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5 21: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树精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显得条理清晰、内容翔实:
"1. 明确写作目的与核心观点 (Clarity of Purpose and Core Argument):"
"问自己:" 你想通过这篇读书笔记作文表达什么?是对树精这一角色的分析?是对其象征意义的探讨?是对书中描绘的森林世界的解读?还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 "确立中心:" 确定一个清晰、具体的中心论点或核心观点。例如:“树精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她的智慧引导我们反思现代生活的节奏。” 或者 “通过分析树精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呼吁。” "围绕核心:" 确保整篇文章都紧密围绕这个中心观点展开,避免内容发散。
"2. 深入理解与挖掘素材 (Deep Understanding and Material Mining):"
"仔细阅读:" 重新仔细阅读包含树精的章节或整个作品,确保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树精的具体言行举止。 "筛选关键信息:" 找出描写树精外貌、性格、行为、语言、思想的关键段落或句子。她是如何出现的?她说了什么重要的话?她做了什么关键的事?她与其他角色(如主角)的关系如何? "思考深层含义:" 不要停留在
作者:王云芳 单位:天津社科院文学所
蒋子龙的散文集《人间世笔记》(作家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包括四辑,前三辑共计37篇,以或长或短的篇什讲述作者平生遇到的奇人、奇事儿;第四辑名曰“碎思万端”,以碎片杂感透视世间万象,吉光片羽中时现思想火花。
整部作品透过俗世人生,与时代现实对话。蒋子龙对时代变化、现实人生保持着充分的好奇心与敏锐度。谈及小说家的散文,汪曾祺曾说过:“小说家的散文有啥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其中当然有汪老先生的自谦成分,但小说家的散文爱写人的确是个特色。关注现实,关注人的文字永远都有鲜活的生命力。前三辑中,蒋子龙几乎每篇文章都围绕人物写。他以温润的目光注视着芸芸众生,既是写人,也是通过人来透视世间百态。《树精》《道爷》讲树木幻化为人形的传说,都有些神秘的气息,似乎无法见容于科学世界,但蒋子龙正是通过诡异、奇谲的文字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种种行为敲响警钟。《男人的故事》透过社会表象、聚焦时代变迁在男性精神上烙下的印记,讽刺时尚的漂浮不定,等等。第四辑写于疫情期间,作者自言“操闲心、听闲话、读闲书……有感便记下来,不过是些碎片碎思”,与当下社会生活同步。蒋子龙的文字,时而幽默,时而犀利,时而洒脱,时而荒诞,时而冷峻……人生阅历的累积,使他在洞察世间百态时入木三分。回顾历史,他不粉饰;面对当下,他不盲从。他的文字貌似少了些锐气与锋利,但生命的智慧又使其平添了几分睿智、幽默与从容。
《人间世笔记》还善于书写奇人奇事,记录人性中的真善美。《辞海》中,关于“传奇”这样解释: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出寻常。蒋子龙曾在访谈中透露自己的写作主张:“一是真实,包括你所说的‘志怪’,也不是科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是我自己和我的亲朋好友的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二是具有传奇性,才可入笔记。三是精短,篇幅不能太长。”这部散文集讲述了许多奇人奇事,传奇性是一个鲜明特色。
不过,蒋子龙并未像古代传奇小说那样过分渲染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他的选材注重奇人奇事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下笔极有节制。《人间世笔记》选择的人物,其实大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时刻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沿着人格的线索,许多奇事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之中。世事无常,这些奇人能超越世俗功利与实用主义的观念,坚守本心,与人为善,结果反倒显出不同寻常之处。应该说,蒋子龙了解世俗的偏见与冷漠,但他并不随波逐流;他深谙人性的弱点,但更欣赏那些与命运抗争、柔韧地坚守自身品格的“奇人”。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作者世事洞明却能保守内心的澄澈,他及时捕捉那些有趣、顽强、高洁、智慧的灵魂,借以彰显坚强、善良、自尊等人性的闪光点。在幽默有趣的阅读中,那些高贵的生命所带来的真善美也逐渐氤氲在读者心中。
《人间世笔记》的语言大都简洁质朴,故事却颇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从蒋子龙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人间众生相。同时,现实生活的坎坷与磨难,经过蒋子龙长期的心灵酝酿,都凝结成了艺术的美酒。散文的背后站立着作者。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一个豁达、幽默、洒脱、睿智的蒋子龙在娓娓而谈。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姓氏乔
今年有一个感受——“出走”的阿姨越来越多了,并且阿姨们都闯荡得很潇洒、很敞亮、很痛快。
麦子阿姨第一次被知道,是在大冰的直播间。
她三言两语就讲清了自己的问题:今年60多,手头有5000块,想种完麦子就往南边走,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连线是想知道,出去转转需要花多少钱?
大冰点点头,和她一个个盘算。
怎么出发?阿姨讲,她有一辆电动三轮车。怎么睡觉?搭个帐篷就可以。擅长什么?阿姨很干脆,做保洁。那想去哪里?喜欢版纳,想过过南方的冬天。听到这里我心头一热,是骑着三轮车就敢开启旅途的勇敢女性。
可明明说好要9月出发,已经到了冬天,阿姨却并没有抵达版纳。有人找到她,她才讲——种完麦子,地里还有白菜要打理,于是又想着,卖完白菜攒够路费再出发。
听到这里时,我其实以为故事就要遗憾收尾了。就像每一句“下次再见”一样,有些希望,会在一茬茬麦子、一捆捆白菜中渐渐消失。
但麦子阿姨,没有食言。大冰私下联系她,说可以找朋友接力护送她到版纳,而阿姨也争气,卖完白菜就真的踏上了旅途。
出发前,她一件件展示自己的行李,言语间有一种饱满的幸福。
——先是拿出一张好大的地图,然后说,有了地图才好看祖国的山美水清。
——又拎出一床小薄被,大概是欣喜南方的冬天不再需要厚重的被褥。
——还有一箱子扎实的颜料和画笔。
当时我还纳闷,阿姨居然会画画?
后来才知道,阿姨从小就想学画画,但直到60岁,才终于有机会拿起了笔。于是她狠心花2000块在网上买了画画的课程,为此和丈夫大吵一架。
但她没退让,自己的人生,总该拿回支配权吧。
从阿姨的对话里,其实能零零散散拼凑出她的前半生:
——13岁开始种地,而妹妹们都去上了学。
——年轻时拿了23块就离开家乡,想开个裁缝店,结果手出了问题,中指弯了就直不起来。
——也去山西卖过东西,后来孩子上学,心放不下,又回来给孩子做饭。
人生一桩桩紧锣密鼓地排列起来,她个人的优先级似乎总是很低。而她说:“干了两次也没大干成,我在想是不是就是命?”但紧接着又讲:“但是我不认命。”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飞机上,空姐问她喝什么饮料?
阿姨笑得灿烂:“我喝一杯咖啡吧。”
她特意要了苦一点的,然后又笑着说:“以后就不吃苦啦!”转头举起手机,拍起了从未俯视过的天空与土地。
后来到了版纳,看着参天的大树,第一句话竟是:“大树我来看你了,跟你握手了。”她讲得自然轻巧,而后又轻轻伏在大树旁,偷偷地说:“给我点力量。”
看见小孩画画,她蹲在旁边欣赏。小孩把笔递给她,她也不推辞,径直画了起来。
女孩问她画的是什么?她说:“是老树生新枝。”而后又讲:“代表我老了。”本以为要接一句很伤感的话,没想到阿姨的语气明快:“老了就有新的想法,更向往外面的世界。”
就是这一句话,听得我热泪盈眶。多勇敢、多敞亮、多鲜艳的人生,似乎永远能长出新的希望。
而这之后的阿姨,一边打工换宿,一边用空闲时间卖花,说无论怎样也要还上大冰的人情。
她拉着一车橙色玫瑰骑向集市的样子,真是生动又漂亮。
那车本是拉货的,敞口,背后印着“建设”二字。明明只是三轮车的logo,但我却觉得这个词格外有力量感——阿姨真正意义上建设起了自己的新人生。
编辑/王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