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4 21:44
写作核心提示:
Okay, here is an English essay outlining the key points to consider when writing a book report on poetry. This guide will help you structure your thoughts and ensure your report is insightful and well-written.
"Title: Key Considerations for Writing a Poetry Book Report"
Book reports on poetry, while sharing some common elements with reports on other genres, require a specific focus due to the unique nature of poetic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Poetry often packs profound meaning into concise form, relying heavily on imagery, metaphor, rhythm, and sound. To write an effective and insightful report, several crucial aspects must be carefully addressed.
"Firstly,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 are paramount." This involves moving beyond a surface-level reading. You need to identify the central themes, the poet's underlying message or purpose, and the emotions conveye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oem's structure, including its stanza breaks, line lengths, and overall form (e.g., sonnet, free verse).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 poem was written can also significantly enhance your interpretation. Did major events or cultural movements influence the poet? How might contemporary readers relate to it? Clearly articulating your interpretation, supported by specific evidence from the text (like quotes or references to particular lines or images), forms the backbone of your report.
"Secondly, the poet's background and the historical/cultural context are vital components." Researching the poet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What were their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What
2020年,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是“诗圣”杜甫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而追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杜甫的文字传记,则是1929年出版的美国汉学家艾思柯的《杜甫:一个中国诗人的自传》。近一百年后,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艾思柯是一名非常喜欢杜甫的汉学家。她的这本《杜甫传》的特点是“以译诗代传”,按照杜甫的生平脉络呈现他的诗歌,让诗人用诗歌重建自己的“自传”。在其中,艾思柯的个人贡献将是勾勒出杜甫诗歌背景事件的梗概。在汉语世界,这也是一部有独特价值的《杜甫传》。
BBC纪录片《杜甫》中的杜甫雕塑
杜甫的美国女“迷妹”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享有极高的地位,不过在西方学界,杜甫受到的关注远远晚于李白。
20世纪初,杜甫才开始在西方学界受到关注,这主要归功于美国女性汉学家弗洛伦斯•艾思柯的名作《杜甫传》。该书共有两卷,上卷书名为《杜甫:一个中国诗人的自传》(Tu Fu,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Poet, 712-759)。下卷书名为《一个中国诗人之旅:杜甫,江湖客 》(Travels of a Chinese Poet,759-770),分别在1929年和1934年出版英文版。近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上卷的中文版,书名直译为《杜甫传》。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艾思柯。艾思柯(1875-1942),汉语名字为“爱诗客”,20世纪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从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杜甫的诗歌。艾思柯出生于上海,她的父亲是在上海经商的加拿大人,母亲是美国人。艾思柯在上海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岁月,十一岁回美国波士顿接受学校教育。在美国求学期间,她经常回上海探望父母,继续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大学毕业后,艾思柯返回上海,一边进入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分会工作,一边继续潜心学习汉语和中国古典诗歌。
艾思柯还将中国诗歌译介到英语世界。1921年,她与意象派女诗人艾米·洛厄尔合译的中国诗歌选集《松花笺》在美国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还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
杜甫是艾思柯一生为之痴迷的诗人。她们在《松花笺》中翻译的诗歌以唐诗为主,其中选译了14首杜甫诗歌,数量上仅次于李白,而且《松花笺》的介绍部分强调了杜甫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伟大诗人的身份,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艾思柯对杜甫的钦慕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艾思柯与艾米·洛厄尔决定继续合作撰写一本介绍杜甫与其诗歌的专著,让英语世界的读者得以感受到杜甫的魅力。遗憾的是,艾米·洛厄尔因病于1925年去世,艾思柯独立完成了这项工作。
艾思柯这套著作的上卷《杜甫:一个中国诗人的自传》,也就是中文译本的《杜甫传》,从杜甫的童年一直介绍到他的中年,其中包括大量的杜诗翻译。下卷《一个中国诗人之旅:杜甫,江湖客》,重点介绍杜甫晚年的生活和诗歌。这套著作是英语世界第一部较为详细、系统的关于杜甫生命历程和诗歌介绍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艾思柯还是第一位译介李清照作品的汉学家。艾思柯去世后,丈夫在她的墓碑上选取了她翻译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的句子作为铭文:“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艾思柯《杜甫传》内页杜甫行迹图(732-759)
“以译诗代传”的《杜甫传》
这本《杜甫传》的序言部分,艾思柯论述了她的翻译方法以及典故和中文名拼写等翻译问题,还提及了译诗底本以及她的中国老师农竹先生。这本书的正文分为初唐、童戏时代、弱冠时代、壮游时代、中年时代五部分,涵盖了公元712—759年杜甫的相关经历。其中后两部分占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
艾思柯这本《杜甫传》的最大特色是,她尽可能地使用杜甫的诗歌重现诗人的经历,让诗人自己完成这部传记,所以学界也将这部传记称之为《杜甫自传》。如艾思柯在引言中所说:杜甫的诗歌被中国人誉为“诗史”,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到国家的历史,诗中也记述了许多有关他个人经历的详细情况。“我决定尽可能地重建他的‘自传’,让他的诗来讲述他的故事。我参考的是《杜诗镜铨》这本书,该书与历史文献进行了仔细的校勘,并按时间顺序编排,从而简化了我的写作任务。我的个人贡献将是勾勒出杜甫诗歌背景事件的梗概。”
艾思柯对杜诗翻译关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杜甫的诗歌来书写其生命历程,彰显杜甫的人格与个性。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就必须对诗歌的系年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所以,艾思柯选用了以精简著称的清人杨伦的杜诗编年诗集《杜诗镜铨》作为她翻译的底本。
然而,杜甫的诗歌有一千四百余首,作为译者是应该全部翻译还是选取部分予以翻译?翻译全部杜甫诗歌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琐碎,不利于实现艾思柯的既定目标。为此,艾思柯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助于呈现杜甫整体生命历程和重要生活片段的诗作。
按照这本《杜甫传》卷后所附杜诗题录计,书中共选译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望岳》《北征》《春望》《羌村三首》等129首杜甫诗歌。此外,艾斯柯的评述中还引译了李白的《戏赠杜甫》《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等诗歌。这129首诗歌按照诗人创作的时间、地点有序排列,串联起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仿若一部诗人的自传。而作为作者的艾思柯则在书中比较淡化,这种传记写作方式也称为“以杜解杜”。
这种写作方式,首开了“以译诗代传”之先河。
BBC纪录片《杜甫》海报
译文和行文照顾英语世界的读者
在这本中文版的《杜甫传》中,我们看到的自然是杜甫用他的母语汉语所写的诗歌,其中很多诗作读者非常熟悉。不过要全面了解艾思柯和她的《杜甫传》,有必要了解这名汉学家的译作观点。
艾思柯坚持“以诗译诗”的观点:如果诗歌以另一种语言翻译之后不再是诗歌,原诗(在译文中)便已死亡;诗歌迻译,必有所失,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诗歌精华在翻译中未尝不会“译有所得”。译有所得,即译者不仅“亦步亦趋”地忠于原诗,更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了使译诗具有诗性,创造性地进行翻译。
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的杜诗原文: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艾思柯译文:
The rising hill of onlookers gaze in breathless suspense:
Her dancing would cause Heaven, Earth,to rise and fall.
Her scarf descends: it is the nine suns falling to the arrow of Prince I;
She rises: it is the soaring dragons ,three abreast, driven by Chun Ti.
She comes: it is the first clap of rolling thunder, causing a shudder of fear;
She ends: it is clear light on frozen river and sea.
许渊冲译文:
The lookers-on stood still as mountains fascinated.
Even the azure sky and earth seemed agitated.
They were astonished as if nine suns were shot down.
The dance looked like a scene by dragons overflown.
The dancer came as fleet as angry thunder's roar,
and then it stopped as the sea raving no more.
对比之下,艾思柯将诗歌的吟咏对象公孙大娘拎出来特别强调,似乎更有利于英语世界的读者直观地了解诗作和诗人。
《杜甫传》中所选的杜诗,有一小部分艾思柯是部分翻译,略去的部分往往含有复杂的典故,如果同步译出则必须有长篇累牍的注释。比如,在翻译《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首诗时,艾思柯没有翻译其中的四句:“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这几句中国的读者读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因为涉及典故,如果没有冗长的注解则西方读者很难理解。
如艾思柯所言,尽可能地让杜甫用诗歌串联起自己的传记,而她的贡献是勾勒出诗歌背景事件的梗概。应该看到,限于作者对杜甫诗歌一些细节的了解程度以及当时杜甫研究水平的限制,书中会出现极少数不太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壮游时代·与李邕和李太白的友谊》这一章节中,艾思柯记录了杜甫参加李邕在齐州(今济南)主持的那场盛会,并作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艾思柯在书中写道,“李邕杜甫在历下举行的宴会,李太白和高适也一同出席。事在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艾思柯还提到,在齐州,杜甫和李白一起去拜访某位范姓隐居者,杜甫有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有诗《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李白和高适也参加了李邕主持的这场宴会,而这个题目中的“鲁城”也不是在济南,而是在今山东兖州。
不过瑕不掩瑜,即便在汉语世界,这本《杜甫传》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记者:徐敏 编辑:徐征 校对:冬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