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4 16: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回校园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回归书海,笔耕不辍:撰写回校园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
随着假期的结束,我们重新背起书包,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除了课堂知识,阅读仍然是滋养心灵、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而撰写读书笔记,则是将阅读所得内化、沉淀、提升的关键环节。一篇优秀的回校园读书笔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巩固阅读收获,更能成为思考、表达和成长的印记。那么,在动笔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精心选择,明确主题"
并非每一次阅读都需要留下笔记。在回到校园后,面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合适的书籍和主题至关重要。
"结合兴趣与学业:" 选择你真正感兴趣,或者与当前学业相关的书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你更投入地阅读和思考;而与学业结合,则能更好地将阅读所得应用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设定明确目标:" 你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探讨主题,还是为了积累素材、练习写作?明确目标有助于你聚焦重点,避免泛泛而谈。 "不必贪多求全:" 回归校园生活节奏较快,选择一两本有代表性的书籍进行深入笔记,远比囫囵吞枣地读很多本书、写很多篇
走廊里传来的预备铃声,总让最后一秒冲进教室的人惊出冷汗;课桌上堆成小山的试卷,缝隙里藏着偷偷传递的小纸条;操场边的香樟树下,总有人分享着带点青涩的心事……那些回不去的校园时光,像老相机里的胶片,如今翻看,每一格都闪着温暖的光。
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下课铃一响,男生们像脱缰的野马冲向篮球场,哪怕只有十分钟,也要来一场“生死大战”,汗水浸湿校服也不在意;女生们围坐在教室角落,分享着新买的贴纸,或是小声讨论着隔壁班那个笑容干净的男生。晚自习时,老师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原本热闹的教室瞬间安静,只留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等脚步声走远,又会有人偷偷递过一块巧克力,相视一笑里藏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那时的烦恼也很纯粹。会为了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抓耳挠腮,对着课本发呆半小时;会因为月考成绩下滑悄悄红了眼眶,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赶上来;会纠结要不要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暗恋的人写下那句没说出口的“再见”。那些当时觉得天大的事,如今回想起来,都成了青春里最真实的注脚。
我们曾以为毕业是解脱,是挣脱校服束缚的自由,可当真正走出校门,才发现最怀念的,恰恰是那段被铃声分割的日子。怀念教室里透过窗户洒进来的阳光,怀念食堂里永远在排队的糖醋排骨,怀念和同桌抢过的半块橡皮,更怀念那群陪你一起哭笑、一起成长的人。
校园时光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或许是因为那里有我们最无畏的模样——敢为了梦想拼尽全力,也敢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有最纯粹的情感,没有成年世界的复杂与算计,喜欢就是课间故意碰掉你的文具盒,关心就是默默把你没听懂的笔记抄一遍。
如今,我们早已褪去校服,在各自的世界里奔波忙碌。可每当听到熟悉的下课铃,或是看到街角背着书包的学生,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柔软。那些回不去的校园时光,终究成了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角落,提醒着我们:曾经,我们都那样热烈地、真诚地、奋不顾身地年轻过。
这大概就是青春吧——带着点遗憾,却永远闪闪发光。
2009年,我的中考成绩是510分。在渭滨中学和虢镇中学之间,我选了后者,原因有这么几个:
• 我是陈仓区人,虢镇中学就在本区,而渭滨中学属渭滨区,将来高考终归要回陈仓区考,图个方便;
• 渭滨中学在经一路,地处市区中心,消费比虢镇高;
• 堂哥从虢镇中学毕业,后来考去了北京;
• 也是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一点——虢镇中学学费更便宜。
高中三年我一直住校。从家出发,得先坐16路公交跑30多站到宝鸡市,再转15路坐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路途实在远,所以通常两三周才回一次家。宿舍是8人间,每天早上要跑早操,中午和舍友们手拉手攥着筷子,一路跑到食堂抢饭。食堂很大,吃的种类不少,具体的已经记不清了,只隐约记得常吃臊子面,8毛钱一大洋瓷碗,下肚绝对管饱。
高三我学了文科,高考考了526分。填志愿时完全没人指导,父母没找人打听,我自己也没方向。2012年网络不发达,我连智能机都没有,全凭感觉选学校——西安文理、西北政法,最后去了淮北师范。现在想来,要是当时有张雪峰这样的老师指点就好了,也不至于选了旅游管理专业,考公考编不占优势,就业方向更是偏得离谱。
毕业后,大一寒假和高三同学还去学校附近的街道聚过餐,后来就很少再去了。
如今毕业13年,我特意坐85路到终点站虢镇中学。学校正好放假,门卫在屋里吹着空调。门口写着每周六开放,可门卫说那是老黄历了,现在啥时候都不让进。我有点失落,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自己是毕业生,想进去看看——其实一开始没说,是觉得自己混得太差:没考上好大学,没端上铁饭碗,在西安的普通单位拿4000多工资,总觉得给母校丢人。
门卫“噢”了一声,重复道:“进不了。嗷,你是咱们的学生呀。”我笑了笑谢过他,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望着里面能看到的变化,好多人和事涌进脑海。
往市区走时,我试着回忆上学时去买东西的场景。从东大街开始,记忆渐渐清晰,走到西大街,美食城、育才园、新华书店、老实人超市……这些老地方虽然还在,可周围90%都变了,变化真的太大了。
下午等同学下班后,我们去陈仓步行街吃火锅,聊了很多。现在能联系的老同学不多,尤其我不在宝鸡,看着不少同学混得不错,心里五味杂陈。时光过得真快,只希望那些美好的记忆能永远留在心里,也希望每次回来时,能有一起吃饭聊天的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