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对联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5 11:59

精心挑选《对联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对联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既有深度,又符合“读书笔记”的特点: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笔记性质:" 首先要清楚这是一篇“读书笔记”,重点在于记录和思考"从书中"获取的对联知识,而不是泛泛而谈或纯粹的个人创作。 "书籍内容:" 明确你所读的关于对联的书籍具体讲了什么?是历史渊源、艺术技巧、文化内涵、分类方法,还是名家名联赏析?你的作文主题应围绕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展开。 "中心思想:" 确定你想要通过这篇笔记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例如,是对联语言的精练之美、对仗工整之妙,还是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2. "内容选择与组织:" "紧扣书本:" 这是笔记作文的灵魂。所有观点、例子、分析都必须来源于你所读的书。可以直接引用书中的语句(需注明出处或章节),或转述书中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重点突出:" 不必面面俱到。选择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启发最大或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深入阐述。可以是某个对联赏析,可以是某个关于对仗或平仄规则的解释,也可以是作者提出的某个文化观点。

疫情之下话读书——阅读塑造人生

来源:光明日报

4月21日,江苏省泗洪县新华书店迎来了小读者。张笑摄/光明图片

视觉中国

编者按

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

当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沉浸在影视音的世界里,沉下心来品读一本书似乎变成了需要下点决心才能完成的事。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在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不要忘记在生活中给阅读留出一点空间。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常规生活出现了很多意外甚至困难。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格外需要阅读给我们慰藉与力量,陪伴我们共克时艰。疫情也让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显得很特殊。我们四位读书人讲述他们的读书故事:一位生长于武汉、执教于武汉,一位是古代抗疫史的研究者,一位在电视节目中用传统诗词鼓舞人心,还有一位是以救死扶伤为志业的医学生。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际遇,但阅读都改变着、塑造着他们的人生。

40后郭齐勇

读书要提倡“比慢”精神

我的读书生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家里的书不多,放寒暑假时,三哥从学校图书馆帮弟妹们借回了很多书。进入中学以后,我开始有了自己的阅读生活。

青年时代遭逢“文革”,又下乡当知青,到工厂当工人。那十多年是我“乱”读书的时代,什么书都读。煤油灯下读书,读累了,倒头就睡,次日早晨出工,同伴笑指我的两鼻孔都是黑的。

1978年,我31岁才上了大学,更是泡在图书馆里,自由读书。低年级恶补名著小说,也赶过时髦,抢读维纳的《控制论》等书,读得很杂,涉猎面较广。

到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阶段,我才埋首于理论与历史著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专业训练,有步骤地读点文史哲的基础书,在中、西、马的经典著作方面下过功夫,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写了一些心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年来,我的旅行也围绕着读书而展开,如到京都拜谷川道雄,到福冈访冈田武彦,到波士顿与史华慈交谈,到巴黎见过谢和耐,观赏巴黎圣母院,到特里尔参观马克思旧居,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看歌德的老宅子,到英伦寻访莎翁故园,到台北钱穆的素书楼品茶,到宁波天一阁做演讲。

读书为用而读,但不应局限于此,也为无用而读。有用与无用相互转化,无用可能是大用。我的读书,一多半是实用,即围绕专业,围绕着教书和指导学生而读,然而我仍喜欢多读,不计功利地读书。太实用,人会变得偏枯无趣。为修身养性,我现在常读点佛经与《庄子》,也读读朱子的《近思录》,阳明的《传习录》等。

读专业书要细、要慢,提倡“比慢”精神。有的专业书,号称难读。如《礼记·曾子问》,真不好读,每一段每一句,都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不叫读书,叫啃书,啃进去了,就有了看家的本领。我们的专业训练,就是在诸经诸子中找一点经典,让学生一字一句一段地细读,连同注疏,读通了,读懂了,再谈思想。

我还主张择取精品细读,整本地读,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下去。黄季刚反对“杀书头”,翻看个开头,浮光掠影,东翻西看,似乎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收益。

快节奏的网络时代给我们极大的方便,但数字化时代也有负面影响,读书的人少了,写书的人多了,专家与业余爱好者、创作者与读者、观众的界限没有了,知识的系统性,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失落了。在这一背景下,人文精神被碎片化、贫弱化了。这是我们要特别强调读书的原因。

●郭齐勇1947年生于武汉,系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

90后安子玉

阅读坚定我的从医之路

作为一名医学生的我,平时课业比较繁重,还有科研任务要做,空下来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我从没停止过对阅读的热爱,总会见缝插针地翻阅喜欢的书籍,每天也坚持睡前读书。阅读不仅让我放松了紧绷了一天的身心,也给我展现了另一个让人着迷的多彩世界。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关于急救常识的科普图画书,虽然看不太懂那些医学词汇,但上面栩栩如生的插图令我爱不释手。从那时开始,我就对医学世界充满了憧憬。长大后,如愿以偿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我才慢慢发现,这确实是一条艰辛之路。临床学的课本每本书都像砖头一样厚,每句话都是知识点,每次实验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成为医生的过程真是漫长而又辛苦,让我有点儿想打退堂鼓了。

正当对所学专业产生迷茫时,我读到了一本书——《当呼吸化作空气》。这本书以自叙的形式讲述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与癌症斗争的感人故事。作者不想病殃殃地躺在床上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患癌症期间依然坚持为患者做手术。他这样写道:“我想回到医生这个岗位上,去救更多的病人,将我的医术教给更多晚辈……”看到这里,我为自己遇到一些挫折就想逃避而惭愧。读完这本书,我不断思考着患者与医生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和坚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很多医生冲到了最前线,我所在的临床医院的一位呼吸科老师就在其中。我在为老师祈祷平安的同时,也看到了包括她在内的很多老师为此次抗疫所写的一些文章,从那些朴实无华又专业性很强的文字中,我不仅了解到许多课本中很少涉及的实践经验,也为他们与病魔抗争的勇气、与时间赛跑的拼搏精神所感动,让我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与荣誉感更加强烈了。我从未像现在这样,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高兴。

古人云: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我现在还在上大四,还没有真正用自己的所学去救助过病人,但老师们和学长们就是最亲近而又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那些战疫文章已成为我阅读的首选,激励着我要加倍努力,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真正成长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让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安子玉1998年生于北京,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60后张剑光

专业书读出闲书的味道

我的小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学校图书室书少得可怜,印象深刻的是《难忘的战斗》,不分白天黑夜地读完。有了好书,还想和人分享。初中时,借给同学《静静的顿河》,再也没还回来,我一直耿耿于怀。

因为看了不少闲书,脑子里全是这些书的故事情节,所以高考时选择了考文科,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否则很有可能至今仍在农村劳动,最多空余的时间为乡镇广播站写写稿。

80年代上大学,读西方学术著作和小说是比较时髦的,费了很多脑细胞,没有享受到多少快乐。这段时间,应该是我读书经历中的一段“弯路”。不过考研的时候,有一门“文化史知识”,竟然是200个古今中外知识的填空,闲书看得多的人当然考得好,而很多人就是栽在这门课上。

在大学里当老师,读专业书是必须的,但读着读着,读闲书的兴趣又冒出来了。我特别喜欢笔记小说,也喜欢读方志。我出生在上海郊区,所以对上海的方志比较感兴趣,对书里记载的农村场景最熟悉,对农村的资料也比较敏感,读着读着,一篇学术论文就找全了资料。我的不少论文,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

读书、写作如果能和个人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和动力。今年初,我的《中国抗疫简史》出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实早在1998年,我就写过《三千年疫情》。出版社最初约稿时,我怕资料不够,就没接受,但后来还是觉得要写这个题目,通过写古代的疫病史为今天带来点借鉴和启示。

乡村人家的木门上,家家户户都贴着一副对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出自毛泽东的《送瘟神》。从小就听我爷爷说他的两个哥哥得了“肺病”,一个活到49,一个只活了39,都是让疫病夺走了生命。初中二年级那年,爷爷也得了痨病,也就是肺结核。村里人如临大敌,认为必死无疑,慌里慌张让我们小孩子远离他。当然,那时的医学技术比几十年前大有进步,几个月后爷爷就治愈了。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第二年冬天,我也莫名其妙得了甲肝,望着六个多月大的女儿,迅疾拎了一包衣服主动去医院,有点像投案自首,直到二十多天后才出院。

写《三千年疫情》前,我看了不少闲书,只是没有专门往疫情上思考。那些医者的传奇诊病故事,我特别喜欢看,虽然知道有些只是传说,但多少说明了一种社会现象。凭着读闲书的积累,接手关于疫情的题目,写作时并没有遇到多少困难,而是充满动力。

回顾我的读书,不外乎是工作前有闲书拿来就读,工作后专业书能读出闲书的味道,凭着兴趣读,读出快乐来。

●张剑光1964年生于上海,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80后彭敏

看到人生的一万种可能

如果不是阅读替我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难以想象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时候,我对物质的匮乏感受不强烈,但阅读资源的短缺却始终困扰着我。我人生第一次产生买书的欲望,是和父亲一起去市里走亲戚。在经过一家书店时,我被那些花花绿绿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深深吸引了。由于我不经常向父亲提要求,所以这一次父亲大概也想尽他所能满足我的愿望。可当他把书翻过来看到定价,脸还是瞬间涨红了。一本书卖两块九毛八,同样的钱够家里吃好几天了。

从父亲脸上看到退缩的神色后,我不依不饶,大吵大闹。在引起旁人围观之前,父亲赶紧使出了撒手锏——用手中带弯钩的伞柄勾住了我的裤腰带。一股无情的力量很快将我带离了现场。

买不起书,成为我童年的常态。父亲恰在一所小学工作,小学有一个二十几平方米的房间,算是图书馆,但却只对教师开放。我父亲是食堂的大师傅,没有借书的权利。只有当图书馆采购来一批新书,需要有人帮忙搬运,校长才会想到请父亲出力。不得不说父亲的搬运功夫是极好的,他总能趁校长不注意,把一摞书悄悄藏到我们家床底下。这些通过不光彩的行为“聚敛”而来的书籍,构成了我童年真正的宝库。

其中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唐诗三百首》。少年时的我,偷懒跳过了许多佶屈聱牙的长诗,但对那些短小精悍的绝句和律诗却是爱不释手。在我居住的小镇边缘有条铁路,我常在清晨起来,带着《唐诗三百首》沿铁轨漫步,一边听山风呼啸,一边在嘴里咀嚼那些或绮丽清深或沉郁顿挫的诗句。每当有火车经过,我就跳到路边,看着列车走远,仿佛和车上的旅客一起憧憬着渺不可知的前路。

生于80年代,女生不读点言情,男生不读点武侠,会感觉青春都不完整。我生命中第一本武侠小说,是《鹿鼎记》第五册,正是它带我进入那梦想与热血的世界。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武侠言情悬疑侦探等等,都属于闲书。可其实,正是这类闲书拓宽了我们的心智和想象,让我们获得更宽阔的视野和通道去探索世界。

人类的成长往往不发生在舒适区,而在艰难忧患当中。我很庆幸,在我年富力强时挑战了许多难读的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尤利西斯》。大学某个暑假,我每天读三四十页,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中的书、小说中的小说。从此以往,再看到任何玩花样的小说,我心里都会浮现出元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啊。

阅读的奇妙之处,用刘勰的话来说叫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每个人都被局限在单一的时间和空间,但只要翻开一本书,我们的精神就立即获得了无穷的自由。在纷纭的人物和故事中,我们仿佛活了很多辈子,做了无数次选择,也看到了人生的一万种可能。

●彭敏1983年生于衡阳,系《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作者:郭齐勇 张剑光 彭敏 安子玉

野史:纪晓岚出对联,一笔直通,两扇敞开!乾隆:字是不是少了点

几千几百年前的风流才子中,西汉的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换来了与卓文君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明朝的唐伯虎点秋香卖身为奴赢得美人归更是妇孺皆知;而清朝乾隆年间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以自己的聪明才学上可以哄得皇帝开怀大笑下可以逗僧尼转怒为喜。

在泰山的斗母宫中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笔直通,两扇敞开”,引来女尼怒骂,他却不慌不忙地说还没有完呢,写完之后尼姑转怒为笑,那他后面写下的是什么字呢?不禁让人颇为好奇。

才华横溢诙谐自如的日常生活

大家所熟悉的是电视中满腹学问伶牙俐齿,而且谁都敢怼的纪晓岚,真实的他有很多面,但同样是满腹珠玑,文江学海。

从小就有歪才的纪晓岚出生于书香门第,从他往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家里面非常重视读书,有“贫莫断书香”的遗训。

四岁时就开始启蒙读书,八岁考童生试时遇20多岁登科仅三年的主考官,因他巧妙应对主考官的即兴出题,神童之誉不胫而走。

当时主考官连出三联,其中一联主考官轻视他年幼说:“八岁儿童,岂有登科大志”,纪晓岚回敬的是:“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言语中寸步不让,考官不禁对他的勇气和才华叹服。

也正因为名声太大,令他自己也有些飘飘然了,忘了督学大人“县考难、府考难、院考更难,当秀才不易”的警示,第一次参加乡试有些恃才傲物而名落孙山,而后才痛定思痛最终金榜题名并顺利进入翰林院。

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很得乾隆的赏识,出行经常带着他,一路上君臣对对对子也消减了很多无聊时间。

一次纪晓岚随乾隆登泰山,一行人来到“斗母宫”,斗母宫临溪而建非常幽静,站在宫门前,北看:天门依然高挂遥不可及,南望:来路低矮山峰就在脚底下,于是就准备在这里略微休息并用膳。

因为宫中供奉着送子观音,一些年轻妇人或家中子嗣艰难的豪门贵妇都愿意到这里来寻求神佛的保佑求得一子半女,所以香火非常鼎盛。

前段时间,斗母宫新建的佛塔刚刚落成,佛堂之中还缺了副诗联,了因师太一直想找个有名望的人写副对联,好让佛堂更添书香之气。

在得知和乾隆一起来的还有大才子纪晓岚时很是喜出望外,耐心的等乾隆他们用好素斋,亲自把宫中最好的香茗捧到乾隆和纪晓岚面前,退后一步对乾隆施了一礼说:“皇上,老尼斗胆有个不请之请。”

乾隆出门游玩于山水之间一般都比较随和,就笑呵呵的说:“师太有何话尽管说来。”

了因师太心中窃喜,但面上不动声色地说:“皇上,宫中佛堂新建,还缺少诗联一副,不敢劳动皇上御笔,久闻纪大人才华横溢,想请墨宝一副。”

乾隆一听,看向一旁喝茶的纪晓岚说:“爱卿,既然师太点名,你就露一手吧。”

纪晓岚忙站起来谦虚道:“是,皇上,那臣就献丑了。”

了因一听乾隆和纪晓岚都答应了,忙高兴地让身边的女尼在院子中备好桌案,快速取来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

待一切准备就绪,纪晓岚走到桌案前略加沉吟忽然诡异一笑,铺开宣纸,一挥而就,只见八个大字跃然纸上:“一笔直通,两扇敞开”。

了因一看,心中怒骂,觉得纪晓岚在佛门写下这样的对联太不庄重了,正要开口,旁边的乾隆也看出不对劲,说:“纪爱卿,字是不是少了点。”

纪晓岚说:“回皇上,臣还没写完呢。”

话音一落,拿起笔刷刷刷,在先前写的两句下各加了三个字,一副完整的七言对联就呈现在众人眼前。

纪晓岚问了因:“师太,你看这对联还满意吗?”

了因走上前去念道:“一笔直通西天路,两扇敞开大千门。纪大人好才情,老尼多谢了。”了因看着眼前这副绝妙禅联,刚刚的怒火一下子烟消云散了,笑得一脸慈悲。

乾隆和其他大臣也在一旁呵呵大笑摇头,写个对联都要大喘气的,也就只有纪晓岚了,看他把这老尼姑逗得心情像坐过山车。

随后君臣相携登上了泰山顶,俯览山下,远眺东方,气势恢宏,霞光万丈,乾隆即兴发挥顺口吟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在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时,纪晓岚忽视了君臣之间的礼仪,随口续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直若登天然。”自然流畅无疵可挑的下联,乾隆也是被惊到了不得不佩服纪晓岚的才情。

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君臣两人还有凭借自己的学识吃免费的午餐赚银子的趣事。

那天两人微服在承德大街上闲逛时,见到一家挂着“半联酒店”四字招牌的酒店,店前围了一群人,两人也跟着去凑热闹了,只听掌柜的拱手喊道:“小店屋内有半副对联,哪位能续上下联,美味佳肴免费尽用,并赠文银十两。”

很多人听了都走进店内,君臣二人觉着好奇,便也信步跨进店门,见堂屋正中悬的半联是:“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鲶大嘴”。

君臣二人便坐在桌前,绷着脸冥思苦想,许久也对不出适当的下联来,店内的其他人也在七嘴八舌的争论着,但还是没个结果。

恰在这时,酒店的伙计往店内抬一筐大蟹,其中还有只仰面朝天四腿乱蹬鼋鱼,纪晓岚看到了灵机一动吟出下联:“三元有甲,龟圆鳖瘪蟹短头”。

众人一听,对得不要太工整了,以三元对一串,以有甲对无鳞,龟圆对鳅短,鳖瘪对鳝长, 蟹短头对鲶大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而且意境别致、有趣。

老板也是个爱才并守信之人,对纪晓岚是佩服之极,爽快的兑现承诺,给君臣二人上了一桌店内的招牌美味,两人心情愉悦的大吃一顿,得了十两文银扬长而去。

踢馆踢多了,难免会踢到铁板,一日,纪晓岚家中小妾明轩给下朝刚回家的他出了个对子:“夏布糊窗,个个孔明诸格亮”。

纪晓岚开始觉得很平常,可仔细琢磨下来却犯难了,怎么对都觉得少了点什么,弄得茶饭不思就想着对着对子,最后没办法只好向明轩承认对不上,倒把那小妾给乐坏了。

此联结构极巧妙,用语双关,指事字字贴切,而且用了三国蜀丞相诸葛亮的名和字谐音,纪晓岚把古今人名想了个遍,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来对,不想竟成终身遗憾。

纪晓岚没想到的是,这对联真正凑成一对珠联璧合的佳对时已经是二百多年后了。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名扬海内时,有人巧妙地用他的艺名兰芳和字畹华,描绘了梅兰怒放、香风满院的情景,把二百多年前的上联对上了下联:幽香满院,郁郁畹华梅兰芳,后来人们称之为“二百年才对上的对联”。

聪敏谨慎如鱼得水的朝堂岁月

纪晓岚不单单用自己的学问让日常的生活多姿多彩,在朝堂上凭借满腹经纶同样使跌宕的政治生涯善始善终。

纪晓岚在乡试时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为主考官,因成绩出色被点为头名解元,后来进京与他们父子俩同朝为官时都颇得乾隆赏识宠爱。

但众所周知,乾隆最宠爱的是大贪官和珅,于是纪晓岚和刘墉联手坑和珅,在乾隆的眼皮子底下好戏上台,令人拍手称快。

纪晓岚得宠于乾隆帝的时候,刘统勋、刘墉父子等忠臣也深深得宠,然而最受乾隆得宠的却是权倾朝野的和珅,他身兼军机大臣 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户部三库执掌(银库、缎四年、颐料 库)等职。

和坤截留贡品、广收贿赂、卖官鬻爵,乾隆视而不见,百官弹劾和坤,乾隆听而不闻,导致和坤骄气日盛,目空一切。

纪晓岚知道以自己的官职实力无法与和珅硬碰硬,所以尽量不去招惹他,但由于非常看不惯他的张扬跋扈,一旦逮着机会,就会暗搓搓的捉弄和珅一把。

这一年,和坤大兴土木在德胜门内修建起了宏伟庞大的和府,新宅落成和珅纪晓岚参观并请其题字,纪晓岚一看机会来了也不推辞,参观了和府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后,就在翁郁的南竹与花草树木间,写下“竹苞”二字。

这两字出于《诗经》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之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来颂扬华屋落成、人丁兴旺,因此,和坤常常向人炫耀,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直到有一天,乾隆在和府游览时戳破了这个彩色的肥皂泡,乾隆指着那块“竹苞”匾额笑着问和珅:“竹字拆开,为个个;苞,是上草下包,是在说你和家个个都是草包吗?”

和珅听了顿时无地自容,这时才知道着了纪晓岚的道,就怀恨在心,想着怎么来出这口气。

同朝为官,机会很多,而且和珅也并非真是草包,很会抓住机会,和珅升任尚书后,请同僚喝酒,一只狗正好从旁跑过,和绅故意问:“是狼是狗?”

当时纪晓岚正任职侍郎,也可以理解为“侍郎是狗”,纪晓岚慢条斯理地对到:“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和珅没占到便宜,只得招呼大家喝酒。

这些都是口水仗,你来我往的也不伤筋骨,但都想找机会狠狠地坑对方一把。

乾隆三十一年时天下大旱,直隶(今 河北)、山东最为严重,沿途饿殍遍野,两省官员纷纷设立粥厂赈济灾民,两省在京官员也纷纷解囊捐赠,分别由祖籍直隶的纪晓岚和祖籍山东的刘墉代为运到家乡。

此时国库空虚,巨贪和珅却依然狂捞不止,纪晓岚便与好友刘墉设计想让和坤吐出点银子来赈济灾民。

这天和坤家人密报,刘墉欲于后半夜将20万两白银运出崇文门,送去山东老家。

和绅暗想这银子肯定有问题,不然运送银两为什么要三更半夜呢?如果抓个现行,一来可以趁此机会报复一下一直与自己作对刘统勋父子,顺便将银子归为己有;再者可以报告皇上治他们父子的罪。

于是暗中设下伏兵,将人箱统统押入和府,谁想打开箱子一看,里面却全是鹅卵石,和珅顿时傻眼了。

第二天清早,刘统勋父子到皇帝面前状告和珅,刘统勋父子一口咬定里边装的是白银20万两,且有捐助的百官作证,而和坤却咬定里面全是石头,当堂对质双方各执一词。

乾隆埋怨和珅做事不考虑周全,又想着这银子是救济老百姓的,于是顺水做人情,判和坤拿出40万两白银作充值及罚金。

和珅往外拿银子,比割他的肉还难受,和珅恨死了刘统勋父子,后来他知道这里面还有纪晓岚在搅合, 也一同恨上了。

不久,一时找不到刘统勋父子茬的和珅却找到了找纪晓岚麻烦的的机会,以“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为由,把纪晓岚搞到了乌鲁木齐去戴罪戍边。

直到三年后,好大喜功的乾隆想搜辑文萃,编一部旷世巨著,以供学子进仕之用,经编纂此书的首任总裁刘统勋力荐,48岁纪晓岚官复原职回京受命编纂《四库全书》。

戍边生活并没有消磨完纪晓岚的意志和才情,回京后仍然殚精竭虑 赤诚忠心,惟恐有负乾隆之命,而皇帝也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慢慢地君臣两人又恢复了之前相对轻松的状态了。

有一天早晨,纪晓岚和同僚们在朝房里等待上朝,许久也不见皇上登殿,纪晓岚忍不住发牢骚:“这老头儿,怎么还不来?”

不想,他的话音刚落,脚步声已经到了后座,原来,乾隆皇帝早已到了,只是在门口偷听,正好听到了纪晓岚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气得脸都变色了,指着纪晓岚的鼻子厉声喝问:“这老头儿三字何解?”

在场的文武大臣吓了一大跳,都为纪晓岚捏一把汗,心想他这下子恐怕要倒大霉了。

纪晓岚开始也慌了一下,却马上镇定下来,从容地摘下了自己的顶戴,上前几步跪奏: “皇上,万寿无疆之谓老,至尊无上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儿”。

乾隆虽然明知他的解释是一时情急的诡辩, 但是经他这么一拍马屁,脾气却发也不出来了,就揭过不追究了,纪晓岚也松了一大口气。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特别是清朝时期文字狱兴盛,稍有不慎,脑袋落地也不是没可能,但纪晓岚就这么凭实力让多次自己化险为夷。

待到乾隆过世嘉庆真正掌权,纪晓岚也已是72岁的古稀老人了,但还被嘉庆倚重,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一边小心翼翼伺候皇帝,一边撰写《阅微草堂笔记》这本笔记体小说,在小说中很好的体现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识同样如此,用自己的聪明才识造福社会,惠及百姓,社会发展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乔继堂《正说历朝八十臣》2019年

于子洲 陶明华《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2010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