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4 23:14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陶渊明读书笔记的500字作文,并附上写作注意事项:
"陶渊明读书笔记:回归本真,寻得诗意"
陶渊明,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诗歌,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后世无数读者的心田。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灵魂,在田园风光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诗意。
陶渊明的诗歌,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其“田园”主题。他放弃了官场的名利,选择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被描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诗情画意。无论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乡愁,还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辛劳,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陶渊明通过田园生活,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除了田园主题,陶渊明的诗歌还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反对虚伪的礼教,追求真实的自我。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追求的是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境界,一种“心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短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既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这些话的译文是:陶渊明超然、淡泊、宁静,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谈到饥饿他是饭瓢屡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尚且破烂不堪,冬天还穿着夏天的单衣,没有替换的衣裳。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烈日。穷困之状可以说是达到极点了。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一个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只有自己操这份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当牢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古训。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无论谁拿得多,两人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这样,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由此可见,陶渊明还是有妾和庶子的。他的《责子》诗说:“雍、端两人都是十三岁,”看来这两人一定是不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任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我能常醉酒,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以便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酿酒,所以我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挂印离职,他所盼望的高粱和粳米,实际上一粒也未曾到口。真是悲惨啊!
点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侍权贵,陶渊明的洁身自好,气节之高,令今为官者汗颜。
文| 比特姑姑
公元427年冬天,天寒地冻,63岁的陶渊明躺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疾病缠身,奄奄一息。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多少时日了,于是强撑着给儿子写了遗书《与子俨等书》。这是他最后的独白,没多久,一代田园诗人就在饥寒交迫的窘境中离开了人世。
陶渊明在遗书里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已经没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反而充满了“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的窘迫,表达了对从小让孩子们挨饿受冻的无奈和愧疚。
通过这封遗书,我们可以窥探到陶渊明甩下彭泽县令的官印,归隐田园后,日子也过得非常窘迫。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职一度做到国防部长,封长沙郡公。
当时的陶家,“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翻译过来就是两个字:有钱。
陶渊明的父亲没有延续这样的荣光,只做到太守。娶了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生下了陶渊明。
虽说已不再是一流的家族,但日子还算是殷实。
好景不长,8岁这年,父亲离世,母亲带着陶渊明回了娘家。
他的少年时期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行为和思想受外祖父影响颇深。
孟嘉“好酣饮”,就是说爱喝酒,酒量还好。
到底有多能喝呢?“饮至斗余不乱”,可见酒量不是一般的好。
陶渊明曾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看来,这爱喝酒的习惯是跟外祖父学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给自己的自画像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而《孟嘉传》中形容他的外祖父“冲默有远量”,说明陶渊明与外祖父的精神传承是一致的。
不仅如此,他一言不合就辞职的职场风格,多多少少也有外祖父的影子。
陶渊明12岁那年,外祖父觉得老板和他三观不符,就任性辞职回家了。
看来,陶渊明一言不合就辞职的调性,多多少少有外祖父的风格。
等到陶渊明长大成人,步入职场,祖辈的荣光已经无法给他什么助力了,在门阀、世家把持朝政的时代,注定只能在底层沉浮挣扎。
陶渊明一生中,做的都是小官,比如祭酒,最高的职位也就是彭泽县的县令。
陶渊明在职场上,沉浮十余年,换了五个工作岗位。
第一次辞官,此时他任江州祭酒,俸禄一年200石。
已和寒门无异的陶渊明,饱受门阀的排挤。曾经也是陶家公子的陶渊明,当然也是有气性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你。
第二次,他任桓玄幕僚,一年300石,比上一份工作高了100石。不料,他发现老板竟然想谋反,吓得他赶紧收拾包袱走人,别为了“五斗米”把脑袋给弄丢了。
第三份工作,是刘裕参军,工资涨了100石,此时军阀之间打打杀杀,陶渊明的性格显然不适合这样的工作,直接走人。
同年,陶渊明又找了第四份工作,同样是参军,是建威参军,工资500石,又涨了。但是,由于他的叔父却去世,他很快也辞职了。
一年不到,两次辞工,这也还真是任性。
第二年,陶渊明找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份工作,鼓泽县令。工资比第一份工作翻了一倍,年薪600石。
当时的督邮巡视彭泽县,按照惯例,县令要送上司送礼五万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
这县令,干了不到三个月,在任就80多天,屁股还没坐热。
那么,和现代相比,晋代的工资水平如何呢?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年薪相当于12万元,比起现在还是低的。
关键是,这12万元,不像现在这样养的是一家三口,一家四口,而是要养二十多号人,这放在现代,也得成为贫困户。
当然,古代当官的,家里多少还是有田产的。
陶渊民有田产80亩,按照当时的收成,可以供全家吃半年。
加上工资,勉强收支平衡,但日子也并不宽裕。
为啥他不愿意贿赂督邮,人品不允许是一方面,经济上也不允许啊,那可是三个月工资呢。
况且,这次贿赂了督邮,下次还有别的大官呢。
他在县令这个岗位上,不想成为盘剥老百姓的“贪官”,挂令而去,是最好的选择。
家里有80亩田,省去人情往来,清贫虽清贫,总归还是能过下去的吧?
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有几十亩田,日子还是能够过下去的。
然而,就在陶渊明归隐的第三年,一场大火把他的家给烧了,这飞来横祸,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一大家子人,即便是在古代要建个房子,也是一大笔支出。
原来就只是勉强收支平衡的陶家,一夜就沦为贫困户了。
没办法,一家子只能被迫迁居船屋,地里产的粮食往往也是青黄不接,得借粮度日。
陶渊明性格随性,不“鸡娃”,对五个儿子完全是放养,导致几个儿子“总不好纸笔”,一代诗人教出来的儿子都是“学渣”。
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呢?
长子16岁时,啥也不干,懒,不爱读书,也不爱干活,躺平。
二儿子“不识六与七”,不爱上学,厌学逃课,大字不识几个。
三儿子、四儿子更加,连算数都算不明白,就更别说读书了。
就这样,名门出身的陶氏一族,子孙到他手上,成了文盲。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
这一点,在遗书《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反省一生,承认自己教子失败。
427年冬,这位宁愿辞职也不愿意贿赂上司的诗人,为了活命,不得已舍下脸面乞讨,于是有了《乞食》这首诗。
素材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陶渊明离世的原因,说是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说白了,其实就是饿死的,让人唏嘘。
陶渊明的一生,恰似他笔下那朵倔强的秋菊,在寒霜中绽放,又在风雪中凋零。
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田园生活的悠然闲适,更是更是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文人困境。
当我们拨开理想主义的迷雾,看到的是一位在生存与气节间艰难抉择的父亲,一个在门阀倾轧中屡屡碰壁的寒士,一位在田园梦想与现实窘迫间辗转的诗人。
他的悲剧,除去个人因素,本质上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陶渊明在烟火气中挣扎的形象,让他的形象穿越千年依然鲜活,他不再是神坛上完美的隐士,而是一个会为子女愧疚、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