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卫星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4 03:41

写作《卫星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卫星日记”的作文,可以围绕一个假设的卫星视角或围绕人类与卫星的关系展开。无论哪种方式,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生动、有趣且内容充实的作文:
"一、 明确写作视角和核心内容:"
1. "视角选择:" "卫星的第一人称视角:" 这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卫星,记录自己在太空中的“日常生活”——看到的景象(地球、其他星辰、空间垃圾等)、执行的任务、感受的极端环境(温差、真空)、与其他航天器的互动等。这种方式更具想象力和代入感。 "人类的第三人称视角:" 你可以写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卫星工程师或一名宇航员,他们通过遥测数据、图像等方式“阅读”卫星的“日记”,记录卫星的运行状态、发现的问题、完成的任务等。这种方式更侧重于人类与卫星的互动和情感。 "混合视角:" 也可以在文中交替切换视角,比如从卫星的视角开始,转到人类的视角来分析卫星记录的数据。
2. "核心内容:" 确定你的日记主要想表达什么? 是记录卫星运行的真实(或想象)状态? 是展现太空的壮丽与神秘? 是探讨科技的力量与人类的探索精神? 是表达一种孤独、冷静或

火箭故事,写在卫星“日记”里

中国气象报记者 卢健

4月20日22时4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遥三十运载火箭将北斗三号IGSO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史上创造了一项纪录:长三乙和“大哥”长征三号甲、“弟弟”长征三号丙组成的长征三号甲(以下简称长三甲)系列火箭共完成100次发射,成为我国第一个发射任务次数过百的单一系列火箭。

从1994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首飞成功开始,25年时间,是这个金牌系列火箭的发展史,也是导航、通信、气象卫星等“火箭乘客”的成长史。本报记者专访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姜杰,听她讲述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独门绝技”,以及它们和“明星卫星”们彼此成就的故事。

长征三号火箭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家族。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网站

7颗风云卫星由它们护送

要想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火箭几乎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但一种火箭型号无法通用于所有类型的航天器,所以不同的航天器需得选择不同的火箭来运输。多年来,对于我国几乎所有高轨道航天器来说,都选择交给一种,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系列运载火箭,那就是长三甲系列火箭。

选择搭乘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国内明星乘客”里,就有耳熟能详的通信卫星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等系列卫星。而对于在大气、生态、防灾减灾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风云气象卫星,就有七颗由长三甲系列火箭成功发射。不仅如此,长三甲系列火箭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领域也备受欢迎。

“可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是我国现役中型高轨运载火箭中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密度最大的火箭群体。”姜杰说。

为什么长三乙的发射任务也算在长三甲的飞行任务中呢?姜杰介绍,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实际上包括了“三兄弟”,分别是长三甲、长三乙和长三丙,再往前追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长辈”,那就是如今已经“退役”的长征三号火箭。

长三甲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采用重新设计第三级形成的大型三级低温液体火箭,GTO轨道(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是指近地点在1000公里以下、远地点约36000公里的椭圆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6吨;在长三甲火箭的芯一级捆绑四个2.25米的助推器就派生出了长三乙火箭,GTO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5.5吨;在长三甲火箭的基础上捆绑两个2.25米助推器,又组合成长三丙火箭,GTO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3.9吨。

“三化设计”的发展理念,也让长三甲系列火箭成为我国现役中型高轨运载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复杂、适应性最强”的火箭群体。“从发射轨道来说,这个系列火箭不仅可以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还可以发射55度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大约有55度的倾斜)、地月转移轨道等,需要把卫星送到哪个轨道,长三甲都可以适应。”姜杰说。

长三甲系列火箭能够执行如此密集的发射任务,还在于它的可靠性比较高。“发射精度特别是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同类火箭世界中位列前茅。”姜杰说。

将近20年的时间里,6颗风云二号卫星和1颗风云四号卫星都是由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成功发射。

风云四号(上方第一排)和风云二号(二三排)家族。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

从风云卫星成长

读长三甲历史

1994年,长三甲火箭首飞成功。2019年4月20日,长三甲系列火箭第100次将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前50次发射历时18年,而后50次发射仅用7年,发射次数也从几年一发提升至一年17发。

在长三甲系列火箭“排班”越来越密集的同时,长三乙逐渐成为“三兄弟”中执行任务最多的一位:过去,长三甲是三兄弟中执行发射任务最多的,25年时间下来,长三甲执行任务27次,长三丙16次,而长三乙“后来居上”共执行了57次发射任务,已经超过了“哥哥”和“弟弟”的发射任务量之和。

“可以说,这组数字的变迁,与我国卫星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增加息息相关。”姜杰说。

以我国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的发射为例,风云二号A星和B星在设计时,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重1.2吨。从风云二号C星开始到风云二号H星,扫描辐射计由三通道增加到五通道,重量也相应增加到1.38吨,这段时期,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2.6吨的运力就可以满足发射需求。

而到2016年底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发射时,搭载的仪器由风云二号的一台扫描辐射计增加到了四台遥感仪器(其中扫描辐射计的通道也由五通道一下子增加到了14个通道),而为了让这四台娇贵的仪器彼此互不干扰,又给它们配备了一个全新设计的大平台——SAST5000平台。算下来,风云四号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重达5.4吨的“小胖子”。长三甲和长三丙可就带不动它了,需得能举起5.5吨重量的“大力士”长三乙上场才行。

而这,也是我国几十年来卫星和火箭发展的一个缩影。

“长三甲系列火箭的设计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长三甲的研制是面向国内的市场需求,最初就是东方红三号平台。1994年,长征三号甲把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成功送入太空,长三甲首飞成功。”姜杰回忆。

而设计长三乙火箭则是直接瞄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还不需要这么大的运载能力的火箭,当时还没有那么重的卫星需要长三乙发射。”姜杰说。1997年长三乙成功发射美国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通信卫星,从此开始正式服役。

2000年初,中国成功研制出国产卫星大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后来研制出首次应用于风云四号的SAST5000平台。这一阶段,长三乙的发射能力正好能够满足这些卫星大平台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来长三乙火箭的发射任务量是最多的,也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劳模”。

“这么多年,长三甲系列火箭的设计师们根据不同卫星的新需求,不断进行技术改进,所以它的适应能力才可以不断提升,归根到底,这些都是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姜杰说。

根据计划,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的发射任务是15次,明年是11次。“一方面,它们本身生命力是很强的,另一方面,我们仍然要坚持创新,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姜杰说。

17名登山队员集体遇难,时隔7年发现登山日记,记录着诡异的过程


文 | 飞鲨史记

编辑 | 飞鲨史记

1998年7月18日,天空异常的晴朗无比,住在梅里山下的村民像往日一样在3800米的牧场放牧,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村民突然发现了许多五彩斑斓的物体,等到这个村民走进一看,顿时让他心跳骤停不止。原来在这堆杂物之中竟然还有一堆堆白骨

看到这一幕的村民赶紧上报了这个事情,等到有关部门的确认,这堆白骨是属于人类骨头,看样子应该是在山上的遇难者,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遇难者身旁的笔记本上,却记载着令人大吃一惊的怪事

“12月28日,看到帐篷外有人影,又有幻听,无线电信号很差,能听见女人的笑声和婴儿的哭声”。

然而这天还不算最为诡异的,在三天后的1991年元旦那天,这个遇难者的日记更让人匪夷所思。

根据日记的记载,那一天,队里唯一的女队员突然发起了高烧,不久之后就开始胡言乱语

“要来了,趁还有时间,要回家”。

看到这村民不禁感到害怕起来,这群人到底是谁?而他们在山上到底又遇到了什么?

01

说起这些遇难者,还要从1987年一个夏季说起。当时日本那个年代,登山运动在日本风靡一时,在这样的浪潮下,他们向中国国家运动协会申请了登山请求,随后双方签下了10年的共同攀登梅里雪山的合同。至此双方开始筹备起了登山事宜

对于日本的登山选手来讲,他们主要是来自京都大学,作为日本最具有实力的一个队伍,他们的这次登山还吸引来了许多社会上的捐赠,并且给他们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登山设备

而作为联合登顶的我国,也是派遣了中国登山专家宋志义,准备好相关的事宜之后,这支中日联合队伍就来到了梅里山的脚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刚整装待发到山下,就遭到了村民们的极大阻拦

对于生活在山下的村民来讲,梅里雪山当地人都称呼为阿尼卡瓦格博,大概就是卡瓦格博爷爷的意思,当他们听说这群人要来攀登这座神山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却表现的十分愤怒,因为这么神圣的地方怎么能任由他们踩来踩去呢。

一开始的时候,藏民们先是自发的堵住路口,劝说登山的人原路返回,但是这群人不远万里都已经来了,怎么可能轻易地就放弃呢,后来当村民看到他们不听劝告后,于是便对他们发起了诅咒

“阿尼卡瓦格博,向他们展示你的神威吧!”

对于登山队来讲,他们并没有理会村民的阻止,而是直接绕过了堵路的地方,不久之后,这项登山计划开始正式实施了。

02

1990年12月份,在经过周密的调查后,登山队员终于确定好了攀登路线。按照计划,他们毫不费力地在山上建立了4个营地,而最为向顶峰冲刺的4号营地距离山顶已经十分近了。等到12月28日,这群登山队员分成了两组开始向顶峰发起冲击。

而这一天也正是开头笔记本纪录有人影的那天,在上午的11点30分,突击队员的5名成员已经到达了5200米的高度,这也创下了历史上梅里山攀登的新高度,此时他们距离顶峰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之后他们通过对讲机把这一喜讯通报给了3号营地的战友

可是正是登顶队喜悦之余,山顶的天气突然之间就变了一副模样,没一会的功夫山上就开始下起了大雪,本来队员们觉得这个风暴一会就过去了,没想到转眼到了下去4点钟,暴风和大雪依旧没有要停息的意思。

迫于无奈,登顶队员只能听从上面的安排返回三号营地。经过6个小时的下山,突击队员成功地返回到了3号营地,虽然这次没有能攀登顶峰,但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之后大家也是信心十足。

在3号营重新休整后,根据气象台的预告,在1991年元旦那天到是一个攀登的好日子,可是等到元旦那天,暴风雪丝毫没有停止,反而还有了越来越大的意思,此时17名登山队员只能通过对讲机和大本营联系,得知3号营地被暴风雪困住的消息后,大本营也开始担心起他们的安全。

等到1月3号那晚,山上的积雪已经有了1.2米,登山队员们的帐篷几乎都要被大雪给覆盖掉,为了防止自己被大雪给吞没,队员们只能轮番清理帐篷外的积雪。

在艰难地熬到了晚上9点钟的时候,这个时候,中方队长宋志义拿起了对讲机跟大本营开始了联络,一个小时候后,双方互相道了晚安就睡了过去。

帐篷外,暴风雪依旧在外面肆虐。

等到第二天一早,当大本营拿起对讲机准备与登山队员联系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始终没有声音,一开始的时候大本营还以为是对讲机坏掉了,可是在仔细检查过后,这个猜测就被推翻了,此时一种不好的念头笼罩在大本营

通过对讲机无法取得通讯后,大本营的留守人员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奋力地爬上了一个山顶,可是当他们拿起望远镜的时候,山上的状况着实让他们大吃一惊

望远镜里山脊上面乱糟糟的,对于经验丰富的队员来讲,他们立马明白了昨天晚上发生了雪崩。

因为当时的天气十分的恶劣,留守人员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猜想,于是只能通报给了当地的相关部门,得知事态的严重性后,中国立马组织起了救援力量,当时这件事情被传到西藏后,当地也派来了6名最优秀的队员,他们马不停歇的就来到了梅里山的脚下

可是当他们到来的时候也已经17号了,在休整一晚之后,立马就向着大本营的地方出来了,但是因为连续的几天下雪,导致救援队前进的非常缓慢。到了下午一点钟,他们才到达一号营地,经过一番搜寻后并没有发现登山队员,而此时也已经到了下午五点了,随着夜幕的降临,这些搜救队很有可能也有生命危险

于是在经过一番商讨后,众人决定先行返回,虽然此次发现并没有太多,但是众人依旧没有丧失信心,在大本营呆了两天之后,他们决定再一次发起救援任务,当他们准备搜寻队员们二号营地的营址时,但因为大雪的原因,此时他们找了好一段时间都没有发现它的踪迹。

在搜寻无果的情况下,救援队返回到了一号营地,由于大雪的原因,救援队足足在一号营地里休整了2天。但是在等到了22日,二号营地那边突然又传来了雪崩,得知这个消息的救援队只能选择了后退

这次赶来救援的不仅只有中国救援队,日本在的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派来了救援队,当他们赶到大本营的时候,也正是22日救援队后退的时候,由于山上的积雪十分的厚,所以当后退的中国救援队到大本营的时候已经下午4点了。

从登山队员失去联系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0天了,中日对于这场救援开展了一次会议,而会议最终得出的结论则是:

结合梅里雪山的地理与环境因素来看,17名队员如今已绝无生还的可能。


之后考虑到梅里山即将进入雪季,所以救援队选择了放弃救援,而好巧不巧的是,就在他们撤退的当天,大本营附近又发生了一次雪崩,一大片的冷杉林被压倒在地,当地的村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说这是山神犯了怒。

03

然而这次的事故还是没有让人产生敬畏之心,相反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个神秘的雪山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一次的事故,云南省也是为了日本保留了5年的首登权,为了把握这次的机会,京都大学在经过筹备后,终于与1996年也就是日本拥有首登权的最后一年,他们决定再一次踏足这片雪山

经过5年的光阴,这一次京都大学的装备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当然这一次他们也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临近出发的时候,他们也来到了先辈们的纪念碑前发誓他们一定要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愿望

当然他们的再一次到来,又遭到当地村民反对。可是这一次日本队员也对于登峰那是充满了希望,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放弃,除了这次设备外,中央气象台和日本气象台都在时刻关注这梅里山的天气,可以说这次登顶应该是大把握的事。

可是结局往往出乎意料,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日本的登顶队员终于来到了4号营地的地方,可就是在他们准备冲顶的时候,他们却受到了日本期气象台的消息,南太平洋的积雨正在朝着梅里山前行,而这一次很有可能伴随着更大的暴风雨,得到消息后,登顶队员赶紧就此返回了大本营。

但是奇怪的就是,在他们到达大本营后,气象台给他们的消息真实降雪的云朵已经消散了,以后都是登顶的好天气。可是此时重新开始谈何容易,于是队员们只好放弃了这次的登顶。

2001年,德钦县人大常委正式规定,禁止攀登梅里雪山,直到今天,梅里雪山所有重要山峰都没有登顶成功的记录,是我国唯一一座禁山。

小结:

关于鬼怪山神之论基本上是无稽之谈,1991年的山难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外界因素,当时的日本气象学博士井上治郎教授仅仅依靠笔记本电脑上接收到的卫星云图,并没能做出正确的预测,这与山难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对于自然而言,人类还是应该抱着敬畏之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