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4 17: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3天日记”的作文,通常意味着你需要围绕这三天发生的事情、你的感受和思考来展开。这篇作文不同于流水账,它需要一定的组织和深度。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Define Purpose and Central Theme)"
1. "为何写这三天?" 在动笔前,先问自己:你希望通过这篇作文传达什么?是记录一次特别的经历?表达某个阶段的感悟?反思某个问题?还是仅仅想描绘这三天的生活图景?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筛选材料和组织结构。 2. "确定中心思想:" 这三天经历的最核心、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是某个事件?一种情绪?一次成长?还是对某个现象的观察?找到这个“点”,能让你的作文更有灵魂。
"二、 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Select and Organize Materials Carefully)"
1. "选择关键事件/片段:" 三天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1-3件最能体现中心思想、最生动有趣或最让你有感触的事件、场景或人物来重点描写。避免平铺直叙地罗列所有事情。 2. "详略得当:" 对于重点选择的事件,要详细描写,可以运用具体细节(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感官体验等)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对于次要的事件
“这场面,不遇见,你不会懂我们的热烈和滚烫……”这是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吴明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下的一段话。
进入3月,随着疫情的反复,潍坊学院的疫情防控政策也随之收紧,3月14日晚,潍坊学院开始实施封校管理,根据学校党委紧急部署,第一批驻校教职工陆续抵达学校,吴明作为其中一员,开启了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驻校抗“疫”,3月22日,已经是他住在办公室的第九天。
“今天德才院长淘来了两个陈年松木床板”“金友还没吃晚饭,药盒摆满了办公桌”……吴明在他的朋友群里记录着学校教职员工的战“疫”过程。虽然只有最初三天的记录,但这份记录也如一阵春风温暖着校园里的每个人。
3月14日,接到通知
母亲说:这时候干部不去,谁去?
这几天,疫情形势日趋紧张,位于潍城的安顺校区三天前已经开始封闭管理,白浪河上潍城(区)、奎文(区)之间的大小桥梁已暂停通行。早晨醒来,慧告诉我,昨晚11点川打来电话,说对面小区已连夜封控。气氛愈加凝重起来。
上班第一时间有消息传来:潍大花园对面一路之隔的居民区有状况。渤海路虽宽,空气中气溶胶异样的味道立即扑面而来,病毒从来没有离我们这么近过。
初春傍晚,6点已黄昏,天灰蒙蒙的。学校接到上级通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今晚11点开始启动封闭管理。学校领导带头,中层干部及学生辅导员等一干人员第一批住校,临时不安排床铺,自带被褥,值守地点在各办公室,首轮14天,不进不出,全力保护孩子的健康安全。会场上一阵骚乱,但很快恢复平静。
慧匆忙帮我整理铺盖卷、行军床、换洗衣物、洗漱用品、日常用药、咸菜水果等等,边收拾,边嘱咐。
办公室两位年轻女教师很是让人感动,电话通知她们之前就想到她俩孩子小的小,网课的网课,怎么可能抽身?可电话一打过去,得到的答复竟都是:“没事,我去!”语气中带着斩钉截铁的决绝。
晚上九点半,把行李装放进后备箱,坐在车上,给隔壁状元府的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出乎意料的说了句特别“革命”的话:我不出门,你放心吧,这时候干部不去,谁去?
从小区出来转过东风街,学校大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长的车队,车灯闪烁,依次等待检测入校。党委一声令下,全体党员干部毫无怨言,打点行装。瞬间,觉得能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员而感到伟岸、而崇高、而英雄起来!
这场面,不遇见,你不会懂得我们的热烈与滚烫……
3月15日,有了木板床
校医院院长桌上摆满了药
今天是办公室的蕾九周年结婚纪念日,直到晚上翻看微信朋友圈时才发现,给她的评论里竖了三个大大的大拇指。纪念日的许愿是这样的:愿疫情早日消失,和你浪迹天涯。这是个多么美丽的新娘啊!
昨晚行军床上网兜式的铺设实在容不下我庞大的躯体,今天德才院长不知从哪里淘了两张陈年松木床板,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个下午,傍晚消了毒,然后用两个单体沙发对立支撑起来,铺上被褥,成了临时的高档“沙发床”。
晚饭后,给金友(注:潍坊学院校医院院长王金友)通话,忙得有好几天没见面吧。尽管同在校内封闭,没几步距离,竟不如当年在安顺上班时如影随形、不离左右。作为校医院的院长,疫情当前,自然要冲在一线的。春节前,金友二十多年的糖尿病最终还是迎来了并发症,一日突发病情,自己驾车去医院急诊室装上了支架,一夜之间,从一个“平民大暖男”成了“有架子”的“小官僚”。从春节出院到现在,全家人都小心伺候着,精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每天服用的近10种药物,都是他爱人亲自按时按点按份按量递到他手里,以温开水送服。现在封闭隔离,夫妻分居,不知他该怎么办。
他还没吃晚饭,边吃边跟我讲一天的忙碌,全员检测、学生分流,统计上报、医护安排、领导会议、应急预案、日常就诊等等。办公室的茶几上摆放着从家里带来的水果、黄瓜、西红柿,就地铺设的床垫上堆满了各种衣物和干净的被褥,办公桌上陈列着八九种药盒,每个药盒上都用笔清晰地写着“27天,28天,22天,早饭后,晚饭后,睡前8:30”等字样。
这时他爱人又打电话过来,嘱咐他一定按时服药。我心里一阵酸楚,偷拍了张照片,一个人离开了。
在朋友圈发了那张偷拍的照片,好多朋友发来问询。金友平时不大看朋友圈,我提示他看一下,免得日后追究我“未经本人允许”。
直到深夜,才看到他在我朋友圈的留言“京沪莱”(昌邑话:净胡来)。
3月16日,学生开始体育锻炼
要在这个校园里记录下我们的足迹
校园外的无症状感染者还在增加。潍坊市市卫健委发布,截至(16日)下午4点,全市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例,均在潍城区。高新区被金马怡园(前两天发现的感染者)吓了一大跳,连续两天没有下文了。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个与我们校舍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的居民区,一旦有情况,想想就后背发凉。
随着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未见异常,校内紧张的节奏有所舒缓,渐渐步入一种新常态运行模式。工作按部就班,该核检的核检,该网课的网课,该开会的开会,该维修的维修。工会在办公楼八层开通了乒乓球室,人事处开始着手登记第二梯队的驻校教师,组织部、团委号召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志愿者队伍……晚上有灯光的地方,学生们开始了体育锻炼。
门前的樱花似要绽开花蕾,楼前的垂柳已绿意飞扬。站到齐贤楼三层平台望过去,一眼就能看到我的大学老师周中堂老师二十多年前栽下的两株白杨。
周中堂老师是我们昌潍师专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老师,主讲唐宋文学部分,安丘黄旗堡人。上世纪70年代,周老师从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后来辗转回到家乡任教,一直到退休。
从退休那年的植树节开始,周老师就从奎文区园林局免费领树苗,植树,一直到75岁。后来小脑萎缩,经常迷路,还知道来校园挖孔浇水,挑粪施肥。记得2007年3月校报对他作过专访,他说这栽树和育人,事不同,理相通。树也不是栽上就成活,要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防倒伏。教育学生也是一样。
如今大树已参天,人却已作古,睹物思人,感慨良多。曾以为,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师是营盘,学生才是兵。今天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们老师也是这营盘上的兵,我们从周老师他们那里接过这营盘,我们的后继者又将我们像流水一样送走。我们今天日夜坚守的正是一代代潍院人苦心经营的地盘,多年以后,这地盘上也会记录下我们今天的足迹、抗疫的故事。
是啊,育人栽树,树木树人,十年百年,不过刹那之间。周老师一生没有多少朋友,除了囊中之书,便是园中之树,一个是他日夜耕读的精神沃土,一个是他亲手培植的绿色家园。他的学生,他的学校,就是他的“疆土”,就是他的“江山”。老一辈人心里更清楚,只有守得住它们,才能看得见未来。
春夜有雨,润物无声。路灯下,白杨树蓬勃的枝桠如臂膀一般伸展过来。
老师,我懂了。
(稿件来源:潍坊学院)
闺蜜群里第N次被“暑假计划破产”刷屏。
莉莉发来一张皱巴巴的表格照片,上面精心规划的“晨读+数学+练琴”时间轴,被她儿子用红笔狠狠打了个大叉,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要!放!假!”
她哀嚎:“这届孩子油盐不进啊!我熬三夜做的计划,人家三秒就起义了!”
紧接着,小敏也甩出聊天记录——女儿把她的暑期安排PPT直接删光,只留下一行大字:“妈妈,你行你上!”
看着满屏硝烟,我默默敲字:“试试‘反向育儿’?把孩子‘丢’出舒适圈,让他们自己找点‘苦’吃。”
这“苦”,不是题海战术的苦,而是生活给予的真实触感——一种让孩子手脚并用、感官全开的高反差体验。
上周,我做了件让全家大跌眼镜的事:把沉迷动画片的9岁儿子,塞进表哥的建筑工地,当了三天“编外小工”。去之前,小家伙还抱着iPad不撒手,哼哼唧唧一万个不情愿。
工地是什么景象?烈日炙烤着钢筋水泥,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和汗水混合的气味。没有空调,只有巨大的风扇卷着热浪轰鸣。
儿子被分到的“任务”很简单:给砌墙的师傅递砖块。起初他笨手笨脚,白净的小脸蹭满灰,崭新的运动鞋踩进湿水泥里,心疼得直咧嘴。
工地上一位老师傅看他手忙脚乱,咧嘴一笑:“娃娃,砖头也是有脾气的,你得顺着它的劲儿!”说着,粗糙的大手握住他的小手,教他如何用腰发力,如何稳稳托住砖块边缘。
第一天回家,他瘫在沙发上连手指都不想动。可第二天出门前,他竟主动问我:“妈,有防晒霜吗?工地太阳太毒了。” 第三天傍晚,他脏得像只小花猫,眼睛却亮得出奇,一进门就冲我喊:“妈!我今天一口气递了200块砖!师傅夸我‘上手快’!”
更意外的是,睡前他破天荒摸出日记本,歪歪扭扭写起来:“原来一块砖这么重…李师傅的手全是裂口,但他笑得真好看…动画片里的挖掘机,根本没工地上的十分之一威风!”
短短三天,那个娇气、懒散的“沙发土豆”,在钢筋水泥的粗粝世界里,竟撞见了自己的韧性与价值。
高反差体验,不是要刻意制造苦难。它核心在于:把孩子从被安排、被服务的“无菌环境”里拽出来,丢进需要他主动伸手、真实付出的生活场景。
可以是:
把“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公主,送进社区面包房当三天学徒。 揉面团揉到胳膊发酸,烤盘烫得龇牙咧嘴。当顾客夸她做的牛角包“真香”时,那份被认可的喜悦,远比考100分更让她挺直腰板。
让整天“社恐”的宅男儿子,去早市帮爷爷奶奶卖三天菜。 学着吆喝,学着认秤,学着把蔫了的菜叶挑出来。当一位老奶奶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真机灵”时,他脸上那点羞涩的红晕,是人际交往里最珍贵的破冰。
带体能堪忧的女儿,报名户外徒步营。 背着比自己还宽的登山包,踩着泥泞的山路咬牙前行。当终于登顶,汗水浸透衣服,山风扑面而来那一刻,她喘着粗气喊出的“我做到了!”,是任何健身房教练的鼓励都无法比拟的。
做这些事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敢放手”、“会留白”:
“敢放手”交任务: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需要负责任的角色(哪怕只是三天小工、半日学徒),明确底线,然后忍住别插手!让他自己去碰壁、去求助、去解决。那份“我能行”的底气,就在磕磕绊绊中悄然生长。
“会留白”造空间: 高反差体验后,别急着追问“学到了啥”。给孩子消化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就像我儿子写日记,那是在寂静中沉淀出的、真正属于他的体悟。强行“升华”,只会让珍贵的感受变成又一道“思想品德题”。
“真陪伴”不缺席: 放手不等于撒手。孩子遇到挫折沮丧时,一句“我看到你很努力在适应了”,胜过千句道理。当他兴奋分享见闻时,放下手机,眼睛发亮地倾听——你的专注,是对他探索世界最大的褒奖。
我们总困惑:为什么孩子对精心安排的学习计划嗤之以鼻,却对工地上搬砖、厨房里揉面甘之如饴?
答案藏在“自主感”里——当行为源于内在渴望(想被师傅夸赞、想做出好吃的面包、想征服一座山),而非外部压力时,孩子身体里沉睡的“主动性”就被唤醒了。
三天工地体验结束,变化悄然发生:儿子不再把脏衣服团成球乱塞,而是自己丢进洗衣机;动画片时间主动缩短,说要“保护眼睛,不然看不清图纸”(天知道他从哪听的);甚至有天早晨,我发现他居然在认真研究表哥给的简易房屋结构图!奶奶打趣:“哟,咱家要出个小工程师了?” 他小脸一扬:“搬砖也要懂技术!”
原来,真正的自律和动力,从来不是靠计划表“管”出来的,而是在真实生活的碰撞中,“长”出来的。
这个暑假,与其和孩子的“叛逆”较劲,不如带他推开那扇名为“舒适区”的玻璃门。让孩子在汗水的咸涩、劳动的疲累、陌生的挑战中,触摸到生活的粗粝肌理,也触摸到自己体内那份野草般蓬勃的生命力。
最好的暑假计划,是让孩子亲手打碎“被安排”的枷锁。工地的烈日晒化了娇气,面包房的烤箱烘出了担当,山巅的风吹散了怯懦——那些滚烫而真实的夏日烙印,终将化作孩子未来路上,最硬核的盔甲,与最明亮的灯塔。
育儿路上,从来都没有最好的经验,只有最适合的方法,爸爸妈妈们一起加油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