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梁文道 常识 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4 17: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梁文道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梁文道《常识》的读后感,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作文更深入、更有见地:
1. "明确核心观点,提炼“常识”:" "核心问题:" 梁文道在《常识》中主要想阐述什么?他指出的“常识”究竟是什么?是那些被普遍接受但可能存在谬误或需要反思的观念吗? "具体例子:" 他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物言论等)来支撑他的观点?找出这些例子并理解它们是如何服务于核心论点的。 "你的理解:" 你认为梁文道笔下的“常识”最核心的含义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是群体思维的盲从?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处理?还是其他?
2. "深入分析梁文道的论证方式:" "逻辑链条:" 他的论证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他是如何从现象、例子推导出他的观点的? "语言风格:" 梁文道的语言有何特点?(例如,犀利、讽刺、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等)这种风格如何影响他的论证效果?这种风格是否让你认同或产生共鸣? "视角与立场:" 他是以一种怎样的视角(个人、知识分子、旁观者等)来观察和评论这些“常识

梁文道:清贫与富贵

文 梁文道

我在台湾念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是军人子弟,他的父亲大概很早就退伍了,所以没有领到太多的长俸和福利,后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很辛苦。虽然贫困,但他家的桌子总是擦得一尘不染,厕所地板亮得反光。每次到他家吃饭,我都震慑于老伯伯一口洪亮的山东腔,以及他那威严的仪容。而他的孩子,我这位同学,尽管一身旧衣早就洗得发白,却永远穿戴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最近偶尔忆起童年往事,念及他家那极尽简朴的陈设,窗明几净,堂堂正正,我才赫然想起,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清贫”。

清贫,也就是贫而不贱,且有一股自重自尊的清气。这种人穷则穷矣,然尊严所在,绝不容人轻视贬抑半分,不食嗟来之食,不以媚色示人,任何人见他,都还得敬他三分。幼年在台,成年在港,我都曾见过不少这种清贫寒士,或者是朝气勃勃的菜园老农,或者是精神抖擞的焊铁工人。他们面目明朗,好像自己正在干一件天下间顶重要的事似的。

上个月我与陈丹青先生参加一场活动。活动快开始了,门外还站着一大堆人。陈丹青问场地经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者说是为了安全,不能让人人入场。进得会堂,我们发现空间其实多的是,于是陈先生出去交涉,要求放人进来,我则请前排观众一起挪椅子,好腾出位置让其它人有地方站。

正当大家开始动手搬座椅之际,现场的保安人员突然用手按住站起来的观众,同时大喝:“干什么!统统不许动,回去!回去!”态度相当粗悍。不论我如何解释,他们亦充耳不闻,场面开始变得有点混乱。然后管理人员闻声而至,看看里头究竟在闹什么。动气的我告诉经理:“你的保安骂人呀!”于是她对着一位保安随手一指:“你!撤!”这时,一位冷静的观众适时指出我的错误:“他并没有骂人。”

没错,那位保安的确没开口骂人,他只不过是气势有点凶、语气有点暴罢了。说他骂人,只是我自己实在看不惯。然而,我又怎么会看不惯呢?全国各地,这类保安人员的粗野言行我早就碰到过不知多少回了。他们似乎只有两种态度,不是对着贵客恭敬行礼,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声色俱厉,几乎没有任何中间地带。

又有人提醒我,城里这些保安多半是农村来的民工。我也晓得,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每次遇到问题,他们只能依照上级指示维护“安全”,不敢自己做主变通。因为他们从来不被赋予这种权力,他们的工作就是听话。每次执行任务,他们的方法往往就是高声斥喝越出界限的人群,甚至动手拉扯不守规矩的家伙。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还有其它更加温和的表达方式。因为或许他们自己平常就是被人这样子对待的(我想起了那一声“你!撤!”)。

几天之后,我在一家餐馆晚饭,去洗手间的时候路过一间房门半开的包间,里头传来阵阵怒吼。我本能地走慢几步,看见房里一位喝红了脸的人正在痛骂一个低着头的服务生,他叫道:“我这身衣服你赔得起吗?你老板还得叫我大爷呢!你这XX混蛋!”我马上就想起那天那一位尽忠职守的保安,不是因为他当时的态度很接近眼前这位“大爷”,而是他的样子很像这个吓得缩起了身子的服务员。

两年前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题目叫做《穷人的尊严与不羞辱》。他认为贫富差距的恶化,使得很多弱者根本连饭碗都很难保得住,更不用说要保住自己的尊严了。那么,我们的社会能够维护他们吗?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时代,城市主流如此,甚至连公权力也是如此。在车站广场前驱赶民工的公安可曾显示过尊重?在街道上追打小贩的城管可曾表露过善意?建立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阶级分野最巨大的国家,而且这种分野还不只是权力与财富的区别,更是尊严分配的区别;穷人与弱者的尊严,就和他们的财产一样稀缺。

然后,无情的市场竞争就进来了,情况只有变得更坏。

有意思的是,尊敬一定是双向的:“以敬待人不能单靠命令就会自动出现,它还是种互相承认。互相承认则需要协商的存在,它涉及个体人格与社会结构的庞杂性”。用大白话讲,这就是面子。当那位“大爷”觉得服务生不给自己面子、因而当众羞辱他的时候,他也许不知道这种粗暴本身就是很丢脸的行为。弱者饱遭欺凌,并不表示欺人的强者就因此得到尊严;恰恰相反,尊严与面子是人际的舞蹈,任何一个剥夺他人尊严的人,都不可能是个体面的君子。

难怪这个社会不只再也看不见“清贫”,而且连“富贵”也都几近消亡。富贵也者,既富且贵;今日中国有多少富人身上是带着贵气的呢?所以我愿意为孙立平的观点添上一笔注脚:除了穷人与弱者,现在的富豪和强者其实也不见得很有尊严。

  • 十点君推荐阅读书:梁文道《常识》

专访|不温不火梁文道

每经记者:丁舟洋 杜蔚 每经编辑:杨夏

要论读书之杂、身份之多元,知识分子里,梁文道一定排得上号。

神奇的是,媒体形态更迭变化,温和的梁文道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纸媒时代,他是11份报刊的专栏作家;电视当道,他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纵论天下大事小事,在《开卷八分钟》把封锁在学术著作里的有趣想法“翻译”给普通人;移动互联网来了,他与图书品牌“理想国”合作,拓展出版边界,策划“看理想”并推出诸如《一千零一夜》《八分》《比较政治学30讲》等视频、音频、有声课程。

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梁文道在内地的第一本书《常识》。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公民阅读的一个标志性读物。

在知识付费、“拆书讲书”冲击A股上市的今天,“讲书荐书”开山之人的梁文道更加明了一种状态:项目不生不灭,商业不垢不净,流量不增不减;罗振宇在节目里高喊“知识就是力量”,樊登“拥有5000万‘知识教’信徒,靠读书年赚10亿”,梁文道则说:“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灵光。”

如何与“二舅”相处?疫情对工作模式有什么影响?人间事、世间情,梁文道仍然在以一种温和笃定的方式轻轻道来他的观察和思考。

文化如同气场,吸引性情相近之人。无论是梁文道参与策划的“理想国”,还是他坚持每周一更的音频节目《八分》,说到底都是老派文化人的“窄播”。而在经济环境不太好的时候,做温饱之外的精神食粮,不是励志鸡汤也不是知识胶囊,端出“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的梁文道,还能有人买单吗?

以下是梁文道的讲述,经每经记者采访、写作。

梁文道 图片来源:《一千零一夜》视频截图

哪怕有一天失业,也不至于担心自己毫无一技之长

“尽管所有人都会估计未来和当下大同小异,但未来通常和当下大相径庭。”就像瑞·达利欧在书中写道。

读书、出行、见不同的人,这些我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被疫情彻底改变。以前我比较不环保,一星期起码飞一趟。而过去两年多来,我在内地与中国香港之间的往返也就只有四趟。

虽然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反正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只要有书读,好像都可以。但实际上还是大为不同,因为我觉得旅行、跟人聊天、读书、看电影、听音乐……都是不同的ways of know,它们都能够给我带来刺激和养分,所以我没有太把这几样东西分得那么清晰。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疫情还加剧了经济环境的不明朗,直接反映在我身上的是收入减少很多。我本来还有一些周边的工作机会,现在也被疫情“吃掉”或者被不断改期延期。

那该怎么办?

好在我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多少还能够有一点东西。所以我也会认为,入行文化传媒行业的年轻朋友要好好想清楚,自己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只要把那个核心能力培养好,将来你就算行业有许多新的技术进展,平台的变化,发行方式的变化,又或者说不做这个行业了,你的核心能力仍是能跟着你走的,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你看我做媒体这么多年,真的是你想得出来的媒体种类我都做过——

传统的报纸杂志,那时候连电脑都还没普及;到后来做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然后到互联网我都做过了。跟我同辈很多人比起来,他们可能会觉得,为什么每一次新的技术转型出现,好像我恰好都能赶上、能做些事。其实回想起来,并不是因为我对这些新技术有多敏感,或者多想做一个弄潮儿,而是因为我无论去哪里,我核心的东西没有变,我都是带着核心能力去的。

核心能力在我身上主要就是两方面,一个是经营内容的能力,第二个能力也许更为重要,就是怎样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把一个故事讲出来。Story tell,在今天很多行业里都是很核心的,比如做游戏设计、做品牌、做广告、做市场营销等等,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

把故事讲好的能力恰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也是不断保持下来不会那么容易被淘汰的。这种抽象与形象结合的对讯息和内容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我觉得要好好用心培养。无论媒体形式怎么转变,社会经济市场情况怎么转变,多多少少你还是能找到栖身之所。

所以在面对转变中,掌握好最核心的能力,哪怕有一天面临失业,也不至于太担心自己会毫无一技之长。

梁文道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没什么好膨胀的,成名真的是侥幸

任何时代都有突然成名的文化人,但我确实没有过所谓的“膨胀”。

我17岁“出道”,给报纸投稿,不久后成为一名专栏作家。其实在中国香港做文化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口袋里常常只剩几毛钱。好不容易出一本新书,没有评论、没有掌声、更也没有市场。在那种情况下,我还想继续做这件事,就证明是真的喜欢了。

在文化这条路上,我一走就是30多年,大学讲师、主持人、剧评人、书评人、时事评论员、乐评人、品牌策划……50多张不同的名片,做过得太杂。

多重身份下,始终没变的是我做的一直是偏严肃内容,而严肃内容一直都是小众市场。所以对于各种冷遇或是命运不济,我反而觉得是个常态。后来成了某方面的名人,物质上已经好起来了,倒觉得就是侥幸。

读书本就是我的兴趣,到现在还能以此为生,我觉得就是运气好。

至于读书能带来多少商业变现,我不太看重,并不是说我不想赚钱,而就像我刚刚讲的,我运气已经足够好,一个十多岁开始写东西的人,现在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我觉得很可以了,不能奢求更多。反而想的是怎样持续投入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我曾创办过民间学校,办过杂志等,基本上都没实现很大盈利。

我唯一做过很挣钱的媒体是我自己做电台台长的时候,但那样的经历已经够了。我现在还有一家做品牌策划的公司,也就是赚点小钱,我把它当成一种创作创意的实践,如果一门心思去做大,肯定能赚更多钱,可我真的不需要这么多商业的东西。我的时间精力,还是想放在我喜欢的,自己的文化内容产出。

做我喜欢的文化内容,比如我曾是“理想国”的首席顾问,协助他们做书籍策划、活动策划。像是“理想国”的M系列,早年的理想国沙龙,到后来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看理想”是当时我跟“理想国”共同创办的一间公司,这个公司制作一些文化方面的视频、音频、有声课程等。

理想国编辑介绍M系列丛书,图片来源:百度百科视频

2022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 图片来源:理想国公众号

我在去年5月的时候,就离开这两家公司,退下来了。因为这个品牌上轨道,相当成熟了,在那里我们的同事都非常年轻、非常能干。我也觉得我该去弄些别的事了,大概就是这样。

就像是做了七年的《开卷八分钟》,2014年结束了,有观众跟我说感到惋惜。我个人倒真的没有太多情感上的难受,每段旅程都有结束之时,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会在另外的平台再度展现。而那段工作留下来的经历让我终身受益,当时我一星期要做五集节目,一集要介绍一到两本书,所以这七八年来每天除了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还要为节目而读书,逼迫自己读得更广、更杂,如果不是这个节目,我未必能读到范围那么广的书,所以是挺感恩。

勇于读书,勇于认识自己

我着实是享受读书的过程,把这项兴趣变为工作,我从未厌倦过。我的疲惫纯粹是生理上的,比如睡得少、运动少、年龄大了,逐渐容易累,但要说那种情绪上的疲惫,我真还没有。

为了工作和读书,跟平常自己看书的状态非常不一样,有点像“教学相长”,在“备课”和“讲述”的时候,加深自己的理解。我读书时就会在想这段内容是不是值得讲给大家,用书中的原话来讲吗,还是要转化一种方式?怎样在很短时间里提纲挈领地把书中吸引人的部分捡出来?这样的读书也很生动,久而久之帮助我自己与这些书建立联系,书与书之间不同类的知识拉起一张网,对自己也是极有好处的。

现在有付费读书的项目,交了会费,成为会员后,专人来为会员讲这本书,告诉大家听了这40分钟的讲书就能掌握这本书。如果要让我来评价这种商业模式,我首先认为是好事。我们今天大部分人都很忙,没有耐心或精力去埋头啃一本大部头,现在有人用简单的方法来给予这些书的资讯,起码能让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一下《战争与和平》、《资本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能让人们产生这样的需求,已经很不错了。

梁文道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但从我自己读书的角度来讲,我会觉得这恐怕不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读书是一种特别的体验,需要你用脑子、用精神、用情感投入,你投入多少,就获得多少,如果只是有人把“干货”拆解给我,而不是自己钻进去走一趟,对我来说是不完整的。

当你跟一本困难的书搏斗后,有所得的那种体验会深刻留在脑海里,哪怕你忘了读过什么,但那段过程会让你的思想、认知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不自知的,但却能收获很多东西。而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跟外界相对隔离开之后的安静,则是一种非常投入的体验。

这些都不是“拆书”“讲书”能带来的,由于我自己比较珍惜读书的体验,也很关注人的主动性,所以那样的节目或者产品是我不太愿意去做的。我做的读书节目更多的是起到一种介绍和导读的作用,最终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读那本书。

常常读书,能帮助我们培养清醒;勇于读书,有助于我们把握好对自我的认知: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希望自己是谁。而分享书的人,其理念或者是看世界的方式很重要。呈现给大家的,应该是一种开放、多元且不一样的声音。谦和的方式,有时候比推荐书更能触达人。

真正会读我写的文章、看或者听我节目的人,其实没那么多,只不过我一直都在。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