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4 11: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社会救助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精读而非泛读:" 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罗列书中的所有内容,而是要聚焦于你认为最重要、最有启发性的部分。你需要先仔细阅读,理解书籍的核心观点、主要论证过程和关键信息。 "确定中心思想:" 明确你读这本书(或笔记所依据的阅读材料)最想探讨的社会救助的哪个方面?是某个理论、一种模式、某个案例、某种政策,还是对整个社会救助体系的反思?确定一个清晰的中心主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2. "深入分析与思考:" "超越表面:" 不要仅仅复述书中的观点或情节。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论述?其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些观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有何意义? "联系实际:" 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救助的实践相结合。思考书中的观点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存在哪些印证或反例?现实中的社会救助有哪些书中未提及或需要补充之处? "提出个人见解:"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你对书中的观点是赞同、部分赞同、部分反对还是完全反对?为什么?尝试提出自己独特的
社会救助工作作为民生兜底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备受关注。近年来,各地积极行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
比如杭州市余杭区,积极探索构建社会救助立体网络,推动建立政府救助公共服务与专业化、社会化关爱援助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确保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在具体实施时,余杭首先是完善三个探访,要求村社定期探访、镇(街)重点探访和机关党员结对探访。通过上述举措,余杭及时发现困难群体需求。
然后,优化主动识别机制、优化精准施救机制和优化救助服务机制实现救助精准高效。
在优化精准施救机制方面,当地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会商解决急难个案。推进低保、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应保尽保、动态调整。
具体服务方面,也是考虑实际情况,开辟绿色通道。为确保疫情期间社会救助工作正常运行,并向全区持证低保低边家庭、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特殊老人免费发放一次性普通口罩19万只。
与此同时,余杭建立三级平台织密救助立体网络。
濒临渤海湾的山东无棣县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时效,全面下放审批权限、大幅精简审批材料、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和全面落实主动发现机制。通过4项举措,优化救助流程,解决社会救助问题。
社会救助自然离不开资金支持,为实现兜底保障,增强困难家庭“抵抗力”,兜牢民政保障底线,2020年7月起,宁波奉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799元/月调整为842元/月。
同时,从今年5月起贯彻实施《宁波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进一步降低救助准入门槛,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
社会救助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用两年左右时间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构建综合救助格局。以增强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性为目标,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这是对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制度的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意义重大。
政策已明晰,关键在落实,期望各地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
(□ 严碧华)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句话是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成为德国首相时的演讲宣言。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结束了德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德国的重任,因而他又被人称为“德国的建筑师”。
不过,若只是军事方面的才能,俾斯麦很难达到“德国领航员”的高度。
正如苏联历史学家叶鲁萨里姆斯基对俾斯麦做出的评价那样,俾斯麦除了是统一德意志的功臣,他还是德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者:“(指俾斯麦)不仅仅是1848年不彻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这场革命的遗嘱执行人。”
【注: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大陆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角是平民、工人和资产阶级,他们联合起来要求当时的封建君主们能够推行民主政治,让国家由封建专制朝着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社保福利,便是俾斯麦社会改革的一大成果:社会保障制度,最早由俾斯麦建立。
【“铁血宰相”也有温柔的一面】
19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
不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德国、美国,而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1851年英国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共展出了13000多件工业产品,举办期间,展览会接待了6039195 名参观者,此次博览会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工业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在为贵族、资本家带来财富和权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失业、流民、贫富悬殊等问题,平民和贵族、工人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以1851年英国的情况举例,当时有总人口42.9%的人在工厂工作,其中有不少还是工资很低的女工和童工。
他们每天需要工作16到18个小时,每周却只能领到勉强够自己一个人口粮的工资:“棉纺厂中......平均工资率可能定在每周10先令”。
10先令是什么概念呢?
Barker, Edwin Lincoln在《The story of bread》一书中记载,1851年一块面包的价格在6.8便士左右,而一先令等于12便士,换言之,一个工人一周无休,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只够买约20块面包。
【英国面包物价表】
亨利·梅休在《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一书中,也提到,当时英国:一般行业的状况是三分之一的人充分就业,三分之一部分就业,还有三分之一常年失业。
而这,正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最发达的英国,所面临的状况,德国的状况比这还要糟糕得多。
德国诗人海涅的成名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为我们揭示了工业化在德国社会中所引起的社会矛盾: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
饥寒交迫时我们向他求祈;
我们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对我们只是愚弄和欺骗——我们织,我们织!
……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我们织布,日夜匆忙——老德意志,
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
【柯勒惠支揭示女工悲惨命运的作品】
苦难产生反抗,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分别是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宣言》的诞生,为工人运动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也为欧洲各国敲响了警钟。
英国先后颁布《济贫法》和《最低工资保障》,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运动……
德国的形势同样严峻,俾斯麦上台后,摆在这位容克资产阶级面前的选择只有两条:
①武力镇压工人运动。成功与否先不论,这多半会动摇刚刚完成统一的德意志的根基;
②改革,提出一种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缓和社会矛盾。
俾斯麦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他提出了一种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维护工人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简称——俾斯麦模式。
在俾斯麦当政时,德国内部已经提出要学习英国,发布一条仅针对工厂工人“最低工资保障”相关的福利制度。
俾斯麦对于这种想法并不认可,早在他32岁时,他就意识到增加一点工资并不能解决工人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我想到一个塔勒可以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捱过一个星期,就觉得自己像穷人家的窃贼。当我能花30马克去旅行时,我当然可以拿出一些钱施舍给穷人,然后继续旅行,但是这能改变什么呢?双倍或十倍的钱也只能满足一部分穷人的需要。”
俾斯麦想要推行的福利制度,应该是能囊括社会各个阶层,让包括农民、手工业从事者、公司工作者等等人群在内的“全体德国人”都能够受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俾斯麦最先的设想中,这套社会保障制度,应该由国家和企业主共同承担费用。
【注:1870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获得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区丰富的铁矿资源,前者让德国有了足够的资本推行保障制度,后者让德国有了足以支撑起国家工业体系发展的矿产资源。】
后来,在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的时候,俾斯麦意识到纯粹由国家和企业主负担成本的话,50亿平摊到全体国民上,这点钱就显得有点不够用了。
于是,俾斯麦便将条件改为费用由雇员、雇主和国家三者承担,其中雇员和雇主各自支付一半,然后国家每人补贴50马克。
【右边为俾斯麦】
俾斯麦颁布了三条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构建起了近代世界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1884年通过了《工人赔偿法》;
1889年实行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
俾斯麦出台的三条保障法,涉及当时德国社会所面临的五大社会难题:
•当工人因疾病、年老,无法从事工作后,该怎么办?
•当工人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后,一家人的生计怎么办?
•企业主要求劳动者从事繁琐的工作,所支付的报酬远远低于其创造的价值,劳动者该如何维权?
•劳动者的收入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怎么办?
•企业主无故解雇劳工,致使其失业,劳工如何维权?
俾斯麦要求工厂雇佣的童工不得低于13岁,并且还应该让他们先完成学业任务,在每天工作时间上也不得超过10个小时。
如果工作需要付出很多体力,那么则禁止妇女和童工参与。
在因工作导致完全伤残或者死亡的问题上,俾斯麦规定伤残者每月可以获得其正常工资的2/3,死者家属能获得不超过其生前每月正常工资3/5的金钱。
工人如果得了疾病,且这笔金钱达到一定数额,那他可以在当地保险机构指定的医院,由保险机构为其支付13周的医疗费用。
【《吃马铃薯的人》梵高笔下的贫民】
从俾斯麦的政策来看,他的着眼点,是希望通过建立保障制度解决劳动者的生存、养老,以及工作环境中遭受的健康受损、不平等和压迫问题。
1、俾斯麦致力于维护劳动者权益,缓和了劳动者和企业主之间的矛盾,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俾斯麦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伟大之处在于:它针对每一个人都关心的医疗、生存、社会补助、社会救济和养老等问题,都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且涵盖人群包含“全体德国人”。
这项制度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德国人民的喜爱,从1883年到1913年为止,参保人数便从300万人增长到了1450万人。
对于劳动者而言,自己只要交一点钱,以后便不用担心意外导致的工伤、疾病等原因,让家庭失去经济来源。
他们工作到一定年龄后,还可以领取养老金。这便等同于为那些因为年老体衰无法工作,还想过上稳定的生活的劳动者,提供了经济保障。
俾斯麦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种方式对于解决劳动者和企业主之间的矛盾,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劳动者的权益有了法律的保护,企业主给劳动者的基础待遇便会大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便不必为了争取权益和企业主发生冲突。
社会保障制度,让双方达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俾斯麦】
2、俾斯麦福利制度改善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德国的建筑师”俾斯麦,他不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还亲手将德国建设成为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辉煌地位。
德国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便与俾斯麦社会福利制度创造的工作环境脱不开关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正在进行三次王朝统一战争,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刚兼并了不少邦国,内部还不稳定的政权,还要一边应对工人阶级起义,一边占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机,这已经涉及到了三项任务:攘外、安内、强国。
德意志帝国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它的权力核心便是君王和宰相。“铁血宰相”俾斯麦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如何维护住容克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还要让新加入的邦国和底层劳动者能够认可正在转型中的德国。
这个问题的破局关键便在于:如何让大家都获利?
劳动者需要的是改善工作环境,新加入的邦国人民则需要德国对他们的认同感,至于容克地主们他们则需要在时代的变革中摄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麦想得很透彻,只要他能说服大部分容克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参与进自己的全民福利计划,他便能用这些福利打动劳动者和新加入邦国人民的心。
至于容克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只要国家稳定下来,市场迟早属于他们,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因为,当时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已经意识到,不能协调好与劳动者的矛盾,他们很难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直流发电机的发明人、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他在俾斯麦弄出社会保障制度前,便已经花费大成本解决“企业社会保险”问题。
只是这种私人做的社会保险,不光针对范围狭小,其运营成本和公信力问题,都是足以让西门子这位天才发明家头疼不已的难题。
所以,当俾斯麦决心借助社会保险制度,来达成让三者都获利的目标时,他获得了包括政党领导、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共同支持。
【西门子】
正是在俾斯麦的努力下,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迟到后,成功把握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工业生产力一跃超过英国,成为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
3、俾斯麦模式的成功,为各国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参考经验,他推动了近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俾斯麦福利制度是俾斯麦解决德国社会矛盾的一次积极尝试,他开创的近代社会保障体系,为各国制定社会福利提供了经验参考。
德国不是最先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它却在英国这位老大哥都拿工人运动束手无策的时候,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答卷。
俾斯麦破局的方式,启迪了英法美等国,“社会福利制度”为他们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时至今日,俾斯麦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政策。
俾斯麦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造福大众,功在千秋的政策,它借助大众的力量分担了劳动者“养老”“看病”的难题,提高了社会公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无形间,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了人与社会的羁绊,塑造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大家庭。
参考资料:
【1】埃米尔·路德维希《俾斯麦传》
【2】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