? "为什么重要?" 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会被写出来?它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观点或主题是什么?例如,如果是关于历史事件,主题可能是战争的转折、策略的重要性、人物的性格等。
2. "精准阅读与记录:" "做笔记而非抄书:" 读书笔记不是书的缩写或摘要,而是你自己的理解、思考和感悟。重点记录关键情节、重要观点、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人物分析、情节转折等。 "标记关键点:" 在阅读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荧光笔或数字标记书中的重点、疑问点、灵感点。 "摘抄与释义:" 对于精彩的描写、深刻的论述或重要的引言,可以摘抄下来,并附上自己的简短释义或评论。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开头(引言):" 简要介绍《冬季攻势》的背景信息(作者、书名
一、国民党军收缩兵力固守要点
东北国民党军遭夏季、秋季攻势的打击后,被迫退守到长春、吉林 及四平至大石桥,沈阳、锦州、山海关铁路线两侧的狭小地区内,虽然 还占据着34座大、中、小城市,但都处于东北民主联军分割包围之中, 兵源、财源、粮源、煤源均陷入困境,士气低落,战力明显削弱。同时,国民党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鉴于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失守,平汉路北段 告急,遂将其增援东北的6个师调回华北,从而加剧了东北国民党军的 危 局 。陈诚为维持东北残局,保障北宁路锦沈段这个与关内唯一的陆上通 道,确保“辽西走廊”及沈阳的安全,采取集中兵力固守要点,相机打 通沈阳至长春、长春至吉林的铁路交通的方针,重新编组部队:以新6军 的第14师和暂59师为基础,编入第13军之第54师组成新编第3军;以 第52军之第195师为基础,编入第49军之第43师和配属第53军之暂 54师组成新编第5军;以新1军之新38师为基础,编入暂56师及由保 安第3支队改编的暂61师组成新编第7军;将地方团组成的暂62师编入新6军,暂63师编入第13军,承德保安队改编为暂1师,亦归第13军 指挥。至11月中旬,东北国民党军共13个军30个正规师、14个暂编师, 连同特种部队及地方保安团,总兵力达58万余人。经过整编,东北国民 党军数量有所增加,但因几个主力部队被拆散,新兵增多,实际战斗力 却下降了。陈诚的部署是:在吉林、长春、四平等战略要点各部署3个师至5个 师,进行独立防守。其中第60军军部及3个师据守吉林;新7军全部及新 1军军部和2个师据守长春;第71军3个师驻守四平、梨树、昌图。在辽 西、辽南等铁路沿线及其两侧要点,各配置1个师至2个师担任守备与互 相支援。其中,第49军2个师守备新立屯、彰武;新5军2个师守备新民, 1个师守备辽阳;第93军3个师守备阜新、义县、锦州;第60军之第184 师守备大虎山、沟帮子;秦葫港口司令部所属2个师守备锦西迄山海关一 线要点;第13军仍位于承德、平泉、丰宁、隆化;第207师守备抚顺、营 盘、本溪;第52军3个师守备营口、大石桥、鞍山。在沈阳至开原地区部 署10个师担任机动作战任务,即新3军3个师、新6军2个师、新1军1 个师于沈阳、铁岭,新6军1个师于法库,第53军3个师于开原。以上 部署形成要点与要点之间基本上都在一日行程之内,均有其他1个师以上 守城兵力或机动兵力互相支援,还可依托交通干线往来驰援,以图确保。 同时,陈诚加紧对其新编成的部队进行整训,补充兵员缺额,并加修各据 点的工事,以固守要点,待获得关内增援后再转入进攻。二、东北民主联军冬季攻势的作战方针、部署
秋季攻势以后,东北民主联军已拥有9个纵队、27个师和10个独立 师、3个骑兵师、11个炮兵团、1个战车团,部队达到42万余人,加上 军区武装31万人,总兵力73万余人,已超过东北国民党军。在秋季攻势 以后,部队抓紧战斗间隙,进行了以《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国人民解 放军宣言》为中心内容的形势教育、“诉苦复仇”教育和政策教育;遵照《中 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进一步加强了纪律教育。在军事训练方面,结合总结秋季攻势作战经验,组织各级指 挥员学习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规定的作战原则,学习“一 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猛战术”等战术 原则,组织基层干部与全体战士进行四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 演练,特别是爆破训练,以适应攻坚作战的需要。各部队还广泛开展了评 指挥、评技术、评勇敢、评伤亡的“战评”活动,使政治工作与战术、技 术相结合。经过军政训练,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普遍提 高,《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深入人心,部队士气高涨。特别是各主力部队在“打一仗,提高一步”的 口号下,组织各级指挥员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研究在运动、 围歼、攻坚、阻击等方面的战术、技术,加上炮兵部队不断壮大和后勤供应、 医疗保障进一步改善,使东北民主联军进行运动战与攻坚战的能力又提高 了一步。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后方日趋巩固,物质基础日益雄厚。这些 都为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对东北战场的形势与变化作了深刻分析,认 为处于不利战略态势下的陈诚集团,惧怕被各个歼灭,采取集中兵力固 守要点的方针,将主力集结于沈阳周围及北宁路之锦沈段,利用严寒的 冬季休整部队,加固工事,重点防御,等待关内援军到达之后再转为攻势。 1947年12月4日,林彪致电高岗、萧劲光、陈云:“在敌人趋向集中兵 力守城的条件下,我军打小据点和打小运动战的机会日益减少,打大据 点和打大增援的趋势日益增加,如不能解决较大据点与较大增援,则东北、 华北战争就可能形成暂时相持情况,如能够解决大据点和大增援,则能 使战争提高到新的阶段,由反攻到进攻的阶段,并能引起全国形势的根 本变化,则我们能够夺取很多大城市与歼灭很大的敌人。”基于以上分析, 林彪、罗荣桓等决心趁东北国民党军创伤未复、喘息未宁、准备不足、 求援不得之际,利用江河结冰便于大部队行动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展 开冬季攻势,打敌大的据点和对付敌6个至8个师大的增援,扩大东北 战场的作战规模,使东北战局在1948年内全面改观。1947年11月16日,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发出冬季攻势作战指示。 指出:“去年冬季,我军曾利用河流结冰失去障碍作用的期间,鼓起全军 的艰苦精神,我南、北满部队实行了配合作战,结果不仅巩固了南满的 根据地,而且大量歼灭了敌人,造成了今年夏季和秋季作战的胜利基础。 因此,今年冬季我们更必须利用河流失去障碍作用之时,实行更大的集 中兵力作战,除北满留个把纵队牵制敌人外,我军可集中七八个纵队作 战。对较大的目标,我们能集中四五个纵队攻城,还有力量打援,或集 中六七个纵队打运动战,而还有力量监视敌人。"冬季攻势预计争取歼灭国民党军7个至8个师。战役计划分两步进 行:第一步,出击北宁路,迫使沈阳、锦州国民党军出援,寻机歼灭援军。 拟以位于热辽前线的第8、第9纵队及独立师、骑兵师,由朝阳地区东进, 先控制锦承路,攻占沿线守备薄弱据点,尔后向北宁路锦沈段前进,破 袭铁路,控制要点,隔断沈阳与锦州的联系,并对该铁路线及其两侧据 点之国民党军进行分割包围;以位于南、东满地区的第3、第6纵队与北 满的第1、第2、第7纵队及炮司所属炮兵部队,采取奔袭手段,突然包 围攻击分散在沈阳以北及以西之外围据点,吸引沈阳国民党军主力出援 而歼灭之;以第4纵队首先奔袭本溪、辽阳间分散国民党军,尔后以一 部兵力监视辽阳,主力进至辽中地区,准备协同沈阳以西、以北地区的 部队作战;以第10纵队一部和独立师部队活动于铁岭、开原地区;位于 吉林、长春、四平附近之各独立师,加紧对当面据点之围困、袭击,以 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第二步,以主力一部转向辽南,夺取辽阳、鞍山、 营口诸城,扫清辽南国民党军,断其海上补给线。大部主力留置于沈阳 以南打援,使沈阳陷于完全孤立。12月11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向毛泽东报告了东北冬季攻势 的作战意图和计划。电报说:我军拟利用锦州到沈阳一带河流皆已结冰, 便于大部队行动,投入最大兵力,在锦州沈阳间作战。为适应打大据点 和打大增援作战的需要,“我们拟明年四、五月,再扩大一百个新兵团”。 关于到冀东和平绥路作战,林、罗、刘认为:“目前如去大军,则补充供给困难,去不大的部队,则分散兵力,打小仗仍不易找,打大仗感兵力 不够。故暂时不去,拟在明年开冰后,再看形势动作。”12月23日,毛 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指出:“结冰期内,你们集中全力在山 海关、辽河地区作战是完全正确的,你们明年建军计划也是正确的。”不 论冬季作战胜利大小,解冰后,可将冀热辽的两个纵队派至冀东,“配合 晋察冀全力在明年春夏两季,不但占领北宁路津榆段的大部,而且可能 在张家口、天津间打开一个至两个缺口,使东北、华北开始打通联系, 从东北输送炮弹、炸药至华中、中原和西北,此种任务极为重要"。为保证战役计划实现,东总一面指示部队以战备姿态进行战役的准 备工作;一面以一部主力和地方部队于长春、吉林、四平等战略据点外 围监视与打击小股出扰抢粮之国民党军,以此迷惑敌人,隐蔽自己的作 战意图。战役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详细侦察沈阳和北宁路方向的敌情、 地形、河流结冰等情况;进行战前动员,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 的光荣传统和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寒冷、不怕走路、不 怕扑空、不怕伤亡,准备打大的攻坚战,打大的运动战,争取更大的战 果;进行严寒条件下攻坚战术、技术演练;组织部队进行战胜严寒的思想 准备和物资准备,向指战员发放适应严寒气候的冬装,传授防寒防冻伤 的经验 。为解决深入新区作战补给线延长、后勤供应发生困难的问题,东总 除组织后方各方面的支援外,颁发了在新区征收粮、菜、柴、草、牲口、 车辆支援战争的政策指示。要求各师、团组织群众工作队,随主力进入 新区展开群众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的政策,配合地方 工作团领导新区人民开展反霸斗争、翻身运动,发动与组织新解放区人民, 以物力和人力直接支援前线部队作战。三 、战役第一 阶段北宁路与沈阳以西、以北地区作战
1947年12月15日,东北民主联军冒零下30摄氏度严寒,展开了冬 季攻势。第8、第9纵队向锦州、义县及以东地区东进,破袭铁路,分割包围孤立据点的国民党军。第9纵队东渡大凌河进占北镇后,与冀察 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继续向新民西北前进。第8纵队于16日完成对新立 屯第49军第26师的包围。其他各路主力部队向沈阳以西、以北地区奔 袭。15日,第2纵队自公主岭以北地区出发,在第10纵队第29师协同下, 包围法库守军新6军暂62师。第7纵队由郑家屯地区出发,向法库以南 地区疾进,准备协同第2纵队攻取法库。第1、第3、第6纵队分别由伊通、 西安及吉林以西地区出发,插入新民、法库、铁岭、沈阳之间,准备阻 击沈阳西援之国民党军。第10纵队主力自磐石地区向昌图、开原前进, 准备侧击沈阳西援之国民党军。第4纵队自本溪以南地区出发,首先奔 袭本溪、辽阳间分散守军,吸引沈阳国民党军注意力,然后进至辽中地区, 准备会同主力作战。东北民主联军突然包围法库、新立屯,陈诚急令新6军新22师由铁 岭西出,图解法库之围。东总为求得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援军,遂令第 29师加紧包围法库,不使守军逃窜,并吸引援军新22师前进;同时令第 2纵队及第7纵队主力迅速转向法库东南,从侧翼进攻;第3纵队迂回至 铁岭附近,切断新22师退路,隔断其与新3军第14师的联系。12月16日, 新22师进至铁岭、法库间的镇西堡、娘娘庙一线,向法库以东调兵山一 带第2纵队阵地进攻。第2纵队当即组织反击,并以第5师向新22师侧 后迂回。新22师发觉东北民主联军的打援企图,乘后路未被切断之际, 迅速回撤铁岭。17日,第2纵队第5师在娘娘庙歼新22师后卫一部。18日, 第4师第10团在沙后所抓住新22师第65团,由于未查清敌情,判断失当, 仓促投入战斗,虽然部队打得英勇顽强,并歼其800余人,但自己却伤 亡900余人。与此同时,第7纵队于法库以南大孤家子、石佛寺先后歼 新3军之暂59师第2团1640余人。东北民主联军的这一系列战斗行动,将国民党军注意力吸引于沈阳 以西、以北地区。陈诚于20日急调长春新1军第50师、暂53师,四平 第71军第87、第91师,开原第53军第130师、暂30师(欠1个团) 南下铁岭、沈阳,令第52军第2师由辽南北上沈阳,企图解除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之威胁。国民党军的频繁调动,给东北民主联军在运动中寻 找战机提供了有利条件。攻克彰武 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林彪、罗荣桓断然改变围攻法库的 计划,决心声东击西,出敌不意,先打彰武,以调动分散国民党军,创 造在运动中歼敌战机。具体部署是:第2、第7纵队及东总直属炮兵主力 归第2纵队司令员刘震统一指挥,攻取彰武;第1纵队主力、第10纵队 之第29师进至石佛寺以西、以北地区,第3纵队、第6纵队主力进至法 库以南,阻击沈阳地区出援之国民党军;第1纵队第3师继续佯攻法库; 第10纵队第30师于昌图地区监视四平守军,第28师破坏铁岭以南铁路; 第4纵队主力向沈阳城郊逼进佯攻;辽宁军区李红光支队在开原南佯攻 中固车站,并日夜破路,辽东军区部队在南满积极活动,钳制沈阳守军; 第8纵队除留第24师继续包围新立屯外,主力与第9纵队仍在锦沈铁路 以北,准备阻击国民党军增援。彰武位于郑家屯、大虎山间铁路线上,是沈阳西北一个突出据点。 国民党军第49军第79师3个团约万余人据守,利用城周围起伏的丘陵 地形,构筑多处外围据点,并依托城墙外壕及城内坚固建筑物,构成纵 深多层防御阵地。12月2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2、第7纵队包围彰武, 23日至27日,肃清外围据点,逼近城垣。28日7时30分发起总攻。第 5师由城东南突击,第21师由城西北突击,集中66门野榴炮向城东南轰击。 由于组织严密,步炮协同密切和动作勇猛,第5师第14团仅用5分钟就 突破城垣,第21师迅速相继突入,进入纵深战斗,穿插迂回,分割围歼。 守军第79师师部率残部在城中心和平街集团地堡内顽抗。第2纵队第6 师第17团由南门突破后,直扑守军师部,会同第5、第21师从三面进行 猛烈攻击,终将该师师部歼灭。至12时许,第2、第7纵队经5个小时 战斗,全歼第79师近万人,取得了冬季攻势的第一个胜利。在彰武战斗同时,第4纵队一部一度袭入沈阳市区皇姑屯,第9纵 队攻占新民、大虎山间之白旗堡,歼暂55师一部;29日,第6纵队在沈 阳西北万金台地区,歼第207师第2旅1个团。驻守沈阳的国民党军在东北民主联军各部的钳制下,未敢出动增援。公主屯地区围歼战 彰武战斗期间,毛泽东于12月23日24时电示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现时到解冰尚有三个多月,在此期内,如果我 军只在许多战斗之间进行若干短时间的休息补充而不进行大休整,待解 冰以后再进行大休整,则估计可能利用冰期歼灭大量敌人,可能将沈阳、 铁岭、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等几个大据点之间的中小据点、 广大乡村及锦州以西、以北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归于我手。只要办到这一点, 尔后就只剩下打大据点的问题了。”遵照毛泽东这一指示,东总决定在彰 武战斗后实施连续作战,诱歼沈阳出援之国民党军。令第2、第7纵队暂 留彰武地区休整,利用国民党军在彰武修建的工事,研究攻坚战术;第3、第6、第10纵队集结于沈阳西北辽河北岸蛇山子及其东西地区隐蔽待机; 第4纵队主力南转辽中以东、沈阳西南地区,以1个师在辽阳至沈阳间 破路;第8纵队袭占黑山;第9纵队攻取大虎山,转占台安;第1纵队进 至辽中,准备在黑山、大虎山地区作战;其他各部展开袭歼分散孤立之 国民党军据点。12月29日,东北民主联军新的作战行动开始。第8纵队主力自新立 屯南下,于30日占领黑山城;第9纵队从彰武以南地区出发,于31日占 领北宁路重镇大虎山及其附近地区,旋又进占台安;第1纵队进至辽中 地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截歼自北票东逃之第93军暂20师1个团。东北民主联军在沈阳以西、以北的行动,造成国民党军的错觉,陈 诚以为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已经分散,遂于1948年1月1日,调集新3、 新6、新5军,第71军和新1军等5个军、15个师的兵力,在铁岭、沈 阳至新民一线近100公里的正面上,沿辽河两岸呈扇形向沈阳西北出击。 企图击破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的威胁,并解除法库、新立屯之围。其部 署是:以新3军和新6军主力为右路,从沈阳、铁岭一线向西推进;以 新5军军部率第43、第195师为左路,由新民沿新彰公路(新民一彰武) 向北推进;以第71军、新1军主力为中路,自石佛寺地区出发与左右两 路并肩向彰武、法库推进。东总决定阻击钳制较强的右、中两路,集中兵力歼击孤立突出、战 斗力较弱的左路新5军。具体部署是:第6纵队在新5军前进路上节节阻 击,诱新5军深入公主屯地区;第2、第7纵队由彰武地区兼程南下,指 向公主屯以北、以西地区,集结待命;第3纵队从辽河北岸向公主屯以 南迂回,插入新5军右翼,切断其向新民退路。以上4个纵队担任歼灭 新5军任务。第10纵队进至旧门、石佛寺以南地区;第1纵队并指挥独 立第2师进至沈阳以西兴隆店地区;第4纵队自辽中以东地区北返,进至 沈阳西北之老边地区。以上3个纵队担任切断右、中两路之国民党军与 新5军的联系,并坚决阻击其增援。此外,第8、第9纵队自辽中以西地 区北进新民以西待命参战;骑兵师进至巨流河地区钳制国民党军。1月3日,第2、第3、第6、第7纵队及炮兵第1、第2、第4团, 对新5军展开攻击,5日拂晓,将其合围于公主屯地区。新5军即依托村 落构筑工事,固守待援。5日下午,第3纵队由公主屯以东和以南,第7纵队由公主屯以西和 西南,第2、第6纵队由公主屯西北和以北,对新5军进行突击。激战一夜, 将该军压缩于公主屯、王道屯、文家台、黄家山狭小地区内。6日晨,继 续发动猛攻,在密集的炮火支援下,各纵队猛打猛冲,粉碎新5军的多 次反冲击。战至6日夜,第2、第7纵队歼第195师大部,第3、第6纵 队歼第43师一部。新5军军部率残部退守前文家台。7日晨,第2、第3、 第6、第7纵队在炮兵支援下发起总攻,战至11时,全歼新5军军部和 第195、第43师共2万余人,生俘新5军中将军长陈林达和第195、第 43师师长,缴获重炮2门,野炮4门,山炮7门,步炮8门,化学迫击 炮55门,迫击炮34门,60毫米炮142门,重机枪121挺,轻机枪677挺, 冲锋枪952支,步枪5160支,骡马1409匹,运输车137辆。新5军被围时,右、中两路国民党军从5日开始,在飞机、坦克掩 护下向西增援,但被第1、第4、第10纵队阻于公主屯以东10余公里 之辽河两岸。在阻击战中,东北民主联军指战员爬冰卧雪,忍受饥寒, 英勇顽强地抗击在飞机、坦克、大炮支援下国民党军的连续攻击,歼其4000余人,少数阵地虽曾多次易手,但终将国民党援军阻于预定地带, 保证了公主屯围歼战的胜利。新5军被歼后,右、中两路国民党军仓皇 退回沈阳、铁岭。公主屯战斗期间,战场气候严寒,气温最低达零下40摄氏度,夜晚 在野外作战,手伸出一分钟即被冻得麻木,手摸机枪柄,会粘掉皮,即 使穿大衣、棉鞋,在雪地趴卧十数分钟,也会冻得爬不起来。部队在冰 雪工事中隐蔽和在雪深及膝的野外行动,冻伤万余人。战斗结束后,鉴 于国民党军退守沈阳等几处城市,蜷缩不敢出战,暂无战机可寻,东总 乃决定部队就地短期休整,治疗冻伤,恢复体力,补充兵员,调整组织 和修理装备。1948年1月8日,中共中央致电林彪、罗荣桓:“祝庆你们 歼一九五师、四十三师及新五军军部的巨大胜利。”新立屯战斗 严寒的“三九”天过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决心进一步 扩大战果,从1月24日开始,命令第1、第8纵队(各欠1个师)及冀 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炮兵一部西进,攻歼新立屯之第49军第26师; 令第9纵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第2、第4、第6纵队和骑兵师 西移新民地区准备打援。据守新立屯之第49军第26师已被第8纵队第 24师围困月余,外援不继,粮秣断绝,冻伤甚众,士气低落。在东北人 民解放军扫除外围据点准备攻城之际,该师于26日拂晓前,以小部向城 东南佯作反击,主力分三路乘夜暗向阜新方向突围。除约300余人逃脱外, 其余9000余人被第1、第8纵队追歼于新立屯西南地区。在新立屯附近 策应攻城的第9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乘胜南取沟帮子。第9 纵队第27师跟踪尾追第60军第184师一部,于28日在沟帮子西南石山 站歼其600余人;第26师于31日袭歼大凌河守桥国民党军6个连;第25 师远距离奔袭收复盘山。至此,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沈阳以西、以北地区取得三战皆捷的胜利, 共歼灭国民党军5.8万余人,冬季攻势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四、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五、战役第二阶段转战辽南、沈北,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在夏季、秋季、冬季三大攻势作战中,特别在冬季攻势作战中,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内蒙古军区所辖骑兵第1、第2、第4、第11、第16师 和卓盟纵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活动于农安、怀德、康平、彰 武、黑山各地,击退增援四平之国民党军骑兵,清剿土匪,破袭北宁路, 与国民党军作战共630次,毙伤俘1.9万人,缴获各种火炮,轻重机枪、 长短枪共8650余件。战斗中发扬了蒙古族骑兵骁勇、灵活,擅长出奇制胜、 穷追猛打的传统作风,出色地完成各项战斗任务。
小结
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在“一切为了军事胜利”的口号下,将好人、好马、 好车辆、好装备送给主力部队,组织数以万计的民工、担架、车辆、马匹, 组成浩浩荡荡的战勤大军跟随部队前进,军民一体,保障了战争的胜利。 通过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使部队获得了许多新的作战经验,主 要 是 :
三、重视组织步兵、炮兵协同作战
从秋季攻势起,强攻性质战斗增多,野战炮兵逐步壮大。在这种形 势下,一方面要求步兵部队加强本级火器的组织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防止下级指挥员和战士产生单纯依赖炮兵的思想;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和 司令部更重视充分发挥炮兵的威力。在战前组织步兵、炮兵指挥员共同 勘察地形,组成步炮联合指挥所,制定协同作战方案,组织好通信联络;战斗发起后及时互通情况,炮兵不仅在步兵扫清外围与突破前沿时以大 量炮火支援,在纵深战斗中也大胆地发挥炮兵近战的威力,投入街道巷战, 以直接瞄准与抵近射击,摧毁对方纵深的建筑物与火力点组成的集团工 事,直接支援步兵作战。同时,在攻城作战时充分发挥炸药爆破的威力, 使炮兵、爆破紧密结合。“民生公司为避免牺牲计……拒绝航行万县以下”
更麻烦的是,日军航空兵依托武汉机场,经常深入川江,猎杀国军的运输船。直到1943年,国军的轮船也不敢在万县以下航行,拱卫重庆的第六战区只能依靠小木船运输,粮食、物资补充极其困难。而日军打到黄河北岸后,陇海铁路东段被日军控制,西段则经常被炮击,运输也不顺畅。所以,从交通上看,国军各战区实际上已被分割了。长江以南的国军想支援第5战区?第5战区想向第1、2战区靠拢?或者云贵川的兵员向前线运输?都无法指望火车和轮船。部队运动缓慢、集中困难,容易被对手发现,即便千辛万苦的集中起来,后勤补给也难以维系。因此,无法再像抗战初期那样,在一个战场集中七八十万大军与敌人周旋,只能每个战区都大量增加兵力,指望能单独顶住日军进攻,消耗大大增加。相反,侵华日军则部署在铁路和长江沿线,驻扎天津的日军要调动到武汉,紧急情况下,运输时间不会超过3-5天,而且全程乘车坐船,跨越大半个中国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重武器和弹药运输方便,下车就能投入战斗,能够在关键时刻和关键地点,形成兵力和火力优势,对孤立的国军战区各个击破,一个兵可以当两个用,消耗大大减少。正因为占据了机动性优势,对国军的战斗力又极度藐视,1939年末,日本陆军省甚至主动提出要削减在华兵力,准备把侵华日军从85万人减少到40万人,航空兵也只保持20个中队:资料来源:日本防卫厅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按照他们的盘算,少驻1个兵每年能节约2000日元的开支,当时每年从日本输入占领区的作战物资,价值为8.25亿日元,从沦陷区掠夺到日本的资源价值2.85亿日元,如果减少45万兵力,每年可以节省9亿日元;侵华日军就从吞金兽变成了高产奶牛,更严重的是,1938年12月,国府二号人物汪精卫还公开投敌了,更让鬼子们有了绝佳的傀儡,可以用他低成本的控制沦陷区。这样,一面扶持傀儡,减少驻军,一面加紧掠夺、扩大收益,一面更新装备,持续拉大与抗日武装的战斗力差距,此消彼长之下,不出几年,侵略的收益为正、而代价很小。所以,1939年,正面战场看似稳定,但这种稳定却对日军有利,国军各战略区被敌人分割,兵力难以调动,内部又出现了重量级叛徒,可以说失败的阴影已经显现。对此,蒋公其实心知肚明,从1938年南岳军事会议开始,就一直要求尽快反攻:毕竟敌人的消耗在降低,国军的消耗却不得不增加,如果不考虑敌后战场的作用,这么耗下去对国军显然极其不利。同时,国府从苏联获得了2.5亿美元的贷款,购买了二十个师的装备,完成了第二期军队整训,爆了50万新军,客观上也具备了反攻的力量。因此,1939年初,国府在参谋次长刘斐的操刀下,制定了冬季反攻计划:作为桂系的第一智囊,刘斐版反攻计划比淞沪会战那个“在上海硬碰硬的拼命方案”高明得多,一上来就抓住了重点:既然日军在兵力调动速度上有优势,无论哪里挨打,不出三五天就能增援,所以国军不能搞局部攻势,必须全线发动,利用数量优势,钉死整条战线上的日军。然后重点打击三个目标:三个主攻方向
第一,是晋南三角地带,这里是日军战线上一个巨大的突出部,深入黄河北岸,只靠一条正太铁路奶着,而18集团军又可以随时切断这条铁路,三角地带里日军仅有一个师团,国军则可以调动第一、第二战区的33个师,以及第十战区胡宗南部进攻,36个师从三个方向,按着一个师团锤,按刘斐的估计,不说全歼日寇吧,最起码也能驱逐敌人,拉平战线,节约防御兵力,并且解除日军对陇海铁路的威胁。第二个目标是信阳至武汉的平汉线南段,这个方向上,国军可以出动以第五战区部队为主的41个师,虽然平汉线南段有日军三个师团,但第五战区一旦开始动手,日军势必往武汉集中兵力,这时国军真正的大招才会放出——这就是冬季攻势最主要的目标,以中央军为主的第三战区将集中27个师又一个旅,向驻守长江航道的116师团全线进攻,一旦得手,就切断长江航道。如果把侵华日军看作一条蛇,冬季攻势就是拉尾巴、捅肚子、卡七寸、揪舌头,每一招都指向日军的补给线和突出部,特别是切断长江航道的行动,今天看来也令人佩服。当时,河南南部、湖北西部、江西前线,日军堆了6个师团,完全依赖长江维持后勤补给,一旦航道被切断,不出半个月,这十几万日军就会缺粮少弹。那时候再想撤退也来不及了——向北跑,平汉线中段在国军手上,还有黄河阻隔,向西走安徽方向,没有任何水路和铁路可以依靠,还要穿越10万游击队控制的大别山区,不死也得脱层皮。长江切断作战
对此,国军在第三战区下了血本,集中了72门的反坦克炮,山炮、野炮32门、重迫击炮24门,一直用来压箱底的“15榴”重炮团,也押了上去,还准备了1500颗水雷给鬼子搞点惊喜。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团统计,进攻发起当天,第三战区进攻部队的火力为日军的四倍,步枪是24000对8000,轻机枪2000对584,重机枪600对160,大、中口径火炮52比12,而且还占了主动进攻的优势。战前双方火力对比
不说这一波就能把日军推到长江里喂鱼吧,总该有一、两处得手,一旦抵达江岸,就设置炮兵阵地、大量释放水雷,长江航道就要跟鬼子说永别了。情况看起来如此美妙,蒋公也兴奋得搓手手,把冬季攻势的调门拉得很高:此次冬季攻势为我抗战转败为胜之唯一关键,亦即我第二期抗战最后胜利之开端,成败利钝,实为今后国家存亡之关键,凡我参加攻势之部队,实应视此为争取历史光荣最难得之机会。当然了,战前激励部队,要大家争口气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如果计划能被坚决执行,还是挺有希望打赢的。哎,可惜——但凡是国军的事,总有个“但是”。但是,根据日军战史的说法,早在12月8日,日军就通过“特殊渠道”搞到了冬季攻势的情报,因此进行了提前预警,部分日军在发现国军集结后,也利用机动优势自主发起了破坏性攻击,迟滞了国军的进攻,比如晋南三角地带,日军37师团就主动进攻了第一战区的主要集结地——中条山,打得国军反而要采取守势。北线晋绥军也忙得很,12月3日,在冬季攻势即将发动时,阎锡山却发动了“晋西事变”,以第二战区主力进攻我党领导的“抗日决死纵队”、袭击了八路军后方医院,屠杀115师伤员1000多人,忙成这样,哪还有时间打鬼子?于是,晋南战线南北进攻都没能发动,国军的第一个目标就黄了。好在第一战区黄河以南的部队还比较争气,攻进了开封,袭击了中牟,牵制住了平汉线北段的日军,给第五战区减轻了压力,战后还算得到了蒋公点名表扬。在平汉线南段,国军的运气堪称逆天,虽然情报提前泄露,但侵华日军第11军的司令官冈村宁次是个浑人,对情报居然拒绝相信,他自己不信也就算了,12月10日还整了个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分析,认定反攻“是痴人说梦”。所以,12月12日国军发起进攻时,华中的日军没有提前组织预备队,被搞得手忙脚乱,最后也只集中起4个大队的兵力到处救火,只能指望各据点的日军守住阵地。值得注意的是,日军在这一带的防御模式和敌后战场很相似,比如13师团,就是每隔5、6公里设置一个小队级别的据点,这些据点当时全部被国军分割包围,双方交战四十多天,虽然日军对进攻部队评价很高,认为第五战区“意志坚定、弹药充足、战斗力顽强”、“善于打手榴弹和近战”,但遗憾的是,国军最终也没能攻克任何一个据点,战后,日军战史得意洋洋的说,“各守备队均以寡兵守住了阵地”。要知道,第五战区还配备了野战炮33门,山炮17门,兵力也是对方的近十倍,因此不难想象,几乎没有身管火炮的八路军、新四军,要在敌后拔掉一个日军的据点有多困难。资料来源: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那么,最关键的长江航道切断作战呢?早在11月11日,第三战区就下达了初步作战命令,但13日和26日,苏联顾问两次到前线检查,发现进攻部队对敌情一无所知,大多数部队到达指定阵地后,只派几个哨兵,其余人都躲在阵地后方一、两公里处,主攻方向青阳一带几乎毫无掩护,使日军侦察兵来去自如,因而准确判断出了国军的主攻方向。日军加固阵地时,国军既不采取措施阻止、也不向上级报告。苏联顾问对第三战区的评价
可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又喜欢随意夸大敌情。比如第23集团军,12月8日,他们报告被日军炮击,阵地落弹上千发,苏联顾问大吃一惊,以为日军得到了炮兵增援,结果到现场数了半天,发现地上总共只有58个弹坑。一线部队浑浑噩噩,该报告的不报告,不该报告的乱报告,搞得指挥官两眼一抹黑,对敌情只能靠估计,经常过高估计日军的力量;心里一害怕,作战时就互相推诿,进攻之前,苏联顾问参加了战前会议,结果发现自己参加的是一场甩锅大会,预备第10师在会上声明,要我进攻可以,但要50军先进攻,第16师也声明,要我进攻也可以,但要预备第10师先上,大家推来推去。12月16日,第三战区发起进攻,留了个心眼的苏联顾问发现,预备第10师原本应该用两个团进攻,但师长实际只派了几个排,准备糊弄一下,被顾问发现后才不情不愿的按计划行事。50军总共11个团,原本应该用6个团进攻,实际上只出了2个团。整个战线上,不但战役组织得一塌糊涂,战术上也纯属瞎整,战前,苏联顾问为了让长官们不搞人海战术,特地手把手的教如何步炮协同、如何迂回攻击据点,还搞了很多演习,长官们一学就会、一用就废,打起来还是只会正面直冲,把大量士兵赶上去给日军机枪当靶子,而且进攻时不知道呼叫炮兵掩护,16日凌晨4点步兵开始进攻,直到7点才炮兵才开始射击,和正常操作完全反着来,大炮不会用,又看不上小炮,配属的大量37毫米平射炮基本没用上,到19日进攻停止时,还有37毫米炮弹43000发,平均每炮600发,几乎可以把炮管寿命打完。战后统计,原计划第一波攻势出动8个师,实际只有预备第10师、第16师由于被苏联顾问盯着,作战还算比较积极,其他部队打了三天,还是进攻,损失竟然都只有几百人,甚至有零伤亡的,这酱油打得之狠,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也难怪被苏联军事代表团总顾问评价为这种进攻“注定失败,只是提醒敌人增援而已”。不过嘛,国军的进攻方向选得确实很好,日军116师团的部署原本就分散,10月以来,敌后的新四军、国军62、63师等游击部队又把日军折腾得够呛,仅新四军特务营和管文蔚支队,一个月就成功袭击了日军三列运兵车,打死打伤近千鬼子,让日军不得不更加分散,遇到大规模进攻时来不及集中,显得十分被动,战斗到17日晚,国军突破了青阳、大通一线,成功抵达长江江岸,开始布设水雷,短暂的切断了长江航道。但12月19日,第三战区却突然下令停止攻击,理由:一是据说日军得到了强大增援;二是缺乏弹药;三是进攻时损失过于惨重。以上三条纯属瞎掰,根据日方战史,截至18日,抵达战场日军援兵只有可怜巴巴的1个大队,直到23日,他们才能集中起两个联队的援军反攻,相比国军27个师的重兵集团和大量炮兵,这点援军实在说不上什么“强大”,所以日军的反攻也很快被击退了;弹药不足就更是无稽之谈,截至12月19日,所有参战炮兵毫发无损,阵地上的炮弹还够打5天,并且正在源源不断的运来;至于所谓“损失惨重”,12月26日第三战区统计了各部兵力损失,总计只损失了9%,这还是打了几天防御战后的损失,19日停止进攻时还远没有9%。在这种情况下就放弃有利态势,气得苏联总顾问大骂顾祝同“时而进攻、时而防守、时而反攻、时而撤退,踌躇不决、行动不定”,简直莫名其妙。对国军来说,切断长江交通本来就是主要目标,没想到第三战区打了三天就不打了,无异于釜底抽薪,整个攻势似乎不得不草草收场。逃台之后的顾祝同,他的人生岁月始终是高官厚禄
总结起来,这场被蒋公寄予了厚望的冬季攻势,最后落了个雷声大雨点小:长江方向,第三战区自己把自己吓跑了;信阳方向,第五战区苦战无功;晋南方向,第二战区不了了之;反而是兵力最少、装备最差的第八战区,在绥远打得有声有色。谢谢大家的阅读!下期待续。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