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5 10: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子几岁开始读书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核心问题与范围:" "核心问题:" 孔子何时开始读书?这是你作文需要回答的中心。 "范围界定:" 你需要查找可靠的历史文献或传记资料(如《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的相关记载),了解关于孔子早期教育情况的记载。注意区分“识字”、“开始接受教育”和“博览群书”这几个概念。
2. "准确查找与核实资料:" "来源可靠:" 优先选择权威的历史著作、学术研究或官方认可的传记。避免依赖过于娱乐化或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 "信息准确:" 仔细核对关于孔子年龄、教育经历的具体描述。虽然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说法流传较广,但关于他更早(如“学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的记载也需要了解,并判断其可信度。明确你写作是基于哪种主流观点或综合信息。
3. "深入理解孔子“学”的内涵:" "不仅仅是识字:" 孔子的“学”绝不仅仅是学习文字,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政治、历史、哲学、道德等。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对人才需求高),以及
孔子诞辰日——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为夏历八月廿七或阳历9月28日,全称孔子诞辰纪念日。中国古代祭孔,都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民国期间,政府曾定夏历8月27日作为教师节,后又把它换算为西元9月28日。2018年是孔子诞辰2569周年。
关于孔子诞辰,历来存在争议,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孔子诞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也就是阳历8月21日;《孔庭纂要》说是阳历8月27日。此外还有学者推算认为孔子诞辰是西元的10月9日、10月3日,等等。虽然众说纷纭,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伟大先贤、至圣先师——孔子的崇敬和纪念。每年孔子诞辰日这天,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孔子的追念。纪念孔子诞辰已成为传统习惯,人们从心理上已经认可它。
祭孔,是我们向师者的礼敬。
孔子最伟大、最根本的身份,是教师,而且他是一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垄断、兴盛了私学、把知识播种民间的成功教师。《论语》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的语录体文集,几乎可以看做是孔子教学的一本课堂笔记。所以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祭孔,是我们向儒学的礼敬。
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成为了主流思想文化、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显学,儒家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是个人修养的君子人格;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是社会价值的道德体系;儒家规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进阶顺序;儒家重视的“和为贵”、“致中和”,是国际相处的和谐之道。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学术体系“经史子集”中,属于“经部”,是纲常性的学问、是恒久性的价值。这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实用型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型文化,是一种兼济天下的中和型文化。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值此孔子诞辰2569周年纪念日,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唯以虔诚恭敬之心,向先师孔子表示敬意,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共同精神家园,汇聚能量,共筑梦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让我们共同致敬先师,传承文明,以崇高的敬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化之梦。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游于艺”,游是活动、游憩的意思,不是游戏的游(游戏的游古代写作“遊”);“艺”是指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游于艺”就是熟练掌握六艺,畅游其中,就像鱼儿自在地在水里游泳一样。鱼在水中游,是自由而轻快的,人畅游知识的海洋,也必然会获得自由和愉快。能从学问中找到快乐,就不必担忧学问做不好了。这就像《礼记·学记》里说的那样:“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