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3 15: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敬老院的日记作文,要写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你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记录一次参观的见闻,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关爱,反思生命和亲情,还是仅仅完成一项作业? 确定一个中心点,比如“敬老院的老人们虽然身体衰老,但同样拥有丰富的人生和情感”、“通过志愿服务,我学会了感恩和付出”等等,让文章有灵魂。
2. "真实具体,细节描写:" "日记的特性:" 日记是记录个人真实经历和感受的,所以真实性是第一位的。不要编造不存在的经历。 "细节是关键:" 不要只写“我去了敬老院,看到很多老人”。要写具体的细节: "人物细节:" 你遇到了哪些老人?他们的外貌特征(皱纹、眼神、穿着)、神态(慈祥、寂寞、开心)、语言(他们说了什么,语气如何)。 "事件细节:" 你做了什么?(陪老人聊天、读报纸、帮忙打扫、表演节目等)老人有什么反应?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特别之处? "环境细节:" 敬老院的环境怎么样?(整洁、安静、温馨,或者有些许陈旧、冷清?)有什么特殊的布置或
养老院的走廊很长,阳光透过落地窗斜斜地洒进来,照在李淑云银白的发丝上。她坐在轮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页边缘。
三天前,儿媳丽萍蹲在她面前,柔声细语地劝她搬进养老院。
“妈,这里环境好,有人照顾,您也能交到朋友。”李淑云没反驳,只是点了点头。她不是妥协,而是早有计划。
养老院的第三天,丽萍带着丈夫和儿子来看她,本以为会见到一个落寞的老人,却没想到推开房门时,李淑云正坐在窗边,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下棋。
“将军”老人笑着推了推眼镜。
李淑云也笑了,眼角皱纹舒展,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某个午后。
丽萍愣在原地。她不知道,这位老先生叫方知衡,是李淑云年轻时错过的恋人。
更不知道,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里,写满了李淑云这些年未曾说出口的话。
养老院的花园里种着晚香玉,香气浮动,像极了他们年轻时在乡下见过的野花。方知衡从口袋里掏出一封泛黄的信,递给她。
“当年没来得及给你的。”
李淑云接过,指尖微颤。
信纸上的字迹已经褪色,但内容依旧清晰——那是她以为早已遗失的青春。
丽萍站在门口,看着母亲和那位陌生老人谈笑风生,忽然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她以为送母亲来养老院是“为她好”,却不知道,这里反而成了李淑云找回自己的地方。
那天晚上,丽萍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终于明白,孝顺不是替老人做决定,而是尊重她的选择。
第二天,她带着一盆君子兰去了养老院。
那是李淑云养了二十多年的花,曾经摆在老房子的窗台上,见证了一家人的悲欢离合。
“妈,您要是想回家,随时可以。”
李淑云接过花,轻轻抚摸着肥厚的叶片,笑了。
“这里挺好的,有老朋友,有回忆。”
顿了顿,她又说:“不过,周末记得带小杰来看我。”
丽萍眼眶一热,点了点头。
原来,老人要的从来不是最好的环境,而是被记得、被尊重。
养老院的黄昏很美,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方知衡推着轮椅,李淑云怀里抱着那盆君子兰,两人慢慢走在花园的小路上。
风过处,晚香玉的香气幽幽浮动,像是时光在低语。
--------------------------------
一台平板电脑,一个安静的房间。每天,八旬老人汪培芙都会花几个小时写日记。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把在养老院里的所见所感、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都写了下来,总字数超80万,也由此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01
“写日记是对自己的修炼”
轻松的笔触、风趣的描绘,在汪培芙的日记中处处可见。她这样描绘一位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婆婆——
“我们这儿有个调皮的婆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心情不好时就会骂几句。随着时间推移,在骂时,她吐词更清楚了,声音也更大。我觉得这是进步,是好事,说明这婆婆精气神不错。”
这篇题为《镜子》的日记,则记录了她和养老院一位90岁老人的对话。
“我问她究竟多少岁知不知道?她很干脆地我不知道,而且告诉我,这些事我都是交给娃儿来管,我又问她娃儿有多大?她说我有多大都交给他们管,我还管他们多大?让他们自己去管。实在太妙了!我恍然大悟,原来长寿之秘密,竟然是忘记自己的年龄。”
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乐观发掘其中积极的一面,是汪培芙日记的主基调。
在养老院生活,老人们难免会有一点小摩擦。汪培芙有一篇日记,就讲述了她和王婆婆因一点小事发生的不愉快。
“怄不怄气,不在于这句话的重量,而是听话人的心情,心情不好时,把一句好话他理解成坏话,心情好时把别人骂你的话,理解成好话。”
王婆婆得知这段往事被写进了日记,一时有些哭笑不得,连连称,“不生气了,过了就没有什么。”
“我通过写,把以前很不好说的话说出来了,这个盖子也就揭开了,真的是敞开了心扉。”汪培芙说,“能够给别人一点启示,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写日记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修炼,我现在就学会了怎样从牛角尖里面退出来。”
02
一本日记,让母子的心更贴近了
汪培芙今年84岁,退休前曾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2018年老伴去世后,她开始和子女一起生活。儿女们虽然孝顺,但毕竟有工作要忙,时常一个人在家的汪培芙感到有些孤独,仔细思量后,她决定去养老院生活。
来到养老院后,汪培芙感觉自己“像是重返校园”。和同龄人一块吃饭、一起锻炼,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舒心惬意。
不过,对汪培芙的子女来说,年迈的母亲离开自己的视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些担心。汪培芙刚到养老院时,几个子女轮番关心,她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以至于“连打个牌都打不清静”。于是,汪培芙对孩子们说:“我来写,每天晚上把我一天什么事情写给你们看。”
为了让子女了解自己在养老院的生活,汪培芙从2021年3月开始写日记。从最初简单记录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到后来分享养老院的故事、回忆年轻时的经历,她的日记内容越来越丰富。
汪培芙的儿子表示,自从父亲去世后,感觉母亲的话越来越少,但后来才知道,其实母亲很想交流。“通过日记,我们掌握了她的想法和需求,我们的亲情升华了,心和心更近了。”
一本日记就这样成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过去,母子之间的互动多是生活上的关心;如今,通过日记,他们之间更有了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子女们逐渐看到了母亲的变化:虽然年龄在增长,但乐观的心态却让她越活越年轻。
03
文字点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
汪培芙的儿子把母亲的日记陆续发到了家人群和朋友圈,没想到读者越来越多。
养老院的同伴们都追着她更新日记,汪培芙多年前的学生也成了她的忠实粉丝。不同的人读汪培芙的文字有着不同的感悟,一篇篇日记成了大家生活中的小期待。
养老院里69岁的谢忠惠,正是汪培芙的忠实读者之一。因为老伴突发脑梗死需要照顾,原本退休后到处游玩的她,只能住进养老院。最初,她对这样的生活很不适应。
后来,谢忠惠结识了汪培芙,在她的日记中,慢慢得到了宽慰和启发。“想通了之后心里没有这么压抑了,我就在养老院里面栽一点花花草草,大家心情愉悦。”
除了线下的读者,汪培芙的日记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有些粉丝,我到现在都不认识,但是我们谈得很亲热,也有那种跟你唱反调的人。”汪培芙说,“我还喜欢有反面意见的,他们对我来说帮助很大。说起来都是鸡毛蒜皮,但是鸡毛蒜皮里面也有它的道理。”
写日记,让汪培芙有了更多的朋友。她在文字世界中畅游,把细碎日子里的意趣,化作充满诗意的话语,点亮了自己,温暖着他人。
目前,汪培芙已经完成766篇日记,共计80余万字。
“我生活中每一次遇到坎坷困难的时候,写完(日记)之后就是一种解脱的心情,觉得一点都不孤单了,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汪培芙说。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24小时·遇见你》)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处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