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国外著作读书笔记》,(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5 08: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国外著作的读书笔记作文,确实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更有深度、更清晰、更有见地的笔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读书笔记阶段 (Reading & Taking Notes)"
1. "广泛阅读,而非浅尝辄止 (Read Broadly, Don't Just Skim):"
对于国外著作,尤其是经典或篇幅较长的作品,需要耐心阅读,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论证过程。不要满足于简单的浏览或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遇到生词、难句、文化背景不熟的地方,要查阅资料,确保理解准确。
2. "理解背景,辅助理解 (Understand the Context):"
"作者背景:" 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流派、写作意图等,都深刻影响作品内容。
"时代背景:" 作品创作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是什么?这有助于理解作品中反映的问题、观点和情感。
"文化背景:" 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习俗、价值观,避免用自己的文化视角生硬地解读。
3. "做笔记,而非简单摘抄 (Take Effective Notes, Not Just Copy):"
"记录关键点:" 标注章节标题、段落主旨、核心论点、重要情节或人物。
"记录疑问:" 记下不理解的地方、与
【读书笔记】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申丹、王丽亚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P5 20世纪60至80年代初的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被称为“经典叙事学”,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西方产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各种跨学科流派则被称为“后经典叙事学”。前者的特点是以文本为中心,将叙事作品视为独立自足的体系﹐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关联﹔后者的特点则是将叙事作品视为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关注作品与其创作语境和接受语境的关联。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罗夫于1966年提出了“故事”与“话语”这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品的表达对象与表达形式。热奈特1972《叙述话语》三分法:提出三分法:(1)“故事”( histoire),即被叙述的事件;(2)“叙述话语”(recit),即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在文学中,也就是读者所读到的文本;(3)“叙述行为”( narration),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比如讲故事的过程。也就是说热奈特将“话语”进一步分成了“话语”与“产生它的行为”这两个不同的层次。P23在晚期现代和后现代小说中有时会出现“消解叙述”( denarration)。所谓“消解叙述”就是先报道一些信息,然后又对之加以否定。第一章评介了叙事学的一个基本区分:“故事”和“话语”,前者指按照实际时间和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后者指对素材进行的艺术加工。通常的看法是,情节结构构成“故事”的骨架。第二章 情节结构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观 《诗学》把情节看作悲剧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认为“悲剧是行动的模仿,主要是为了模仿行动,才去模仿行动中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复制或镜像式反映,而是再现与创造。认为“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指出,“悲剧所以能够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reversal)与‘发现’(recognition),此二者是“情节成分”。这一观点的意义在于强调事件序列与审美效果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二节 传统情节观在这一节的讨论中,我们将关注亚里士多德以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之前的情节观。在这段时间中,关于小说情节结构的讨论往往显现出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将“情节”视为“故事”的一部分﹔第二,强调“情节”结构的完整性。第三节 经典叙事学的情节观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不把情节看作叙事作品的内容,而是把它视为对故事事件进行的重新安排。P43普罗普《故事形态学》将一百个俄罗斯民间故事的深层结构抽象出31项功能。故事虽然在内容层面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由一系列同样的叙事功能构成,并且显现出某些规律性。在31项功能中,承担这些功能的人物实际上只有7种角色:主人公、假主人公、对头、赠与者、帮助者、公主或被追求的人、派遣者。格雷马斯将普罗普的七种角色概括为由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三个对立项: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帮助者/反对者第三章 人物性质和塑造手法“功能型”人物观首先,“功能型”人物观都聚焦于人物行动,重视行动对故事结构的意义;其次,在方法上通常采用语言学模式,以动词作为中心,提倡构建一种普遍适用的“叙事语法”。“心理型”人物观福斯特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直接塑造法与间接塑造法——塑造人物的两种基本方法。现代小说家们更青睐于间接塑造法。与直接塑造法相对照﹐间接塑造法主要指通过具体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多维度描述,包括对人物行动、语言、外貌、环境的描写,以及通过人物关系来映衬人物性格。其中,关于人物行动的叙述尤为重要。第四章 叙事交流在这一章里,我们将阐述文学叙事的交流模式,着重讨论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隐含读者( implied reader)、叙述者( narrator)、受述者(narratee)、不可靠叙述(unreliable narration)等概念,阐述它们在叙事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隐含作者: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立场来写作的作者;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这一写作者的形象。“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的区分实际上是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以特定的立场来写作的人)和处于日常生活中的这个人(可涉及此人的整个生平)的区分。P77隐含读者:所谓“隐含读者”,就是隐含作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或者说是文本预设的读者,这是一种跟隐含作者完全保持一致、完全能理解作品的理想化的阅读位置。P74查特曼认为隐含作者“不是一个人,没有实质,不是物体,而是文中的规范”。第三节 叙述者与受述者P78在查特曼的叙事交流图中我们看到,叙述者与受述者是文本结构内部叙事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依照普林斯的定义,“叙述者”是指“叙述的人”(the one who narrates)。“受述者”则是指“接受叙述的人”(theone who is narrated to)。这两个定义点明了叙述者与受述者作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交流关系。→读者可以从文本话语层面发现叙述者与受述者,并且从中推断二者之间的交流关系。P80“故事内叙述者”“故事外叙述者”和“亚故事叙述者”第四节 不可靠叙述P82上一节我们对叙述者进行了层次上和结构上的区分,本节将探讨叙述者的不可靠性(unreliability)。像隐含作者一样,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也是由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率先提出,后来成了叙事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为了从修辞角度考察作品向读者传递的主旨,布思认为应该以作品规范为参照评价叙述是否可靠。他这样说:“我把按照作品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说话和行动的叙述者称作可靠叙述者,反之称为不可靠叙述者。”这一观点表明,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的区分是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作为依据。P82布思聚焦于两种类型的不可靠叙述。一种涉及故事事实,另一种涉及价值判断。前者主要指叙述者在叙述事件时前后不一致或与事实不相符,后者主要指进行价值判断时出现偏差。P83无论出现哪一种不可靠叙述,“读者在阅读时都需要进行‘双重解码(double-decoding)’:其一是解读叙述者的话语,其二是脱开或超越叙述者的话语来推断事情的本来面目,或推断什么才构成正确的判断。”“不可靠叙述”对于作品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读者在阐释作品时能够超越叙述者的感知层面,从而将眼光投向小说的意蕴。第五章 叙述视角有关电影:p90如果舞台空间使观众的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影则可通过各种技术处理,从某些方面超越舞台甚或文字的局限,如蒙太奇手法可让观众同时看到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发生的事,特写镜头和慢镜头等可以在话语层次上对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或变形,使其产生特定的视觉效果。此外,电影镜头可以呈现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的视角,可以直观地反映醉眼朦胧﹑摇摇晃晃﹑惊恐不安、失去意识等各种状态下的人物感知。P92此外,在看电影镜头时,有时很难判断我们究竟是独立于人物在看,还是通过人物的眼睛来看。P95所谓“外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所谓“内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外视角”主要可细分为以下五种:(1)全知视角:作为观察者的全知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因此可视为一种外视角。这是传统上最常用的一种视角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全知叙述者既说又看,可从任何角度来观察事件,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偶尔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佯装旁观者。(2)选择性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选择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往往仅揭示一位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很多英美现当代短篇小说都选用这一模式,如乔伊斯的《一个惨痛的案例》和休斯(Langston Hughes)的《在路上》。(3)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像是剧院里的一位观众或像是一部摄像机,客观观察和记录人物的言行。海明威的《杀人者》和《白象似的山丘》属于此类。(4)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从自己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由于现在的“我”处于往事之外,因此这也是一种外视角。上面所引的《呼啸山庄》那一片段的比较版体现了这种外视角。(5)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比如舍伍德·安德森的《森林中的死亡》中的“我”,他旁观了一个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因为他只是旁观这位妇女的故事,处于这位妇女的故事之外,因此也是一种外视角。“内视角”则主要可细分为以下四种:(6)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可简称为“固定式内视角”或“固定式内聚焦”)。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的那一片段中,全知叙述者采用了苔丝这一故事内人物的视角来观察。苔丝的视角和叙述者的视角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叙述者无所不知,而作为人物的苔丝则不知道从帐篷里出来的人是谁。也就是说,跟上帝般的全知叙述者不同,人物的视角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是一种“有限”视角。(7)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可简称为“变换式内视角”或“变换式内聚焦”)。典型例证是吴尔夫的《到灯塔去》,这一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一直采用人物的有限视角。(8)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可简称为“多重式内视角”或“多重式内聚焦”),即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观察同一事件。典型的例子是布朗宁的长篇叙事诗《指环与书》(1868—69)。电影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9)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叙述者放弃目前的观察角度,转而采用当初正在体验事件时的眼光来聚焦。上引《呼啸山庄》那一片段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因为当时的“我”处于故事之内,因此构成一种内视角。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视角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一种修辞技巧,往往只是局部采用。在《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很多其他第一人称小说中,均可不时看到这种内视角。
热奈特《叙述话语》三大类聚焦模式一、“零聚焦”和“无聚焦”二、“内聚焦”(1)固定式内聚焦(2)变换式内聚焦(3)多重式内聚焦三、外聚焦第六章 叙事时间P112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奈特首次对“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提出了“时序”( order)、“时距”(duration)、“频率”(frequency)三个重要概念,并仔细阐述了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P113巴尔扎克将小说读者比喻为故事听众,揭示了小说家对话语时间进行调整实乃小说艺术的一个常规现象;叙述者回溯过去,概述某一段时间中的主要内容,使得故事实际时间被压缩,将故事人物十年或二十年的历史在半小时内展现给读者。正如福斯特所说“每一部小说中都有一个时钟,但是小说家可能不以为然”,喜欢对故事时间进行重新安排。小说家对故事时间进行重新安排的重要性。P11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受制于钟表时间嘀嗒之声不可逆转的规定性,但是,在虚构的故事世界,小说家通过控制、安排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构,展现了叙述行为对这种规定性的叛逆与想象。P118与倒叙形成对照,研究者们认为,倘若事情尚未发生,叙述者就提前叙述,就构成了预叙。预叙同样出现在一些实验性质较强的小说中,体现了一些后现代小说在叙事时间方面打破经典叙事模式的尝试。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篇。P119“时距”的基本含义,即,故事时长(用秒、分钟、小时、天、月和年来确定)与文本长度(用行、页来测量)之间的关系。据此,热奈特提出,可以根据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长度之比测量两者之间的关系。(1)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即“概述”(summary)(2)叙述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即“场景”(scene)→最常见的场景是文本中的人物对话。(3)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即“省略”(ellipsis)(4)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即“停顿”(pause)P124以上阐述的四种涉及时距的叙述手法构成了叙事作品中的不同节奏。它们往往交替出现在作品中,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叙事速度,使得作品犹如音乐一样随着话语模式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P124频率:与叙事节奏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叙述频率。依照里蒙-凯南的解释,叙述频率涉及“一个事件出现在故事中的次数与该事件出现在文本中的叙述(或提及)次数之间的关系。”③也就是说,事件及其被叙述都有可能包含重复。一方面,事件本身存在重复的可能;另一方面,关于事件的叙述可能一次或者多次出现在文本中。依照这种关系,热奈特区分了以下几种方式:单一叙述(singulative),即,讲述-次发生了一次的事件。这是最常见的现象。重复叙述(repeating narrative),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热奈特用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这种现象:“昨天我很早就睡了,昨天我很早就睡了,昨天我很早就睡了。”然而,这种看似不现实的现象的确存在于叙事作品中。如鲁迅《祝福》。概括叙述( iterative narrative)是指讲述一次发生了数次的事件。第七章 叙事空间P128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寻找一种确切的方式去理解叙事作品表现的空间性以及作品描述的空间与其他结构成分的关系”。这一观点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们明确关于叙事空间问题讨论的理论出发点。
本文转自 | 石桃sekimomo
《一口气读懂英国史》读书笔记
这是 34 年读的第 2017 本书,150 本书还剩下 116 本书。
2017 年 3 月 6 日,“一口气阅读英国历史”阅读笔记
“一口气阅读英国历史
“.
这本书主要以皇帝的继任为基础,将英国的历史串在一起。与一口气阅读美国历史不同,美国历史的早期是按照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到达的顺序展开的。其次,我觉得我之前对英国历史的了解之一就是美剧,比如《都铎王朝》和《风之女王》,所以在阅读相关章节时,各种镜头浮现出来。所以,其实看剧也可以增加知识。我还发现 BBC 拍了一部关于英国历史的电影,我很感兴趣地看了一看。
本书内容:《一口气读英国历史(英汉)》简介:品味历史知识,领略西方文化,走上艺术之旅,增加人文内涵。打开“人文英语”系列,让我们踏上一段穿越历史与文学、艺术与世界观的奇妙旅程,领悟博大、全面、生动的文化精髓。让 给我们上一堂精彩而丰富的人文课,让我们了解我们需要了解的关于文明的所有事情。丰富的人文英语课 - 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现代人应该知道的
目录: 第 1 章 罗马统治(公元前 55 年~公元 410 年) 1.历史发展/2 2.盖乌斯 ·凯撒/5 3.圣经和基督教的诞生/6 4.哈德良长城/7 第 2 章 “历代第一位皇帝” - 君士坦丁大帝 1.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统治者/11 2.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18 3.世界凯旋门概述/19 第 3 章 维京人和丹麦入侵 1.诺曼征服史/21 2.北欧入侵对英语的影响/28 第 4 章 盎格鲁-撒克逊人 1.现代联合王国的基础 –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31 2.亚瑟王与圆桌骑士/34 3.圣杯/36 4.圣杯与亚瑟王传奇/38 第五章 阿尔弗雷德大帝 (871~899) 1.德国国王阿尔弗雷及其贡献/43 2.阿尔弗雷德法典/47 3.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48 第六章 征服者威廉 (1066~1087) 1.威廉一世统治时期 52 2.诺曼征服/53 3.林肯大教堂和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密码/58 第七章 威廉二世 (1087~1100) 1.威廉二世统治时期/63 2.鲁弗斯石碑 /69 第 8 章 金雀花王朝 1.金雀花王朝概述 71 2.玫瑰之战/73 3.牛津大学/79 第 9 章 亨利三世 (1216~1272) 1.亨利三世统治时期/81 2.
剑桥大学/86 3.查尔斯 ·达尔文,艾萨克 ·牛顿和亚历山大·仲马/87 第十章:百年战争 1.百年战争及其结果/89 2.英格兰与百年战争/92 3.黑死病/94 第十一章 英格兰亨利七世 (1485~1509) 1.亨利七世统治时期/97 年 2.法律的执行和太平绅士/98 2.星庭/101 第十二章 亨利八世 (1509~1547) 1.亨利八世统治时期/103 年 2.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105 3.以亨利八世/113 为主题的电影 4.亨利八世和伦敦塔/114 5.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的塔楼 114 章 玛丽一世 (血腥玛丽) (1553~1558) 1.玛丽统治时期 I/119 2.血腥玛丽/124 第十四章 伊丽莎白一世 (1558~1603) 1.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 I/127 2.西班牙无敌舰队/133 3.东印度公司/133 第十五章 英国 文艺复兴 1.联合王国 文艺复兴/137 2.联合王国的代表 文艺复兴/139 3.朗利特庄园/142 4.延伸阅读/142 第十六章 詹姆斯一世 (1603~1625) 1.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145 2.出版《圣经标准版》/147 3.安妮女王/149第十七章 帝国的扩张 1.自治领的崛起/153 2.
工业革命 (1780~1830)/156 3.蒸汽机的发明者 Watt/160 4.稻国旗的起源/160 第 18 章 英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63 2.巴黎和会/167 3.中英两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态度/168 第十九章 英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171 2.温斯顿 ·丘吉尔/174 3.蒙哥马利访华看“穆桂英掌权”/176 第二十章 摇摆的六十年代 1.摇摆的六十年代/177 2.披头士乐队/180 3.石带/181 4.谁是乐队/182 5.温布利世界杯/183 第 21 章 “铁娘子” 撒切尔执政 1.“铁娘子” 撒切尔/185 2.私有化时代戛然而止/186 3.玛格丽特·撒切尔与中国/188 第 22 章 英国工党 1.英国工党概况/189 2.前工党首相/190 第 23 章 2012 年伦敦奥运会 1.2012 年夏季伦敦奥运会/195 2.历届奥运会吉祥物/199后记/207 1.联合王国君主/207 2.英国王朝/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