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4 12:4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看社火日记”时应注意事项的作文,希望能帮助你:
"点亮记忆,描绘精彩——写好“看社火日记”的注意事项"
社火,作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瑰宝,以其热闹的场面、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吸引无数目光。记录下观看社火的经历与感受,写成一篇日记,不仅是对美好瞬间的珍藏,也是一次深入体验和思考的过程。然而,如何将这热闹非凡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具体、引人入胜,就需要我们在写作时注意一些关键事项。
"一、 紧扣“看”字,突出感官体验"
日记的核心是记录亲身经历。看社火,最重要的就是“看”。因此,作文首先要聚焦于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受。我们需要调动眼、耳、甚至鼻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描绘社火表演的盛况。
"看什么?" 要留意社火队伍的构成(如舞龙、舞狮、高跷、抬阁、大头娃娃等)、服装道具的特色(色彩、造型、工艺)、表演者的动作神态(矫健、诙谐、专注)、以及整个场面的气势(热闹、壮观、有序)。可以选取一两个印象最深的节目进行细致描写,也可以概括性地描绘整体氛围。 "如何看?" 记录下你观察的角度、距离,以及你的视线是如何
以下文章来源于源来渭源 ,作者源来渭源
源来渭源.
热爱生活是一种习惯。摄影、旅游、文艺、文化、民俗,小窗口大世界,我们一直在努力!
社火又称秧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尤兴盛于大西北。
先秦时的驱傩、腊祭已带有社火的雏形,之后又加进了不少娱乐形式和鼓舞,唐宋时完全成熟。渭源社火是以舞蹈和音乐为载体,融诗歌、话剧和戏曲为一体的在渭水领域流传的舞蹈艺术总称。通常以祭神、祭祖、祈福、驱邪、娱乐为目的。
其实,早在百年前,一个南方人曾经看过的兰州社火。
1919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赴西北考察实业、彼时寓居兰州的浙江苍南人林竞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街上锣鼓喧天,盖市民新年闹社火以取乐也。”作为喝过“洋墨水”的南方人,林竞挎上照相机这件当时非常拉风的旅行装备,走上街头,入乡随俗,体验了一把兰州人过年的保留节目——迎春社火。
▲百年前的兰州街头社火表演(1919年摄) 引自林竞著《西北丛编》
▲记忆中的社火
一、社火之起源
关于社火的起源与形成,民间传说源于春秋时期楚庄王与齐国的一次交战。
社火节的“社 ”指土地神,“火”则指火神,社火节源自人们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
渭源社火,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以至于大家参与、集体行动,从十一腊月农闲开始准备,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四以后,一直闹到正月十七日夜半才算结束。
▲2016年2月15日,渭源县新寨镇廖家寨村村民表演舞龙。
二、社火的构成
社火出马后,队列的角色一般有:神头(或头人)一人,春倌一人,旗手若干,唢呐、锣鼓等多人,腊花小姐、中郎相公多人,灯笼队多人,唱把式(戏剧主要演员)、戏剧乐队以及搬运保管戏箱的人员若干人,杂耍若干人,其中灯笼队用人最多。
▲2017年2月17日,在渭源县清源镇尹家庄,社火队在雪地里行走。
参加社火者,由神头(社头或头人)指定角色。由于参与人数多,社火队订有较严的纪律。小村庄每户都摊派了一定名额,而且中途不可随意退出队伍。一支社火队多则百十人,少则三四十人,渭源县祁家庙乡金家坪村社火队曾经很兴盛,一队便有筒子鼓七十二面,妆扮成梁山泊好汉一百单八将,角色齐全,也许是本县社火中规模最大的了。
▲2019年2月15日,在县城一家农家乐,社火队表演“河州大闪”。
三、表演流程:
1.敬神: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如果村子较大,还要移场演出,程式一样,内容节目有变化。当地称为社火“点腊”。
▲2011年2月15日,在渭源县北寨镇张家堡村老庄社,社火在一处庙前“点腊”。
▲2016年2月15日,渭源县新寨镇廖家寨村村民在路口“接社火”。
2.打场、引场: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提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现在用电普及,灯笼已不多见。之后“引场”开始,在锣鼓点和唢喇先缓后急的伴奏中,由数十名男角(俗称“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组成秧歌队,条件较好的秧歌队男的统一装扮,头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队浓妆艳抹,头戴“额子”,身着花衣彩裙,左手端蜡花灯(也称“莲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跃”的带领下,“扭”出各种队形,如“大摆队”“白马分鬃”“挤麻子”等等。
▲2011年2月15日,在渭源县北寨镇张家堡村老庄社,社火“打场”。
▲2008年2月20日,在渭源一中操场,莲峰镇社火队在全县社火调演中表演舞狮,其后红色高杆道具为莲峰“高跃”。
在渭源县,这种“高跃”类型比较多,南北中部很有差异,莲峰“高跃”因与陇西首阳镇毗邻,接近陇西“高跃”。
▲2008年2月20日,在渭源一中操场,路园峪岭村社火队在全县社火调演中表演八面鼓,最前面高杆道具为路园“高跃”。
▲2018年2月24日,最前面高杆道具为“高跃”,部分群众称之为“高灯”。
▲2008年2月20日,在渭源一中操场,社火队在全县社火调演中表演。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渭源较早的全县社火调演(杨晓斌 摄影)
3.唱对口曲(句):秧歌队“引”到快结束时,男女两队合为一队,男女间隔,形成一个大圈,持“高腰伞”者首先进场演唱“对口曲”。之后,一男一女为一组,分别进场中心演唱。演唱“对口曲”时是男的唱,女的围着他舞。内容大多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如:“进了场子四下看,大红灯笼挂门前;起脊瓦兽光阴好,人旺财旺万万年。”
▲2018年2月24日,社火演员的装饰。
叩天喜仪式上春官唱的叩天喜开场词:
姑娘们上来风摆柳,花扇扇的柳摆风。
老艄公上来乐融融,桨板劈水浪里行。
妖婆子上来喜盈盈,棒槌舞出一溜云。
铜锣儿敲得震天响,小曲唱得真动情。
鼓手们上来虎翻身,鼓声喧天震人心。
旱船儿上来跑四门,四大金刚作艄公。
狮娃儿上来真精神,青毛狮子抖威风。
社火玩成个一条龙,红红火火闹新春。
叩天喜赞
一叩天喜一级升,人寿年丰气象新。
神州万里披锦绣,华夏腾飞万年春。
二叩天喜二级升,祖国强盛展新容。
两弹一星长精神,太空遨游中国人。
三叩天喜三级升,党的政策暖人心。
勤政为民传佳话,科学发展宏图新。
4.节目表演: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鹤”: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着用彩纸扎制的仙鹤或彩云边舞边唱;还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浆,划着船做出争上游、过漩涡激流、抢救搁浅的种种演唱,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表演妙趣横生。
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舞狮、舞龙、旱船表演。
▲2011年2月15日,在渭源县北寨镇张家堡村老庄社,渭源县秦祁乡杨川村社火自编自演当地小曲,诙谐表演引人捧腹大笑。
四、渭源社火的特殊组成
(一)羌蕃鼓舞
“羌蕃鼓舞”作为渭源县众多历史文化之一,流传至今。“羌蕃鼓舞”主要道具和乐器是羊皮鼓,故当地人又称其为“打西番婆”羊皮鼓舞,“西番”即“西羌”之意,是当地人对羌民的一种称呼。该舞蹈目前仅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表演形式,也是古羌、藏、汉民族文化糅合的产物,于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在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一片雪地里,村民表演羌蕃鼓舞。
▲2017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在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村民表演羌蕃鼓舞。
▲2017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在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村民表演羌蕃鼓舞。
▲2017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在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村民表演羌蕃鼓舞。
羌蕃鼓舞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羌民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傩。目前仅存的只有渭源县西部麻家集镇路西村一支队伍,当地人习惯上叫“打西蕃婆”。 它用羊皮鼓做乐器和道具,舞蹈时有2—6名掌旗人导引,十几名青壮年持羊皮鼓敲击起舞,另有十几名男女儿童着彩衣、持彩巾扭行其中。一身着花衫、腰系彩带、手持鞋底针线的老西蕃婆在表演中和男角戏谑逗趣,极尽诙谐幽默。
舞时共有十八名青壮年男子,他们在手执牛尾拂尘的“老西番”的指挥下,手执羊皮扇鼓列队而舞。表演时敲击羊皮鼓,鼓声阵阵,气势非凡。届时,还会有男扮女装的“西番婆”手执针线和鞋底舞蹈,并有戏谑逗趣的表演穿插其中。“羌蕃鼓舞”的舞蹈形态古朴而又矫健,豪放而又不失虔诚。具有持鼓敲击、左旋右转、跨曲起蹲、圆形路径等一系列基本动作形态以及鼓铃交加、歌舞相融的基本特征。
(二)河州大闪
代表北部乡镇的新寨社火——“河州大闪”。20世纪上半叶,原河州(今临夏州)一带百姓,有不少迁移到新寨,“河州大闪”随之落户至此,并与本地社火融为一体。
以八面筒子鼓为主体,鼓舞优美多变、刚劲潇洒,近似藏族“锅庄舞”。一般的“河州大闪”队伍有:高跃(一种长把大擎灯)灯2盏;旌旗2——4面;八卦灯8盏;八面鼓最少八面,多则不限,须是双数;锣、钹1——2副;反穿皮袄的中郎(男青年)、腊花(男扮女装的“女青年”)约三四十人,装扮朴实优美,各具特色。社火以旌旗引导,鼓乐齐鸣、浩浩荡荡,表演时有唢呐伴奏,腊花小姐与中郎相公手持手帕、花扇手舞足蹈,“扭扭捏捏”,高跃前后奔腾,彩旗猎猎,八卦灯队伍款款而行,踏歌以进。
▲2016年2月15日,渭源县新寨镇廖家寨村村民表演“河州大闪”。
▲2016年2月15日,渭源县新寨镇廖家寨村村民表演“河州大闪”。
▲2016年2月15日,渭源县新寨镇廖家寨村村民表演“河州大闪”。
▲渭源县2023年元宵节社火展演(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摄影)
▲渭源县2023年元宵节社火展演(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摄影)
▲2月24日,渭源县2024年元宵节社火集中展演活动(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摄影)
▲2月24日,渭源县2024年元宵节社火集中展演活动(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摄影)
原创作品,文字参阅部分网络文章,特此致谢,侵删。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王纲 摄影,版权归“源来渭源”所有。
原标题:《那几十年,我们在渭源看过的社火(全面整理,建议收藏)(二)》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今天是农历正月二十四,全国大部分地方早就过完了年、回归了正常生活。但在西安的很多地方,此时,却正在以一种古老的传统迎来春节的尾声——“过会”。
前两天,西安冯村的社火美美刷了波存在感,吸引了几十万人去感受这项非遗文化;这不,西安著名的蓝田水陆庵古庙会又拉开了帷幕!
水陆庵庙会的正会日子是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今年的时间是2月20日至2月23日,也就是从昨天开始,一直会持续到本周日。
刚好赶上了周末,如果不知道去哪玩,可以带着娃去逛个会,感受一下这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
在西安乃至西安周边,水陆庵庙会的影响力一直都挺大。其他庙会影响方圆十里八村,水陆庵古会能够西安全县乃至周边很多地方。
简单总结一句话:人肯定超级多!
不过,逛会么,逛的不就是一个人多热闹嘛!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即可!
如果大家准备来玩,尤其是准备周末的时候来,那给大家提两个建议:
一、如果你准备自驾来玩,那一定要来得早点,个人建议最好十点之前就能到,这样可以尽可能把车停在距离水陆庵更近的地方,能少走点路。
二、如果自由行来玩,不建议在蓝田汽车站坐中巴车到水陆庵,因为这条公交线路超级堵堵堵。建议大家在纺织城地铁站乘坐904路公交车直接坐到普化镇,然后穿过灞河、沿着环山路溜达着去水陆庵。没啥堵车风险,还能在逛逛周边村镇、感受一下灞河风光。
从环山路口就开启逛会模式了,各种吃的玩的、地方杂货、马戏杂耍琳琅满目,大人去了主打一个回忆童年;小朋友去了估计隔几步就走不动道儿了,被各种新奇的事物、美食吸引。
来逛水陆庵庙会,水陆庵肯定是“重头戏”。说实话,此时此刻,水陆庵的人潮涌动让人几乎无暇驻足,实在算不上是静心欣赏壁塑艺术的最佳时机。然而,这汹涌的人潮、虔诚的祈福声与热闹的氛围交织在一起,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项古老的民俗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归属感,大概就是现代人爱逛会的原因吧。
去年8分月,国产游戏《黑神话:》爆火之后,蓝田水陆庵也跟着火了一把。估计很多游客也都来这里看过!
我来过水陆庵很多次,但每次来都会被震撼——水陆庵因彩塑闻名,素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是“中国的第二个敦煌”。
最后一进“诸圣水陆殿”,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大殿中,从中间的莲座到四周的墙壁,全部满满当当塑满了佛教塑像。根据资料显示,其中光是人物就是有3700多尊,还不包括亭台楼阁、虫鸟走兽、花草山水等等。
语言还是无法描述它的美,有机会,亲自来水陆庵感受一下中国彩塑艺术的极繁美学吧!
水陆庵没有门票,平时来的话需要凭身份证换取门票。庙会期间人多,可以直接进入。
周末不知道去哪玩,来逛水陆庵古会吧!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