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5 13:56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毕业照日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希望能帮助你:
"毕业照日记作文:定格青春,书写感悟——写作注意事项"
毕业照,是青春岁月里一张张定格的画卷,承载着我们的欢笑、泪水、友谊与憧憬。毕业照日记作文,则是在这张静态的影像上,叠加我们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使其更加丰满和有意义。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紧扣“毕业照”这一核心载体,展开叙述与抒情"
"中心明确:" 文章的焦点必须是毕业照。所有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应围绕这张照片或由这张照片引发的情感、回忆、思考展开。避免跑题,旁逸斜枝。 "图文结合(想象):" 虽然是文字作文,但写作时要“看”这张毕业照。想象照片中的场景、人物的表情、穿着、站姿,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这能让你的描写更生动,情感更真切。 "选取特定角度:" 毕业照是集体性的,但你的作文可以聚焦于照片中的某个细节(如某个同学的特写、某个有趣的瞬间、你和某个朋友的位置等),或者聚焦于照片所代表的某种情感(如离别的不舍、对未来的期待、师恩的难忘等),或者聚焦于拍摄毕业照过程中的一个难忘片段。
►散文◄
我的三张毕业照
作者:王杰
(小学毕业合影,摄于1974年)我本人站在左上角,黑衣服衬深色幕布,只能看个大概轮廓。这也是我系红领巾的唯一一张照片,其实那时我已经15岁了,是“文革”使学业中断,让我成了一名老少先队员。
近日整理旧照片,一下找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三张毕业照,相纸有些泛黄,影像也有些模糊,然而记忆的闸门却瞬间打开,照片上的人和事立刻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甚至之前一些已忘却了的名字也被瞬间唤起。那么,就来说说记忆中这三张照片上的人和事,以无聊对有聊,神游过往,权当是疫情中的一种消遣。
先说小学毕业合影。这张照片奇怪没有标明拍摄时间,也许是照相馆的师傅一时疏忽所致。拍摄时间即是毕业时间,标注下拍摄时间对合影留念非常必要。不过没有也不要紧,我可以根据别的线索进行推导。比如我是1966年9月上学的,报名时因为不足月份,差点儿被学校拒之门外。报名的女老师见我急得大哭,为安抚我才破例网开一面。走进课堂,发现她竟是我们的班主任,再再后来发现她还是我的叔伯表姐。可见冥冥之中就有缘分在。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文革”虽已爆发,但还没波及到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小县城。等我们要上二年级的时候,整个社会开始大乱,继而武斗开始,学校停课,我们的学业就此中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年,及复课重新读二年级,时间已经到了1970年初冬。为什么我记得是初冬?因为复课后学校重新按片区入学,我和邻居张洪杰被划到了三小。三小当然比不上一小。我倆顶着寒冷的北风到三小上了两天学,实在忍受不了三小的脏乱差,又决计找回到了之前的一小。从1970年到1974年连续念了二三四五个年级,为了理顺寒暑假,五年级又多念了半年到暑假才毕业。这样推算,我们小学毕业的时间应该是1974年七八月份。
毕业照的时间考证清楚了,再说照片中的人和事儿。坐在学生中间的肯定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最中间这位刘师傅,是酒厂派驻学校的工宣队长。当时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工宣队长是学校一把手。但刘师傅没多少文化,而且老实厚道,学校的事他基本不管,没事在校园里转转,开会讲话也不多说,传达文件也多让别人去念,所以几乎没给人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挨着他左侧的解放军战士是我们班的校外辅导员,人长得英俊潇洒,给我们讲过雷锋叔叔的故事,他亲切和蔼,是男女同学喜欢和崇拜的偶像。挨着他的是我们当时的班主任张淑清老师,她功课教得好,对学生要求又严,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记得中间张老师休一段儿产假,同学们便和她难舍难分,课堂上师生竟一起大哭一场。左边的是给张老师代课的林秀芝老师,人温和,有调皮学生曾故意把她气得鼻子尖儿冒汗。最近听说她已经不在了,挺好的一老师!
刘师傅的右侧是两位被“解放”不久的校领导,先是党支部书记张玉启老师。我们刚上二年级的时候,校园里到处都是打倒他的大标语。他并没给我们讲过课,只在开会的时候讲过几次话。印象较深的,是挨着他的李春坡校长。当年高年级学生把他揪到教室批斗,不但给他挂牌子,还有调皮学生往他脖子上挂水桶,一边逼迫他交代一边往桶里加砖头。铁丝嵌进肉里,他疼得呲牙咧嘴,汗珠唰唰往下淌,连说:“我交代,我交代!”。林彪事件后,李校长成了革委会副主任,记得《毛主席给江青的信》就是他来班级传达的。他一边读原文,一边解释,读一句解释一句。讲到“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时,他拿白布比喻皎皎者容易弄脏,拿细长筷子比喻峣峣者容易折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照片的其他人就都是同学了。我本人站在左上角,黑衣服衬深色幕布,只能看个大概轮廓。这也是我系红领巾的唯一一张照片,其实那时我已经15岁了,是“文革”使学业中断,让我成了一名老少先队员。
从1974年到如今,46年匆匆过去,照片上的我们,从翩翩少年似乎一转眼都变成了花甲老人,其中很多人早已当上了爷爷奶奶,更有夏桂芳、沈彬、曲林、牛连军、于淑英五位同学早早离开了人世,一切都似弹指一挥间。
(中学毕业合影,摄于1978年)这张照片的背景是“文革”初被大火烧毁后复建的学校办公室,建得颇为简陋,门脸儿上端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8个大字是出自单玉琦老师的手笔,单老师左侧戴帽子的是教物理的赵爱山老师,单老师右侧戴帽子的是老校长张守仕……
第二张照片是中学毕业合影。拍摄时间是1978年6月12日。从1974年到1978年整个国家经历了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唐山大地震、三位领袖去世、粉碎“四人帮”和拨乱反正,我们这帮中学生与时代同步也经历4年风雷激荡,从翩翩少年开始步入青年。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文革”初被大火烧毁后复建的学校办公室,建得颇为简陋,门脸儿上端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8个大字是出自单玉琦老师的手笔。他虽然只教过我半年多语文,但他的笔迹我却十分熟悉,如今珍藏着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上面几乎都是他的笔迹。单老师语文基础知识扎实,语法尤其教得好,我选择报考辽大也是听从了他的指点。上大学后,我还和单老师通过几封信。后来听说他当了职业高中的校长,再后来就听说他因肝癌病故了,英年早逝,殊为可惜。
单老师左侧戴帽子的是教物理的赵爱山老师,我曾当过他的课代表。他上课总是笑咪咪的从不摘帽子,第一句话总是“后课复习前课”,先把上堂课讲的内容简单复述一遍,然后再讲新课。挨着的是吴成骏老师,当时是教务处长。然后是学校团委书记李显章老师,后来听说他从政还当过市安监局长。然后是教物理的赵福利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性格绵软,说话从不高声大嗓。然后是苏慧智老师,典型的知识分子,后来去财经学院当了大学老师。然后是我们的班主任马跃兰老师,她和我姐同学,毕业没下乡留校当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爱笑,和我们一起下乡支农,一起到农村过革命化春节。最左边的是刘赛珍老师,五十年代北师大的高材生,杭州人,数学教得好且和蔼可亲。我中学作文曾经写过她,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讲评过。后来刘老师调回杭州在大学任教,前些年病逝了,当年认识她的老师同学闻之都悲痛不已。
单老师右侧戴帽子的是老校长张守仕,吉林大学老大学生,没给我们讲过课,但据说哪个老师缺课他都能代。备战高考时他一句“高考录取20万,全国人民看!”让我记忆深刻。然后是教地理的庞尔钦老师,他胖乎乎笑呵呵永远和蔼可亲。他说话西部口音,讲起课来风趣幽默,上下几届学生都对他十分爱戴。然后是教化学的赵光明老师,性格温和,辅导学生态度和蔼且有耐心,可惜我从开始就不爱学化学,上课就看小说,现在想来有点对他不起。然后是教数学的张炬老师,干净利索,三角函数尤其讲得好,而且他还多才多艺,打球裁判笛子黑管样样都会。再右是教数学的罗来镇老师,他教过我们对数,才四十几岁就因肝癌病逝了。罗老师是刘赛珍老师的先生,两个南方人,年纪轻轻就来塞北从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最后罗老师还将自己的一把骨头扔在了这里,其命运之悲怆,着实令人痛惜。最右侧是教体育的小王老师,当时比我们大不几岁,现在也该接近古稀之年了。
我们这届同学应该说还是很幸运,不但遇到了一大批因各种原因来校执教的好老师,而且还赶上恢复高考的好时代。那次毕业合影后,除大部分同学作为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外,一小批同学留校读了十年级。我本人就是读完十年级后直接考大学的。
2018年初夏,我们中学同学举行了一次毕业40周年聚会,五十多名同学有四十多名同学参加。一些同学退休了,一些同学当了爷爷奶奶,大家久别重逢,亲热之余多是感慨,希望40年后我们能够再次相聚。在这张照片中,我就不说哪个是我了,除了老同学,也看看你的眼力。
(大学毕业合影,摄于1983年)老师当时都是学界翘楚、教授副教授,照片里居中戴眼镜的长者是著名经济学家、当时的副校长宋则行先生。
第三张是大学毕业合影。拍摄时间是1983年7月10日,距今已是37年。这是我们同届两个班的一起合影,而且拍的是彩色照片。
当时已是入夏,同学们的毕业去向已都敲定,有的进京,有的留校,有的回家乡城市,有的分到省城各单位,还有三名同学投笔从戎参军入伍。4年大学生活结束,大家即将各奔东西,此时同学们都沉浸在难舍难分的气氛之中。
此张照片的背景是文科楼,当时叫哲经楼,我们中文系是大系,中文系的同学更愿意叫它文科楼。这座有着俄式建筑风格的灰白色教学楼,楼层并不高,楼身却很长,外观洋气,内部宽敞,其引人注目在当时整个校园里也十分突出。我们中文系是整个第三层。大学4年,我们所有的听课考试,所有的学业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至今同学们都对这座造型独特的教学楼还怀有深深的眷恋。2009年两个班举行入学30周年聚会,同学们再次走进这座楼,走进当年听课的教室,重温旧梦,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当得知这座楼已被学校列为历史保护建筑,大家更是倍感欣慰。
照片里居中戴眼镜的长者是著名经济学家、当时的副校长宋则行先生,他早年留学英国,并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经济学专著是当时全国高校财经专业的教科书。左侧戴墨镜的是我们中文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孟庆文先生,也是我们同班同学孟繁华的父亲,老人家八十来岁还能骑车买菜,九十来岁还能去北陵公园打拳舞剑。然后是学校教务处长和中文系负责行政的副主任于国范老师,然后是教学、后勤和行政三个系秘书,天知道他们为何置众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于不顾挤坐在这里?然后戴墨镜的是有俄罗斯血统、教我们俄罗斯文学的刘航舵老师,左5是著名红学家朱眉叔先生,依次往左是讲古代文论的李承烈老师、讲古代文学的姜涛老师、讲文献学的王恩涛老师、讲宋词的左成文老师。宋副校长右边依次是艾副校长、钱文学副书记、姚常明组织部长、系党总支王作昌副书记、高成栋副系主任、讲《西厢记》的李老师、讲古代汉语的丁振渠老师、系党总支罗远林副书记和讲修辞学的王老师。
三排两端站着的,还有讲《水浒传》的李老师、讲文艺理论的隋景山老师、讲印度文学的李老师、讲诗经的田毅老师、留校的系团总支书记于晓光和两个系里的生活秘书、讲书法的宋戈老师、讲古代音韵学和讲逻辑学的老师,以及我们的辅导员刘志东老师,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教我们现代汉语的李赓钧老师。记得当时队伍已站好,前排座位也都被大小领导和一些觉得自己有“份”的老师坐满,唯独李老师绕到队伍的背后,向站在最后排桌子上的同学说:“来,拉我一把!”。同学回看是李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让他到前排就座。他说:“拉我上去吧,我愿意和同学们站在后排!”哪有老师站在后排的?连系里的生活秘书都挤坐在前面的座位上,李老师可是同学们最喜爱和尊敬的老师,和学生一样站在最后一排成何体统!正在迟疑间,后排一个叫金澄的“调皮”同学向李老师伸手:“李老师,来我这里!”一把就把李老师给拽了上去。后排发生了“骚乱”自然会传导到前排,前排的领导和老师发现情况后都站了起来,七嘴八舌地喊李老师坐到前面去。李老师站在两边紧紧拥着他的学生中间,坚定地挥手谢绝。这事不是我瞎编,不信看照片的最后一排左11就是我们亲爱的李老师。左7是教现代汉语的江天老师,后来发现他也早就和同学们一起站在最后一排了。
我能说出名字的这些老师当时都是学界翘楚、教授副教授。一晃37年过去,他们中的多数人如今都不在了,而我们这些学生也开始一批批步入老年。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林东是我第一故乡,我在那长大并读完中小学;沈阳是我第二故乡,我在那读书工作并娶妻生子;香港,用老话说,也是我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而深圳使我安营扎寨享受夕阳,是我第三个故乡。三张毕业照记录了我求学的过程和那个时代,回首过去,感慨万千,然而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
【作者简介】
王杰,1959年生,1979年就读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人民出版社、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商报和深圳报业集团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曾任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辑12年。现为深圳报业集团编审。
从事出版工作前后20余年,策划责编的图书有二十余种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图书奖,其中《邓小平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实录》荣获1996年中宣部全国“五一个”工程优秀图书一等奖,《爱向汶川——深圳人震区救援日记》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特别奖。
在派驻新华社香港分社期间,曾荣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央迎回归宣传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证书。
主编过图书《世界体育趣闻》《院士的青少年时代》,发表过各类文章五百余篇,出版过散文集《三情集》,系报纸专栏作家和深圳市委宣传部出版物审读专家组成员。
珍惜人生中每一次相识,天地间每一份温暖,朋友间每一个知心的默契;就是离别,也将它看成是为了重逢时加倍的欢乐。火红的彩霞在雨后,真挚的友谊在别后。几年寒窗,共沐一片阳光,一千多个白昼,谱写了多少友谊的篇章?而我们毕业班的同学,总有各奔东西的时刻,如何我们能记录下毕业典礼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和平常的生活,将来拿出慢慢品味,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青春不散场》 作者:crazylz
一、拍摄设备的准备
在拍摄前要多准备一些电池,以确保在拍摄过程中电池用光了,以免错过重要的场面。当然,对于其它一些常用备件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要准备好录像带、Memory Stick记忆棒等。另外,还可以配备增距镜头、广角镜头、小型三脚架以及摄像灯和闪光灯等设备,以备后用。另外,为了获得更好的录音,您最好自带一个麦克风,以便在宽敞的会场中清晰地进行现场录音。
《欢乐时光》 作者:coolman2020
二、记录同学的活动
同学们就要毕业了,心情肯定会有点特别,这时在宿舍里可以拍摄一些内容,如同学们在整理书籍、衣物,准备毕业礼物等。这是整个故事的第一个场面,不要忘了拍哦!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情都是很复杂的,这时要将宿舍里的同学挨个拍摄一下,特别是要注意拍摄他们的表情。为了将自己也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您可以把摄像机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遥控器进行自拍。还可以进行现场采访,让同学们谈谈此时的感受,这时拍摄镜头要尽量接近同学们,才能把访问的内容全部清晰录下。
《我的大学在北京》 作者:John_S_Polansk
三、拍摄学校环境
您可以稍微提前一点拍摄,这样可以在毕业典礼前拍摄校舍、校园及学校周围环境。在学校牌子前拍摄,这个一定不能忘了,它会让您留下永久的纪念,永远记住这个名字的。这时拍摄要用广角镜头,以便能清楚看到校名。
拍摄教学楼,这个也不能放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天天看到,如果毕业了,就不可总回学校了,赶紧拍下来吧。 拍摄高大的建筑物时,尽量放低摄像机,然后把镜头朝上拍摄,这样可以显现教学楼的高大。
拍摄操场。整天在操场上玩、做操等,看到这个一定也能让您回忆起幸福的课后生活。拍摄宽敞的广场时,要从高处进行摄影,以便拍摄更加宽阔的场面。您可以用摇摄的方法,将整个操场尽收镜头之中。
另外还有图书馆、食堂、幽静的小路、广阔的实验田等等生活过的地方,应尽量将这些地方拍摄下来。
《那些年华,彼此陪伴》作者:957729973
四、到教室拍摄
从今以后再不能和同学及老师在这间课室中度过。如果时间能够停顿下来就好了。拍摄时要先把整个教室扫描一下,再拍摄一下教室的牌子,很有纪念意义。您可以提前准备,让同学们坐在座位上,拍摄一下他们看书写字的情景。这时拍摄要注意,若站在走廊去拍摄课室内的情况,很容易出现逆光的情况,还是选择靠近窗户的位置进行拍摄吧。
对于老师教的最后的一堂告别课,老师会讲些什么呢?拍下来吧,让老师的临别赠言永远记在心中。这时要注意,如果不能占据有利位置,可能会出现逆光的情况。为了避免出现逆光,可以使用变焦功能(将焦距拉远),使摄录的对象扩大,令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幕中的光线不太强烈,才进行拍摄。也可以使用摄像机的逆光补偿按钮来拍摄。
《重温旧梦——CEO们的毕业典礼》作者:jasonphoto
五、拍摄典礼会场
首先要选好拍摄位置,拍摄的位置应尽量靠在右前方或左前方,并选择背靠窗户的位置。
在拍摄时可以先拍摄进入会场的场面,看同学们是怎么进场的,当然特写镜头不能少。当您熟悉的同学进入会场时,不要慌慌张张地摆动摄像机,应留心当他来到面前时再开始摄录或摄影。当他们接近时,配合脚步的频率移动摄像机。
首先用广角拍摄整个会场的情况,这样就能让人了解整个过程,同时也不容易因为手的颤抖而使整个画面出现抖动。之后再用变焦将熟悉的同学们的身影拉近,这时需要将电子防抖功能打开。
在拍摄时不要总是在同一角度拍摄他们,这样的话,整个影像就会因缺乏变化而使人感到单调无味,所以应该在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经常变换一下拍摄的位置,这样就更容易在拍摄后编辑出内容丰富的杰作,如果要变换角度,应从过道或靠在墙边上拍摄,这样有利于画面的稳定。在动作较少的场面,可以选择使用摄像机拍摄一些照片,效果会更好。
接下来可以拍摄校长致辞,学生代表致辞等场面。这时可以用外置麦克风将声音同步录下来,因为会场比较嘈杂,摄像机的内置麦克风虽然能提供整体现场的录音,但选用外置麦克风可以更准确地控制,使收录的音响更清晰,达到高水平的效果。
最后拍摄的是同学领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场景,毕业典礼上从叫名到领取毕业证书,中途最好不要停止拍摄。当然此时必须跟紧被拍摄物才能保持连续拍摄的效果。
《告别过去,迎接未来》作者:碧波克里斯汀
六、现场采访同学
会后,同学们在互相交谈,依依不舍地在说一些道别的话,这时千万不要错过。另外,他们手中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也要用特写镜头摄下来。
在进行拍摄时,一般都是采用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因此在整个影片的过程,会显得冗长乏味,欠缺生动活泼的画面内容。这时不妨来个即兴访谈,让同学们谈谈心情。在拍摄前最好能让被采访者简单准备一下,如对衣装进行简单整理、对讲话内容默念一下等,访问内容不宜过长,以祝福及勉励的话为主题。在拍摄采访时,您可以离被采访者远一点,然后将摄像机对着他的胸部以上,最好不要用全身景,将话筒递给他自己拿着进行拍摄,以免造成录音时周围的杂音过大,然后按键拍摄。拍摄时要提前几秒钟按下拍摄键,防止一次不成功耽误时间。(christine)
《毕业只是第一个“句点”》作者:嗯、不知
《最后一课,相牵一生》作者:相看无言
作品:《约定》作者:俊俊呀
《青春是.......》作者:langzhigang
《窗边的女孩们》作者:liweipingmuzi
读图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双摄影师的眼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