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北极公主》读书笔记》,(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5 05:59

手把手教你写《《北极公主》读书笔记》,(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北极公主》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清晰:
1. "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记录个人阅读感受?分析人物和情节?还是探讨主题思想?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写作的侧重点。 "读者:" 是老师、同学,还是你自己?不同的读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侧重点和语言风格。
2. "仔细阅读,做好基础准备:" "通读全文:" 确保你完整地阅读了《北极公主》这本书。 "精读重点:" 对关键情节、重要人物、精彩描写、富有哲理的语句等进行重点阅读和思考。 "做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下你的想法、疑问、感受、重要的情节节点和人物特点。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表格、摘抄等方式。
3. "内容选择与组织(核心部分):" "中心明确:" 确定你的读书笔记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侧重点。例如,你可以侧重分析主角艾莎公主的性格成长,探讨她如何面对挑战,或者分析故事中关于勇气、责任、家庭、自然环境的主题。 "选取典型素材:" "情节:" 描述关键情节,特别是转折点、高潮

东莞高二女生出版20万字游学记《北极时间》 文化大咖点赞推荐!

周徽音在芬兰雪地留影 受访者供图

东莞籍高二学生周徽音用一年时间写成了一本20万字的“北欧行记”——《北极时间》,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极时间》书写的是一个关于梦想、勇气、恒心、毅力、激情的故事,这是中国少年游学视角下的异域见闻和文学书写,为国内读者全面了解神奇的芬兰提供了独特而细致的文本。该书受到邱华栋、杨庆祥、戴潍娜、李国伟、邱婧等诸多文化界大咖热情点赞和推荐。

25日下午,作者周徽音将携新书做客民盈·国贸城覔书店,分享创作点滴和她的成长经历。

高二女生书写精彩“北欧行记”

周徽音2016年毕业于东莞中学初中部,并以优异成绩被华南师大附中HFI和东莞中学高中部同时录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赴芬兰高中交换学习一年。周徽音只身一人前往芬兰时,年仅15岁且芬兰语为零基础,在宅男宅女、小皇帝小公主大行其道的当下,她勇于走出舒适区迎接未知的挑战与考验。

在芬兰做交换生期间,周徽音一直坚持读书写作,并在她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受到读者的追棒。《北极时间》记录了她在芬兰做高中交换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有对千湖之国、冰雪王国优美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有对芬兰教育、文化习俗的独特体验,更有对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深刻体会及思考。

周徽音在书中真实地记录了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文化冲突、种族歧视、换寄宿家庭、语言学习、食物等等,但最终都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一一克服,短短四个月就能用芬兰语进行日常对话,六个月就能将中文信件翻译成芬兰语,与第二个寄宿家庭相处得非常愉快。

期间,周徽音还不断挑战自我,尝试了皮划艇、滑雪、高空踩自行车、冰火桑拿、骑马等在国内未曾尝试过的活动,在赴芬兰多国交换生中表现卓越。她牢记身为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参与交流学习,而且经常跟国际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如在当地的中学和小学演讲,教他们中国书法和了解中国音乐,成为学校的明星学生。爱好广泛的她还参演了学校音乐剧,2018年5月在芬兰国家剧院演出……

家庭阅读对其成长影响巨大

这是一个15岁东莞少女勇闯北欧的故事,从书中既让读者看到梦想、勇气、恒心、毅力、激情等可贵品质,同时也让读者困惑,这样的女孩是怎么养成的?著名作家、“全民阅读推广第一人”聂震宁表示,“做人要从学习开始,如果不读书,很多学习无从开始。”周徽音的成长也是从读书开始。

周徽音生于东莞一个书香之家,家里从客厅到书房,从卧室到洗手间,随处都是书,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因为家庭共读氛围很好,他们家先后获得市、省、全国书香家庭和首届书香岭南阅读大使荣誉称号。

因父母都对孩子的阅读非常重视,即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与孩子进行家庭亲子共读,同时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给予引导。周徽音幼儿时,父母会给她讲各种故事,比如自己的人生故事,家族的读书传统,给予正面的引导和启蒙。

小学二、三年级时,给她读各种儿童版经典著作,直到她能自主阅读。周徽音从小阅读需求量就非常大,不仅读父母列的书单,每周都要到市图书馆借书,她还常把零花钱省下来买书。四至六年级时,周徽音阅读的英文绘本就有200多本,会100多首外文歌曲,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超过多数同龄人。

2016年暑假,周徽音在广州世界青少年环保峰会发言;2017年,其文章(The Call of the Wild)获全国高中生环保英语征文比赛第二名,随后以演讲为形式在国际决赛中荣获TOP10第七名(中国大陆第一名)……

■点评

文化界大咖力推《北极时间》

周徽音作品《北极时间》

著名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邱华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诗人杨庆祥,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诗人戴潍娜,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创作委员会主任李国伟,广东学者、邱婧教授等文化界大咖,在读完书稿后热情鼓励周徽音,并撰写了精彩的推荐语。

邱华栋:《北极时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零零后”一代大胆走出“舒适区”、探寻“新世界”的少年之勇、少年之智、少年之觉。字里行间,有细腻的异域体验和敏锐的诗性捕获,有国际化视野,有文化使命,更有炽热的爱国之心,可以说,这是中国少年的一次文化自觉之旅,一次放飞梦想的自由“壮行”。

杨庆祥:当同龄人还在父母的温存中呢喃的时候,周徽音告别祖国,踏上异国芬兰的土地。她用一颗敏感的心体验、观察并书写这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文化和历史。她天然有比较的视野,又有新生一代的开阔和无畏。这是崭新的经验和表达,是在世界中成长和生活的一代人的心声。

李国伟:在《北极时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交换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对千湖之国、冰雪王国优美自然风光的描写。更看到了作者面对文化冲突、种族歧视等种种难题时的非凡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在小作者精美的镜头和生花妙笔下,我们和作者一道共同学会成长,学会感恩,学会自律,学会自强。

邱婧:徽音的笔下,事无巨细地描述了自己在担任芬兰交换生期间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写作本身,都彰显了作者缜密的思考和独立的处事方式,推荐阅读。

戴潍娜: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完成一本20万字的成长记录,这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我们看到,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是如何体味世界,以及她背后的父母,是如何用朴素却不普通、简约却不简单的理念和方式,参与了她成长的艺术。周徽音是个爱阅读爱写作的女孩,她的文字充满灵动气息,散发着超越自己年龄和阅历的深刻而迷人的力量。(记者 沈汉炎)

新华走笔丨从冰雪三见到人生三见

又出差了。那是11月中旬,出发前的冰城还有零星秋色,返程时车窗外已是雪覆大地。我提醒自己,下次得戴上手套、围巾和棉帽了——这是冬天外出采访的必备物品。

转眼已是来到黑龙江的第十个冬天。摄影记者,总是在奔赴途中、镜头后面。

(一)

在黑龙江干摄影,冰雪是绕不过的主题。

该如何表达在冰天雪地中拍摄的感受呢?我苦苦求索。

兴凯湖,中俄最大界湖,一眼望不到边,从视觉角度来说与海并无分别。日落时分,风把雪吹成漫天飞舞的金沙,深红如血的太阳沉进冰蓝色封冻湖面中。

北极村,中国最北村庄之一。林海雪原,“木刻楞”房子点缀其间。行走在乡道上,脚下的雪被踩得“嘎吱嘎吱”响,鼻子里闻到的是时不时传来的烟火炭香。

五大连池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白雪抚平大地上的沟壑,雾气氤氲了天地间的界限。深呼吸,吐出一口白汽,吸进满腹清新,火山在远方静立,雾凇在枝头停驻。

“寥廓”一词,在黑龙江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你会不自觉地想起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会想起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47万平方公里的宽广土地,漫长的冬季,深厚的冰雪文化,共同造就了黑龙江独特的冰雪景观。

冰天雪地中,寥廓的黑土地,不正像是一首诗吗?黑龙江的冬天,就是一首言简而意丰的诗。

在鹤岗市,健身爱好者在新一体育公园内舞彩带龙(2021年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二)

和南方朋友谈起我的工作,不少人觉得冬天长时间待在室外拍摄是件很苦的事。我也认同——毕竟确实冷、确实难,但很多时候,我也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从兴安之巅,到黑龙江畔……在这些年的冰雪摄影报道中,我不停寻找着极寒中的坚守者,走近他们的生活,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故事。

在“中国北极”漠河市,北极边境派出所洛古河夫妻警务室民警史先强在洛古河村旁封冻的黑龙江面上进行巡逻(2021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021年1月,我从“中国北极”漠河出发,去往黑龙江源头附近的洛古河村采访。这里坐落着洛古河夫妻警务站,是中国最北的警务站,是民警史先强的办公室,也是他和妻子沈欣的家。2个多小时的车程全程没有信号,茫茫林海中,连一辆车也没遇到。

洛古河夫妻警务站2010年成立,史先强和辅警沈欣夫妻二人2020年接过接力棒。边境巡逻、入户走访、调解纠纷是夫妇二人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冬季,江面封冻后,为防止不法分子出入境,每天2个多小时的界江巡逻格外重要。

我尽管已提前做了准备,但和史先强一起在江面巡逻时,零下40多摄氏度的寒冷很快就穿透了羽绒服,相机也难以持稳。日落时分,辽阔的黑龙江江面上,夕阳把史先强的倒影拉得很长。我趴在江面冰块的间隙中挣扎着已经麻木的身体,紧盯取景器不断寻找最优角度,只为记录他坚定的眼神、铿锵的脚步。

在漠河市,北极供电所所长吕建生(上)和抄表员王少亭在北极村附近的山林中进行电力巡线(2021年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我的镜头聚焦于“北极”消防战士、“东极”边境民警、冰雪大世界舞蹈演员等冰雪中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用冰雪淬炼意志,像一团团火焰,坚守奉献,向极寒中的身边百姓,播撒平凡而伟大的“温暖”。

(三)

上个冰雪季,“尔滨”火爆出圈,细心、周到、温暖的哈尔滨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外界对东北的刻板印象,我也透过镜头真切看到了冰城的热烈。

人造月亮、飞马踏冰、冻梨摆盘……家里来qiě(客)了,“东北老大哥”恨不得把所有家当都掏出来。和本地同事交流时,不少人都说,“这都啥啊,咋没见过呢?”出门采访时,也常有“‘尔滨’,你让我也感到陌生”的感叹。

工人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留影(2020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冰城燃冰沸雪、“花式宠客”,让每个旅客感到宾至如归,南方“小金豆”们也热烈回馈,自发推荐“尔滨”。我作为摄影记者不禁动容,手中的相机如内心一样滚烫,只想尽可能记录下“尔滨”的“铁汉柔情”,让更多人看到如此温情又充满善意的东北。

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担当着“以影像著史”的重任。

作为这座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时刻,我相信我和同事拍摄的“尔滨现象”照片会被后人反复观看,也会成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证明。

(四)

出差结束回到哈尔滨,白雪已然站稳了脚跟。

真好,又到冬天了。

带上相机出门转了转,发现冰雪大世界的施工建设已拉开帷幕,松花江上流冰碰撞,索菲亚教堂前再次公主成群,“淘学企鹅”的巡游小脚步也“哒哒哒”迈了起来。

哈尔滨市地标索菲亚教堂雪景(2017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拍完返回时摸了摸路边雪的厚度——薄点,还不能躺上去打滚。我在心里默默许下一个愿望,待松花江江面冰层够厚,一定要尝试一次步行横跨松花江,这可是南方城市难以达成的体验。明年2月,第九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办,与冰雪旅游旺季叠加,又会掀起新一轮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热潮,我和相机早已准备好了。

星光不会辜负每一个赶路的人,冰天雪地更能衬托每一颗温暖的心。冰雪和摄影如天马的双翼载我跃过青春十年。徜徉在冰雪之中,我得以见寥廓、见坚守、见热烈。透过冰雪,我也得以渐悟人生——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谢剑飞)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