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春游的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3 23:14

3招搞定《春游的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春游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这能让你的作文既有“读书笔记”的深度,又有“春游”的生动性:
1. "明确“读书笔记”的性质与目的:" "不是简单复述:" 不要仅仅罗列书中关于春天、自然或旅行的段落。你要思考这些内容如何与你的春游经历产生联系、启发或对比。 "突出“读”与“思”:" 核心在于展示你阅读了什么(关于春游、自然、人生感悟等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诗句),以及这次阅读如何影响了你的春游观感、思考或行为。 "找到连接点:" 思考你的春游经历触发了你对书中内容的哪些回忆、联想或疑问?或者,书中的哪些观点让你在春游时有了更深的体会?
2. "紧扣“春游”主题:" "具体描绘春游场景:" 生动地描写春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春天的景色(花开、草绿、阳光、微风)、活动内容(爬山、放风筝、野餐、游戏)、与同伴的互动等。运用感官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 "突出“春”的元素:" 强调春天的特征,如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温暖和

细说《春游琐谈》

【光明书话】

作者: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春游琐谈》属于笔记杂著。此类著述古已有之,以随笔记录为特点,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由分条的短篇汇集成书。不过,这类书从来都是一家之作,不是诸家合集,而且20世纪以来,这种文史体裁的著作早就不大有人写了。

然而,文化大家张伯驹先生却“为往圣继绝学”,赓续这种著述传统,不但自己写,而且以主编油印刊物的方式,推动老一代精英学者也参与写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其中尤多没有写入学术著作但口耳相传的文坛掌故和见闻,开创了多家笔记杂著合集的体例。我是1965年分配到吉林省博物馆工作的,赴馆伊始,就去拜见时任第一副馆长的张先生,他当即送给我一册《春游琐谈》第一集,读之颇增见闻。

《春游琐谈》(全七集)张伯驹编中华书局

张先生是著名的古书画收藏家、诗词学家、戏曲艺术研究家,沉浸于文史哲与诗书画。1961年,他赴吉林省博物馆工作,心情十分舒畅,工作尽心尽力,积极丰富馆内的书画文物收藏,努力培养年轻的书画鉴藏人才。工作之余,他还和当地学者于省吾、罗继祖等人组织了“春游社”。“春游社”之名,一是源于他收藏过的《春游图》,二是因为他来到了被称为“春城”的长春。春游社除与长春的文友雅集之外,还京、津、沪等地的文坛耆宿和学林才俊,分别撰写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等随笔文章,在1963至1966年间,陆续编成《春游琐谈》六集,在北京油印出版。

《春游琐谈》初集的印行,以往人们根据该书的自序,认为是在1962年。其实不然,《春游琐谈》初集自序署年壬寅,也就是1962年,应该是编辑中或编好后所写。而油印本每一集最后都有作者简介,一一注明别字、籍贯和年龄。第一集张伯驹自注年龄66岁,应该是虚岁,按他生于1898计算,加上65岁,可知第一集编成是在1963年。第一集印行后,又陆续编成第二集到第六集。第六集作者简介中,张伯驹先生自注67岁,可知编成是在1964年,印出来已是1966年之初了。

在人们的认知中,正式印行的《春游琐谈》只有六集,因为第七集没有编成,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第七集的稿本几经波折,从当时的有识之士苏逸兰、刘振华等人的手中辗转至笔者手中,幸存了下来。

《春游琐谈》第七集稿本,写在荣宝斋特制的瓷青封面元书纸朱丝栏本子上,封面有张伯驹先生题签“春游琐谈七集上”,里面收入15篇文章,从字迹看,都是张伯驹先生手抄的,最后一篇《跋南园诗文钞》,好像没有抄完。从内容和封面签条上张伯驹先生所署的“七集上”判断,可能还有文章没来得及抄录。没有抄录的文章还有多少篇,现已无从得知,但也许有一天,在张伯驹先生散失于长春的遗物中被发现,或出现于供稿者后代的家中,也未可知。

第七集文章的作者,仍有许多专家。内容则与前几集基本一样。在前几集“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八类中,仅没有金石与风俗类文章,其他类别都有作品。书画有《秋林高士图轴》《元颜辉煮茶图》,考证有《朱明镐〈史纠〉》《千元十驾非十架》,词章有《名士循例文字》《樊山诗集跋》《跋南园诗文钞》,掌故有晚清琉璃厂书商交结官宦的腐败案——《记清末厂贾李钟铭案》、科举制度乡试细节——《磨勘试卷》、晚清的尊经教育——《王湘绮与四川尊经书院》,轶闻有宫廷秘闻——《慈禧太后之侄女》,游览有《苏州寒山寺》。

《春游琐谈》序中提到长春供稿的朋友6人:于思泊(省吾)、罗继祖、阮威伯(鸿仪)、裘伯弓(文若)、单庆麟和恽公孚(宝惠)。第七卷除本人写稿外,仍有2人提供文章,他们是罗继祖和恽宝惠。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读研,随后留校任教。举家迁京后,一些纸箱中的书籍开始寄存他处,新世纪则存在地下室中。2012年经历了一场大水,我才发现《春游琐谈》的第七集(上)稿本仍然存在,只是略有水浸。2013年,我有幸参加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的活动,便借此机会把《春游琐谈》第七集(上)稿本还给了筹备成立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张先生之外孙楼开肇先生,也算是替已故的苏逸兰女士和刘振华先生实现了完璧归赵的心愿。

如今,包括《春游琐谈》第七集(上)的全本《春游琐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4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春游随笔


昨天随友春游一日玩,早起驱車近三个多小时来到了华夏塞北小江南山荘。这里是一处在群山环绕抱拥的自然加人工修筑的风景地,有山有水有楼,还有吃住玩一条龙服务价格适宜。我们就是一日游的安排。

下車后我们各自结伴组合,开始爬山游水观景,湖中有游船,还可静心钩鱼,爬山者又可挖些野菜,当然是野生无公害的,我同老伴还有几名美女帅哥边观景边捥菜,很快中午用餐时间快到了,我们下山来到饭堂里,桌面上按我们的要求是:家饨饭菜,八菜一汤,外加山野菜,主食是锅贴玉米面小饼。

午饭后小憇一段各自寻景拍照留影,还有的放歌轻舞,好不热闹!我自然就是一名看客,只管傻傻的欣赏罢了。玩够了乐够了也该收心回家了,十五点准时开车返辽。

满车人一路无语,大多数也是有点兴奋度高过后的疲倦现象。我非常注意观赏从山里出来的景色,满山的绿色中红白相映的有如彩云般的美幻影像让她留在我的记忆中……。

三个多小时的車程,很快回到家边,下車后相互道声好告个别,各自找自己的家门,并也相约下次再会无话。我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了几句话:好友相聚山莊游

美景家味尽都收

时不我待多相聚

亲情友爱得常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