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5 1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日记作文,想要写得好、有深度,确实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
"一、 确定清晰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你想表达什么?" 是单纯记录读了一本书的情节?是分享某个让你感动的片段?是探讨书中某个观点或人物?还是反思这本书对你生活的影响?日记作文不是流水账,你需要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全文。 "聚焦:" 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点来深入挖掘,而不是泛泛而谈。
"二、 内容要真实具体:"
"避免空泛:" 不要只说“这本书很好看”或“我学到了很多”。要具体说明好在哪里?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哪个观点让你产生了共鸣?学到了什么具体的东西? "引用细节:" 适当地引用书中的原文、情节或人物对话,可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当主人公在绝境中说出‘……’时,我深受触动。” "结合自身:" 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困惑联系起来。思考这本书如何让你看待某个问题?如何改变了你的某个想法?这能体现你的思考深度。
"三、 结构要清晰完整:"
"开头:" 可以简单交代你读了什么书(书名、作者、大概内容或类型),或者
文|许志杰
济南文化西路上,经常看到一位老先生,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拿着一本书,嘴里叼着一支香烟,戴着眼镜,边走边看书。每见先生,不忍打扰,总是给他让出路来,免得读书入神造成行人安全事故。
约四年之前,我们路遇,趁他坐在马路牙子上点烟时,简短问了几句关于读书的事。他自小喜欢读书,毕业后去工厂做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却一直喜欢去济南中山公园旧书市场淘书。日积月累,家里堆满了书,遗憾的是大部分没有读过。退休后立下誓言,不读完现存的书就不买新书。于是,读书成了他的一项使命,手不离书成了他的一个执念。骑自行车出来,久了就形成推着自行车漫步看书的习惯。
为之感动,我写了一篇小作文《行走的读者》。有朋友读后说,想象老人读书的样子,就是一幅很美的图画,感受到了他生活中的惬意。
读书,如画的景色。记得早些年出版社发行了很多读书看报题材的年画,一家人坐在炕头上读书看报,营造出格外甜美的家庭气氛。同样的画面还表现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边防哨所的农民、工人、士兵身上,那种读书的热情,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昂扬向上,让人感到特别带劲。
读书是多少人为之追求的梦想。就有那样的人,一天不看书不得劲儿,在肉与书不可兼得的岁月,有的人毅然选择了书。话是这么说,那时候书少,能够拿出钱买得起书的人更少。喜欢读书的人到处淘换书,或借或抄,甚至站在看书人的身后,偶尔瞟一眼书的内容,也相当满足。
父亲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火车司机,虽然那时候他们学习的机构叫济南铁路局司机养成所,实际要求的条件政策与当时大学招生毫无二致,后来改名为济南铁道学院,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学生。
父亲说,他们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不少都是准备报考大学,受战事影响,就近入学,成为一名蒸汽火车头司机。这是一帮爱读书、善于利用书本知识在工作中摸索新的生产规律、以工匠精神钻研革新的新一代火车司机。父亲常说到火车头的爬坡动力,同样的载重开始需要前后两台机车共同完成,经过他们无数次实验,充分利用蒸汽产生的动力,一台机车就能从容完成,成为标杆性的技改成果。
工作的便利使父亲有条件于济南、青岛之间开着火车奔跑,甚至火车头保养时,可以去北京、长春等几个大的机车车辆厂,他们就能利用休息时间去逛这些城市的大书店。父亲与济南、青岛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结为好友,有一些书有余额就会给父亲留着。
父亲不仅凑齐了非常抢手的四大名著,还给孩子们慢慢攒了一整套至今在我书架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共14册,实属难能可贵。这些堪称宝贝的书,属于我们家的特级收藏品。四大名著为父亲专供,锁在家里三抽桌的中间抽屉里,我们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钥匙在哪里。其他如由孩子们掌管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样“秘不示人”,完全符合中国文人传统的藏书法则。因为我从不借书给别人看,被起了个外号“黑眼皮”,在老家是吝啬鬼的意思。
前些年有幸应邀撰写出版家赵景深先生的传记,在先生的日记中多次见他写到谁借走什么书、什么时候还书。赵先生是著名藏书家,个人藏书几万册(卷),很多都是珍贵版本,极具传世价值。
意想不到的是,赵先生对自己的书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只要有人需要,打个借条拿走就是。虽然期间有几位拿走书不还的人,赵先生总是以各种理由替他们打圆场。晚年,赵景深把藏书捐献给复旦大学图书馆,让自己的文化血脉继续流淌下去。
我深为赵先生对书的功能认知所感动,也为少小不谙世事人情感到不安。
受父亲影响,我经常怀揣着一两毛钱去逛书店。
我读书的坊子小城,在三马路有一个新华书店,低矮的平房,店面不大,书籍种类就是有数的几种。坊子周边就这一个书店,常挤满了人。那会儿还不兴开放式书架,隔着柜台,想看哪本书要找工作人员取。碰上一个脾气温和的服务员,可以多翻几页;运气差点儿,只好望书兴叹、望书止渴了。
现在想,自己之所以能在大学毕业后一直做书、编报,离不开父亲作为一个火车司机对书孜孜以求产生的潜移默化。业余爱好与自己的职业合一,人生转场又将职业回归业余,可谓丝滑转身。感谢我亲爱的父亲。
一路走过,两个很现实的问题却迎面而来,困扰今人。
一是读书,说白了就是还有多少人在读书,他们读书的热情能持续多久。
二是个人藏书的最终归处,看到几位学者在以不同方式处理自己的藏书,都是他们费很大力气积攒起来的心爱之书。无论何种方式我都赞同,只要书能再投一个好“婆家”,受到如同前主人那样的珍爱,都是理想的彼岸。历史上个人藏书最终流散不知所终者十之八九,能够得以保全确实不易。今人仍受其困,路远且艰,需要探索新的途径。
在悉尼看了一个二手书展,规模很大,据说书有11万余册、50多个分类。虽为二手书,却书品上等,无一破损严重,均干净整洁。书的价格实惠,低的一块澳币,高的不过十几二十几块,淘书人挤满大礼堂,来者无不满载而归。书展四天,我一天一趟,每日必有收获,淘得我所喜欢的历史、考古、火车题材书籍共十几种,颇遂心愿。结束那天,不少书架空空如也。
主办方是一个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志愿服务机构,这些书全部来自各界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的捐赠,售书所得用于青少年成长的相关服务项目。从展销书的种类分析,捐赠者广泛,不仅有小说、地理、历史、家庭生活等普及性读物,也有相当专业的小众书籍,语种以英文为主,同时也能淘到中、德、日、西、葡等文字的书。
淘书者不分老幼,按需索取,不亦乐乎。临近书展结束,淘书者依然不舍,很多人与志愿服务者握手致谢道别,盼着下一个展期的到来。
一个二手书展销活动,能够如此轰轰烈烈,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前面说到的两个现实问题。答案很明确,读书依旧是人们执着的追求。将自己读过、用过的书,以捐赠的方式流入社会,让需要的人继续使用下去,二手书变成三手书、四手书,周而复始,像日月轮替,每一本书都在喜欢的人那里得到善待,那些拥有书籍的人也不必为自己心爱的书而忧愁归处。我们要做的,或许是方式和认知的转变。
悉尼也有些读书的氛围,冬日的阳光下,一份报纸、一杯咖啡的场景随处可见,等车、坐车的人,手执一本书,静心在读。我的手机里藏了很多这样的美好画面,希望瞬间到永远。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高级记者)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而从另一个角度说,鲁迅先生的一生也是买书、读书、爱书的一生,是与书为伴的一生。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里曾详细地记述了少年时代的鲁迅买书、爱书、护书的故事。
少年时的鲁迅对《毛诗品物图考》很感兴趣,也很珍重,“不知为什么那么看重此书,买来后必要仔细检查,如果发现哪里有什么墨污,或者哪一页订得歪斜了,便要立即赶去掉换。有时候在没有查出缺点之前,变动了一点,有如改换封面之类,那就不能退换了,只得折价卖给某一同学,再贴了钱去另买新书。鲁迅先生对书的迷恋和洁癖,从少年时代就已露出端倪。
有意思的是,少年时代的鲁迅还和两位兄弟用零花钱“集资”买书,木刻《海仙画谱》就是鲁迅和兄弟周作人、松寿三人各出五十文钱买回来的。后来,这书的“所有权”还给了小弟松寿,当然,他当初买书所付的那五十文的“股份”,也一并奉送了。
少年时代的鲁迅心灵手巧,学习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很强,还善于向书坊伙计学习怎样包书和修订破损的书。“鲁迅因为去的回数多了,对于书坊伙计那么丁宁妥贴的用破毛边纸包书的手法也看熟了,便学得了他们的方法,以后在包书和订书的技术方面都有一点特长,为一般读书人所不及。”周作人客观平实的记述里,让我们看到,鲁迅在少年时期对书就特别热爱、爱惜,并且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勤于动手。
鲁迅的日记中,很大一部分记述的就是一部“买书账”。据有心人统计,鲁迅从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每到年终,总有一篇“书账”的记录。24年中,鲁迅平均收入的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共耗资1.3万多银元,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天人民币52万元,可见鲁迅买书的“魄力”。鲁迅和兄弟周作人的通信中所谈及的,很多是买书和读书的心得。许广平说,鲁迅处理自己的书籍文具,似乎比生命还看重。
喜欢毛边本的书友书痴们大都以鲁迅也是“毛边党”而自豪。鲁迅曾颇自得地说过:“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的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 鲁迅对于书籍的装饰和爱护,无微不至,极其认真,审美眼光也高而独特。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多次撰文称许。“他所出的书,关于书面的图案,排字的体裁,校对的仔细认真,没有一件不是手自经营,煞费苦心。他用的图案总是优美的,书的天地头及题目左右总是宽裕的。”这也是鲁迅钟情于毛边本的一个原因吧。
鲁迅先生还是补书、修书的高手。“关于线装书,内容有缺页的,他能够抄补;形式有破烂的,也能够拆散,修理,重装完好;书头污秽的,能用浮水石把它磨干净;天地头太短的也能够每叶接衬压平,和北平琉璃厂肆的书匠技术一样高明。”
鲁迅还翻译、编撰、自费印刷出版了不少书,这是鲁迅对书籍的爱的另一种深意。他曾与兄弟周作人合作翻译、筹资印刷《域外小说集》。唐弢在《有人翻印,功德无量》一文里写到:“鲁迅先生自费印过不少书,包括许多版画的选集。其间认真从事,甘苦相与,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所选印的版画,中外古今,方面很广,例如《木刻纪程》、《士敏土之图》、《引玉集》、《死魂灵百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有和西谛先生合资印行的《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自己计划而未完成的《拈花集》、《铁流之图》和《城与年插图》。单就已经出版的画册而论,选材取料,十分严格,因此从内容到形式,都极精美。他只要稍有余钱,便立刻想到印书,往往因为不惜工本,全力以赴,结果弄得连生活也十分拮据”。有意思的是,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书中还赫然写到:“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书籍对于写作者,更有一种别样的深意。对此,鲁迅也有他的小小“狡狯”之处:“他在北京时,那小小的寝室,便是他的会客室,他把那些自己爱好的书放在隐僻所在,免得别人去翻乱。他最不愿意借书给别人,除非万不得已,有时他宁愿另买一本送那朋友的(曹聚仁《鲁迅评传》)”。文人爱书惜书,也是常理常情。鲁迅先生对书如此爱惜、珍重,他买的书又那么多,而他对青年又那么热心爱护,不惜一切地给予帮助与帮忙,肯定有不少人借他的书。他会有什么态度呢?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如此说:“由于他的爱护书籍,纤悉必至,有人把他珍藏的书,借去弄得污损了,他非常悲叹,不叹书而叹那人的心的污浊。即此一端,便可推见爱护民族爱护人类的大心!”这也是鲁迅先生爱书的境界。
是的,鲁迅先生有这样一颗大心!有人说,你越从平常人的角度来看,你越发现他真正的伟大之处。信然!
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