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5 07: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鲁迅《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深刻、真挚且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不是情节复述:"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重点是作者的回忆和感悟,而不是讲述故事。避免过多复述鲁迅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具体事件,那不是读后感的重点。 "是“感”:" 核心在于“感受”、“感想”、“感悟”。你需要表达的是通过阅读这些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受到了哪些启发?对鲁迅、对生活、对人性、对时代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整体把握:" 可以从整体上谈谈《朝花夕拾》给你的整体印象,比如它语言的特点(朴素而蕴含深意)、情感的基调(既有温馨回忆,也有批判反思)、思想的价值等。 "聚焦某篇:" 选择你感受最深、最有启发的一到两篇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深入分析,并结合全文进行思考。 "围绕主题:" 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写,例如: 对旧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
睡前,我合上书,脸上微微一笑,心里万分感慨。但,又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这便是我读《朝花夕拾》的心理波动。
鲁迅写这本散文集时已经快到五十岁了,那童年的往事如一坛坛陈酒,是时候拿出来品味品味,感受感受了。四十多年的光阴是漫长,是感慨,是悲痛,也是不舍,那些年华,如同白驹过隙一般。走了,走了,那年已不是那年了,唯有叹息,唯有留恋,时间将它们抛下,岁月将它们淡忘。这是鲁迅先生给我的第一个教诲——珍惜现在的一切。只要是你所拥有的无论它是好是坏,其中蕴含的都是满当当的幸福。
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集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制度的不满。在《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小时候的鲁迅过得是充满乐趣与遐想的日子,一天到晚与昆虫为伴,与花草为伍,那种生活过得相当痛快。捉蛐蛐、找仙草、挖草人、捕鸟、爬树,还有“美女蛇”的故事,全都是童真与快乐。而再长大一点就到了三味书屋,少了乐趣与遐想,而多了一位古板的先生。从此,鲁迅少了笑声。这一段说明了鲁迅对当时残害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极其不满。这时,我们就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文笔了,因为鲁迅先生那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得我们被他的情感与思想所牵引,来到他的感情世界,这简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因为真实加上高强的文笔,这使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在《无常》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整篇文章都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他小时候对无常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了对比,突出了“活无常”的善心。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作对比。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何况人呢!这篇文章使用了许多对比,将好与坏,善与恶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此告诫人们要有善心。
品着, 结束了,只剩下感慨与回忆。
指导老师:郭云云
这本书中的鲁迅,是只给成年人读的鲁迅。
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阅历和人生的体验。
多年以后重读鲁迅,不禁潸然泪下。
散文集《朝花夕拾》更像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成长史,也像是读者的阅读成长史。
少时读《朝花夕拾》,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相反还有几分晦涩;
长大后再读《朝花夕拾》,读到了人生,读懂了人性。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在作品中能看见生活,在生活中又遇见作品。
不了解生活,无法读懂作品;
不在作品中思考,无法参透人生。
作家王蒙说,中国文坛因为有一个鲁迅,变得很伟大。
鲁迅的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外照生活,内映灵魂。
再读《朝花夕拾》,重新认识了鲁迅。
他是毛泽东口中的中国第一等圣人,也是写生活写人性的第一高手。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中医的欺诈,族人的欺凌, 让年少的鲁迅过早看到了人间冷漠。
鲁迅在《三味书屋》中曾提及,少时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于当铺,是因为家道中落;
奔走于药铺,是适逢父亲重疾缠身。
为鲁迅父亲问诊的第一位名医每隔一日来一回,诊费是当时一元四角的巨款。
这位名医很会“把握”时机,看急病、重病,价钱不到位绝不出诊。
可治疗了两年后,鲁迅的父亲几乎不能起床。
再医下去恐怕要出人命,他“诚恳”地推荐了另一位名医陈莲河。
陈莲河用的丸散和药引很是奇葩。
比如,药方的药引须是原配的蟋蟀,丸散是只一家药店出售的“败鼓皮丸”。
待到鲁迅的父亲连汤药都已灌不下去时,他说,请人看一看前世的事吧,医能医病,不能医命。
救死扶伤的医生,让病人去问天命?
年少的鲁迅第一次体会到了无力感,被人欺骗、被人勒索,却又毫无还手之力。
人穷无亲,树瘦无荫。
人真的是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身边所有的人。
鲁迅曾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躲到过舅舅家。
舅母和邻居闲聊时,背地里称他和弟弟是讨饭的,自尊心很强的鲁迅深感受到了侮辱。
父亲重病,在遭到周围人挤兑时,鲁迅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但彼时的鲁迅已能放下尊严,他匆匆而悲伤地为父亲的疾病奔走。
有人说,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命运如果要让你逆流而上,即使渺如扁舟,你也得扬帆起航。
父亲去世后,17岁的鲁迅,作为家中长子参加了家族的分房会议。
家族的长辈分给了他们最破最小的房子。
鲁迅反抗过,但他的拒绝签字遭到了叔辈们的斥责。
雪中送炭,炭不贵,可愿意馈赠的人很少,趁人之危,危不惧,可乐意出手的人最多。
千万别在你窘迫时,高估你身边的人,更不要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
有多少善良和温暖暴露在阳光下,就有多少凉薄和邪恶藏匿在阴影中。
恃强欺弱,踩低攀高,就是生活的常态之一。
落难时,是检验人性最好的机会;
有利时,是称量人性最好的时机。
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雨,成为了痛,也成为了鲁迅成长的力量。
电影《釜山行》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穿得过六节车厢的丧尸,却穿不过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心。
最可怕的敌人,从来都不是你肉眼可见的敌人。
不经一事,不懂人心。
《琐忆》里的衍太太,让鲁迅看到原来这世间还有另一种“善人”。
鲁迅起初觉得“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但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
大清早衍太太看到孩子们吃冰,她不会如沈四太太般去给家长告状。
她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孩子们打旋子,她高兴的让孩子们比赛。
可等到阿祥摔倒,阿祥的婶母经过时,她却又责备阿祥不听劝。
她故意把黄色书籍展开给鲁迅看。
她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东西。
鲁迅还在内心挣扎时,衍太太的流言已四处散播开去,说鲁迅偷了家里的东西变卖了。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不能欺骗,一个是天真的孩童,一个是善良的老实人。
可衍太太,取笑的就是纯真,把玩的就是善良,利用的就是信任。
鲁迅父亲去世的早晨,衍太太来了。
父亲痛苦的模样让鲁迅手足无措,衍太太却一遍遍地催逼着鲁迅为父亲“喊魂”。
这个通晓礼节的女人,把将息者最后的安宁毫不留情给剥夺了。
慈父已逝,可活着的少年却永远活在了内疚与自责之中。
以君子之名,行伪善之事,比恶更恶。
央视曾对 “感动河南十大人物”之一的李利娟,进行过专访。
这个收养了118个孤儿的爱心妈妈,朴实沧桑,说到孩子们时声泪俱下。
可后来,她利用人设非法敛财,资产高达千万。
顶着爱心的光环,行着苟且之事,这是最大的伪善。
用善的面具隐藏真实的意图,远比真恶更令人防不胜防。
鲁迅写伪善的人,也写真诚的鬼。
白无常看到失去儿子的母亲悲痛至极,于是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打了四十大棒。
白无常的“鬼格”显然超越了伪善之人的“人格”。
鬼虽无心却未伤人,人虽有心却算计人。
世人万千,品行千万,是恶是善,难以看透。
人生的路走多了,就会发现伪善的人最易在你毫无防备时出现。
被伪善的人利用多了,就会发现时间阅人、生活识人。
我们几千年的糟粕,在于伪善,鲁迅先生这样说。
面对伪善,我们不妨做个伪恶之人。
如鲁迅所说,榨出那皮袍下的小来。
被流言中伤后,鲁迅前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并不顺利。
他在《琐忆》中写道:“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
之所以选择去学医,意在救治如他父亲般可怜的国人。
他在日本仙台,遇到了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期盼着鲁迅能将所学带回国内,鲁迅也不忘初心,奈何这一切…
鲁迅中等的考试成绩,竟被日本同学质疑有水分。
不过,无怪乎他们会质疑。
樱花下油光可鉴的盘辫,会馆里震天响雷的舞步,醉生梦死就是当时很多留学生的状态。
异国同学的诽谤,鲁迅尚且能忍,可国人没有灵魂的围观,则让鲁迅心如灰烬。
观看教学影片时,中国人为俄军做侦探被枪毙了,围观欢呼的是日本人,也是中国同胞。
看客的冷漠是在默许悲剧的发生,看客的兴奋则是给丑陋在助力。
鲁迅意识到,社会悲剧的看客,原来就是社会悲剧的制造者。
在《示众》中,鲁迅再次描写了看客。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从古至今,看客靠自己的不幸好过更不幸者,快意着自己。
而当看客成为多数,围观成为常态,悲剧就会在社会上演。
看客终会成为被看的人,围观者也终会成为被围观的人。
心理学上曾提到过一个名词—“围观者效应”。
一件事情发生时,围观的人数越多,抑制责任感的程度越高。
施暴者施暴时,如果观众在增加,那么施救的可能性就在降低。
施暴者越发肆无忌惮,终有一天,围观的人可能就成了下一个受害者。
自己不作恶,也不去阻止别人作恶,就是集体的沦陷。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这样说。
我们每个人的样子,就是这个世界的样子;
我们怎么做,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的人格,也将决定社会的良心。
人生漫长,勿做看客,因果皆有轮回,善恶都有回音。
我们如此盼望长大, 却又在长大后收获遗憾。
我们如此渴望得到,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
原来长大和收获,遗憾和失去,是我们每个人相生相伴的人生课题。
朝花带露香,夕拾意味长。
早上的鲜花留到晚上来采摘,少时的故事等到长大去阅读,
从前的人生待到成年去思考,也许才能品出生活的厚味。
每一个成年人,值得再读鲁迅,值得再读《朝花夕拾》。
值得停下匆忙的脚步,回看岁月里的你我。
作者简介:墨迹,富书作者,一个用文字疗愈自己的上班族,遇见文字,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