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爱心捐赠仪式上的讲话》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3 21: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爱心捐赠仪式上的讲话稿,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讲话能够得体、感人、有效:
1. "明确身份和场合 (Clarify Identity and Occasion):"
清晰地表明你代表谁发言(例如,受赠方代表、捐赠方代表、组织发起人、志愿者等)。
点明活动主题——爱心捐赠仪式,强调其庄重性和意义。
2. "表达诚挚感谢 (Express Sincere Gratitude):"
"核心要素:" 这是讲话的重中之重。必须对捐赠者的慷慨行为、爱心和付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具体化:" 不要只说“谢谢”,要具体说明感谢的是什么(例如,感谢捐赠物资、感谢资金支持、感谢捐赠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提及捐赠物资的具体内容或资金将用于的具体项目。
"真诚度:" 语气要真挚、发自内心,避免空泛和客套。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但要适度。
3. "强调捐赠意义和价值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Donation):"
"提升价值:" 说明这次捐赠不仅仅是一份物质或金钱的给予,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一份对受助者的关怀和希望。
"关联影响:" 阐述捐赠将带来的积极
在宋庆龄的国际友人 “人民友好使者” 耿丽淑档案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编者按 2025年是与宋庆龄保持终生友谊的国际友人、“人民友好使者”美国人耿丽淑逝世30周年。 耿丽淑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和奖章的首批获得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向外国人颁发的第一号“中国永久居留资格证书”的拥有者。她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宝贵贡献。1979年9月,耿丽淑在北京宋庆龄寓所与宋庆龄(左一)见面。为纪念宋庆龄和耿丽淑两位伟大女性,传承她们的精神风范,从特定视角感受百年党史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2025年4月1日上午,中国福利会在上海“宋庆龄文化空间”举办“宋庆龄的国际友人 ‘人民友好使者’耿丽淑档案捐赠仪式”,向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捐赠了耿丽淑的有关档案和遗物。本文作者应邀赴会并讲话,本刊特予转载。作者李天震在捐赠仪式上发言。(图源:作者提供)今天大家聚集在这里,纪念耿丽淑。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耿丽淑同志有资格接受这份怀念,有资格接受这份荣誉。上海外事战线的老前辈、老领导,新华社香港分社前副社长李储文同志生前曾多次说过:“格拉克(耿丽淑的英文名字)1926年来到上海,她是上海的老人,对上海有功,对中国人民有大功。”1984年,耿丽淑与作者合影。(图源:作者提供)我结识耿丽淑同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她已耄耋高龄。初次见面,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位淑雅娴慈的老者,慈颜善目,温文尔雅;接触多了,便发现在她优雅外表的包裹下更有一种坚毅和真诚。路易·艾黎她的战友路易·艾黎在自传中曾描述过自己心目中的耿丽淑。他以“典雅文静”四个字传神耿丽淑的仪态和丰姿;以“把(人们)给她的掌声视若对别人的欢迎”,称道耿丽淑的谦和与雍容;以“伟大的美国女性”赞誉她的人格与品质。耿丽淑曾对我说过,她平生有“四爱”:一爱“新中国”,二爱“孩子”,三爱“巧克力”,四爱“与人交谈”。她之所以把“热爱新中国”列为自己一生的“首爱”,是有其实践依据和感情基础的。她是从旧中国走进新中国的,她亲眼目睹了旧中国地狱般的黑暗,同时又亲身感受了新中国的光明灿烂。她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她倍加热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20世纪初,耿丽淑由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派遣来中国工作,1926年到了上海。从此,她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来中国之前,她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所获得的那些关于中国的信息,“新奇”和“神秘”参半。而当她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中国社会”及活生生的各类“中国人”的真情实感后,她才真真切切地懂得了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她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社会学”,来到真实的中国后,她开始“睁大眼睛,摄取自己从未见过的一切景象”,从妇女“三寸金莲”的扭曲“美”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人生无奈,到军阀混战背景下兵荒马乱的社情、衣衫褴褛的难民和在背上插根草自我出卖的儿童,凡此种种黑暗的社会乱象都对她这样一个社会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她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1927年,耿丽淑在北平华语学校学习汉语,闲暇玩箜竹。为了便于在中国的工作,耿丽淑来华之初曾到北平华语学校学习中文,在北平结识了当时在中国活动的苏联共产党人鲍罗廷。1927年,当军阀张作霖准备加害于鲍罗廷的夫人鲍罗廷娜时,耿丽淑曾冒着危险,以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掩护鲍夫人摆脱险境,返回苏联。基于这样的交情,耿丽淑1930年第一次返美休假途经莫斯科时就住在鲍罗廷家中,并在那里结识了美国进步作家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结束了在北平华语学校的学习后,耿丽淑被调派至山东基督教女青年会。在鲁工作的两年多,她做了大量社会调查,接触了更多的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在他们中间,她感受到了从中国社会内部涌动而出的一股势不可挡的对黑暗势力奋勇抗争的力量。在这样一种力量面前,她被感染、被激励。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正是我认识‘革命’,并向中国革命靠近的第一步。”从此以后,她有意识地“向中国革命靠拢”,在她的朋友圈中不断增加了一些与她有同等思想情怀的国际进步人士。1934年,耿丽淑参加了在宋庆龄关心下由在华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人发起的“政治学习小组”,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从她的美国同胞史沫特莱那里获悉,在中国江西的红土地上有一群共产党人正在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付诸实践,对当时的社会不公正展开了强有力的抗争,这令她深受鼓舞。从此刻起,她凭着一个社会学者的良心和满腔热情,开始以“志愿者”的姿态,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与中国人民同命运、共患难。1938年,她响应宋庆龄的提议,与几位中国爱国人士共同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上海分会”。她是保盟上海分会中唯一的外国人和唯一的女性,并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顾问”公开身份的掩护下,勇敢地承担起保盟上海分会的常务工作,直接对香港总部和宋庆龄负责。当时,在宋庆龄的领导下,“保卫中国同盟”肩负了宣传抗战形势、募集军需补给、联络国际支援的重任。遵照宋庆龄关于“香港总部负责支援八路军、上海分会负责支援新四军”的指示,耿丽淑多方努力开辟渠道与新四军建立联系,并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与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把来自国内外的医疗器械、救护车、药品、衣物、食品及钱款等救援物资送往新四军驻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将士的对日斗争。1949年,耿丽淑在美逗留期间,与当时也在美国的爱泼斯坦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福利呼吁会并亲任主席,为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继续募集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军需物资。1951年,因为支持中国革命,耿丽淑被美国政府视为“共产党中国的同盟者”,并被列为“颠覆分子”而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同时被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解雇。在她面临有生以来最为艰难处境的时候,宋庆龄向她伸出援手,为她作了周密的安排,把她迎回中国。从此,耿丽淑为被宋庆龄视为“中国头号福利团体”的中国福利会的崇高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耿丽淑1952年回华后,与宋庆龄(左二)、沈粹缜(左三)等在宋庆龄上海寓所合影。1957年夏,耿丽淑在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视察工作。耿丽淑的大半生是在中国度过的,她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她的一生之所以能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历史为她设置的时空中,始终处在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解放的进步事业之中,并同中国人民一起投入了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耿丽淑是许许多多以支持中国人民进步事业为己任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光荣的一员。1987年,耿丽淑荣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荣誉奖章”。1991年3月6日,耿丽淑(坐者左二)95岁寿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坐者左一为爱泼斯坦。耿丽淑平凡而伟大的实践活动,无疑在最精确的意义上注释了“国际主义”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把她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国际友谊纪念碑”上。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她,感谢她!——2025年4月1日于宋庆龄文化空间- END -作者 | 李天震图片 | 作者提供及网络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在学校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参与这场充满爱心与关怀的捐赠活动。我代表我的经销商团队,向在座的每一位师生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深知学校在教育事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捐赠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和同学们的成长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人生之善莫过于助人,助人之德莫过于助学,助学之尚莫过于尊师。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回馈社会,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相信,这次捐赠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物质的援助,更是一次精神的传递。我们希望这些物资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也能够传递出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同学们的关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业兴邦,教育为本。我们也希望这次捐赠活动能够激发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教育事业的行列中来,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在此,我也要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和关爱。正是因为你们的努力和付出,才让同学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学校桃李争艳、英才辈出,祝愿所有的同学们茁壮成长,学有所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