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古汉字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6 00:13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古汉字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古汉字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富有见解: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Clarify Core Content and Theme):"
"阅读目标:" 回顾你阅读的这本书或文章主要探讨了古汉字的哪些方面?是它的起源、演变、结构(形声、会意等)、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还是某个特定的汉字或字系? "确定焦点:" 从中提炼出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或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核心观点作为你的写作主题。例如,你可能专注于“古汉字的象形特点及其文化印记”,或者“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及其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
"2. 精准摘录与记录 (Accurate Extraction and Recording):"
"关键信息:" 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还要有选择地摘录重要的定义、理论、实例(具体的汉字演变图示、文献记载等)、作者的精彩论述或独特见解。 "来源标注:" 务必清晰标注信息的来源(页码、章节等),方便后续引用和核查。 "个人思考:" 不仅要记录书中的内容,更要记录你自己的理解、疑问、联想和批判性思考。这是读书笔记的灵魂。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Clear Structure, Rigorous Logic):"
"笔记结构

省变随心 皆为悦目——汉字字体演变与古代文化

【汉字与民俗】

作者:李洪智 高淑燕(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记忆留存,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密码。汉字发展数千年一脉相承,但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字体样貌。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从古文字阶段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到今文字阶段的隶书、楷书、行书,每种字体都与文化相关。

形体功用与礼仪制度

与表音文字的线性结构不同,汉字是二维结构,被称为“方块字”。字形方正、中宫平稳,这种字形寄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审美心理,是中国人内在秩序感与规则意识在汉字书写中的体现。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说:“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这里的“中宫”指一个字的中心部位,是字的重心,或称“精神挽结处”。结字时笔势均指向字的重心点,从而聚合成一个整体,即“八面拱心”。“中”是先民朴素的哲学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汉字书写时,结构与笔画间讲究协调与平衡,不偏不倚,有节制,强调中和之美,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正字观念。

如果按照字体的性质、功用进行分类,汉字字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正体、草体与花体。正体即历代官方运用于正式场合的标准体;草体是用来提高书写速度的字体,形体简略;花体是经过装饰加工的正体或草体(或者是不同字体的杂糅体),即所谓美术字,带有明显的工艺性质。每个时代都有其正体及相应的草体,草体依附于正体而存在。上一个时代的正体和草体会遗留至下一个时代而成为“古体”。

正体往往用在庄重的场合,因为其字体样貌呈现出以下共性:笔画形态起止分明,结体取势谨严稳重,行列排布整齐有序,整体形态雍容大度。

西周时期,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即官员将代表王室规范的正字正体诏告于天下,体现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向心力,说明汉字书写同时具有教化意义。钟鼎器物是王权的象征,也是立国重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其载体一起,庄重、肃穆,呈现出一种庙堂之气,成为正体字的滥觞。如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毛公鼎,其铭文字形方长,结构匀称,笔画稳健,开启了中和之美的书风。此后,秦始皇推行小篆,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使官方正式字体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小篆虽将书写中的平衡与对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却成为正体古文字的终结。隶变之后,圆转屈曲的线条为笔画取代,经过汉初的沉淀,汉隶愈发稳重、沉着。官定的标准隶书,蚕头雁尾、左挑右磔、结构规整,体现了八分作为当时通行字体的规范化特征。至唐代,在官方权威规范与众多书家的推动下,汉字正体的演进至此达到完全成熟,“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楷书成为沿用至今的正体字的典范形态。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正体字的产生、发展与王权政治不无关联。正体汉字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逐渐促成政治、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大一统。工稳、规范的正体是对正式场合中权威性、秩序感、仪式化的表达。与日常生活中随意的书写有所不同,汉字字体的选择要符合礼仪的规约。钟鼎器物、碑碣题铭要选择当时的正体字以示郑重。受“以古为尊”的风气影响,铸刻用字也有选择前代正体字的,如唐欧阳询所书《房彦谦碑》,并未选择当时的正体字楷书,而选择了八分。再如,碑额所用字体除选用当时的正体字之外,更多选用小篆。与正体不同,草体通常运用于非正式场合,如草稿、书信、便条、药方等日常书写,字体不拘,行书、草书等活泼自由的字体皆可选用。

字体更迭与通变达权

汉字字体的更迭体现了中国古人适应客观世界的变通能力:顺应人的主观需求、右手执笔的生理习惯以及书写载体的改变。这是汉字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影响汉字形体演变的因素比较复杂,追求书写便利始终是重要的推动力。每个时代的草体由于更加符合简便快速的诉求,往往成了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突破力量。郭绍虞指出,草体基于其动而易变的性质成为字体演变的关键,草体刺激并促进了正体由形体繁复、不便书写向形体简约、便于书写演进。

从已有出土文字材料来看,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而以小篆为正体的时候,民间流行的却是形体简便的隶书。所谓“隶书”就是“徒隶之书”,其地位明显不高,可以视为当时的“草体”。但到了汉代,隶书以其书写上的强大优势,逐渐形成左右开张的字体样貌,既实用又美观,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小篆,成为当时的正体。到王莽时期,有所谓“新莽六书”,其中虽有受尊重的“古文”“篆书”,但从地下出土的简牍材料看,大量字迹都是隶书及其草体。到东汉,绝大多数碑刻都是用隶书书丹,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顺应时势承认了隶书的正体地位。

汉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古文字不便于书写,甚至有一些笔画的行笔方向违背了右手执笔的生理特点。隶变之后,汉字的笔画形态及行笔方向明显更加适应右手执笔的书写生理基础。所以,王凤阳《汉字学》说:“追溯汉字字形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溯用生理习惯改造当初的社会习惯的历史。”

汉字形体还随着载体的改变而演进。《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纸张出现之前,简牍是最主要的书写载体,汉字的书写必然限制在狭长的竹木简之中,这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可想而知。纸张通行之后,汉字形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相较竹木简而言,纸张幅面扩大,汉字书写在上下左右任何一个方向上不再受到拘束,这为“方块字”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纸张在汉字书写上的普遍应用是促进隶楷之变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如此,纸张的应用还为草体字与字之间加强牵连提供了基础,从而与隶书阶段的草体在样貌上形成明显的差异。

字体演变与“爱美之心”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具体到“形美”,启功说得更详细明了:“汉字形体,当然最初仅只是生活中使用的符号,用它的人又不断地在使用中把它美化。为了使用的方便,于是它又不断地被简化。奇妙的是,在简化过程中,即伴随着美化加工,并不是管美化的不管简化,管简化的不管美化。”可见,将字形处理得更加美观也是汉字形体简化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先贤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审美意识深刻影响了汉字形体的样貌,甚至不惜损失一部分字的表意能力。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举例论说“笔势变易”时指出:“省形省声者,为变繁赜,若非求字体之茂美,自不得有此。”“省变无常,皆为悦目。”形声字的声符或义符被省略了一部分,自然不容易分辨出声符或义符是什么,会影响人们对其构意的理解,但这是先民为了字形悦目而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

在汉字各种字体的更迭过程中,笔形、结字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的结果往往会形成一种新的字体样式,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潜移默化地熔铸其间。尽管不同字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感,但总的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乃是在美化理想的驱动下不断趋于规整的过程。尤其到今文字阶段,每个字符都被规整为扁方(八分)乃至方块(楷书)的形状,这是先民不断对汉字形体进行调整的结果。

注重字符的美观,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爱美心理,又是载道、传道的需要。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汉字形体演变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每个时期大量的汉字字形反映出来。书法艺术的产生便与这种对于美的不懈追求息息相关。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2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汉字究竟长啥样?|汉字发展史(4)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

尽管汉字的起源是多源头的,但是到了商周时代,出现了以中原为核心的一统王朝,使得中国的文字基本上是比较统一的。

从春秋到战国,长达500年左右的时间内,社会一直处于动荡纷争之中,这一方面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体现在文字上,就是“文字异形”了。

  1. 所谓“文字异形”,首先是各国字体风格的多样化。

下面我们欣赏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件文物。

  • 春秋晋国的“侯马盟书”

1965年-1966年在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侯马盟书”,因为该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该玉片上的文字属于春秋时期晋国的官方文字。

侯马盟书的字体多样,结构严谨,用笔重起轻收富于变化,笔势舒展,而有韵律。

“侯马盟书”文物及拓片

  •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1942年在长沙东郊子弹库地方的楚墓中被盗掘出土的战国楚帛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记录了我国最早的创世神话。

战国楚帛书的字体是篆书,但和当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有别,体式简略,形态扁平,近似于后代的隶书字形特点,是所谓的民间的“俗书”。

《盗墓笔记》这部书开头就说了长沙土夫子倒斗,但搞到手的战国帛书却被美国人骗了去,这事还真有原型,这件战国楚帛书文物建国前流失到美国,现存放在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成为该馆的“镇库之宝”。

战国楚帛书摹本

战国楚帛书文字局部

  • 越王勾践剑铭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它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靠近剑格的地方刻有鸟篆体错金铭文“钺(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八字。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因此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

勾践剑上这8个字,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流行于吴、越、楚、蔡等国的鸟虫文字,也被称之为“鸟虫书”。

越王勾践剑文物

铭文:钺(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

  • 先秦石鼓文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10块鼓形的石头,有刻石文字,其中一块石头字形已磨灭,形迹难辨,其余9块也有残缺。这些古怪的石头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变迁,居然幸存下来。

10块石头上的文字就是著名的“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300余字,记载贵族田猎之事。

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文字,都被称为大篆,但风格各异,秦国大篆,秦国因为获取了西周的故地,所以直接继承了西周的文字体系。石鼓文的字体,继承了西周晚期的金文体势,但却向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的方向发展演化。它上承西周金文大篆,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物


石鼓文宋人拓本

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的临本


2. 各国的“文字异形”,最大的弊端是文字结构笔画不同,严重影响信息交流。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总的来说,各国的文字都是传承甲骨文以来的古代汉字。但是随着各个国家分立太久,他们的文字写法也开始逐渐产生了不同,这种文字差异从春秋开始,到战国进一步扩大,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出现障碍。

各地汉字形体非常混乱,随时都在演变,这种演变有两个特点:简化和形声化。一个字的演变往往经过多次反复,各地变化也不完全一致,同一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互有差异,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造成了先秦时代的文字异形、一字多体的现象。我们可以从战国时代的铜器、陶器上的铭刻,玺印上的文字,铜币上的铭文,以及湖南长沙出土的帛书和竹简上的文字看出,同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即使在同一个诸侯国家内,也有不同的写法。

战国时期同样的汉字的写法差异

这个“马”字在不同国家已经是面目全非


秦代的文字统一和小篆的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巩固秦王朝,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统一的措施,推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政策。

在统一文字方面,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建议,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统一运动。在李斯的主持下,收集当时通用的汉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并进行简化,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的新字体,这就是“小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曾分别用小篆编写了《仓颌篇》《爱历篇》《博学篇》,向全国各地颁布。

下面选录一些当时著名的小篆作品。

  • 泰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泰山,丞相李斯为歌颂秦德所作此刻石。泰山刻石虽已残损,但其体型格局仍属可辨。刻石原立于山东泰安市泰山山顶,残石现存山东泰安市泰山岱庙东御座院内。

泰山刻石用笔都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行笔粗细始终如一,圆润婉转,遒劲厚重,结体谨严工整。与先秦书法相比,秦小篆行笔粗细大体相同,横平竖直,转折处极为流利飘逸,无生硬之笔,其结构简练明快,宏伟壮观,有威严雄奇之神采,山岳庙堂之气象。

泰山刻石拓本

  • 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是李斯随秦二世东巡诸城琅琊台时所立。刻石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始皇颂诗”,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残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琅琊台刻石其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浑厚中见秀丽,结体的曲折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更表现出活泼的意趣;合体字,错落布置,形成对比,有的还造成险势,显得变化多端而又不失对称与均衡,为秦小篆之精品。

琅琊台刻石拓本

琅琊台刻石局部仿真欣赏,刻文文字是:辞不称始皇帝

  • 秦诏版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版文,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画多用方折,结字错落自然,与秦代刻石庄重圆转风格截然不同,被认为是秦小篆的民间俗体。


秦诏版拓片

今人临秦诏版的艺术创作

  • 阳陵虎符

虎符,是秦代帝王调兵之信物,阳陵虎符乃秦始皇颁发给阳陵守将使用的兵符,为青铜制品,呈卧虎状,可中分为二,由于年代久远,对合处已经锈死,现在这件文物已经不能分开 。

虎的左右颈背有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思是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与左半符合上,方能生效。

铭文的篆书字体谨严浑厚,端庄大气,笔法圆活。

阳陵虎符文物

阳陵虎符铭文拓片


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争议

在古籍的记载中,我们得知秦始皇统一的文字为小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然而,现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秦朝简牍,而简牍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隶书,而不是史书记载的小篆。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当年统一文字究竟是小篆还是隶书?

其实很早之前郭沫若就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就认为秦始皇是以隶书统一的全国文字,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著名学者裘锡圭。

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里耶秦简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统一文字,是多种字体并行,但每种字体是统一的。

在秦代,多种字体并行使用的情况很普遍。同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他曾这样说:“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应该是因文字用途不同,或书写工具差异造成的。

这8种字体中,大篆作为延承的古文字不可能一下子消失,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用于一些特殊用途,那么余下最常用的是小篆和隶书。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用于官方正式碑刻与法令文告,而隶书则用于大量的日用文字。所以,我们在文物中经常看到,刻石、诏版文、虎符等官方严肃场合用的都是小篆,而日常普通文书多半是隶书。这是因为小篆庄重,隶书快捷。

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两件木牍,内容是士兵写给母亲的信

其次,对于中央政权来说,政令的下达必须让人们准确无误地理解,另外为了彰显皇家地位,就必须突出官方御用文字。正因为这样,统一文字的官方小篆其意义被凸显。

举个例子。隶书在汉代已经很流行,但1986年在青海出土的“新朝虎符石匮”,是王莽初年的文物,上面有22个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这是因为该虎符石匮是皇帝设立西海郡的正式信物文告,所以要用体现权威性的篆书。

不管怎样,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繁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此后,虽然中国又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文字的统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而不中断的内在之魂。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