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5 20: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海洋世界”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驾驭“海洋世界”主题读书笔记作文的要点"
海洋,这片覆盖地球绝大部分表面的蔚蓝疆域,不仅孕育了无数奇妙的生命,也承载了人类无尽的想象与探索。当我们围绕“海洋世界”这一主题撰写读书笔记作文时,如何将书本中的知识、感悟与对海洋的独特魅力结合起来,写出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性的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精准定位,选材得当 (Precision in Focus, Appropriate Selection)"
1. "紧扣“海洋世界”核心:" 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是围绕哪本或哪些关于海洋的书籍展开的。是科普读物介绍海洋生物?是文学作品描绘海洋奇境?还是历史著作追溯航海探索?你的文章主题必须紧密围绕“海洋世界”这一核心,避免泛泛而谈。 2. "选择关键信息:" 书中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浩如烟海。要学会筛选,选择那些最触动你、最有代表性、最能支撑你观点的细节、段落或核心概念作为重点。例如,可以聚焦于某种独特的海洋生物、某个重要的海洋现象、作者的某个独特观点或写作手法等。 3. "避免信息堆砌:" 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的内容复述。要有所侧重,提炼出书中的精华,而不是不加
《海错图》是一部来自民间的瑰宝,由清代画家、生物爱好者聂璜工笔彩绘并撰文而成。
对于“海错”的理解不能顾名思义。在这里,“错”不是说海量的错误,这个“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至少从西汉开始,中国人就用“海错”来指代海洋生物。
康熙六年(1667年),聂璜开始绘制《海错图》,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历时30余年,“集稿眷绘,通为一图”。
这部包含340余幅精美工笔图、描绘了300余种海洋生物的古代海洋生物集大成之作,堪称首部“中国古代海洋生物全书”。
△《海错图》书影三百多年后,当我们重新翻阅《海错图》,是否还能遇到古人所描绘的那些传奇海洋生灵?海中生活着人鱼吗?有能吐气幻化为海市蜃楼的蜃贝吗?海边山崖上,真的有一种能够预测台风的草吗?
纪录片《寻找海错图的世界》正是这样一部试图还原古代海洋世界的“野心之作”,目前,该片已入选“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优秀提案。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解读中国工作室到了该片导演陈陈。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她的讲述,去探寻三百年前那个生机勃勃的海洋世界。
△导演陈陈:毕业于武汉传媒学院新闻系,毕业后担任深圳卫视《年代秀》、北京卫视《非凡匠心》《上新了故宫》等7档电视节目编导。问:为什么想要将古籍《海错图》的世界影像化?陈陈: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时,我在拍摄纪录片《寻找珊瑚海》,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在我们看不见的海底,可能正在酝酿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海洋生态危机。有科学家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有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彻底消失、灭亡,而一旦如此,随之而来的,有可能会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那次拍摄珊瑚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也赋予了我很大的能量,坚定了我的新方向,我因此决定继续拍摄海洋类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个就是我应该要去做的事情。
△纪录片《寻找海错图的世界》海报所以,这一次,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海洋物种,我们想要通过《海错图》这本古书,通过三百多年前古人所描绘的海洋,跟现在进行对比。我们通过它来感受,经过三百多年的时间,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最后,我们的落脚点是:到底现在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些海洋生物、来避免我们可能将遭受的生态危机、来拯救未来的我们自己。
与古籍《海错图》的结缘,也是源于我过往的经历。在《上新了·故宫》节目组做执行导演时,我对故宫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热爱。策划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便想把海洋世界与故宫联系起来,于是聂璜的《海错图》——故宫众多藏品中唯一一个海洋类古图册被我发现了。
在阅读了张辰亮老师写的《海错图笔记》后,我更加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我买来了故宫出版的《海错图》原著,它是全古文,通读略有费劲。于是我选了诸如 “人鱼”“鲎”“井鱼”等单篇开始研究。
问:纪录片《寻找海错图的世界》以海洋探险家 DaDa(黎达)的视角进行探访,是出于什么考量?△海洋探险家黎达陈陈:达达在片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她是中国的第一位美人鱼潜水者。与自由潜水相似,美人鱼潜水者除了鱼尾,不穿戴其它辅助设备。
去年,美人鱼潜水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级赛事,而达达现在也是国家级的美人鱼裁判长,所以她的专业性在国内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她的社交媒体上粉丝数量也非常可观。多年来她一直专注于水下领域,全球五大洋她都去潜过,也拍摄过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她还是德国海底拍摄团队BEHIND THE MASK 亚洲代表,这个团队也可以给予我们拍摄和调研上的支持,让我们与国际团队有了合作的机会。
还有一个情感上的因素是达达一直都非常支持我从事海洋题材的创作。当时我正处在职业的转折期,非常迷茫。当我还没有真正落笔撰写片子的策划时,达达就告诉我,她特别期待我继续从事海洋类题材的拍摄,她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人。
问:古书《海错图》里有340余种海洋生物,纪录片进行了怎样的取舍?能否介绍拟的调研过程?△摄制组在惠州双月湾小星山附近拍摄马尾藻陈陈:我们团队把《海错图》里介绍过的物种全部都罗列出来。首先,我们会去筛选主题,书里列出的 340余种生物并不都适合拍摄成纪录片,比如有些物种的介绍仅有三四句话,信息量很小,并没有办法再延展。相比之下,有些篇章内容就很丰富,可以撑起纪录片的篇幅。而且,在筛选主题过程中,除了内容丰富之外,还需要能锁定古籍记载的海洋生物的原型,找不到原型的物种,我们是没办法去拍摄的。比如人鱼就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主题,现在很多科学家会认为它的原型就是儒艮。
第二步,确定主题之后,我会逐字逐句去研究《海错图》里的详细描述,根据古文的内容,去采访一些图书馆的馆长、海洋生物专家、去阅读知网每一篇关于人鱼儒艮的研究文章,了解关于儒艮的一切。
△《海错图》对人鱼儒艮的描述第三步,我们还是会优先选择那些已经被专门研究过的物种。比如儒艮在中国有专业的保护区,这样故事才有可能被深入挖掘下去。经过了解,我发现儒艮在国内已经消失十几年了。如果找不到它,这个人鱼儒艮的寻访,可能会失去落点。那么,这种在国内完全找不到痕迹的儒艮,怎么才能拍到呢?我们辗转找到国内少有的还在研究儒艮的专家,他提供了一个信息——儒艮在国外某个海岛还有。
为了确认这个信息,我找到DaDa,她通过国际水下摄影组织BTM,联络上了国外的水下摄影师,帮助我们找到了海外科学家,进一步确认了儒艮在国外的生存状况,并确保能在国外拍摄到人鱼儒艮……
问:您认为这个项目对团队来说,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陈陈:跟陆地拍摄相比,海洋类纪录片的拍摄成本非常高,比如租船半天的费用就要几千,有些地方的租船费用甚至可能高达上万块一天;聘请水下摄像的费用也很高,氧气瓶等设备的费用也要纳入考量。此外,因为下海受天气影响很大,拍摄也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候等一个月都等不到一个适合出海的好天气。
△出海拍摄进行陆地拍摄时,一位陆地摄影师一天可以拍摄七八个小时。但进行水下拍摄时,一瓶气一般是只够人在水下十几米的地方停留40分钟左右,而一位水下摄像师我们一天最多安排三次下水拍摄,总计120分钟,这还需要包括摄像师在水下寻觅拍摄目标的时间。所以,实际能够拍摄到的有效素材极其有限。天气情况也给拍摄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浪大时、水下能见度差时,也无法下海拍摄。出海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广东,一般是每年的4至9月最适合进行水下拍摄,其他季节如果要下海拍摄就需要看情况了。
问:目前已经进行了几种生物的拍摄,走过了哪些地方?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故事与大家分享?陈陈: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困难是解决不了的。因为海洋类拍摄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每克服一个困难,我都可以收获巨大的成就感。所有看似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深入其中,去解决每一个细节,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比如在惠东海龟湾拍摄时,我们想要拍摄一个海龟在马尾藻森林中穿梭的场景。事实上,在海里面碰到一只海龟的概率就非常低,更不用说拍摄到其穿梭的场景。
△摄制组在惠东海龟湾拍摄海龟乍一听,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后来我们了解到保护区正要进行一场增殖放流,准备放归一两只海龟到海里,我们就想要抓住这个机会。但困难仍然存在,因为海龟一放到海里,它咻一下就跑远了,不会等你拿起机器拍摄。
所以,我们整个团队商量后,跟保护区协商,把海龟从一块海中礁石上放下,因为通常将海龟直接放到海里,海龟遇到海水马上就游走了。而当我们把它放在礁石上,让它自己慢慢爬到海里时,海龟反而就放慢了离开的速度。它还会抬头,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然后再选择一个方向离开,就这样我们拍摄到了它入水、穿梭在马尾藻森林中的场景。
问:我们了解到这部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还入围了法国阳光节。请问国际评审们的建议对您进行本片的创作是否有提供全新的启发?陈陈:我们是2022年入围法国阳光节的唯一一部来自中国的提案,阳光节的国际评审给我们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第一,他们最注重片子的科学性,希望能海洋类的科学家加入片子的制作,增加它的权威性;第二,他们希望我们能更深挖掘这部影片创作的缘起和落点;第三,国际评审建议我们能够更多地呈现出中国沿海海岸线的一些地域特色,包括本地的民俗风情,展现出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
视频加载中...
△黎达法国阳光节入围发言视频
因为很少有人拍摄中国的海洋故事,所以中国的海岸线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是很陌生的。外国评审的建议帮助我们跳脱出了原本的思维框架,我们很受启发。
+作者:
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陈惠敏
特别鸣谢导演陈陈及团队对本文的贡献
北京日报 | 作者 杨斌
以船、物、事、人四重视角,
讲述古代中国被尘封的海洋史记忆——
独领风骚: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
黑石号中发现的扬子江江心镜(铭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杨斌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海洋世界中古代中国的学术随笔,焦点在于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或者说海洋中国。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被视为陆上帝国,也就是农业帝国,粮食为其根本,长城是其象征。然而,古代中国和现在一样,东邻太平洋,南俯南海,海岸线长达三万二千多公里。因此,近些年来也有学者从海洋的角度来研究古代中国,将其视为海洋国家。作为海洋国家的古代中国和作为海洋强国的近代欧洲也常常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并用来分析近代中国的衰落(所谓东方的衰落)和近代欧洲的崛起(所谓西方的崛起)。这是一个大课题,并非本书的主旨。不过,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倒也不失为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独出心裁的切入点。
早在为《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一书搜集资料的时候,我就注意到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泉州一号”。泉州一号的船体残骸中发现了2000多枚海贝,这引起了我的高度兴趣。根据自己对海贝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我马上意识到198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这艘南宋海船很可能是从东南亚尤其是三佛齐(位于苏门答腊岛)返航的论断,虽然谨慎但未免太过保守,这艘海船应该自印度洋返航(依据是泉州一号中发现的降真香、乳香、龙涎香等香料和货贝的产地,以及船体附着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宋代文献《诸蕃志》中泉州海船往返印度洋的记载)。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曾经踊跃参与亚洲海洋的开拓与交流,海洋中国曾经一度是穿越南海和印度洋的中坚力量。早在汉晋时代,中国人就辗转到了印度洋,目的是那里出产的珍珠奇宝;而后有求法僧人寻求真经,从陆路抵达印度,却选择了海路归国。到了唐代,由于国际战略的需要,李唐王朝主动派遣杨良瑶穿越印度洋出使黑衣大食,这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情景在唐代的再现。
相对于世界帝国唐朝的主动,宋代在政治和军事上均趋于防守。两宋虽然吸引了东南亚乃至印度洋诸国,接待了许多所谓的朝贡使臣,但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派遣使节从海路前往印度洋。然而,伴随着政治上保守的却是海上贸易的繁华。中国的泉舶(也就是泉州建造的海船,或称“福船”)以及广舶(也就是广州建造的海船,或称“广船”)在远洋航行中崭露头角,逐渐取代了阿拉伯式缝合船,成为驰骋海洋亚洲的主力。保守地说,中国的海舶,大致在南宋时期就开始在海上独领风骚,南海Ⅰ号和泉州一号便是明证。与此相应,中国的商人乘坐中国的海船,携带中国的商品,不但主动前去东南亚,也直接或者间接地乘船穿越了印度洋,抵达印度和阿拉伯世界。
这本随笔总共有二十一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船”是本书的切入点,根据发掘先后,依次介绍了三艘沉船。第一艘就是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泉州一号,第二艘是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阿拉伯式海船“黑石号”,第三艘是最近打捞的南海Ⅰ号。泉州一号这艘宋代海船的发现对中国海洋史的研究意义至为关键,故全书以之“起航”。黑石号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往返于东亚(中国)与印度洋的古代海船,意义重大;而它代表的“缝合船”的造船法,流行于古代印度洋世界,首先驰骋于亚洲海域,值得一提。南海Ⅰ号时代早于泉州一号约一百年,它和泉州一号都是宋代中国的远洋帆船。需要注意的是,取代黑石号直航印度洋的便是宋代中国的“泉舶”与“广舶”,泉州一号和南海Ⅰ号均属于前者。
第二部分“物”,也就是商品,大致从这两艘沉船的发现出发,逐一介绍了中国和亚洲海洋流通的商品,包括龙涎香、椰子、海贝与珊瑚等。第三部分“事”则在虚实之间,侧重于海洋知识、信息与文化,甄选了在印度洋和海洋中国之间流传的故事,或者说“海上流言”。“实”者如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细节、汪大渊等人对马尔代夫的记录;“虚”者如女儿国、人参果、南海观音的信仰、中国鱼鹰的传说等,努力勾勒其流传与衍变。其中或真或假,似真似假,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第四部分“人”则逐一追述了从汉晋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千多年中到达印度洋世界的古代中国人,以管窥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足迹。
这四个部分,涉及海船、航海技术、地理知识、海洋生活、商人、商品以及相关的文化痕迹,无法截然分开。同时,由于作者个人的旨趣,本书重心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印度洋是重点,东海和南海叙述得不多。东海和南海毗邻中国大陆,而印度洋则是古代中国的极远(西)之海,是海洋中国的最远触角,代表了海洋中国的最高峰,故本书用力颇勤。读者或可发现,印度洋的马尔代夫时常在书中出现,这不仅是因为它坐落于海洋亚洲和海洋贸易之要冲,也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交往之兴衰沉浮。
本书的主题试图突出古代中国也是海洋中国,而海洋中国与海洋亚洲及海洋世界是密不可分的。采用海洋史的视角,将古代中国置于海洋世界当中,或许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和世界有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至于欧人西来之后的亚洲海洋,本书着墨不多。原因一方面是读者对于古代中国的海洋经历相对陌生,而作者对此颇有兴趣;另一方面是近代以来头绪颇多,亦非作者所长。我愿借用佛家之语“我闻如是”来揭示历史的本质特征,也就是根据所闻(读到的材料),构建过去发生但逐渐被时间沉淀、掩盖和湮没的人、物、事。古代中国的海洋知识,或者说,古代中国乃至古代世界的海洋知识,也大致口耳相传,如同流言与白云,虚幻与真实交错并存。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