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5 2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二黑结婚》的读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感受真挚: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感受:" "抓住作品主旨:" 《小二黑结婚》的核心是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和落后习俗。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农村中存在的封建思想残余及其带来的危害。你的读后感首先要清晰地表达你对这个主旨的理解。 "提炼个人感受:" 阅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被小二黑和小芹追求自由的精神所鼓舞?是对刘二妈、三仙姑等人物代表的封建势力感到厌恶?还是对社会进步和新旧观念冲突产生了思考?明确你的核心感受,这是读后感灵魂。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人物分析:" 可以重点分析小二黑、小芹、刘二妈、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对这些人物有什么评价? "情节感悟:" 可以选择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如恋爱受阻、上告、最终结婚等),分析这些情节如何推动主题,以及它们带给你的触动。 "主题思考:" 可以围绕“自由与束缚”、“新旧观念冲突”、“社会进步”等主题,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深入
文/梨江水
中国现代文学有很多流派,其中有鸳鸯蝴蝶派、新月派、白洋淀派和山药蛋派。对前几个流派倒没什么特别感觉,可一看到山药蛋派,内心顿感好奇。
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作品多是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在塑造农村各式人物形象和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这派的作品不但语言朴素,通俗易懂,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因此被文艺界称为“火花派”或“山西派”,又谐谑称之为“山药蛋派”。
而赵树理不但是山药蛋派的创始人,还是中国著名小说家,人称现代小说的“铁笔” 和“圣手”。他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和《小二黑结婚》,尤其是《小二黑结婚》,不但出现在教科书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自出版以来,就受多种艺术形势的欢迎和改编,有电影、评剧、豫剧、歌剧和连环画等,因如此受欢迎,它还跻身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小说主要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的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追求婚姻自由,勇敢冲破封建传统和宗族统治的束缚,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虽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品读之后不禁反思自省。
彭德怀曾评价《小二黑结婚》: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欧家斤也曾评价:《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
然而,面对业界如此高的评价和地位,广大读者却并不买账。有的说它是“故事会”水平,有的说“还不如故事会”,甚至有的说它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起初在我读完第一遍之后,老实说也没什么特别感悟,只觉得语言风趣幽默,很接地气,可在我了解书本之外的历史和故事之后,突然觉得,《小二黑结婚》并没有高攀业界对它的评价和成就,它是真的受之无愧。
下面我就从揭露恶行、抗争腐化和反照觉醒三方面,分析《小二黑结婚》的具体价值体现。
小说是以小二黑和小芹结婚为单行线,在叙述二人为追求婚姻自由的同时,也讲述了阻挡他们美好愿望的人,这其中就有小二黑的那个爱说阴阳论的父亲二诸葛,和小芹的那个老来俏的母亲三仙姑。
可小说明明说的是结婚,为什么在这里会出现恶行和独裁专制?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阻挡小二黑结婚的第三个人,也就是村里最专横跋扈的村干部金旺兄弟。
金旺本是刘家峧的村民,因他爹是当年村里的一只虎,当过几十年老社首,捆人打人是他的拿手好戏。等金旺长到十七八岁,就成了他爹的好帮手,兴旺也学会了帮虎吃食,从此金旺他爹想要捆谁,不用亲自动手,只要下个命令,自有金旺兴旺代办。
因为金旺对小芹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奈何小芹骨子硬坚决不从他,于是碰了钉子的金旺便怀恨在心,一心想着报复。有一次村里武委会训练干部,恰巧民兵队长小二黑因为发疟疾没去,金旺就借由子说小二黑和小芹谈恋爱是犯法,私自做主绑了小二黑,但是不巧,村里新来的村长是个明智的人,说自由恋爱不犯法,碰了一鼻子灰的金旺不得不放了小二黑。
但一直想要报仇的金旺始终都盯着小二黑和小芹的行踪,终于在一天晚上,小二黑和小琴正商量去区里登记的事,却被偷偷跟踪的金旺兄弟派一伙人,又拿出宗法统治的那一套,强行将小二黑和小芹捆绑到了区里,扬言要上级处置。
然而,金旺兄弟的恶行还不止于此,因为自身霸道再加上手里有点权利,他们在村里真是做尽了伤天害理之事。
村民中,有被他们带着土匪去绑票的,有给他们花过钱的,有被他们逼着上过吊的,也有产业被他们霸了的,还有老婆被他们奸淫过的,他们浮收粮,私派款,强迫民兵捆人,无恶不作。胆小怕事的村民不敢发声,害怕扳不倒他们反被报复,只得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本以为这次小二黑和小芹凶多吉少,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居然到区上就被放了,反而金旺兄弟被抓了起来。区里早知道他们横行霸道,还专门派民兵去村里调查,收集金旺兄弟的犯罪证据,最后不但让他们赔偿村民的损失,还判了15年徒刑。
看到金旺兄弟的下场,顿觉大快人心。可问题来了,为什么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却要在金旺兄弟身上大费笔墨?
这就要从小说的创作背景来说。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一个真实案件,作者赵树理在同驻地房东的一个亲戚拉家常时,得知这个亲戚的侄子叫岳冬至,是个民兵小队长,因与从外地搬进山里的一个叫智英祥的俊姑娘自由恋爱,而被村里的几个把持政权的坏人以“搞腐化”的“罪名”迫害致死,这引起了作者的极大愤怒。
尽管最后政府调查侦讯,案情大白,凶手被惩办。但在赵树理依然觉得这样执法太过野蛮荒唐。而让赵树理更加想不到的是,当他到当地去调查时发现,不仅是两对父母觉得,受害人主张自由恋爱被惩罚是理所当然,而村里的其他人也持同样的论调。
另一方面,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在已经颁布《妨碍婚姻治罪法》,支持和保护青年人自由恋爱结婚的情况下,农村的封建旧俗残余势力依然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尤其一些把持政权的官员更是利用职权作恶多端,在这种缺乏民主思想的情形下,使得人们被传统习惯和独裁专制愚弄得麻木迟钝、是非不分。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把人们从封建旧势力的束缚中拯救出来,作者赵树理才决定写《小二黑结婚》,以及在专横跋扈的村干部金旺兄弟身上大费笔墨。
而这样写,一方面站在农民的立场看待问题鼓舞人心,让人民在观看的同时也能反思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向上与政治意识相接通,传达时代精神,打击独裁专制,促进民主建设。
小二黑与小芹结婚的过程真算得上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尽管扳倒了“金旺兄弟”这座大山,但仍有两座大山横阻他们追求的恋爱婚姻自由面前,那就是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和小芹的母亲三仙姑。
二诸葛是刘家峧村民刘修德的绰号,他是农村中老派思想的代表,是封建迷信、宗法统治的产物。此人平常在抬脚动手间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曾经却在别人忙着播种时,他以“不宜播种”而误了农时,被人们嘲笑。
而在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上,他更是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挡两人的结合。不但如此,他还擅自做主给小二黑捡回来一个8、9岁的女孩做童养媳,掐算八字说两人是“千里姻缘使线牵”。
三仙姑是刘家峧村民于福的妻子,15岁就嫁给了老实的于福,她是农村落后妇女的典型代表,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盼天神。因人长得美,打扮的花哨,村里的年轻人天天围在她身边嬉闹,被公爹赶走后又哭又闹,神婆子说三仙姑跟上她了,从此每天假装给别人求财看病而摆上了香案。
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而对待女儿小芹的婚事,她不但给小芹找了个死了老婆的退职军官,收了人家不少彩礼,还说“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
不过让人称赞的是,这两个年轻人为了追求和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和权益,坚决抗争封建腐化的守旧思想,对父母的安排更是死不认账。
一方面从语言上坚决否认,小二黑和父亲吵了好几天,对父亲坚决的说:“你愿意养你就养,反正我不要。”而小芹在过礼那一天,更是把母亲收的彩礼、绫罗绸缎扔了一地,对母亲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走!”
另一方面从行动上抗争到底,小二黑从区上的同志那里打听道,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别人谁也做不了主,于是,便跟小琴公开商量如何躲开父母,再到区里登记的事。
在被金旺兄弟两次捆绑时,小二黑都是无从畏惧“无故捆人犯法不犯?”二诸葛跑来给金旺下跪为儿子求情,小二黑却让父亲不要哀求,说自由恋爱不犯法,送到哪都不怕。
而小芹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不但没有让霸道的金旺占到自己的便宜,更是在金旺把小二黑捆绑起来时,拉着妇救会主席(金旺老婆)到开明的村长面前质问“当了官就不说理了?”
当然,结果正如小二黑说的和想的那样,区里不但没有处置他们,还极力支持他们自由恋爱,反而金旺兄弟被抓起来判了刑,区里的领导还特意传唤阻挡他们婚姻的二诸葛和三仙姑来问话。
在得知小二黑不愿意娶童养媳为妻,小芹不愿意嫁死了老婆的军官之后,更是严厉训斥了以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为由,不顾子女意愿,私自包办子女婚姻的二诸葛和三仙姑,告诉他们“凡是不合法的订婚,只要有一方面不愿意都得退”。
支持年轻人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和权益,还处置了以金旺为代表的封建守旧和宗法统治势力,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拍手叫好。
可有人却说,小说的题目是小二黑结婚,却对两人的恋爱细节并无着墨。
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其讲小说是在叙述小二黑结婚这件事,倒不如说是作者想借“小二黑结婚”的事去阐述并传达一种思想,那就是反对封建意识,破除封建愚昧思想,促发农民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促进人民觉醒和民主建设。
小说是以小二黑和小芹的圆满结合为收场,不但如此,代表封建迂腐的二诸葛不再执拗迷信说法,三仙姑也开始正视自己,拆了香案,卸下花里胡哨的装扮,做个正常长辈该有的样子。
然而有人却说,小说虽然选材于农村,却脱离了农村本身的苦难环境。对于那样的社会,居然能写出这样正义而美好的小说,太有欺骗性,
言外之意,在那个婚恋不能自主,且人们被封建思想桎梏严重的社会里,根本不会出现小说里这种大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苦难深重。
虽然这样的看法很贴合实际,但并不能说作者的创作思想有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作者赵树理才想着把《小二黑结婚》的结局写得如此美好。
因为他对新民主建设充满信心,对婚恋自由的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并抱有希望,对破除封建守旧思想和宗法统治予以决心,他想通过创作鼓舞人心,让人在绝望之际仍不忘心存希望。
并且让人在品读同时感受到的可笑可悲的二人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缩影,在嘲笑的同时也必定会引起农民对自身的反省。重要的是在让读者看到三仙姑和二诸葛的转变之后,更是给予农民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
而这才是小说最终的价值体现。
到此,我仍然会坚决的说,《小二黑结婚》并没有高攀业界对它的评价和成就,它的价值提现远远超过故事本身的幽默风趣,它的水平更是故事会所不能企及的,它不是“垃圾中的战斗机”,更像是扫除落后和独裁势力的风向标。
而赵树理本人也更像大文豪鲁迅,以笔作枪,把改变国民愚昧无知的思想,当做毕生追求的创作目标,在深刻犀利地指出国民落后腐朽的同时,更是对进一步拯救人们于封建桎梏和束缚之中带来了希望和帮助。
就像作家孙谦说的,“他没用过一句山西的土言土语,但却保持了极浓厚的地方色彩;他没有用过脏的、下流话和骂人话,但却把那些剥削者,压迫者和旧道德的维护者描绘得维妙维肖,刻画得入骨三分。它的的语言极易上口,人人皆懂,诙谐成趣,准确生动。这种语言是纯金,是钻石,闪闪发光,铿锵作响。这种作品就像久别归乡吃到的家乡饭菜,饭菜虽简单,可很适口,很解馋,放下饭碗,余味还在口。”
(欢迎关注,文章是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媒体平台转载,违者必究。)
点击蓝字
作者简介
张行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汾市作协主席,小说散文作品500万字,作品曾被《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读者》《中国文学》(英文、法文)转载翻译,曾获人民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文学奖等。
《田寡妇看瓜》的审美意向
《田寡妇看瓜》是作家赵树理七十年前即一九四九年的一个作品,五月十三日写毕,发表于五月十四日的《大公日报》上。该作是这一时期赵树理的一个极短小的作品,也是颇有社会影响和文学影响的小说之一。
早在少年时代,《田寡妇看瓜》便是笔者最为欢喜的小说之一,反复品读,玩味不已。相较于味同嚼蜡的语文教材里的阶级斗争故事,这篇作品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还有简洁笔墨下人物性格的彰显,便极大地满足了一个苍凉少年的阅读需求。同时在无形中也渐次培养了少年最质朴的审美比对和审美选择。几十年后的今天,在初夏季节的五月天里,展开厚重的《赵树理全集》,品读到《田寡妇看瓜》的时候,便生发出别样情感,涌动出许多的亲切,咀嚼着,思忖着,如一头老牛在静卧时光里反刍往昔岁月……
这短短的千字小说,用当下的话说就是小小说一枚,在我苍老的阅读里,居然品咂出许多的美味,它们萦绕着、扩散着又凝聚着,编织出一个立体的多元的美感出来……
小说名字的情趣之美
《田寡妇看瓜》短短五个字,紧凑的主谓宾结构,作为小说的名字本身便形成两个悬念——
这里的田寡妇无疑是乡村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田寡妇居然在田野里看瓜,低矮简陋的瓜棚下面,难道又会演化出另一出《小二黑结婚》的风流故事么;
这里的田寡妇不是李寡妇王寡妇,她貌似表象的一个姓氏决定了她和田野和土地有着根深蒂固血脉相连的关系。她是乡村一个不幸的寡妇,是乡土上的一个弱者。因为是寡妇,乡村的泼皮无赖们便可以挑衅调戏滋事骚扰;因为是弱者,乡村的强势者们便可以恃强凌弱柿子还找软的捏。当然,这一切都不存在。乡土作家的赵树理先生还无心涉猎言情小说,忠实于乡民忠实于土地的他意在表现一个同样忠实于土地的乡村妇女,一个乡村里的中间人物,一个受土地变革大风雨的影响却没有被裹挟其中的卑微角色。她的生存状态、她的心理流程,她的所忧所患,俱在这个题目中囊括起来,有辛苦、有甘甜,更多的是照看自家瓜田的责任担当和内心的充实满足。还有,在小希尔乔亚者的眼里,肯定有田野的风情与瓜园的诗意……
田寡妇看瓜,一个短小说的名字,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凡俗生活的情趣之美。
小说情节的跌宕之美
《田寡妇看瓜》虽短小简约,却有着一个短篇小说较为精心的结构,或叫跌宕的情节营造。而情节的铺陈,矛盾的冲突,矛盾的化解,悬念的再生,悬念的释放,都紧紧围绕着“看瓜”这一中心命题。
有半亩园地的田寡妇注定是南坡庄的众矢之的。拥有十亩园地的王先生家大业大势力大,穷汉们是惹不起的,肯定敬畏而远之。秋生之流的饿眼便一次次瞄准了田寡妇的园地,伺机偷窃,时时袭扰,这让田寡妇防不胜防。看瓜,显然成了结果季节里的重中之重。
小说一开笔便有一个小小的高潮——看瓜的必要和局势的严峻;紧接着情节似乎又进入平缓地带——由于土地的大变故,穷人们分得了园地,田寡妇已没看瓜的必要,田寡妇是靠经验来坚守自己园地的。之前,她有过在自家园地里遭遇秋生这等三只手的教训,又有王先生对秋生之类的深恶痛绝,这使得田寡妇的心永远悬吊着……情节似乎又从平缓地带跌入了低谷……
今日的南坡庄毕竟不同于往日的南坡庄,分到园地的秋生们早已在作务自家的营生,客观上已经与昔日的偷窃行为作了告别。田寡妇的菜园即使三五日、七八日不去照看也相安无事。小心翼翼的妇道人家还是多了一些个心眼,人虽不去园地了,却在地里的南瓜上刻了些十字作为记号。这既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又是小说情节在朝纵深处发展,以至于在秋生家的院子里看到十几颗刻了十字的老南瓜后,田寡妇的狐疑又充盈了心域。有呼有应,又一个悬念在不经意间制造了出来,起伏不断的浪波又一次冲击着有些茫然的田寡妇。
有了天大疑虑的田寡妇决计要到她的园地里看个究竟,不平静的心绪和不平坦的情节推涌着她,走向一个事件的真相和结局。铁笔圣手的赵树理会平铺直叙地让田寡妇走向她的园地么?不会的,小说的情节跟着田寡妇的匆忙的双腿和一颗悬而未绝的心,走到半路上便 见了分晓。秋生的牛车在他自家的园地里拉回了一大车的老南瓜,并慷慨地要送她几颗,便给一切作了注解,田寡妇还有心思去看她的南瓜么?
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小说情节到这里是一个高潮也是戛然而止的明智结束。
《田寡妇看瓜》的情节一是循着事件的发展而伸展和推进的,二是紧紧扣着主人公的心理流程而演变和延宕着的,后者是文字背后的暗写而已。
小说叙述的从容之美
行文的从容是一种创作状态。
从容不迫的文字表达是作者对文本把握的自信和对创作情绪掌控之下,在文字上的一种表现。这如同一位深爱土地又经验丰富的老农,面对着待耕作的无论大片开阔的土地或是一块狭小的山地,他都会有条不紊地插犁打耙,悉心耕耘,深浅一致的犁沟和犁沟之间的齐整均匀,是他稔熟的农桑技艺更是他平和心绪的流露。
运笔的从容不迫,带来的是笔下文字的流畅自然。品读《田寡妇看瓜》,有如聆听乡村艺人给我们讲述一个邻里故事,平和、亲切、不紧不慢、从头道来、接着再说……赵树理的小说叙述大多具有这种定力和魅力。之所以形成独具品质的叙述特色,是多重因素的使然。
其一,多年的创作历练,形成他内心的定力,而这种定力将决定他创作情绪的平静和心态的平和。
赵树理先生是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1929年开始发表小说的,其时人也刚刚二十二、三岁,到1949年创作龄已有二十年。四十三岁正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旺盛期和对文本研习的成熟期。漫长的二十年间,他创作杂文、诗歌、剧本,有韵小说、鼓词、政论、快板、童谣、数来宝、相声、唱词、人物传记、章回小说、歌词、寓言、纪实、对联、文艺评论、通讯报道、创作谈、各类讲话、有韵小剧等等各类文体二三十种,这多种文体的不间断写作,写出了一个连接地气魂系乡土的铁笔圣手。当然,在这诸多文体里,还是小说给他带来巨大声誉。早在1943年出版的《小二黑结婚》(当时所标为“通俗故事”)已使他成为解放区和国统区轰动一时的作家,之后又有了小说《地板》《李家庄变迁》《福贵》《邪不压正》和《传家宝》,奠定了全国著名作家的雄厚根基,成为书写三农的旗帜性作家。赵树理并没有舍弃其它文体以小说为主打,他只要兴之所至,情之所趋,心之所动,便秉笔书写,直抒情怀,一如既往地创作着各类题材和体裁的地摊文学。融汇贯通且烂熟于心的民间写作,乡土的开阔和太行的巍峨,更诚笃着他的情愫,自然也从容着他的文笔。
其二,一个人的文学气质,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文学才能还有文学天赋,也潜伏和贯穿在他自始至终的写作之中,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他文学创作的全部,当然也体现在文本叙述的状态上面。从这个层面上讲“叙述的从容”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天赋的使然。
小说人物的层次之美
一目了然,《田寡妇看瓜》这个超短的小说中,作者笔下从容自然,鲜活生动地出现了三个人物,而这三个人物又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太行山区南坡庄的三个阶层的代表。
田寡妇是作者笔下最为典型的乡村小人物。她虽然在当时的山村里尚能自给自足,也仅仅是不挨饿而已;她虽说尚有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半亩园地,被之后的土改定为中农成份,但她委实是一个乡村的弱者。她没有王先生的家大业大,地多势强,她也没有秋生之流的能偷能抢,能耍无赖;她的弱小有命运的因素,男人死得早,娃娃们尚年少,她的弱小又有社会的因素,南坡庄上穷人多,穷人不敢去偷窃强势的王先生,自然就不断惊扰弱势的田寡妇。诸多原因致使田寡妇变得小心,谨慎、胆小、怕事,同时吝啬小气、猜忌、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人若犯我,也无奈何;因为是寡妇,她保守、封闭,两耳不闻家外事,一心经营半亩园。她勤恳、辛劳,用一副弱小的肩膀勉强支撑着南坡庄一个风雨飘摇的家……要表现这么一个山乡的中间人物,赵树理是信手拈来,用一系列小细节来完成的。如田寡妇不相信秋生之流分到了园地就不去偷窃她的菜蔬了,便在地里的十几颗老南瓜上刻上了“十字”作为记号;这显然是一个女人家的心细;园地挂果的日子田寡妇端着饭碗还要赶往菜园,这是她的小心猜疑的表现行为;当秋生央求她孩子们饿得发慌给点菜蔬时,田寡妇挑来拣去摘了拳头大的一颗南瓜,并喃喃地道,可惜了,正长呢……可看出田寡妇的吝啬与小气……当然,田寡妇还有处于本能保护的一点点尖刻或叫刻薄,如对着秋生说,哪里还有都给贼偷走了……对秋生又不敢深得罪,只得适可而止,同时又小心翼翼……只要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田寡妇的形象并不陌生。令人稀奇的是,赵树理着墨并不多,一个立体多元忍气吞声又有一股生活柔韧的小寡妇便 跃然纸上。
南坡庄的中间人物,逼真可信。
王先生肯定属于南坡庄的上流社会,作者对他仅仅是一笔带过。他是南坡庄唯一的富户,也是土改运动的打击对象。这里,我们不去理论土地改革的功过是非,我们是从赵树理的笔下领略出乡村富户的气度和神采。王先生摇着扇子走过来,远远指着秋生的脊背说:大害,大害,庄上出了他们这一伙子,叫人一辈子也不得放心。说完连步也没停就走过去了。短短三两句,一个乡村富者兼乡绅的神态便形象毕显。
赵树理没有以阶级斗争的机械且粗暴的感性姿态去污蔑王先生,而是以理性的客观的角度去审视王先生一类的乡村富者,没有把他们作为专政的斗争的对象,施以感情色彩,而是平和地人文化地去写生和白描,王先生的派头和他的情感趋向,便高高地位居于南坡庄的最上层。
秋生是山乡的无产者,应属于贫苦农的最低阶层,因为他的惯偷常盗,又有了流氓无产者的嫌疑和作派了。他偷南瓜摘豆角仅仅是顺路捎带,可见他所偷窃的大件是小麦玉茭谷物和棉花了。这是在田野里,当然还有在村庄见不得人的作为。
导致秋生之流不良作为的因素很多,显然,在这里贫穷是主要的祸根,而没有土地,又是贫穷的根本,这便回到了小说的中心议题。
这原本是一个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智慧通达而狡黠老道的赵树理先生却举重若轻,避开那些血雨腥风和暴风骤雨,也不正面去书写什么太阳照在太行山上,他用小小山庄的小小角色,有轻有重地点化到了三个阶层的三个人物,以投影那一个欲说还休的敏感题材。
作者是用悲悯的情怀书写田寡妇的,也以极大的同情来兼写二号人物秋生,描述秋生的前半分部还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感情潜藏其中,这需在品读中细细咀嚼。
秋生是南坡庄社会最低层的贫穷者的代表人物,作者笔下的秋生并不是恶人,尽管他有着山庄穷人小偷小摸手脚不干净之类通常都有的毛病。但秋生们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便很快就可以改邪归正,把心思和精力投放在土地里,用比较诚实的劳作,实现自己和家人们的温饱,用堂堂正正的山民辛勤的腰板,支撑起一个老老少少的家庭。小说结尾一部分,写到秋生初尝丰获南瓜的喜悦和苦恼——谁知道这粗笨东西(南瓜)多了就多得没个样子,你要吃就打发孩子们去担一些,光叫往年吃你的啦!从这几句简约语言里,可看出秋生的诚实恳切的一面,当然,还有对往日偷窃作派的一些些忏悔道歉和力求回报的意思。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是南坡庄上的三个阶层,它们呈了梯形矗立在文章中,即上层的王先生、中层的田寡妇和下层的秋生;土地改革的变故之后,这个梯形会倒过来,这极有可能,如果秋生借了这一场大的运动,成为土改中的积极分子,并且有一些政治的手段,钻营的策略,最终成为村干部的话,那么,这个梯形便顺势颠倒过来,秋生便成了南坡庄的上层人物,而当年的王先生也无可奈何地成了南坡庄的垫底阶层。无论政治地位,无论经济地位,这是时代风云的际会,也是一种命运使然吧!但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田寡妇总是小心谨慎地居于中层,如履薄冰地过着她的小日子……
小说语言的节奏之美
细品赵树理的小说作品,首先让人产生愉悦的是他语言的白描之美。他从来不像油画一般地堆积色彩,不像浅绛和墨绿山水画那般泼墨如水,他就使用简约的墨色线条和单线白描,在表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在探秘复杂诡谲的多变人性。
在涉及到语言的一篇短文里,赵树理恳切地说道,我既是个农民出身而又上过学校的人,自然是既不得不与农民说话,又不得不与知识分子说话。有时候从学校回到家乡,向乡间父老们谈起话来,一不留心,也往往带一点学生腔,一带出那种腔调,立时就要遭到他们的议论。碰惯了钉子就学了点乖,以后即使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的话,也要设法把知识分子的话翻译成他们的话来说,时候久了就变成了习惯。句子长了人家听起来捏不到一块,何妨简短些多说几句。
这段话是个极有价值的参照。当创作已经完全成熟起来的赵树理,他语言的自觉首先是让农民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听得与作者有了呼应;其次是尽量把句子说得简短一些,简约一些,生动一些,生活一些;村民们在地垅上、在大树下、在礳盘边、在谷场里,在许多劳作场合的互相交流中,内容虽然琐碎,话语却是平白质朴明了和简短的。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即是粗暴地吵骂牲畜,也骂得简单直白,直奔主题。
谙熟乡民的赵树理,在乡情民风乡俗俚语的基础上锻造着自己的语言,短促、简朴、风趣、幽默、诙谐、生动、鲜活、智慧,当然还有个性。
十分留意赵树理语言的节奏感,那是语言的韵律美,间隔美和联接美,如同一个很会走路人的脚步一样,长路是长文,短路是短文,步伐的节奏之美使整个路途充满了律动的魅力。
责任编辑:杨志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