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泰山极顶》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5 00:59

精心挑选《《泰山极顶》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泰山极顶》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旨:" "读懂原文:" 首先要仔细阅读《泰山极顶》这篇作品(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其他体裁),准确理解作者描绘的泰山极顶的景象、氛围以及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 "抓住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描绘泰山极顶,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是什么?是赞美泰山的雄伟壮丽?是抒发登顶后的豪情壮志?是感悟人生哲理?还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抓住主旨是写作的基石。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避免面面俱到:" 一篇读书笔记不可能涵盖作品的全部内容。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性的点来深入阐述。这可以是: 对某个具体景物(如日出、云海、松柏)的描绘和感受。 对登山过程中某个情节或细节的思考。 对作者某句关键性语言的解读。 对作品中蕴含的某个思想观点的认同或探讨。 "小处着手:" 选择一个明确的焦点,便于集中笔墨,写出深度。
3. "结合

戴建业:读现当代散文杂感

(一)

春节有闲在家读闲书,随手乱翻现当代作家的散文,翻着翻着自然就有很多杂感。这两天“老夫聊发少年狂”,每天将自己的阅读感想发在微博上,下面就近三天微博上杂感的辑录。由于微博上每条不得超过140字,每则杂感了也就以140字为限。

可惜自己腹中既俭,不能像周作人那样涉笔成趣;识解又浅,不能像鲁迅那样益人神智;灵根更钝,难得像钱锺书那样体悟入微。好在发微博可以任情快意,不须琢磨章法,不必修饰语言,所以每则杂感多少还有一点自然风致。当然,“自然的”不一定就是“好看的”,否则,那些未经整容的姑娘岂不都是天仙?

一、周氏兄弟

1、周氏兄弟的文章妙不可及,周树人文章的老辣、深刻、峻峭易于感知,周作人文章的涩味、苦味、淡味则难于领略。我上大学时近鲁迅而远知堂,今天大学生更难感悟周作人文章的神髓,要和今天青年人讲清楚什么是文章的涩味和苦味非常之难,更何况很多大学老师也不知道什么是“涩”。斯文扫地,风雅无存!

2、周作人常有“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生活的幻想”,认为“于日用必需品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并感叹当时的生活“极端地干燥粗鄙”。他当时还有“焚香静坐的安闲”和“丰腴生活的幻想”,现在连这种“安闲”与“幻想”也没有了,大家只知道暴发户式的炫耀、显摆与俗气。

3、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他不大喜欢二十世纪的中国货,“美其名曰国货”,其实是外国货“粗恶的模仿品”。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今天的国货仍然还是外国货“粗恶的模仿品”,充斥整个市场的都是“山寨”品。更可怕的是,不仅物质产品是“山寨”,连精神也是西方文化的copy,我们民族全无创造力。

4、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时说,在一个多雨的冬天时,“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愉快的事情”。不知今天的青年人还能不能感受这种闲情逸致?愿不愿去品味这种雅士的风情?我们的心境越来越浮躁,精神越来越荒芜,感觉越来越粗糙,因而去周作人也越来越远。

5、(附梁遇春):现代散文作家中梁遇春算是才高命薄的代表,留下一本《春醪集》,一本《泪与笑》,几本英国散文翻译,二十多岁就洒手而去,给后人留下无数惋惜与嘘唏。梁遇春的文章深得英国随笔的神髓,又有中国小品的情韵,论事略无忌讳口无遮拦,抒怀任心纵意滔滔不绝,构思翻空出奇想落天外,读来叫你欲罢不能。

二、林语堂

1、“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林语堂先生的夫子自道,也得是他一生学问文章的定评。林先生早在美国教会学校读书,父亲又是虔诚的教士,年青时他的西学修养比国学修养更深厚,英文比中文写得还要流畅,《The importance of Live》《My Country and My People》都是英语文学中的散文佳作。

2、林语堂先生虽然西学修养深厚,但挚爱中国传统文化,《The importance of Live》、《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二书写于美国出于美国,可能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缘故吧,他把中国文化说奇妙无比,把中国人性格说得幽默可爱,把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吹神乎其神,让高鼻子美国佬恨不得马上去做黄皮肤中国人。

3、林语堂先生的英语散文写得比中文更为精彩,代表作《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e》)不仅我们今天读来妙不可言,在出版不久就打动了西方读者。1937年一位美国作家发表书评说,读罢林先生大著真想到唐人街上去向华人磕几个响头。

4、林语堂先生为人随和而有原则,理性但很重感情,敏锐又从不走极端,崇尚自由却毫不放纵,是中西文化“调和”出来的人中“精品”。要是能听他讲课或听他聊天,肯定如沐春风,肯定收获多多。他倡导幽默,其文并不以幽默见长,妙处在娓娓而谈亲切有味,全不像49年后的许多作家用假嗓子说假话。

5、三十年代林语堂先生倡导“性灵”、“幽默”,但倡导幽默本身就不太幽默,也许什么都可以倡导,但幽默是个特有的例外,幽默一经倡导就成了滑稽。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通过打拼来赚取,学问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境界可以修养来升华,甚至脸蛋可以通过整容来改变,唯独幽默一经努力就走向了反面。

三、当代散文家

1、钱锺书散文一眼就能看出它的机智、俏皮和渊博,能看出作者在恣意地挥洒才情,在得意地卖弄学问,钱先生的才气的确令人羡慕,学问的确叫人惊叹,但他的卖弄有时使人反感。一个人在年青时卖弄才华还情有可原,可中年以后还在卖弄,就像一个年过半百的女明星搔首弄姿地装嫩,看上去又可怜又可厌。

2、钱锺书先生对周作人颇有微词,可将钱锺书与周作人的文章比较一下就高下立见:就学问而言,钱周二人都很博学,但钱的博学写在他的脸上,周的博学则藏在腹中;就才华而言,他们二人都属天才之列,但钱在文章中喜欢手舞足蹈地逞才扬己,周则收敛锋芒含才不露,刊尽繁华独呈素淡。

3、何其芳先生早年的散文集《画梦录》,问世后即获得《大公报》的文学奖,以此奠定了作者在文坛上的声誉与地位。集中的文章作者刻意求新出奇,虽然抒情思入微茫,描写穷极变态,但无篇不雕,有句必琢,最后成了剪纸为花全无天然意趣,极尽浓丽却毫无生命气息,语言精巧但失之纤细。

4、当代不少作家既无学问,又缺才华,更没有人格,他们笔下不管是哪种体裁的东西都没有品位,甚至连语言的功力就很糟糕,有些作品让人无法卒读,他们除了宣传政策外不知还能写什么艺术品,其中有些人获奖完全是因为歌颂了主旋律,有些人也因此浪得虚名,这些人还活得很风光很滋润,唉!

5、直到现在我一想起杨朔的东西浑身就起鸡皮疙瘩,如《泰山极顶》、《荔枝蜜》等代表作,作者有意在章法和语言上追求古代绝句式的凝练,最后的结果是章法落入八股的俗套,语言落入矫揉造作的陷阱,又加之他以短小的散文写假、大、空的主题,就像一个小女孩穿靴戴帽涂脂抹粉一样难看,追求天鹅得到了乌鸦。

6、当年我按老师的指点,把所谓“当代三大散文家””——刘白羽、秦牧、杨朔的主要作品都翻过一遍。等我读了一些真正的文学作品之后,才知道这些人的东西不仅不值得一翻,而且容易败坏读者的口味。刘白羽的东西毫无美感可言,杨朔的东西又假又空又千篇一律,每篇先讲个小故事,然后再将主题无限拔高。

7、记得大学一年级时教当代文学的老师在课堂上宣称:中国有“三大散文家”——刘白羽、秦牧、杨朔。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我们这些七七级的大学生大多非常天真,许多人还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解放”这种鬼话,对老师说的三大散文家更是崇拜得要死——我就是其中的崇拜者之一。

8、在当代作家中,还找不出一个人像徐志摩那样风流潇洒,像梁遇春那样玲珑多态,像林语堂那样学贯中西,更别说像鲁迅那样的冷峻深刻的了。我们这个时代将所有人的棱角全部磨平,将所有人的个性全部泯灭,将所有人的思想全部统一,作家的思想、文字、腔调都像从同一模板中铸出来的,其人其文都索然无味。

(二)

引言

开学前两天在家中重温鲁迅,多年后再读他的《朝花夕拾》和《野草》别有风味,不时又想起“文革”时读鲁迅作品的情景。那时读鲁迅是为了写“大字报”,自觉不自觉地爱模仿鲁迅的笔调和语言。其实当时根本读不懂鲁迅,只是错将他的深刻当作尖刻,误将他的冷峻当作仇恨,从他的机智中学到了强词夺理,从他的批判中学到了骂人——学虎不成反类犬。

“文革”中连《唐诗三百首》也被列为黄色书籍,《红楼梦》《今古奇观》之类的更是禁书,马恩列斯毛的东西倒是随处可以弄到,但当时马克思的著作根本就读不懂,而且也不知道它是好东西,老实说,除了“红宝书”外没有读过其他马列的经典著作。记得当时随便拿到什么东西都看得进去,就像饥饿的人随便吃什么都有味一样。浩然文革前和文革中写的所有作品我都读过,那时还特别喜欢姚文元的文章,尤其是他那本红极一时的《评陶铸的两本书》,写“大字报”办“墙报”时还仿照他的笔法。由于无书可读,有时无聊得发慌,初中时我就养成了喜欢做数学题的爱好,证几何、解代数都津津有味,今天在大学里教文学纯属偶然——人的一生都充满了偶然性,甚至一生全由偶然性组成。

下面是这两天闲时读闲书的一些“杂碎”,先一则一则地发在我在新浪的微博上,现在辑录在一起美其名曰“杂感”。

一、鲁迅文章

1、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情深、意挚、韵长、趣浓,篇篇都是上乘佳作,堪称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藤野先生》写对日本老师的感激与怀念,字字都含着深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尽管有对老式教育的调侃,但洋溢着童真,充满了诗意;《父亲的病》《范爱农》弥漫着悲凉之雾,读后心里像压着铅石一样沉重。

2、每次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不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趣让人留恋,不仅《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趣味横生,就是写得十分凝重的《范爱农》《父亲的病》也富于情韵悠长。鲁迅先生的文字对我具有无穷的魔力,纯净白话中间插古语,雅洁而又优美。

3、《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诗集,其中《过客》是一曲独幕诗剧,其他都是散文诗。《秋夜》《雪》《风筝》近于古典的诗境、温情与画意,《死火》《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则是典型的现代诗,近于波特莱尔的《恶之花》,表现冷漠、死亡、荒谬和孤独。我印象最深的“过客”的形象与“立论”的两难。

4、《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纲要》是鲁迅两本用文言文写学术著作,前者是小说史中的学术经典。二书是我常翻阅的案头读物,因为它们既是学术著作也是散文精品,深解妙悟固然益人神智,警言隽语也让人眼明: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等语至今流传人口。

5、鲁迅先生由于少年时代破落家庭的生活经历,见惯了世态炎凉,感受了人情冷暖,出国后又受够了外人的欺凌,所以常以冷峻的眼光看人论事,读古书见出“吃人”二字,对人常从麒麟皮下看出马脚,揭露人性的“恶”和传统的“毒”一针见血,杂文多有诛心之论和偏激之言,有深刻的洞见,也有可笑的偏见。

二、当代散文

1、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我断断续续地看过一些,小说读过他的“商州系列”如《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以及名噪一时的《废都》,还看过他的几本散文选集,文字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较深,喜欢在方言中间插古语,好像村姑穿一件现代衬衫配一条清末裤子,文白夹杂不古不今,看上去非常别扭。

2、厨师的本事就体现在刀功,刀下切的肉片薄而又匀;士兵的本事就体现在枪法,想打到敌人的眉毛就不会打到他的鼻子;作家的本事就体现在征服自己使用的语言,使自己笔下辞无不达情无不畅。贾平凹的语言尚未臻于一种纯净剔透的境界,他笔下的古语和方言没有很好地调和,古语显得陈旧,方言又显得土气。

3、前些年,余秋雨被热炒的时候,我翻过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此后一见余秋雨写的东西就反胃,我至今还没有读过比他更矫揉造作的东西。幸好余秋雨像时装一样早已过时,否则,不知要败坏多少的阅读趣味。他为什么能在某一时间迎合某些读者的趣味,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课题。

4、朱大可先生曾分析过余秋雨的修辞政治学。余先生文章中的夸张,就像女孩经过整容后的眼睛大得极不自然;文中每一个比喻的年龄至少有八百岁,全都老掉了牙;文中那些时髦的新词,就像一个土气的家伙穿时装赶新潮,又俗气又好笑。我特别怕他在文章中故作高深状,时不时发出“千看一叹”。

(三)

引言

这两天又在我的微博上发了几则有关梁启超、胡适先生的随感,都是一些随意闲扯和纵笔杂谈。梁任公那几则杂谈是与博友的对话,一位青年朋友要求我谈谈梁与胡文章的优劣,我凭印象谈了两点个人意见。其实,我一直认为文章很难像桌子、沙发一样量出个长短,在才华比较接近的作者之间,可以看出差异,但很难分出高低。读者对文章各有喜恶,但读者喜恶并不决定文章好坏。

梁启超

1、梁启超的文章在清末风靡一时,任公青年时期有敏捷的才思,有澎湃的激情,有广博的知识,有雄辩的气势,还有对未来世界的天真憧憬,所以他的文章岂止“笔端常带感情”,简直就像如瓶泄水,那时不知有多少任公粉丝,有多少任公文章的崇拜者。

2、入民国后,梁先生的学术和思想在胡适这些“海归”学者眼中已显“老气”,加之任公长处在于敏捷而不在于深沉,著作多而经典少,尽管他对胡适等后进不惜齿牙,已经名满天下的胡适好像还不太领情。其实就学术文章而言,梁、胡知识结构不同,学术个性有别,述学语言亦异,二者既无可比性也不能强分优劣。

3、文章“动人”在于其情与气——激情使人情绪亢奋,气势使人热血奔涌,文章“留人”在于其思与识——深刻的思想让人反复揣摩,精辟的见解给人无穷的启迪。奔腾的气势易起也易于息,深沉的思想难明也难忘。任公文章的长处在于激情气势而不在于思想见识,所以人们常言任公的文章能“动人”但不能“留人”。

胡适

4、中学大学读书期间,书本上所看到的和课堂上所听到的,无一不把胡适说成既无真学问又特别反动的坏蛋,我对他的印象自然非常糟糕。大学二年级在图书馆借到一本“内部读物”《胡适书信选》,让我对他的认识来了一百八度的转变:他是一位理性睿智、宽容大度的大学者,我这才明白自己一直被愚弄被欺骗。

5、陈西滢致信给自己的老师胡适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日本盐谷温的。胡适马上回信说:鲁迅此书比盐氏的要好很多,绝不可能抄袭盐谷温,而鲁迅的小说也是第一流的。我们不能用鲁迅骂我们的方式骂鲁迅。看了这封信后胡适在我面前的形象异常高大。鲁迅那时把胡适骂得狗血淋头,胡适何等宽厚大度。

6、据余英时先生讲,钱穆先生与胡适论学虽多有不合,但对胡适有些述学文章评价很高,并把它与章太炎先生的代表学术论文视为述学文章的典范。我过去对胡适的新诗《尝试集》感觉不好,也就没有细读他的哲学史和考证文章。近几年才体会到胡氏考证文章的严谨、畅达、平实,识得胡氏学问文章的大家气象。

7、明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其自由度令人嫉妒,其人格令人景仰,其才华更令人敬佩。就说胡适吧,他那“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深邃见识,他那“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博大胸怀,使他成为引领风潮的学界领袖,甚至也赢得了论敌的尊敬。哲学史开创新局,红学开宗立法派,佛学、文学、史学无一不是一流……

8、胡适先生笔下无论是论学文章还是议政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论既多新意,阐述又很严谨,语言更平易流畅,他很少发偏激之论,很少有雕琢之言,格局通达而又大气。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他的议论不容易煽起青年人的情绪,也不对那些激进分子的胃口,金玉良言被当作耳边风,上好文章被视为牛马粪。

(四)

引言

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我读过多次,有时是作为学术论文来读,有时则是作为文学散文来读——作为论文来读能见出闻先生新颖的见解,作为散文来读能感受到闻先生鲜明的个性。闻先生渊博的学识,精微的体验,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才思,强烈的激情,俏皮的文笔,都熔进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它是一本学术经典,也是一本文学经典,它是一本薄薄的“大书”。下面是我读它的随笔杂记,它们先发在我新浪的微博中,再辑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并加一个标题——《闻一多文章杂论》

1、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散文的成就至少可以媲美他的诗歌。由于过分强调新诗格律,过分看重句式整齐,他的诗歌多了点拘谨,少了点灵动。他的散文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点,在他的散文中可以看出闻先生的情感的浓烈,感觉的敏锐,体验的深度,还有文字的俏皮。

2、《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学术名著,同时也是他的散文代表作。看闻先生的相片觉得他有点古板,读他的《死水》觉得他有点严肃,但读《唐诗杂论》中的文章,他一定会觉得闻先生特别机智、幽默,闻先生的想象特别丰富,比如《杜甫》一文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会,是中国的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3、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常发惊人之论,如称《春江花江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如称唐初只有“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这些议论都偏激到了极端的程度,但读来叫人眼明乃至震撼,因为这些文字都带着闻先生生命的体验,烙下了闻先生生命的印记,它比那些四平八稳的陈词滥调要好上万倍。

4、《唐诗杂论》除《少陵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证》考辨文章外,其余七篇都是绝佳的学术随笔,有体验的深度,也有理论的深度,如《宫体诗的自赎》从《春江花月夜》分析诗中的宇宙意识,分析《长安古意》“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分析骆宾王诗歌“缠绵往复的旋律”,无论分析视角还是方法都耳目一新。

5、在我国学术史上,很难见到像《唐诗杂论》这样富于个性和灵气的文字,如《孟浩然》一文说:隐居对于“旁人只是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别人只为外在目的而隐居,孟浩然则是“为隐居而隐居”。这些议论很浪漫,所以不可信,也由于很浪漫,所以可爱。

6、“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矛盾是常态,愈矛盾愈常态”、“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当代学者中,还有谁能说出像闻一多这样俏皮的话来?

7、在今天的学术文章中,再也找不到比闻一多先生《贾岛》更漂亮深刻的文字了。他说贾岛一生时运不济,“为责任做诗以自课,为情绪做诗以自遣”,他对时代“不如孟郊那样愤恨,或白居易那样悲伤……他爱静,爱瘦,爱冷,也爱这些情调的象征——鹤、石、冰雪,甚至爱贫病,丑和恐怖”。知贾岛者,闻一多也。

8、《英译李太白诗》是一篇论翻译的杰作,此文只有学贯中西的闻一多写得好,他既精通英文翻译,又擅长诗歌创作,所以谈论李白诗的英译也就头头是道。他说多翻译一些李白的乐府歌行,对李白了为公道,对译也最为合算;五律七绝虽是李白的长处,却是翻译者的难关。不是深知个中甘苦,断然道不出个中三昧。

9、今天很难见到像闻一多先生这样既有鲜明个性也有独特见识的学者,在无数次违心表态和被迫说谎后,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复杂的人事关系中,读书人的棱角全都磨平了,开始是不敢说出自己的真见解,最后变成了根本没有自己的真见解,“矮子看戏何曾见,跟着别人说短长”,是我们这代学者真实的写照,可悲!

【旅行笔记】登泰山记


在去年九月份开学之初,我与妻子、儿子登上了仰慕已久的泰山。

泰山有“五岳独尊”之称,孔子云:登泰山而小天下。自古至今,诸多历史名人曾登临泰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诸如秦汉唐宋明清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曾留下过诗文或墨宝,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泰山文化。作为一名新泰人,也时常浏览泰山方面的故事传说,此前也曾两次登临泰山,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细细领略泰山的魅力。这次一定要慢慢品味泰山的美,和家人共赴这场人文之旅。

我们三人从岱庙南门出发,经过岱宗坊,来到环山路,这里人潮涌动,车辆往来穿梭,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外地来泰安的游客多半是冲着泰山来的,他们奉泰山为“神山”、“圣山”,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让泰山成为世界名山,成为中老年人心中的图腾,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经过红门,万仙楼,微信扫码买门票,排队登上心仪的泰山。

由于是夏末秋初,不算是旅游旺季,所以登山的过程不算是拥挤,我和妻子都带足了矿泉水,走累了就坐在路旁的石阶上,补充一些水分。走到一处丛林茂盛之处,上写“四槐树”字样。传说唐朝初年,开国元勋程咬金在此手植四棵槐树,其中一棵横卧在路上,本以为此树就此亡矣,没想到在护林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这棵树奇迹般地存活了。唐槐在科举制盛行的古代,因其生命力旺盛,生长迅速,有“步步高升”之意。这让我想起了二姨家的门口就有一棵老槐树,她们村地处山区,长寿的老人非常多,都说是老槐树在保佑着人们。

继续往前走,听着山涧泉水的清响,迎面吹来阵阵山风,将汗水化为阵阵凉意,浑身感到无比的惬意。这里古树参天,灌木苍翠,游人上下穿梭,秩序井然,心中一切烦恼都统统忘掉了。路上有不少外国游客,高高的个子,笔直的身材,男人留着络腮胡子,身边没有导游跟随,应该是对泰山非常熟悉了吧。爬了两个多小时后,经过壶天阁、回马岭,终于来到中天门,这里有索道可以上山,也有饭店供游人用餐。我们一行三人在饭店里要了碗拉面,一来歇歇脚补充体力,二来打开百度,浏览将要走过的景点,计划下一步的行程。

在中天门继续行走,进入较为轻松的路段——“快活三里”,此处会看到很多的书法石刻,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诗词,书写的气势磅礴,引入入胜,不少游客在此合影留念。再往前走有步云桥、对松山、龙门等景点,山势越来越陡,著名的十八盘就坐落于此。爬了这么久的山,体力渐渐不支的时候,却遭遇如此陡峭的台阶,这对每个人的体力都是严峻的考验。每走过几段台阶,我们都找个平坦的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喘口气,眺望一下远处的风景。然后再看看前面还剩多少台阶没上,当时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走完全程就是胜利!

在奋力攀登的过程中,偶遇几位泰山挑山工,他们挑着两大包物品正有节奏地往下赶,常年的挑担劳动已经练就了宽实的肩膀,坚韧的筋骨。腿上的肌肉坚实有力,走起路来也非常轻快。学习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勇挑重担、敢闯敢干、稳中求进、不畏艰难,这样无论我们坚守在哪一岗位,都能做出自己的业绩。看着前面的游客正匍匐着身子,一步步地向上爬。也许只有到了这里,我才真正感受到“爬”山的真正含义。也许是受到他们的激励,我们三人也奋勇向前,一路直奔南天门而去。


在南天门前,我们轮番合影,此前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光。再往前走就没有大的陡坡了,来到“天阶”,游人更是摩肩擦踵,热闹非凡。泰山极顶的名胜古迹众多,细细观赏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一座饭店的旁边,有一个刻小葫芦纪念品的摊位,我们刻了一个葫芦留做纪念。在“孔子小天下处”、“拱北石”、“五岳独尊”下留影,在蔚为大观的泰山摩崖石刻前徜徉良久。石刻上赫然展现着“置身霄汉”、“壁立千仞”等遒劲有力的字样。人们在碧霞元君祠下烧香祈福,祈求国泰民安,身体健康,家人平安,诸事遂顺。

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我们乘坐高空缆车从南天门到达中天门,这样的体验是惊险刺激的,索道在空中平稳地滑行,云雾在身边环绕,群山就在脚下,确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然后转乘大巴车到达山下的天外村,用时约半个小时。同时乘车的有来自河北的、湖南的、广东的游客,现在高铁那么方便,要到泰山游玩是非常便捷的。

这是一趟激动人心的旅行,以后有时间,我们还会来泰山看日出,领略泰山不一样的美。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