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婴宁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4 06:59

婴宁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婴宁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深刻、有见地且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读书笔记”的核心内涵:"
"不仅仅是内容复述:" 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罗列故事情节或人物介绍。它应该体现你对文本的"思考、分析、感悟和评价"。 "聚焦重点:" 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往往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择文本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可以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挖掘、艺术特色赏析、某个情节的解读、与你个人经历的关联等。
"2. 深入理解《婴宁》文本:"
"情节梳理:" 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发展脉络,包括婴宁的出场、她“笑”的特点、与王子卿的交往、最终被迫嫁于他人等关键节点。 "人物分析:" 重点分析婴宁的形象。她“笑”的哪些特点最突出?她是如何体现“天真烂漫”、“脱俗”的?她的“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和悲剧性?“狂”与“痴”在她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王子卿的形象又如何衬托或反衬婴宁? "主题思想:" 思考小说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赞美纯真的天性?是批判封建

古代志怪传奇故事:荐才、预言、问罪、巨人、婴宁(三)

荐才

南宋绍兴年间,延安郡王韩世忠被解除了枢密使的军政大权。失去官位的他,变得逍遥自在,闲居家中。他经常头戴一字巾,骑一匹大骡子,到处游山玩水,身边常有四五个小童陪伴。

当时,楚州有一位幕僚官李如晦到京城去改任,却缺少一位举荐的官员将领。他一直为此事发愁,心烦意乱。当时正是春天,同住官邸的人相约到天竺寺游玩,李如晦因为没有心情而推辞。

同住的人们却说:“春日里,到野外游玩正好可以疏解忧愁。”于是大家强行拉了他一起走,并租了骡马代步。

一行人路过九里松时,遇到大雨,大家四散找地方避雨。李如晦奔到冷泉亭,衣服全都湿透了,满面愁容地在那里叹气。

正好韩世忠也来避雨,相互行礼之后,他看着憔悴落魄的李如晦,问道:“先生有什么心事,面色如此难看?”

李如晦虽不认识韩世忠,但因为来人相貌不凡,心里也颇为尊敬,于是如实相告。韩世忠问:“你缺一份荐举书,是重要的职司吗?”李如晦说:“一般属员而已。”

韩世忠说:“这个在下能够解决,明天我送你一份荐举书。”随即命身边随从记下了李如晦的姓名、级别乃至住处,李如晦为之感动流泪。

第二天,一位小官拿着推荐文书交给李如晦,并说道:“韩郡王让我送来的,同时赠送您三百贯铜钱。”

李如晦顺利当上了京官,写了帖子去拜访恩人,想投奔为门下弟子。韩世忠却不肯再见面。

(出自《夷坚志》)

预言

汉代永平年间,会稽郡人钟离意做了鲁国的相。到任后,他拿出自己的钱一万三千文,交给户曹孔诉,让他去修孔子的车。

他还亲自到孔庙去,擦拭桌子、坐席、刀剑、鞋子。

有个男子张伯,在堂下除草时,从泥土里捡到了七块玉璧。张伯把其中一块藏进怀里,拿出六块禀报给钟离意。钟离意命令主簿把它放在桌子前面。

孔子传授学业的讲堂前的床头有一个悬挂着的瓮,钟离意召见孔诉,问他:“这是什么瓮?”孔诉说:“是孔夫子的瓮。里面装有丹书,没有人敢打开它。”

钟离意说:“孔夫子是圣人。他之所以留下这瓮,是想把它挂在这儿让后代的贤良来看。”接着就把它打开了。

从里面得到一块帛书,上面写着:“后代研究我著作的,是董仲舒。保护我车子、擦拭我鞋子、开启我书箱的,是会稽人钟离意。玉璧有七块,张伯私藏了其中的一块。”

钟离意就召来张伯,责问他说:“玉璧有七块,你为什么要藏掉一块呢?”张伯磕头求饶,马上把私藏的那块玉璧交了出来。

(出自《搜神记》)

问罪

唐中宗神龙元年,中书令杨再思死去,同一天中书供膳也死了。两人一同被地府的差役领到了阎王那里。

阎王问杨再思:“你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罪状?这么多,你怎么才能赎回来?”杨再思却百般辩解说:“我确实无罪。”

阎王令取簿册来,一会儿,有黄衣鬼吏拿了簿册来,宣读杨再思的罪状,说:

武周如意元年,东突厥后朝可汗默啜攻陷瀛州檀州等地,国家派少量兵马去救援,抵抗不了入侵者,有人就此事上书进谏,杨再思却罔顾谏言派兵前行,被默啜所败,被杀千余人;

武周时大足元年,河北发生蝗虫灾害,很多人吃不到一粒米。杨再思身为宰相,不能开仓赈济灾民,使百姓流离失所,饿死两万余人;

宰相应该调和谐理天时地利,杨再思法令不平,大伤平和之气,便使得河南三郡大水,淹死数千人。

这样的罪状有六七件,鬼吏拿给杨再思看。杨再思看后再三叩拜认罪。忽然有一只手像床那样大,长毛很可怕,抓向杨再思,手指间流着血,腾空而去。

阎王又问中书供膳,为什么到这里来?差役说,这要问他本人。阎王说,无过错,应放回。供膳便活了过来。

后来供膳多次向人说起这件事,被唐中宗李显听到,召供膳去问,他据实,唐中宗命令把这件事叫中书厅记载下来。  

(出自《广异记》)

巨人

乌什的回族部落在将要发生叛乱的时候,城西有一个高岗,据说是回族始祖的坟墓。每天傍晚时分,就能看见有个巨人站在坟墓上。

他的脸有一尺多宽,头向东昂着,好像在遥望什么。叛乱被镇压之后,就再也没见到巨人了。

有人说:“回人的始祖知道厄运将要来临,于是等在那里准备接收他子孙的灵魂。”

有人说:“向东边望,是告诉子孙,军队将从东边来,要早作准备。”

还有人说:“回部是在西域,面向东方,是面向内地,暗示他的子孙不可以叛乱。”

这些说法都无法知道对错。但这个巨人是妖孽预示乌什将要灭亡,这是无可置疑的。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婴宁(三)

(接上期)王子服说:“我所谓的爱,不是亲戚之间的爱,是夫妻之间的爱。”婴宁不解地问:“有什么不同吗?”

王子服说:“夜里同床共枕啊。”婴宁低头想了半天,说:“我不习惯和生人睡一起。”还没说完,丫鬟悄悄地走了过来,王子服惶急地逃走了。

过了会儿,王子服和婴宁同到老太太处。老太太问:“你们去哪儿了?”婴宁说在园里一起说话来着。

老太太说:“饭熟了这么久了,有什么说不完的话,说了这么长时间!”婴宁说:“大哥想和我一块睡觉。”话没完,王子服大窘,急忙拿眼瞪她。婴宁微微一笑,不说了。

幸亏老太太耳朵聋,没听见,还在絮絮叨叨地追问,王子服忙用别的话掩饰。过了会儿,王子服小声责备婴宁。

婴宁说:“刚才的话不该说吗?”王子服说:“这是背人的话。”婴宁说:“背别人,怎能背老母呢?况且睡觉也是常事,有什么可忌讳的?”王子服恨她不开窍,又没办法让她醒悟。刚吃完饭,家里有人牵了两头驴来找他。

原来,王子服的母亲见他出去后,过了很久没回来,才开始怀疑。村里搜了好几遍,竟没有踪影,因此去问吴生。

吴生想起自己过去说过的话,便让王母派人去西南山村中寻找。一连找了好几个村子,才找到这里。王子服走出大门,正巧碰上。

王子服便回去告诉老太太,而且请求带着婴宁一块回家。老太太喜欢地说:“我早就有去看妹的心愿,但我老了,走不得远路。你能带你表妹去,认识认识阿姨,这很好。”

于是呼唤婴宁,婴宁笑着来了。老太太说:“有什么喜事,总是笑不够?如果不笑,就是完美的人了!”说着生气地瞪了她一眼。又说:“你大哥要带你去姨家,快去收拾收拾。”

招待王家的来人吃过酒饭,老太太才送他们出门,嘱咐婴宁说:“你姨家田产很多,能养活闲人。去后不忙回来,学点诗文礼节,将来也好伺候公婆。就便麻烦你姨,替你找个好女婿。”王子服和婴宁一块上了路;直到山坳,回头一望,还依稀看见老太太倚着门朝这边眺望。

回到家中,王子服的母亲见儿子领来个美丽的姑娘,惊讶地问是谁。王子服说是姨家的女儿。

母亲说:“过去吴生告诉你的话,都是骗你的。我并没有妹妹,哪来的外甥女儿?”又询问婴宁。

婴宁说:“我不是现在的母亲生的。我父亲姓秦,他死时,我还在怀抱中,不记事。”母亲说:“我有个姐姐嫁给了姓秦的,倒是真的。但她已死了很久了,哪能还在人世上呢?”

又问婴宁她现在母亲的模样、身上的标记,都一一符合。母亲怀疑说:“是我姐姐的模样。但她已死了多年了,怎么可能还活着?”

正疑虑间,吴生来了,婴宁忙避入内室。吴生问知缘故,茫然不解。过了很久,他忽然问:“这个女子是不是叫婴宁?”王子服说是。

吴生连称怪事。问他怎么了,吴生说:“我嫁给秦家的那个姑姑去世后,姑丈单身被狐狸迷住,得病死去。狐狸生了个女儿,名字就叫婴宁,当时睡在床上,家里人都见过。姑丈去世后,狐狸还经常来。后来求天师在墙壁上贴上符,狐狸才带着女儿走了。这女子莫非就是那个狐狸生的女孩吗?”

三人都在猜疑。只听屋里一片嘻嘻哈哈,全是婴宁的笑声。母亲说:“这姑娘也太憨了!”吴生要求看看她。

母亲走进屋,婴宁还在大笑不顾。母亲催促她出去见客,她才极力憋住笑声,又面对着墙忍了好一会儿,才走出屋子。刚一施礼,返身就跑进屋内,放声大笑,一屋子的人都被逗得笑了起来。

吴生便自报奋勇,到西南山中看个究竟,就便作媒提亲。寻到那个小村庄所在的地方,只见房屋全没有了,只有山花零落而已。吴生想起秦家姑姑下葬的地方,好像就在这一带,但坟墓湮没,辨认不出来,只得又惊奇、又叹息地返了回来。

王母怀疑婴宁也是鬼,便进去将吴生的寻访结果告诉婴宁,婴宁一点也不害怕;王母又怜惜她没有家,婴宁却一点也不悲伤,整天只是憨笑,众人都猜不透她。

王母叫她和自己的小女儿一块住。婴宁每天早晨都来请安,做的针线活,精巧无比。只是好笑,谁也禁不住。她的笑,虽然狂放,但不损美,众人都爱看她笑。邻居的姑娘媳妇,争着结交她。(未完待续)

(出自《聊斋志异》)

古代志怪传奇故事:错悟亡因、杀太监、轮回、改葬、婴宁(一)

错悟亡因

宋神宗元丰年间,京师开封城里有一个富人名叫王天常。这人是高鲁王家的女婿。有一天晚上,王天常梦到两个跑腿模样的人将他抓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让他闭上眼睛坐在露天里,不准睁眼偷看。

跑腿的人还说:“我们去查看一下文书上的记录,过后还会回来。”这之后他们就走了。王天常回头看了看,只见身处之地,大门和楼宇都十分宏伟,门匾上写着“三坤城”三个字。

庭院里被枷锁捆绑的人很多,都是些和尚、道士和尼姑之类的,旁边还有狱吏在护卫看守。王天常重新坐下,过了一段时间,跑腿的人来了,要他跟着一道走。三人一道进了公堂府衙里。

主事的官员身穿朝服坐着,一群小吏侍立一旁,喝问王天常从哪里来。王天常道:“京师。”

一名小吏上前禀道:“错了,我们要追的王天常,不是京师人,应该马上将这个人送回去。”

王天常突然看到旁边有一个小吏是自己的故友,死去已经有一年多了,正抱着一个大簿册。那小吏也看到并认出了他,于是走下台阶,与王天常相互作揖叙旧。

小吏说:“您赶紧走吧,这里不是阳世间的人能逗留的地方。”王天常随口问他的簿册里记着些什么事?小吏说:“这里记的,都是世间人的生死。”

王天常再三想看看有关自己的事情,小吏推辞不过,只好打开了其中的一页,只见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王天常会因为一刀死去。

看完,这小吏急忙合上簿册,让人把王天常送走。王天常于是就醒了过来。这之后他对亲戚们说了这事,担心自己会死于非命,最终积忧成劳,生病而死。后来大家想这件事,认为一刀就是一个“劳”字。这件事是赵伯璘说的。

(出自《夷坚志》)

杀太监

清光绪二十二年的二月十六日,奏事处的太监寇连才在菜市口被下令砍头。

这个太监有位兄长在琉璃厂的松竹斋纸店做伙计。我找到他,问其弟弟被杀的原因。他说:“我的这个弟弟违例上奏,陈述了十件事:请求停止宫中演戏;请求废止颐和园;请求皇帝和太后回宫办事;请求停修铁路;请求将李鸿章革职;请求继续抓紧战备与日本作战。”乱七八糟加起来一共十条。

奏折呈上后,慈禧先是怀疑有人在幕后指使,后来看到奏折文理不通,还有很多错别字,于是相信是太监自己写的。

慈禧亲自审讯寇连才,说:“你不懂大清的祖制吗?内宫太监是不准议论朝政国事的。”寇连才:“我知道,然而事情有缓有急,我不敢拘泥于成例。”

慈禧又说:“你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死罪吗?”寇连才毫不犹豫地:“我知道,只是拼死启奏罢了。”慈禧叹息道:“你既然这样,就不能怪我太狠心了。”说完就下令将他交给刑部照例办理。

到了菜市口,寇连才脱下一枚碧玉扳指赠给刽子手,说:“费心了,麻烦你动作快点,干净点吧。”又把一枚玉佩和一块金表赠送给同事内监中前来送自己最后一程观看行刑的人,然后从容就死,神色不变,年仅十八岁。

慈禧本来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太监,所以亲自审讯,希望他能求饶,然后放他一条生路,谁知对方至死也不变初衷。这是倔犟吗,那就真是所谓北方人的倔犟了吧?但是看他的举动,也难免是受到小说以及腐儒的刺激诱导。他的言论,有的中肯,有的荒谬,全都不值得责备,但是正人君子都会赞赏他的忠直罢了。

(出自《清代野记》)

轮回

我的表兄安天石有一次曾经卧病在床,灵魂到了地府,向管籍册的小吏打听轮回这种事。

小吏说:“有轮回的,也有不轮回的。轮回的有三类:有福的要受报应,有罪的要受报应,有恩有怨的也要各自受报应。不轮回的也有三类:圣贤和仙佛,不在轮回之数;堕入无间地狱中的,不能轮回;无罪无福的人,阴间任这一类人灵魂在坟墓间闲逛,馀气未尽就存在着,馀气渐渐消了就灭掉。好像露珠水泡,很快就形成了又很快就消散掉,好像闲花野草,自生自灭。

这样的鬼没有什么轮回的。也有无所凭依的鬼魂,附在人身上孕育,称为偷生。德行高尚的和尚、道士,借别人的形体转世,称为夺舍。这些都是偶然的变移,不在正常的轮回范围。至于神灵下凡,辅佐圣明朝代的世事;妖魔鬼怪转世,纵横杀掠。这都是由气数决定的,不能以轮回来看待。”

安天石本来不相信什么轮回,病好以后,却时常举这件事为例对别人说:“根据这个鬼官说的,确实有道理。”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改葬

吴国的孙峻杀了孙权的女儿朱主之后,把她埋在了石子冈。归命侯孙皓登基即位后,想要把她改葬。

但石子冈那里坟墓排列在一起,无法分辨出哪一个是朱主的坟了,只有宫女还比较了解朱主死亡时所穿的衣服。于是就让两个巫婆各自待在一个地方,来探察她们的神通,派察战官监督她们,不准他们接近。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个巫婆都说:“看见一个女人,年龄大约在三十多岁,上面用青色的丝巾包着头,穿着紫色面子、白色里子的夹衣与红色的绸缎鞋子,从石子冈上走过。走到半山时,她用手撑在膝盖上,长长地叹气。稍微停留了一会儿,她又向前走到一个坟上便停住了,在那坟边徘徊了很久,忽然不见了。”

两个巫婆的话,不约而同,于是就掘开那个坟墓,那女尸穿的衣服就像巫婆说的一样。

(出自《搜神记》)

婴宁(一)

莒县罗店的王子服,很早就死了父亲。他非常聪明,十四岁时考中了秀才。母亲非常疼爱他,平时不让他到野外去玩。王子服先是聘了萧家的女儿为妻,但萧女还没过门就死了,所以他一直还没娶亲。

一次,正赶上上元节,王子服一个舅舅家的儿子吴生,来他出去游玩。两人刚来到村外,舅舅家就来了一个仆人,把吴生叫走了。王子服见四处游玩的女子很多,便乘兴独自游逛。

他看到一个女郎带着个丫鬟,手里拈着一枝梅花走过来。那女郎生得艳丽无比,脸上笑容可掬。王子服呆呆地注视着她,眼睛一眨不眨,竟忘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后,回头看着丫鬟说:“这小伙子目光灼灼,像贼一样!”说完便把花扔到地上,说笑着迳自走了。

王子服捡起花来,惆怅了很久,像丢了魂一样,怏怏不乐地走回来。回到家中,他把花藏到枕头底下,垂着头,一声不响地睡下了,饭也不吃。

他母亲十分忧虑,以为他着魔了,请来和尚道士驱邪,王子服却病得更厉害,不久就消瘦下来。母亲又请来医生,开方吃药,还是不管用,整天迷迷糊糊。

母亲抚摸着问他得病的缘由,他默默不语。正好吴生来了,王母便嘱咐他暗中询问儿子。吴生来到床前,王子服见了他,流下泪来。吴生近前,说了些安慰的话,渐渐盘问起他的病由。

王子服全部实说了,并请他替自己想想办法。吴生笑着说:“你也太痴了!这有什么难办的,我替你查访查访那女子。她既然徒步在野外走,必定不是大家闺秀。如果她还没订亲,事情当然好办;就是订了亲,咱们豁出去多花点彩礼,也会办成。只要你病好了,这事包在我身上!”

王子服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吴生出来告诉王母经过,便开始四处探访那女郎的下落。但虽多方查找,仍没一点头绪。王母大为忧虑,一筹莫展。

王子服自吴生走后,心情舒畅,也肯稍稍吃点饭了。过了几天,吴生又来了,王子服便问他事情怎样了。吴生哄他说:“已打听明白了!我以为是谁呢,原来是我姑姑家的女儿,还是你的姨表妹呢!还没订亲,虽说是内亲不宜通婚,但实话告诉他们,没有不成的!”

王子服喜笑颜开,问:“她家住在哪里?”吴生骗他说:“住在西南山中,离这里有三十多里路。”王子服又再三嘱咐,吴生大包大揽地应承着走了。

从此后,王子服饭量日增,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摸摸枕头底下的那枝梅花,虽然枯萎了,但并没有凋落。王子服凝神摆弄着花枝,如同那女郎就在面前。

又过了很久,王子服奇怪吴生再不来了,便写了封请柬,让人去请。吴生借故推托,不肯来。王子服十分生气,郁郁寡欢。

母亲担心他又要犯病,急急忙忙地给他提亲。但每次和他商量,他都摇头不愿,只是天天盼着吴生来。

吴生一直没有音讯,王子服更加怨恨。转而一想,那女子的家离这里只三十里路,何必仰仗他人呢?于是把那枝梅花掖到袖子里,也不告诉家人,自己一人负气去了。

王子服孤孤单单地走着,也无处问路,只是望着南山走去。大约走了三十多里,已进入山中。只见乱山重叠,满目葱绿,令人神清气爽。山中静悄悄的,没有一个行人,只有弯弯曲曲的山路无声地伸向山深处。

远远望见谷底,在丛花乱树中,隐隐约约有个小村庄。王子服便走下山,进入村中。村里房屋不多,都是茅屋,但非常干净整洁。

朝北的一家,大门掩映在丝丝垂柳中,墙内的桃花杏花开得繁杂茂盛,中间夹杂着几棵修竹,野鸟在花丛中欢快地鸣唱着。王子服以为是谁家的花园,不敢冒然进去。回头见对门有块巨石,非常光滑洁净,他便走过去坐在上面歇息。

一会儿,听见墙内有个女子拉长着声音叫“小荣……”,声音娇媚清细。王子服正在凝神谛听,只见一个女子手拿一枝杏花,自东往西走来,边走边低着头,正在往头上插花。一抬头看见王子服,便不再插,含着笑走进院里去了。

王子服仔细一看,正是上元节遇到的那个女郎!他心中大喜,想进去又没个理由,想称呼姨母,担心从没来往,怕弄错了。

门口也没个人可以问问,急得他坐立不安,徘徊犹豫,从早晨一直挨到太阳西斜,真是望眼欲穿,连饥渴都忘记了。不时还见到一个女子从院内露出半张脸来窥探,似乎惊讶他一直不离开。(未完待续)

(出自《聊斋志异》)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